改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7%,特别是2003 年以来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然而在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却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1978~2007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相对值来看都出现了分化的状态,二者的差距逐渐拉大。
据最新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
从细分行业来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最低行业是畜牧业(10803元),二者之比为15.93∶1,比2005年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之比7.78∶1扩大了8倍。
我国目前的高收入行业中,除了极少数是依靠技术、管理、创新、对市场的适应和把握等形成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凭借对政策、资源、审批等的高度集权和垄断形成的,甚至个别,是通过将生产、经营、市场、监管、执法、处罚等于一体形成的,如烟草行业。
所以,在中国,垄断是造就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并将这种差距不断推向新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980年,普通中国人的年购买力相当于525美元,现在的数字在5000至6000美元之间。
同一时期内,每名中国工人的生产力由美国工人的3%提高至19%。
近5年来,美国经济仅增长了5%,而中国经济增长了70%。
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70265元;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为14911元;最高为最低的4.7倍;比1998年行业最高工资水平与最低工资水平之比2.35∶1扩大了2.35倍。
城乡居民收入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收入状况。
城乡居民的收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理解和改善居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城乡居民收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具体的差距情况会因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常来说,城市居民的收入要高于农村居民,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工资水平。
此外,城市居民往往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科技和教育资源,这也会进一步增加其收入来源。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城乡居民收入的结构特点。
城乡居民收入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
通常来说,城市居民的收入更多地来自于工资和薪金,而农村居民则更多地依赖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更多的农民开始从事非农业务,这也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要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分配公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分配公平也应该引起重视。
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和监管,避免劳动者的收入被过度压缩,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工资待遇。
此外,还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增加其收入来源。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缩小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收入分析是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地区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冯瑞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1)004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收入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中剖析出我国各个地区收入总量与结构的差异情况,方便人们根据各个地区收入差异情况,采取各种方法,大力支持较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地区,从而有效地达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异的目标,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冯瑞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4000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4
【相关文献】
1.我国卫生总费用筹资的结构性特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较分析 [J], 崔欢欢;陈丹镝;郜佳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变动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乡比较分析[J], 马敬桂;黄普
3.当前我国渔民家庭收入结构特点及问题初探——基于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比较分析 [J], 同春芬;黄艺;
4.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 [J], 朱舒戈; 陈菲
5.当前我国渔民家庭收入结构特点及问题初探——基于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比较分析 [J], 同春芬;黄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与分析一、农村经济的基本现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生。
但现如今,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农村经济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二、第一阶段: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为主导产业。
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包括种植、养殖、捕捞等。
农产品主要供应给城市居民以及工业企业,以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这个阶段的农业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销售。
三、第二阶段: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
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农民返乡务农的人数逐渐减少,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逐渐下降,这导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向非农业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工业不断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农村也开始发展手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以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
四、第三阶段: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农业和农村工业外,农村经济还涉及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
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和升级,农村科技水平提高,科技农业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新兴的农业产业如温室种植、有机农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使得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广泛。
五、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减少了农民对农业的依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就业机会的增加,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再次,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六、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乡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导言: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乡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人口流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升级、农民素质提升、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农村金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等10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或者从城市迁回农村发展。
以前的“出走潮”已经开始出现逆向回流的趋势。
这种人口流动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
二、农业结构调整:乡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传统的粮食种植逐渐以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为主,农民通过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农村也逐渐拓宽了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实现农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农村产业升级:乡村经济不再依赖传统的农业产业,而是通过创新提升农村产业的附加值。
农民更加重视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农村旅游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四、农民素质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
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农民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农民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农民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的机会,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五、生态农业: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低耕作、有机肥、生物防治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六、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迅速崛起。
通过制定旅游规划和优化乡村环境,乡村旅游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能够增加乡村的收入来源。
七、电商扶贫:电商扶贫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的发展,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得到了拓宽,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商品零售和农产品网上销售,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农民收入差异性结构特点、原因与对策作者:胡新民来源:《廉政瞭望》2015年第08期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关键看“老乡”。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阶段,农民收入是关系实现“四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因素。
最近,金华市委政研室、市农办等部门调查显示,近几年金华市农民人均收入都有较大增长,但在平均收入的数字下面都掩盖着很大的差异性。
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必须重视解决农民收入差异性问题。
一、农民收入的差异性结构特点从调查情况看,金华市农民平均收入总体呈现“橄榄形”结构,即高收入(年收入20万元以上)、低收入(年收入4600元以下)农户家庭占比较小,分别占3.2%和8.7%,中等收入(年收入4600元以上20万元以下)农户家庭占比较大,占88.1%。
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构特点:区域差异较大。
义乌市、婺城区、磐安县三地农民收入呈现3.86:1.16:1的比重关系。
义乌市被调查农户为98户、340人,总收入为28679536元,人均84352元;婺城区被调查农户为96户、329人,总收入为8308180元,人均25253元;磐安县被调查农户为116户、374人,总收入为8167646元,人均21839元。
义乌市农民人均收入为磐安县的3.86倍,婺城区为磐安县的1.16倍。
地域差异较大。
在同一县(市、区)城郊农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在义乌市,地处城郊的北苑街道农民人均收入为86434元,而离义乌城区较远的大陈镇农民人均收入为55069元,为北苑街道农民人均收入的63.7%。
在婺城区,地处城郊的乾西乡农民人均收入为34383元,而偏远的沙畈乡农民人均收入为19644元,为乾西乡农民人均收入的57.1%。
在磐安县,新渥镇农民人均收入为25930元,离县城较远的九和乡农民人均收入为23769元,比新渥镇少2161元,为新渥镇农民人均收入的91.7%。
行业差异较大。
参考统计规范的行业分类,不同行业农民人均经营收入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交通运输仓储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农林牧渔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变化分析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分析三、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对比分析四、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矛盾分析五、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随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居民的收入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
从2010年至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2816元增长到40621元,年均增长率为7.5%。
其中,工资性收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比重逐渐减少,房地产租金收入和股权投资收入等非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提高,这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收入结构变化紧密相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意识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和住房支出两个方面始终占据着消费支出的主要份额。
同时,文化娱乐、旅游、教育支出等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从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转变为多元化和高品质消费。
三、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对比分析通过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矛盾。
从收入结构来看,居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大多数仍然依靠工资性收入;从消费结构角度来看,消费品质不断提高并多样化,尤其是高端、质量优良的消费品消费逐年增长。
可以预见,收入与消费结构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可能会增加未来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四、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的矛盾分析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同时,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特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正在逐渐减少,而农村非农产业和服务业迅速崛起。
农村经济正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转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工厂、加工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二、现代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村地区开始广泛应用智能农业技术、远程医疗等现代科技,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且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代科技的引入不仅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新亮点之一。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喜欢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这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发展农家乐、农家采摘等项目,农村经济不仅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产业扶贫的实施产业扶贫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实施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组织,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
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的问题,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脱贫。
五、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地区开始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农业土地逐渐从小农经营模式转变为规模经营模式。
土地流转不仅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效益,还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并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六、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农业在农村经济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它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采用有机农业的方式种植农作物,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
生态农业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还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旅游的发展。
七、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及原因分析作者:邓逸陈蓉华娇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04期摘要:文章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揭示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变化特征;从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农业生产经营、土地政策、农村金融市场、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拓宽农村金融投资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强调要“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惠及民生”。
近两年来,我国惠农、支农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
无论是从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来看,还是从内部结构变化特征来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依然任重道远。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特征(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动以1984年、2010年为分界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1979-1983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总体上快于经济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0%、5.8%、7.2%。
第二阶段(1984-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总体上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经济增速。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由剧烈变为平缓。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7.4%、10.2%,甚至一度在1989年出现负增长。
新农村收入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收入情况备受关注。
作为新农村文档创作者,我将就新农村收入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民收入逐渐多元化。
传统的农业收入逐渐减少,而非农业收入不断增加。
农村居民通过务农、务工、经商等方式获取收入,农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
其次,从收入水平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扶持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已经超过了城市居民,农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再次,从收入保障来看,政府在农村收入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等方式,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从新农村收入情况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新农村收入情况将会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会持续提高,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将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农村收入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农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总之,新农村收入情况在政策的扶持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民收入构成逐渐多元化,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收入保障不断完善,发展趋势向好。
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新农村收入情况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开放经济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导,但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结构逐渐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调整。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高科技产业崛起:随着科技进步,高科技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蓬勃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农业现代化:农业产出提高:农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优化,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城乡差距缩小:通过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3.对外贸易和外资引入:对外开放扩大: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方式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外资引入促进产业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4.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持续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城市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金融、文化、科技等产业在城市中心崛起,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5.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基本生活消费向更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方向发展。
服务业崛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工业为主导向多元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为中国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不仅实现了迅猛的经济增长,也推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对于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这也直接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就业,他们的工资水平也相应提高。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促使更多人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居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这些保障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人们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减少了收入不稳定性,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同时,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经济支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另外,改革开放还推动了居民收入结构的调整,实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创业,并且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这不仅提高了高技术产业的收入水平,也为更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力度,通过扶贫政策和农村产业升级等措施,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取得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收入结构调整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这一系列变化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同时,政府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是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居民收入。
我们应该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目录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分析 (3)2、1数据来源及说明 (3)2、2数据分析 (3)2、2、1各收入来源的绝对量分析 (3)2、2、2各收入来源比重分析 (4)2、2、3各收入来源贡献度分析 (5)第三章结论及建议 (6)3、1结论分析 (6)3、2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7)参考文献 (8)2004--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收入来源也不再仅靠农业,农民的收入来源呈现出非农业、多元化的格局。
通过分析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趋势,有利于更有效地为农民增收服务。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The income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lso occurred in the great changes, the source of income is no longer relying on agriculture and a source of income for farmers showing non agriculture and diversified patter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trends of rural residents' income structure changes, it is more effective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service.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结构变化变化趋势增收建议第一章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的收人水平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年人均纯收人从1978年的133.6元/人增长到2012年的7916.6元/人,33年间人均纯收人增长了59倍从收人结构上看,家庭经营性收人虽然仍是农村居民收人的主体,但其在总收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资性收人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对农村居民收人增长的贡献率最大[1]。
中国农村居民收人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对总收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乃至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引起了较多的关注,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收人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张建升分析过去3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的结构变化趋势,认为推动中国农村居民收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人和家庭经营性收人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工资性收人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也是拉大农村居民收人差距的主要动力[2]。
祝伟和汪晓文通过对1983一2008年的农村居民收人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业收人比重减少,非农收入比重增加的趋势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对中国农村的收人水平和收人差距产生影响。
[3]虽然学术界对农村居民收人的讨论也从其他多个角度出发,认为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人口等因素都对农村居民收人的变化存在影响。
例如杨灿明对中国农民收入的来源进行分析,认为农民收人的增长取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效率的整体性提升[4]。
史云鹏基于东北三省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与农村居民的收人存在正向线性关系[5]。
从而可以推论,产业结构以及受产业结构决定的收人结构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具备一定的影响作用。
但是本文就从2004至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等的变化来说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特点并且提出相应的增收建议。
第二章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分析2、1数据来源及说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四大部分组成。
以下是中国2004年到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数据[6](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网数据和处理过后的结果,)2、2数据分析2、2、1各收入来源的绝对量分析表2-2从表2-1各收入环比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每年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且快于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基本不变,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绝对量虽然小,但是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
从表2-2 可以很容易看出2004到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936.4元,而到了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7916.6元,增长了169.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004年为998.5元,,2012年为3447.5元增长了245.3%;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2004年为1745.8元,2012年为3533.4元增长了102.4%;人均财产性收入2004年为76.6元,2012年为249.1元增长了225.2%;人均转移性收入2004年为115.5元,2012年为686.7元增长了494.5%;从这些数据来看各项收入来源都是以超过100%的比例增长,其中转移性收入增长最快,工资性收入增长次之。
2、2、2各收入来源比重分析年份/比率GZSR/CSR JTSR/CSR CCSR/CSR ZYSR/CSR2004 0.34004 0.59454 0.02609 0.039332005 0.36084 0.56668 0.02719 0.045292006 0.38327 0.53833 0.02802 0.050402007 0.38552 0.52983 0.03096 0.053692008 0.38938 0.51162 0.03111 0.067892009 0.40000 0.49034 0.03245 0.077232010 0.41073 0.47859 0.03418 0.076522011 0.42472 0.46178 0.03276 0.080732012 0.43548 0.44633 0.03147 0.08674(为了表述方便,CSR表示人均纯收入,GZSR表示人均工资性收入,JTSR表示人均家庭性收入,ZYSR表示人均转移性收入)以上数据画成折线图如表2-4表2-4从表2-4可以看出家庭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在逐年减少,从2004年的0.59454降到2012年的0.44633,但是家庭性收入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是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部分;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最明显,从2004年的0.34004上升到2012年的0.43548,近年来有取代家庭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部分的态势;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很小,但总的来说也是在持续增长。
2、2、3各收入来源贡献度分析GZSR贡献率 JTSR贡献率CCSR贡献率ZYSR贡献率0.55 0.31 0.04 0.100.60 0.26 0.04 0.100.40 0.47 0.05 0.070.42 0.39 0.03 0.160.53 0.23 0.05 0.190.48 0.40 0.05 0.070.50 0.37 0.02 0.100.52 0.33 0.02 0.13(入贡献率与财产和转移性收入贡献率计算方法相同[7])表2-6 各来源贡献率折线图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收入来源贡献率的曲线还很难看出有什么规律或特征,但从各收入来源曲线,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工资性收入贡献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经营性收入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而财产和转移性收入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第三章结论及建议3、1结论分析1.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中仍然占有主要地位,但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而且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值的的贡献有下降趋势,但家庭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所以要想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很重要。
2.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中的地位虽然次于家庭经营性收入,但所占比重在逐渐上升,而且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值的贡献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时也要注意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
3.财产与转移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有很小的地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大,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金融体系并不完善,所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小。
根据以上基于中国农村居民收人结构的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结合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得出以下结果:首先,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处在调整阶段、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乡镇工商业的发展壮大,工资性收人在总收人中所占的比例持续增长,这种变化对中国农村居民收人结构的优化和总收人的持续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注意两点:其一,财产性收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制约中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整体偏低和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因此,使农村居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以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居民从农村最主要的财产,土地中获益,才是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人的根本办法。
其二,转移性收人比重较低且增长缓慢两级财政通过提高对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公益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可以增加农村居民转移性收人,推动农村居民收人结构的优化,起到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乘数效应的作用[8]。
其次,通过提高经济效率,改变农村居民的收人增长模式以投资规模拉动的收人增长属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其增长的效率较低,因此,需要转变中国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动力,由投资规模拉动转变为经济效率拉动这需要在提高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同时,不断提升第一产业的产品附加值再次,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影响收入结构和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除了前面所说的促进农村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外,提升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结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举措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收人产生正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来促进总收人的增长;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从而通过改变经济效率这一传导机制使农村居民收人持续健康增长。
最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影响收入结构和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除了促进农村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外,提升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结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举措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收人产生正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来促进总收人的增长;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投资效率的提高,从而通过改变经济效率这一传导机制使农村居民收人持续健康增长。
3、2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1.加强农村地区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地区的教育比较落后,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使农民掌握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的方法,依靠科技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