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测量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编制依据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2.工程概况

二青山隧道进口17.47m直线段后接半径R=1200m的曲线,曲线长度为1119.47m,中部为直线,至DK146+825.91接一半径R=2000m 的曲线,曲线长899.44m。

二青山隧道洞身纵坡为单面坡,自进口至出口依次为4‰/1205m、5‰/13250m和3‰/1400m的下坡。

本隧道围岩有Ⅱ、Ⅲ、Ⅳ、Ⅴ级四种,进口段为Ⅴ级围岩。

本标段位于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经过地段由于历次的地质构造及河流的切割,剥蚀、侵蚀作用,地形起伏较大,地势高差悬殊。测区最高点位于吕梁山黑茶山,地面高程2203m,最低点位于二青山隧道出口附近,地面高程为1300m。区内海拨标高一般为1400-1900m,最大相对高差660余米。测区内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因素的控制,境内形成了中低山、丘陵、河谷等不同类型的地貌景观,构成了东北宽而西南窄的蘑菇形状的复杂地貌。隧址区地震烈度属V度区,抗震设防烈度值6度。

3.测量总体组织

3.1 测量人员组织机构

项目部组建以副总工为总负责人,专业测量工程师为负责人,施工队成立现场测量小组的测量管理模式,用来保证控制测量和施工现场的测量放样,其中测量工程师1人,测量员3人。

3.2 测量工艺流程图

3.3 测量仪器的配备

本标段隧道测量要求精度高,测量误差应严格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配备的主要测量仪器如下:

4.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洞外点位布设

施工时通过洞外加密精测点,采用GPS卫星定位形式,每个洞口设四个GPS控制点。

采用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精确控制隧道中线。洞口导线点位埋于洞口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点位布置完毕后,利用设计院交接的导线网点作基准点,进行测量及平差计算。

洞内导线测量

隧道洞内导线控制测量是在洞外GPS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洞内施工特点布设导线,以洞口布设点为起始点,沿隧道两侧分别设置支导线连接后形成闭合导线闭合于洞外高级点。导线边长根据实际施

工条件直线段为400m,曲线段不宜小于100m。导线点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的地方。

由洞外向洞内的测角、测距工作,在早上、傍晚或阴天进行,洞内的测角测距,在测回间采用仪器和觇标多次置中的方法,并采用双照准法(两次照准、两次读数)观测。照准的目标应有足够的亮度,并保证仪器和反射镜面无水雾。

洞内导线的坐标和方位角,必须依据洞外控制点的坐标和方位角进行平差计算。

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点的宜每100m~200m设置一个,如特殊需要时还可进行加密,其布置形式为闭合水准线路,闭合于洞外水准控制点。加密水准点的复测按四等水准控制。采用水准仪进行往返观测,并定期进行复测。

5.分项工程测量方案

5.1 隧道测量放样

开挖

开挖前应校核中线点,并在开挖断面上标出设计断面轮廓线。开挖工作完成应及时测量超欠挖并绘出断面图。

隧道开挖在曲线段采用全站仪进行中线及高程的放样。开挖断面成形后,采用断面检测仪对开挖断面进行检查,发现欠挖后及时报与施工班组处理。

用中线法进行洞内测量的隧道时,中线点点位横向偏差不得大于5mm;直线地段宜采用正倒镜延伸直线法。

初期支护

根据设计图纸制作加工的钢支撑定位放样。把拱顶高程和起拱线高程以及隧道中线在实地上测设出来,控制钢拱架两侧拱脚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用红油漆标定记号并对本工序负责人进行书面交底。

二次衬砌施工测量

校核厂家预制的台车,台车制作半径与隧道二次衬砌断面内轮廓半径是否相符合,经过检查调试达到设计要求为准。

二次衬砌台车就位定位可采用坐标放样方法把隧道中心线在实地上测设标定出来,严格控制台车所在的平面和高程确保隧道设计净空,放样点间距应与模板台车长度一致。

5.2 隧道监控量测

5.2.1测量布点

5.2.2 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及测量方法

监控项目见附表

洞口浅埋地段监控量测

洞口浅埋地段监控点布置断面图

①、沿衬砌中线每2~3m一个测点。

②、监测工具:水平仪、水准仪。

③、监测频率:开挖面前>30m,1次/2天;开挖面前后<30m,2次

/1天;

开挖面后30~80m,1次/2天;开挖面后>80m,1次/7天。

围岩监控量测

施工中会遇到断层、突泥、涌水、软弱破碎带、瓦斯等不良地质条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可以做到有备无患,沉着应对可能发生的地质变化,实施地质超前预报,加强对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状态的监测,及时获取围岩稳定状态和支护结构可靠性的信息,不断修正支护参数,调整施工方法,及时将地质病害消除在萌芽状态中,确保隧道顺利安全施工。

洞内地质和支护状态观察

施工阶段地质勘察和围岩级别判断主要根据掌子面的观察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地质工程师通过洞内观察,掌握地质状况,判定围岩级别,及时进行围岩级别变更,确定支护效果及决定支护参数,要求绘制掌子面观察(素描)图,进行摄像等,观察中应具体地记录以下各项:

(1)地质状况及分布、性质和掌子面自稳性;

(2)围岩地软硬、裂隙间距及方向等围岩状态;

(3)断层地分布、走向、粘土化程度等;

(4)涌水地点、涌水量及其状态;

(5)软弱层的分布;

(6)其他。

监控监测

(1)现场量测应及时根据量测数据绘制净空水平收敛、拱顶下沉时态曲线及拱顶下沉距开挖工作面距离的关系图。

(2)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好的函数进行回归,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拱顶下沉及净空水平收敛值。

(3)围岩及支护的稳定性应根据开挖工作面的状态,净空水平收敛值及拱顶下沉量的大小和速度综合判定。隧道周边允许相对收敛见《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布置图》中说明,当速度位移无明显下降,而此时实测相对位移值已接近表中的规定数值,或者支护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