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一、考核的主要范围和基本要求(一)主要范围:主要考核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法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二)基本要求:重点考查应试人员对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的理解和掌握,对自然科技常识与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概况和陕西省省情的了解情况,突出考核内容对应试者综合理解能力的要求。
二、考核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哲学与政治理论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核知识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考核要求识记部分()哲学的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物质的概念()运动的概念()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静止的概念()规律的概念和属性()联系及其属性()发展的概念()新事物和旧事物()质和量()矛盾的概念及其属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范畴的概念()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历史观的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的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的概念()人民群众的概念()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概念理解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作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的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作用()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第二章毛泽东思想概论.考核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哲学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考核要求识记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实事求是的含义()群众路线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意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意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毛泽东提出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和方法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考核要求识记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理解部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关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步走”战略第三个阶段的划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断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坚持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意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关系()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第二编教师道德与教育法第一章职业道德.考核知识点道德的内涵、功能职业道德内涵、特点、体现方面、意义与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基本特征、核心、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特点、基本原则、基本规范.考核要求识记部分()职业的含义()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理解部分()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的体现方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第二章教育法.考核知识点教育法的原则依法治校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政府的教育职权义务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政府教育权教师学生.考核要求识记部分()教育法的概念和原则()公民受教育权利平等保障的含义()依法治校的含义()教育权的含义、构成()受教育权的含义、内容()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教育职权的主要内容()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概念理解部分()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行政、民事、刑事三种法律责任的主体和主要内容()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家庭教育权各自内容及其关系()受教育权的性质及其主要内容()不同级别的政府教育部门职权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的主要内容第三编文史基本常识与写作第一章中国文学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学基本概念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家及其代表作.考核要求识记部分()《诗经》的来源、名称演变及“诗六艺”()“楚辞”的名称源流及屈原的代表作品()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词的名称、分类、特点及流派()元曲的基本知识()散文的分类、基本特征()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发展的两大阶段()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话本小说的概念()章回小说的概念()新闻的概念()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论语》的作者、文学特点()老子及《老子》概况()庄子及《庄子》概况()《史记》的作者、编籑体例()《汉书》的作者、体例()建安文学的时间断限()“三曹”诗歌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山居秋暝》的名句()中国诗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杜甫()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李商隐无题诗的作意及风格特点()苏轼的生平与创作()“易安体”的风格特点()辛弃疾及其爱国词()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品()“曲状元”马致远及其代表作品()明代“四大奇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的作者、书名、版本情况()《儒林外史》的作者、思想内容()鲁迅生平与创作概况()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子夜》,塑造了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冰心的代表作品及其作品“爱的哲学”、“母爱”、“童真”的主旋律()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作家叶圣陶,有童话集《稻草人》()朱自清的代表作品《背影》、《荷塘月色》()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内容与文学史意义()创造社的主要成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文学研究会与人生派文学()梁实秋散文代表作品《雅舍小品》()林语堂“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田汉话剧的代表作品()老舍的创作简况及其主要作品()曹禺的戏剧代表作品()夏衍的戏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张天翼小说的代表作品《华威先生》()张恨水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的文学思潮及主要代表作家()赵树理与山药蛋派()孙犁与荷花淀派()贺敬之与新歌剧《白毛女》()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的主要人物形象()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伤痕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改革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与作品理解部分()《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诗经》的艺术特征()“楚辞”的文体特点()唐诗的题材、创作方法、基本形式()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文体重心、小说的本质特点()网络小说的概念及特点()言情小说的概念及特点()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的文体特点()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体制演变()《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含义()《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汉书》简况()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风格特点()“初唐四杰”对唐诗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杜甫诗歌的时代特征及“诗史”性质()“元白体“的语言特点()李贺诗歌的代表作品与“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杜牧的咏史诗的特点()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地位()《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茅盾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巴金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冰心、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徐志摩诗歌创作概况及新月诗派的理论与创作()林语堂、梁实秋与三四十年代的闲适小品文创作()老舍小说的京味文学特色()《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意义()《雷雨》和《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贺敬之诗歌中的“时代精神”()艾青的重要诗集以及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山药蛋派”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赵树理的“农民作家”的称号及大众化的风格特色()“战士诗人”郭小川及其代表作品()《红旗谱》的民族风格()陈忠实《白鹿原》的史诗风格()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王安忆创作简况及其代表作品()张贤亮的哲理反思小说及其代表作品()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作品第二章外国文学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阿拉伯文学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考核要求识记部分()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主要成就()荷马史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文学的时间界限、基本类型()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丁与《神曲》()古典主义文学的时间界限()莫里哀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及其代表作品()法国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和他的《巨人传》()英国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及著名喜剧()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与其名作《堂吉诃德》()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歌德、席勒及其代表作品()雨果、缪塞、大仲马、小仲马等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俄国浪漫主义作家普希金及其代表作品()匈牙利浪漫主义作家裴多菲的主要作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出自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时间及主要艺术特征()果戈理的主要代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罪与罚》()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品()契诃夫的主要代表作品()福楼拜的主要作品()《红与黑》中于连形象()《人间喜剧》的作品分类和基本内容()狄更斯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品()勃朗特三姊妹及其代表作品()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欧·亨利的主要作品()杰克·伦敦的主要作品()欧仁·鲍狄埃与《国际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品理解部分()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新约》()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品《一千零一夜》()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伪君子》与古典主义戏剧()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及对封建教会的批判()《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意义()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吝啬鬼形象()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新爱洛伊丝》()卢梭讨论教育的哲理小说《爱弥尔》()卢梭《忏悔录》对自我的大胆袒露()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的情节、结构与题材特点()浮士德形象及其思想内涵()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雨果年代的四部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中“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小人物”形象()果戈理短篇小说“小人物”的主题()果戈理《死魂灵》的思想意义()果戈理喜剧《钦差大臣》对沙俄官僚制度的揭露()《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列夫·托尔斯泰的史诗体小说《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红与黑》在心理描写上的成就()司汤达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及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狄更斯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思想内容()萨克雷的代表作品《名利场》()简·爱形象和罗切斯特形象及其意义()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阿·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苦难的历程》()法捷耶夫的代表作品《青年近卫军》()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品()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品()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品()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第三章中国历史基本常识.考核知识点中国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现当代社会.考核要求识记部分()母系氏族公社()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父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禅让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历()夏朝灭亡()商朝建立()青铜器()甲骨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的统一()大泽乡起义()秦朝灭亡()楚汉战争()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东汉建立()光武中兴()黄巾大起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
河南综合类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河南综合类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生态等多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具体的大纲:
一、政治方面
1.中国国情及我国的基本国策;
2.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3.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建设;
4.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二、经济方面
1.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2.宏观经济运行及其政策;
3.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管理;
4.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经济;
5.国际贸易和公共财政。
三、法律方面
1.宪法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
2.治安管理和刑事诉讼;
3.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
4.环境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
四、文化方面
1.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
2.文物保护和旅游景区;
3.新闻传媒和网络安全;
4.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
五、科技方面
1.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
2.信息化和网络安全;
3.能源发展和环保技术;
4.健康医疗和生物技术。
六、生态方面
1.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
2.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
3.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
4.城市规划和建设。
考生需要掌握以上知识点,并且能够特别关注河南省的情况,了解河
南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河南省在以上各方面的贡献和成就。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查阅相关教材、参加培训班或者在线视频学习等多种途径。
同时,建议考生多进行模拟测试,了解自己的备考情况和不足之处,提高复习效率。
选择题:
贵州省的省会是?
A. 贵阳(正确答案)
B. 遵义
C. 安顺
D. 毕节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A. 汉族
B. 苗族(正确答案)
C. 维吾尔族
D. 哈萨克族
贵州省的著名景点黄果树瀑布位于哪个市?
A. 贵阳市
B. 安顺市(正确答案)
C. 遵义市
D. 毕节市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特产?
A. 龙井茶
B. 茅台酒(正确答案)
C. 普洱茶
D. 铁观音
贵州省的哪个节日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A. 春节
B. 苗年节(正确答案)
C. 中秋节
D. 端午节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地理特征之一?
A. 平原广阔
B. 高原山地为主(正确答案)
C. 盆地众多
D. 丘陵连绵
贵州省的哪条河流是长江的重要支流?
A. 黄河
B. 珠江
C. 乌江(正确答案)
D. 闽江
下列哪项是贵州省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A. 丽江
B. 遵义(正确答案)
C. 大理
D. 桂林
贵州省的哪个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喀斯特地貌为主的?
A. 神农架
B. 梵净山(正确答案)
C. 黄山
D. 张家界。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概述
为了提高公众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促进公众素质的不断提高,针对历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经验和教训,特制定以下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包括以下科目:
1.政治常识
2.历史知识
3.科学常识
4.文化艺术常识
考试形式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为选择题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数为100分。
考生必须选择并回答所有考题。
考试内容详解
政治常识
1.国家制度与法律法规知识
2.政治理论知识
3.经济财政知识
4.社会文化知识
历史知识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
3.世界史
4.中国革命史
科学常识
1.物理知识
2.化学知识
3.生物学知识
4.地理知识
文化艺术常识
1.中国文化知识
2.国际文化知识
3.音乐、舞蹈、美术知识
4.体育知识
参考书目
以下是本次考试的参考书目:
1.《大众文化常识》
2.《现代政治常识》
3.《科学常识与常识性问题》
4.《中国历史大事典》
5.《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
2.考生必须选择并回答所有考题。
3.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每题分值不等。
4.考试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
5.考试期间必须保持安静,禁止交谈。
6.考试结束后必须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以上为本次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考试大纲,考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参加考试,以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和严谨。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2.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
3.懂得以科学的求实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理解并掌握列宁提出的物质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2.掌握运动的涵义,理解并掌握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及其实际意义;了解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规律的涵义及其特点,正确认识人和规律的关系。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1.理解意识的本质。
2.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3.深刻理解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了解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1.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与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四章实践、认识、真理第一节认识和实践1.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020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
识》考试大纲
考试概述
- 考试名称:2020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 考试时间:待定
- 考试形式:笔试
考试内容
1. 政治、法律和社会
- 政治理论与思想
- 国家制度和治理
- 法律基础知识
-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
2. 经济
- 宏观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3. 管理学
- 管理基本概念
- 管理职能与过程
- 组织行为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营销管理
- 财务管理
- 项目管理
4. 统计学
- 统计基础知识
- 统计调查与抽样
- 统计分析方法
- 统计应用
5. 信息技术
- 计算机基础知识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 数据库管理与应用
- 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考试要求
- 考生应熟悉以上所列知识点,并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际
应用能力。
- 考试将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形式对考生进行综合
考察。
- 考试时间和分值将根据具体情况在考试通知中公布。
参考资料
-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 相关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学、统计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
参考书籍
以上为《2020山东省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的内容概述。
具体考试时间、地点和其他详细信息将在考试通知中
另行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
祝您考试顺利!。
2024公考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于公务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各级政府机关选聘优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二、考试科目
1.《行政能力测验》
2.《申论》
3.《公共基础知识》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1.《行政能力测验》
2.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行政素质和能力,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
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
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题意,运用基本的行政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
3.《申论》
4.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按照要求进行写作,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充实。
5.《公共基础知识》
6.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国家基本政策、法律法规、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
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家基本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时间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行政能力测验和申论各150分钟,公共基础知识120分钟。
五、考试成绩计算
1.行政能力测验:占总成绩的40%。
2.申论:占总成绩的30%。
3.公共基础知识:占总成绩的30%。
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考查报考者时事政治、法律基础、公共行政与行政实务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综合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从事公共管理或服务机构日常工作所需知识、素质和潜在能力。
二、考试科目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考试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进行。
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20分。
三、考试题型1、分析推理题:每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根据这段陈述,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选出正确的选项。
3、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出全部的正确选项。
4、案例分析题:分析案例材料,并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5、作文题:阅读材料,根据题目要求写作。
四、作答要求报考者务必携带的考试文具包括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
客观性试题必须作答在客观题答题卡上。
报考者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客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试卷代码和在客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作答在试题本上或其他位置的一律无效。
主观性试题必须作答在主观题答题卡上。
报考者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主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上填涂准考证号、试卷代码,然后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主观题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一律无效。
五、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和政府现阶段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和相关政治理论,上海市情相关知识,一年以来时事(2014年6月至今)。
第二部分法律基础:法律一般原理、宪法、行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
第三部分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概述、行政组织与行政体制、公共政策、行政伦理、行政方法、行政效能。
2023公基考试大纲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政治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 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 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国两制、科学发展观。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
5.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二、法律1. 法理学:法理学的基本概念、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历史发展。
2. 宪法:宪法的概念和原则、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行政法: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行政法律关系、行政行为和行政救济。
4. 刑法:刑法的概念和原则、犯罪和刑事责任、刑罚的具体运用。
5. 民法:民法的概念和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物权法、合同法等。
三、经济1.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2. 微观经济学:需求和供给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
3.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4.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政策、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政策等。
四、管理1. 管理学原理:管理的概念和性质、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
2.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制定过程等。
3. 行政组织与人事管理:行政组织的结构和管理体制、人事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等。
4. 领导科学:领导的概念和性质、领导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等。
五、公文写作与处理1. 公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2. 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 公文的处理程序和规范。
笔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法
《公共基础知识》笔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学和历史、公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知识、国情省情和时事政治、事业单位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b5E2
政治: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和意识、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p1
经济: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9E
法律: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熟悉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道德: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认识理解及应试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和修养。
主要包括:了解道德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含义、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57H
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主要包括:中外文学常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知识。
公文写作: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公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
主要包括:熟悉公文的特点、基本格式及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把握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74J
国情省情和时事政治: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我国、我省地理历史、人文社会、政治经济等基本概况和时事政治的了解。
时事政治主要涉及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期间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
事业单位管理和制度等知识: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事业单位概况、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规和制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62L
笔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法
《教育基础知识》笔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学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二)教育的本质、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起源
3.教育的发展
4.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态
(三)教育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2.我国教育目的
(五)教师与学生
1.教师
2.学生
3.师生关系
(六)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工作
2.班级管理
(七)课程
1.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2.课程理论流派
3.课程的文本形式
4.课程编制
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八)教学与教学过程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意义与任务
3.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4.教学过程的特点与规律
(九)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
(十)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基本环节
1.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基本环节
(十一)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
1.教学模式
2.教学评价
(十二)德育
1.德育的概述
2.德育过程及规律
3.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部分:普通心理与教育心理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及其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与程序
(二)人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
2.心理发展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三)学习理论
1.学习的概述
2.学习的类型
3.学习的基本理论
(四)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述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3.知识学习的策略
(五)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1.智力与创新力的概述
2.问题解决
3.创造力的培养
(六)技能的学习
1.技能的概述
2.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3.动作技能的学习
(七)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概述
2.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八)品德心理
1.品德心理概述
2.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
3.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九)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干预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
1.道德的内涵
2.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点
(二)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5.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四、教育政策法规
1.依法治教的概述、基本原则
2.教育法的基本理论
3.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5.教育法律责任
6.教育法律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