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表⽪样囊肿—搜狗百科疾病概述表⽪样囊肿也称为胆脂瘤或珍珠瘤,是由于⽪肤表⽪细胞碎⽚在异位所⽣成的囊肿,故⼜名上⽪囊肿。
常由于⽪肤外伤所致,有时发病与外伤间隔多年或者伤情轻微⽽难以回忆。
多见于从事⼿⼯操作的⼯⼈,故以指端和⼿掌较为常见。
此外,趾和跖部也属好发部位,偶见于前额和头顶等部,为只有⼀个囊腔的单房性⽪下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表⾯光滑,触之较韧⽽有张⼒,与表⾯⽪肤⽆粘连,基底有移动性或⽆移动性。
表⽪样囊肿的内壁为⽪肤表⽪的复层鳞状上⽪结构,如囊肿持续已久,体积⽇渐增⼤后,各层⽪肤的结构可均较薄弱,或层次不全。
内壁⽆真⽪组织,囊肿外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囊内容物为灰⽩⾊的⼲酪样分层⾓化物质,并混杂有脱落的破碎表⽪细胞。
发⽣在颅内的表⽪样囊肿由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异常所致,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好发于青壮年,以脑桥⼩脑⾓区最为常见,其次为鞍上池、四叠体、颅中窝及脑室系统亦可以发⽣于颅⾻板障内。
表⽪样囊肿囊壁薄,由⼀层表⽪组织形成。
囊内由上⽪碎屑、⾓蛋⽩和胆固醇组成。
临床表现表⽪样囊肿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
临床症状体征与肿瘤部位有关,脑桥⼩脑⾓区肿瘤多以三叉神经痛为⾸发症状;颅中窝肿瘤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损害症状;⼤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轻偏瘫;⼩脑半球肿瘤常有共济失调;鞍区肿瘤表现为缓慢进展性视⼒减退。
症状体征多发群体表⽪样囊肿可发⽣在各个年龄段,甚⾄在⼫检中可以发现。
在位置上可以发⽣在脊柱或颅内。
平均发病年龄35岁,⼥性患者多见。
疾病症状根据肿瘤⽣长部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1、桥⼩脑表⽪样囊肿:最常见部位,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鸣、⽿聋,晚期可出现桥⼩脑⾓综合征。
神经系统查体发现第V,VII,VIII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部感觉减退、⾯肌⼒弱、听⼒下降和共济失调,少数病⼈⾆咽神经、迷⾛神经⿇痹等,岩⾻尖板障内表⽪样囊肿也可引起第V、VIII颅神经功能障碍。
皮样囊肿的分类及特点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通常以形成囊状病变为主要特点。
本文将介绍皮样囊肿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表皮囊肿表皮囊肿是一种由于皮肤上皮组织过度增长形成的囊肿。
它常见于头部、颈部、躯干、腹股沟等部位。
表皮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壁内含有各种角化物质,例如角化碎屑、毛发和脂腺分泌物等。
表皮囊肿通常是浅表性的,易于触及,有时也会出现炎症反应,如红肿、疼痛等。
二、脂肪囊肿脂肪囊肿是一种由于皮下脂肪组织积聚形成的囊肿。
它常见于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
脂肪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内充满了黄色的、半液体的脂肪物质。
脂肪囊肿通常是软而可压的,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在触摸时,患者可能感到囊肿内有移动感。
三、毛囊囊肿毛囊囊肿是一种由于毛囊上皮细胞增殖形成的囊肿。
它常见于头部、颈部、背部等毛囊较为密集的区域。
毛囊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内含有角化毛囊上皮细胞和毛发。
毛囊囊肿通常是圆形或卵圆形的,大小不一,可以将其视为皮肤表面稍微凸起的小颗粒。
四、汗腺囊肿汗腺囊肿是一种由于汗腺导管阻塞引起的囊肿形成。
它常见于腋窝、会阴等多汗腺分布的部位。
汗腺囊肿的主要特点是囊肿壁内储存有黏稠的汗液。
汗腺囊肿通常是软而有弹性的,质地较为坚韧。
综上所述,皮样囊肿根据其成因和形态特点可以分为表皮囊肿、脂肪囊肿、毛囊囊肿和汗腺囊肿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囊肿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任何皮肤上的可疑囊肿都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1553表皮样囊肿误诊2例报道及影像学诊断张自发山西医科大学在读研究生(030001)陈来照仝海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030001)关键词:表皮样囊肿;病案;影像学1病例病例一:患者男,21岁。
入院2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口服去痛片治疗无效,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颅神经征(-),颈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
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各腱反射(++),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入院行M RI检查示:右侧颞顶骨可见一类圆形短T1、等T2信号影突入颅内,其边界清楚,右侧颞顶骨板障信号消失,与病灶相邻处内板缘呈掀起状,增强扫描病灶周缘呈环状强化,相邻脑膜显着强化,右侧大脑半球受压明显。
入院后诊断为:右侧颞顶部脑膜瘤可能性大。
术中见: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周边有骨质增生,局部硬膜变薄,肿物有包膜,包膜内可见褐色囊液,同时混有褐色泥沙样沉积物,切除包膜,切开硬膜,探查硬膜下腔,可见脑组织局部塌陷,脑搏动不良。
术中镜下全切包膜。
病理诊断: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表皮样囊肿。
术后病人症状消失,10天后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一年,患者恢复好,无复发。
T1T2病例二:患者,女,26岁。
发现左枕部肿物20年,间断性头痛3年入院,查体:左枕部可触及一2㎝×3㎝肿物,质硬,有压痛,无红肿,粗测双眼视力下降,双手伸直见轻度震颤。
头颅CT示:左枕骨全层破坏,可见局部以等密度肿物取代。
头颅M R I示:左枕部等T1长T2信号影,位于脑外,增强后无强化。
术前诊断:左枕骨嗜酸性肉芽肿可能。
手术全切肿物,病理诊断:左枕骨板障内表皮样囊肿。
讨论表皮样囊肿亦称为胆脂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
一般无性别差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高峰病例二图片C T平扫C T骨窗T1T2年龄可在40岁。
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
桥小脑角、鞍旁为其好发部位,也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小脑和脑干,后者极少。
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主要表现为皮肤下出现一块肿胀的囊肿,常见于头部、颈部、躯干以及腹股沟等部位。
它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与皮脂腺或毛囊的堵塞、感染、外伤等因素有关。
虽然皮样囊肿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会导致炎症、感染或瘢痕形成等并发症。
因此,了解皮样囊肿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皮样囊肿的病因主要与皮脂腺或毛囊发生异常有关。
皮脂腺是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泌的皮脂有助于保持皮肤的滋润和弹性。
然而,当皮脂腺出现过度分泌或皮肤表面污垢堵塞时,就容易导致皮脂堆积,形成囊肿。
此外,毛囊感染、外伤或损伤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皮样囊肿的形成。
皮样囊肿的主要症状是肿胀和疼痛。
一般来说,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触摸时感觉柔软,大小不一。
囊肿一般不会自行消退,而是逐渐增大。
在一些情况下,囊肿可能会变得非常大且疼痛,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活动。
此外,囊肿还可能出现红肿、渗液或化脓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尽早就医进行处理。
治疗皮样囊肿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对于较小的囊肿,可以尝试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热敷、药物治疗或穿刺引流。
热敷可以促进囊肿破裂,并帮助排出囊内液体,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穿刺引流可以通过使用针头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
然而,这些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较大或复杂的囊肿效果可能有限。
手术治疗是治疗较大或复杂囊肿的首选方法。
手术可以完全清除囊肿,并避免复发的风险。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局部切除或囊壁切开排空。
手术治疗通常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在手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伤口处理和护理,以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皮样囊肿的形成主要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和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可以有效预防皮脂堆积和毛囊感染,减少囊肿的发生机会。
此外,避免过度摩擦或外伤也有助于预防皮样囊肿的形成。
总之,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于病因复杂多样,对于治疗来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如果出现皮样囊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的ICD编码解析皮样囊肿,也称为囊性畸胎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错构瘤。
这种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
它主要起源于外胚层的细胞,属于先天性疾患。
皮样囊肿的特点是其囊壁较厚,由皮肤和皮肤附件所构成。
囊腔内部则包含表皮的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等。
这些附属器有时会向腔外突出而形成结节,或向腔内呈乳头状突起。
治疗皮样囊肿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
由于皮样囊肿的囊壁较厚,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所以手术时需要彻底切除,以避免复发。
同时,手术后也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
表皮样囊肿,也被称为角质囊肿、漏斗部囊肿或表皮包涵囊肿,是一种可以压缩但没有波动性的囊肿型肿块,直径可以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部分表皮样囊肿为原发性,即病因不明。
部分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外伤植入性上皮。
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但以面部和躯干上部更为常见。
皮损为界限清楚的结节,临床上可见一中央孔,代表了该囊肿所起源的毛囊。
微小表浅的表皮样囊肿称为粟丘疹。
通常无症状,挤压可挤出具有难闻气味的囊内容物。
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可导致剧烈的疼痛性炎症反应。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样囊肿:囊肿为单房,囊壁较厚,类似完整或不甚完整的皮肤结构,含有表皮附属器结构如毛囊、皮脂腺、汗腺等。
表皮样囊肿:囊壁较薄,主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内部为角质样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
皮样囊肿起源于外胚层细胞,而表皮样囊肿则可能起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外伤植入性上皮。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加以区分。
查找编码:表皮样囊肿查:囊肿皮肤:表皮,表皮样L72.0例如:躯干皮下囊肿:L72.000X002头颈部皮下囊肿:L72.000X003手术操作编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病损或组织其他局部切除术或破坏术:86.3皮样囊肿按照肿瘤编码规则,部位编码+形态学编码例如:手部的的皮样囊肿形态学编码:皮样(囊肿)(M9084/0)-另见肿瘤,良性部位编码:查肿瘤表肿瘤-皮肤--手D23.6编码:D23.6 上肢(包括肩)皮肤良性肿瘤M9084/0 皮样囊肿手术操作编码: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病损或组织其他局部切除术或破坏术:86.3。
颅内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表皮样囊肿可位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内等。
大多位于硬脑膜内,以桥小脑角区最多见,其次为颅中窝、颅骨板障等,也可见于脑干和头皮。
其发病率是皮样囊肿的4—9倍,沿临近的蛛网膜下腔和脑池生长,常发生于椎管、后颅窝、脑干和鞍上池等部位。
CT扫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均匀低密度区,CT值在-2~12之间,低于脑脊液值,形状不规则,多为孤立性病灶,有占位效应,强化扫描一般无明显增强。
MRI检查呈长T1、长T2信号。
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呈“塑形”或“填充式”生长,不规则。
鞍旁者位于硬膜外,中颅凹为表皮样囊肿次常见部位,但仅占颅内表皮样囊肿7%。
瘤质不均匀致信号强度变化不定。
不均质性更著,可能与囊内蛋白成分较高,并与不同量的角化物等混合有关。
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变薄,常见高密度、T1高信号及囊壁强化(推测鞍旁表皮样囊肿缺乏血脑屏障,但邻近硬脑膜,可能有细小的脑膜血管到达囊壁)。
颅内皮样囊肿是罕见的先天性肿瘤。
好发于中线及中线旁,如鞍旁,亦可见于颅缝及脑室内。
鞍旁皮样囊肿是胚胎残余组织形成的先天性肿瘤。
原因是在妊娠3~5周时外胚层表面与神经管分离不全,而被包埋于神经管内。
与表皮样囊肿不同,皮样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如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等中胚层组织,易被误以为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实际起源于胚胎早期的外胚层。
常于30岁左右出现症状,癫痫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有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导致的化学性脑膜炎、血管痉挛、脑梗死甚至脑积水。
CT表现为鞍旁低密度影,有均匀较厚的囊壁,囊壁可发生钙化。
由于皮样囊肿囊壁较厚,因此周边较规整。
囊内容物在T1FLAIR上可以为完全低信号,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信号之问;也可以为混杂低高信号。
这主要是由于内容物的不同成分所致,低信号的组织主要为干酪样组织,略带油腻,由脱落细胞堆积而成,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高信号表示为高浓度的蛋白成分或含有较多游离脂肪成分。
【专题】卵巢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MRI、CT)卵巢组织结构复杂,代谢旺盛,月经周期解剖、生理变化大,是女性最易患病和病变种类最多的器官之一,其大多数病变的诊断和处理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卵巢病变种类繁多,60-70%为囊性病变,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影像检查方法:超声、CT、MRI。
MRI软组织对比度好,多方位成像,无放射损伤,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检查。
疾病分类卵巢囊性病变:•卵巢瘤样病变•卵巢囊性肿瘤卵巢瘤样病变:•功能性囊肿(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腹膜包裹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囊性肿瘤:•卵巢冠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囊腺癌•畸胎瘤卵巢的囊性病变中有实质成分和间隔的,应首先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对直径超过5cm以上的囊性病变,即使没有实质成分和间隔,也应高度怀疑为肿瘤性病变。
卵巢囊性病变(按部位分类)部位病变滤泡囊肿,黄体囊肿,卵巢冠囊肿,单侧囊性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黏液性囊腺瘤/癌双侧浆液性囊腺瘤/癌,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性畸胎瘤卵巢囊性病变(按囊内容物分类)内容物病变水滤泡囊肿,卵巢冠囊肿,囊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癌,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铁血红蛋白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黄体囊肿脂肪囊性畸胎瘤蛋白黏液性囊腺瘤/癌钙化囊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癌鉴别诊断流程图卵巢囊性病变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疾病类型囊壁分隔实性成分内容物T1WI内容物T2WI强化特点滤泡囊肿薄壁单房低信号高信号无多小于3cm 黄体囊肿薄壁单房低/高信号高信号无可有血肿表现多囊卵巢综合征较厚多囊低信号高信号囊壁强化囊间见T2WI低信号的纤维组织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薄/厚壁单或多房高信号高信号囊壁/分隔强化血肿表现“卫星囊”卵巢冠囊肿薄壁单房低信号高信号无可体积较大囊性畸胎瘤较厚单或多房低/高信号低/高信号囊壁强化可见脂液平面卵巢囊腺瘤薄壁单或多房低/高信号高信号囊壁/分隔强化壁/分隔较均匀卵巢囊腺癌薄/厚壁单或多房低信号高信号囊壁/分隔强化可见实性部分、恶性征象相关疾病影像学表现1、功能性囊肿亦称卵巢非赘生性囊肿,是与卵巢功能密切相关的潴留性囊肿,临床上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多在2个月内自行吸收,常见排卵前的滤泡囊肿和月经前的黄体囊肿。
常见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小脑半球占位:1.低级别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可呈囊性改变,但周围有水肿,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囊壁周围强化2.血管网织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或桥脑小脑角,囊性为主血管网织细胞瘤,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瘤结节3.小脑脑膜瘤: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压迫后组颅神经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压迫引起脑积水时,可出现路脑压、肢体乏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在头颅CT上多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多密度均匀,无混杂信号,形状多规则,头颅MRI增强多可见增强肿瘤影,密度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嗜酸性肉芽肿:1、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颅骨破坏,常呈虫蚀样,侵犯颅骨处常有软组织影。
局部呈炎性表现。
肿块质地韧,周围皮肤颜色正常,肿块无明显压痛。
2、黄脂瘤病:好发在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亦可见单发,颅骨常有地图样破坏。
3、皮样囊肿:颅骨破坏多呈膨胀性损害。
肿块为囊性,可位于皮下及颅骨内。
4、颅骨血管瘤:好发于板障处,瘤体较大时,可见颅骨破坏明显。
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被破坏颅骨处有血液留空现象,或混杂信号。
鞍区占位: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2.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
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
3.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 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4.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5.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某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与钙化上皮瘤的鉴别诊断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与钙化上皮瘤的鉴别诊断本文选自《ken2dna的微博》在临床工作中,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以及钙化上皮瘤在临床上临床医生几乎都是下粉瘤的临床诊断,对于病理医师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因为在肉眼上都是一个囊性肿物,切口内容物几乎都是豆腐渣样,所以对于病理医师来讲,镜下的鉴别要点非常重要。
第一,表皮样囊肿,肉眼上内容物几乎是豆腐渣样物,发生的部位以头面部比较多见,镜下看注意囊壁几乎是由表皮的结构所构成,没有真皮的成分及附属器。
内容物虽然肉眼上看是豆腐渣样物,但实际上为角化物。
第二。
皮样囊肿:内容物肉眼上看几乎也是豆腐渣样物,乳白色物等等,注意镜下的要点,构成囊壁的成分除了有表皮的成分之外,还有真皮的结构,比如说汗腺,毛囊,等等。
构成囊壁的成分既有表皮的成分也有真皮的成分。
第三:皮脂腺囊肿:发生在头面部比较多见,囊内容物多为皮脂,肉眼上看也是想豆腐渣样物,但是以皮脂的成分为主,镜下鉴别要点,构成囊壁的成分为为表皮及真皮内可见灶性分布的皮脂腺细胞成团分布。
数量偏多。
第四:钙化上皮瘤:在临床上临床医生也多诊断为粉瘤,内容物也被多为描述豆腐渣样,实际上钙化物较多。
此瘤经常位于深部的皮肤组织,臀部多见,形成一个囊肿样肿物,镜下可以看见囊肿在皮下真皮当中,囊内容物以钙化物角度,在囊壁周边分布着比较多的比较蓝染的嗜碱性细胞,及影细胞,影细胞由嗜碱性细胞转化而来。
此为诊断要点。
建议临床医生在写报告单的时候把囊肿的部位及与周边关系最好描述清楚,有助于帮助病理医生要根据这些囊肿的部位及镜下特点可以鉴别诊断。
每日一题下述乳腺病变中,哪种虽然性质上为良性、但却缺乏肌上皮衬覆?A.导管内乳头状瘤;B.微腺型腺病;C.放射状瘢痕;D.硬化性腺病;E.管状腺瘤。
卵巢表皮样囊肿MRI诊断
摘要
卵巢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卵巢肿瘤,MRI技术在其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卵巢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方法和技术予以简要介绍和总结。
引言
卵巢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由上皮组织形成的囊性病变,多见于生育期女性。
MRI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和多平面成像的优势,成为评估卵巢表皮样囊肿的主要成像手段。
诊断技术
常用的MRI诊断技术包括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和增强扫描。
其中,T1WI能够显示卵巢表皮样囊肿的组织结构特征,T2WI能够突出囊壁和囊内容物的信号变化,增强扫描则有助于显示囊肿的血供情况。
MRI特征
根据MRI影像特征,卵巢表皮样囊肿可分为典型型和非典型型。
典型型表现为囊内含有脂肪成分、高信号的液体和囊壁信号增强,脂肪抑制序列显示囊内脂肪信号的排除。
非典型型则表现为囊内容物不含脂肪、囊壁增厚等特征。
诊断价值
MRI在卵巢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明确病变的范围、组织结构和血供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结论
卵巢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MRI影像特征能够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囊肿,并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胶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来源:熊猫放射
胶样囊肿
概述
•单房的含有粘蛋白的第三脑室囊肿
影像>99%呈楔形进入室间孔
•穹隆柱骑跨、覆盖在囊肿上
•大多数的NECT呈高密度
•密度与水合状态呈反比
MR信号复杂多变
•总体反映含水量
•大多数在T2WI成像上,相对于脑组织呈等信号(小的囊肿很难发现)
•25%呈低/高信号混杂(“黑洞”效应)
•边缘可呈轻微强化(罕见)
主要的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囊虫病
•脑脊液流动伪影(核磁的“假囊肿”)
•椎基底动脉伸展扩张症或动脉瘤
•室管膜下瘤
•颅咽管瘤
病理
•起源于胚胎内胚层,而不是神经外胚层
•与其他前肠起源的囊肿(神经管原肠囊肿、Rathke囊肿)相似
临床要点
•40%~50%无症状,偶然发现
•头痛(50%~60%),急性的室间孔堵塞可导致快速起病的脑积水、脑疝、死亡
•高发年龄=20~40岁(儿童罕见)
(左) 轴位示意图显示室间孔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引起轻/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注意穹隆和脉络丛在囊肿上被抬高和拉伸(空箭)。
(右) 一例突然意外猝死的患者,大体病理轴位图片显示一个大的胶样囊肿(空箭),引起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存在一个小的透明隔腔。
穹隆(黑箭)在上面被覆囊肿。
(左) 65岁男性,“霹雳性”头痛,为明确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行NECT检查,轴位成像显示一个典型的胶样囊肿,呈高密度的占位(箭)楔形进人室间孔和第三脑室上部。
(右) 同一位患者,矢状位T2WI MR成像显示占位信号强度非常低,提示内含浓缩的蛋白质。
注意侧脑室显著扩大而第三脑室大小正常。
胶样囊肿被急诊手术切除。
(左) 矢状位TIWI成像显示一个微小胶样囊肿,患者无症状为偶然发现。
(右)一例巨大胶样囊肿患者,轴位T2WI成像显示“黑洞效应”,巨大病变内有一处更低信号(空箭),是浓缩、干燥的蛋白样内容物。
这样的囊肿很难吸出,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左)患者,轻度头痛,轴位T1WI成像显示室间孔有一小的胶样囊肿。
此患者倾向于手术治疗。
偶尔胶样囊肿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增大。
(右)同一个患者,在数月后突发剧烈头痛,复查MR检查,轴位T1WI成像显示囊肿增大,引起中度梗阻性脑积水。
皮样囊肿
概述
•良性异位鳞状上皮囊肿,内含皮肤成分,包括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影像
•中线部位单房的含有脂肪的囊性病变
•若破裂,可发现蛛网膜下腔脂滴
•蝶鞍上或后颅窝是颅内最常见部位
•颅外部位=脊柱、眼眶;可有瘘管与皮肤相通(皮肤窦道)
•CT呈低密度,脂肪密度,20%囊状钙化
MR:T1呈高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证实为脂质成分
•囊肿内可见脂肪-液体平面,若破裂脑室内亦可见脂肪-体液平面•破裂后:可能因化学性脑膜炎导致柔脑膜广泛强化
主要的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
•颅咽管瘤
•畸胎瘤
•脂肪瘤
临床要点
•罕见: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5%
•硬膜内皮样囊肿较表皮样囊肿少见4~9倍
•破裂后可导致严重病变或死亡
•皮样+皮肤的窦道可引起脑膜炎、脑积水
•治疗:完整手术切除,±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左) 前额部皮样囊肿(直箭),矢状位示意图显示一个离散的异质性的含有脂肪的占位,伴鳞状上皮并带有皮肤附件。
由于破裂,脑室内可见脂肪液体平面(空箭),蛛网膜下腔内可见脂肪(弯箭)。
(右) 轴位NECT显示一个中线部位的含脂肪的占位伴局灶性钙化(箭)。
皮样囊肿通常位于鞍区、鞍旁、额鼻区等中线部位,约20%有钙化。
(左) 轴位T1WI MR成像显示一个不均质高信号占位,伴遍及蛛网膜下腔的散在分布的高信号脂滴(弯箭),提示皮样囊肿破裂。
脑沟、脑池、脑室内的脂滴是破裂的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表现。
化学性脑膜炎和脑积水可能和囊肿破裂有关。
(右) 由于破裂的皮样囊肿阻塞了第三脑室,轴位T1WI成像在侧脑室内可见脂肪-液体平面(空箭)。
表皮样囊肿
概述
•颅内表皮样瘤:先天性包涵囊肿
影像
•脑脊液样占位,潜行性生长进入脑池,并包裹神经血管结构
•形态:分叶的、不规则的、伴“菜叶”的菜花样占位
•FLAIR:通常不是完全无信号
•DWI:呈高信号,可明确鉴别于蛛网膜囊肿
主要的鉴别诊断
•蛛网膜囊肿
•炎性囊肿(如,神经系统囊虫病)
•囊性肿瘤
•皮样囊肿
病理
•胚胎发育的第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起源于外胚层的包涵体
临床要点
•症状取决于病变部位和对临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影响
•最常见症状:头痛;常见第V、Ⅵ、Ⅷ对脑神经病
•占所有颅内原发肿瘤的0.2%~1.8%
•恶变成鳞状上皮细胞癌罕见
•治疗:显微手术切除;如未彻底切除,常见复发
诊断纲要
•潜行性生长,包裹而不是使周围结构移位
•FLAIR成像并非完全无信号, DWI呈高信号
(左)矢状位示意图显示一个多分叶的表皮样囊肿,主要位于桥前池内。
显著的占位效应使脑桥、颈髓延髓连接和高位颈椎移位。
(右) 矢状位T1WI C+MR扫描显示一个无强化的表皮样囊肿,起源于桥前池,伴广泛的占位效应,挤压脑桥、中脑和下丘脑。
信号强度较脑脊液略高,并逐渐包裹脑桥进入环池(弯箭)。
(左)大体标本显示一个表皮样囊肿从桥脑小脑角池向前上部延伸,逐渐围住桥前池并包裹基底动脉。
注意其典型的珍珠样表现。
(右) 轴位DWI显示表皮样瘤切除术后的非常少的残余病变(箭),其他序列不可见。
对于术后评估小灶的肿瘤残余,DWI可起更重要的作用。
(左)轴位T2WI显示第四脑室内呈“扇形”的表皮样囊肿。
这是表皮样囊肿的第2常见部位,但统计学上并不常见,仅占17%。
(右) 冠状位T1WI C+MR显示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表现,位于大脑半球间的非典型部位。
注意边缘有轻度强化。
(左) 轴位T1WI C+FS显示左枕叶区的一个颅内脑实质外占位,较脑脊液信号高但无强化。
这是表皮样囊肿的不典型位置。
(右) 同一患者,轴位CT骨窗显示显著的颅骨内板重塑和扇形改变,但外观呈良性。
(左)轴位骨CT显示一例板障内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表现,病变外观呈膨胀性、外层边缘清晰。
(右)轴位NECT很好地显示了一例罕见“致密”的表皮样囊肿,囊肿因先前的其他病因而被压实。
只有3%的颅内表皮样囊肿有“致密”的CT表现,这被认为继发于出血、高蛋白、囊内碎屑皂化形成钙皂或含铁色素。
内容节选自图书:《脑部影像诊断学》主译:吴文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