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及其合成进展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及其合成进展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及其合成进展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及其合成进展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方法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https://www.doczj.com/doc/7a3136179.html,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10NO.16AUG.2010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方法进展* 刘振凯1艾 菁2耿美玉1,2△ (1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1203) 摘要: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s )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侵袭等相关信号通路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已经成为肿瘤靶向性治疗的重要靶点。本文对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抗肿瘤药物;小分子抑制剂;抑制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 R730.5,R9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273(2010)16-3134-04Advances in Research of Protein-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s as Anticancer Drug* LIU Zhen-kai 1,AI Jing 2,GENG Mei-yu 1,2△ (1Marine drug and food Institut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003,China;2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anghai,201203,China ) ABSTRACT: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PTKs)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promosing therapeutic targets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human diseases and in particular several types of cancer.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gulating intra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vasion,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 of many tumors.An effort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more effective PTK inhibitors represents 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cancer therapy.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PTKs with a view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PTKs. Key words:Protein-tyrosine kinases;Antitumordrugs;Small-molecule inhibitors;Inhibitors screening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CLC ):R730.5R915Document code:B Article ID:1673-6273(2010)16-3134-04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No 30725046) 作者简介:刘振凯(1983-),男,硕士。研究方向:分子药理学。E-mail :lzkai111@https://www.doczj.com/doc/7a3136179.html, △通讯作者:耿美玉(1963-),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 :mygeng@https://www.doczj.com/doc/7a3136179.html, (收稿日期:2010-05-07接受日期:2010-06-01)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主要是细胞毒类药物,这类药物大多存在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等缺点[1]。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给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理念带来了巨大转变。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蛋白作为药物靶点,筛选发现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2]。 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质,它们能催化ATP 分子上的γ-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上,使其发生磷酸化。酪氨酸激酶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两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单次跨膜蛋白,目前至少已有近六十种分属20个家族的受体酪氨酸激酶被识别。不同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和配体结合后,受体自身发生二聚化或结构重排,并进一步使受体胞内区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发生自身磷酸化或交叉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3]。它们在信号由胞外转导至胞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胞浆蛋白,现已经确认的有约30种,分为10大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调节细胞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蛋白酪氨酸激酶功能失调则引发生物体内一系列疾病。大量资料表明,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它们的异常激活或过度表达将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周期紊乱,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4]。 同时,酪氨酸激酶调控异常还与肿瘤的侵袭、 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肿瘤化疗抗性等密切相关。事实上,以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开发策略 目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开发策略主要分为胞外、胞浆和核内三个层面:细胞外策略主要是针对于受体型,配体与受体的生物拮抗剂以及特异性抗体,通过拮抗配体和受体的相互作用,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激活[5];胞浆内策略主要分为抑制激酶区的激酶活性和拮抗酪氨酸激酶与其下游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6];核内策略主要是利用miRNA 降解或者干扰酪氨酸激酶的mRNA ,抑制激酶的蛋白表达而达到抑制激酶活性的目的[7,8]。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抑制激酶区激酶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剂,而本文也主要是针对这部分抑制剂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酪氨酸激酶的自磷酸化过程和催化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的过程都涉及到ATP 上磷酸基团的转移,这一反应过程是酪氨酸 3134··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观察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23T11:17:58.3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王佳梅谭小飞 [导读]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观察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入的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观察组各35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吉非替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65-02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临床中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且受多因素影响,该病症发病率逐渐提高[1]。由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表现而容易被患者所忽视,一旦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晚期,丧失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尤其是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化疗用药种类日益多样。为探寻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入的7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8岁~68岁,平均年龄(57.84±1.06)岁;临床分型:鳞癌17例、腺癌10例、大细胞癌8例;TNM分期:ⅢB期19例、Ⅳ期16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0岁~68岁,平均年龄(57.89±1.04)岁;临床分型:鳞癌16例、腺癌10例、大细胞癌9例;TNM分期:ⅢB期23例、Ⅳ期12例。纳入标准:(1)男女不限;(2)TNM分期ⅢB期及以上者。排除标准:(1)小细胞肺癌者;(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可分组比对。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为期2个月的治疗,对照组采取多西他赛(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43)75mg/m2静脉滴注,滴注时间≥60min、每月1次。观察组口服吉非替尼(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国药准字H20140471)250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选取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总有效率包括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具体判定标准如下:完全缓解:目标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目标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好转:目标病灶长径总和缩小0%~30%;病变进展:目标病灶长径总和增加或出现新发病灶,上述标准维持时间均在4周以上;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等级资料以Z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观察组更高且差异尤为明显,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得到了明显提高,尤其是随着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治疗该病症的药物日益多样,患者生存率大幅提高。吉非替尼是一种新型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因其摆脱了既往化疗药物静脉给药的不足,口服给药更加方便且患者依从性更高,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口服吉非替尼治疗,总有效率51.43%,明显高于同期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的对照组37.14%。疗程结束后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脱发发生率分别为40%、20%、51.43%和25.71%、8.57%、37.14%,二者相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且各指标差异尤为明显。据此结果可知,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原因在于该药物能够竞争表皮生长因子受

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

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 肺癌的靶向治疗耐药主要有两大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 1.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埃罗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是首批进入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的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突变表型患者对这类药物的响应很好。但是,获得性耐药是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什么措施可以延迟或克服这种耐药。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的一个原因是EGFR 靶点修饰,EGFR 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出现二点突变(T790M)。接近60% 的埃罗替尼、吉非替尼、阿法替尼耐药肺癌患者样本均有这种突变,该突变是第一代和第二代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主要原因。 突变特异性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针对EGFR 突变的不可逆抑制剂。埃罗替尼、吉非替尼、阿法替尼主要靶向野生型EGFR,突变特异性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靶向激活性突变,例如T790M 突变。目前已经有两种突变特异性抑制剂已经接近进入临床,分别是CO-1686(Rociletinib)和AZD9291。 近期NEJM 刊登了一项研究,该临床试验纳入了46 位埃罗替尼、吉非替尼、阿法替尼耐药的肺癌患者。研究结果显示,T790M 阳性患者对Rociletinib的响应率为59%。有趣的是,对接受过一线治疗的肺癌患者来说,用靶向T790M 的药物进行二线治疗,其响应率接近60%、疾病控制率高达90%。相反,如果肺癌患者在一线治疗中没有出现T790M 突变,其响应率非常低。 AZD9291 是另一种第三代不可逆突变特异性EGFR 抑制剂。有研究报道,T790M 阳性癌症患者对AZD9291 的响应率接近60%,而T790M 阴性癌症患者对AZD9291 的响应率非常低,这与上述Rociletinib的效果相同。 2014 年有团队评估了不可逆二代抑制剂联合阿法替尼(野生型EGFR 靶向抑制剂)和西妥昔单抗(EGFR 单克隆抗体)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患者均为EGFR 突变肺癌患者,在对第一代EGFR 抑制剂产生获得性耐药后,开始接受阿法替尼和西妥昔单抗治疗。 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的总体响应率为29%,包括T790M 阳性和阴性患者。该研究表明突变特异性EGFR 抑制剂有希望成为EGFR 突变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它们对进展期的T790M 阴性患者并无效果。然而,将突变特异性EGFR 抑制剂与阿法替尼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可能是该难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如果第三代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失败了,该怎么办?通常认为靶向治疗是有效的,但是即使是第三代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要考虑耐药问题。

易瑞沙(吉非替尼片)

易瑞沙(吉非替尼片)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易瑞沙 通用名称:吉非替尼片 英文名称:Gefitinib Tablets 【成份】 吉非替尼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用法用量】 推荐剂量为250mg(1片)每日1次,空腹或与食物同服。不推荐用于儿童或青少年,对于这一患者群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进行研究。如果有吞咽困难,可将片剂分散于半杯饮用水中(非碳酸饮料),不得使用其他液体。将片剂丢入水中,无需压碎,搅拌至完全分散(约需10分钟),即刻饮下药液。以半杯水冲洗杯子,饮下。也可通过鼻-胃管给予该药液。 无需因下述情况不同调整给药剂量:年龄、体重、性别、种族,肾功能,因肝转移而引起的中至重度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当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腹泻或皮肤不良反应时,可通过短期暂停治疗(最多14天)解决,随后恢复每天250 mg的剂量。 【不良反应】 1.最常见(发生率20%以上) 的药物不良反应( ADRs ) 为腹泻和皮肤反应(包括皮疹、痤疮、皮肤干燥和瘙痒) ,一般见于服药后的第一个月内,通常是可逆性的。大约8%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CTC标准3或4级) 。因ADR停止治疗的患者有约3%。 2.各

身体系统发生的不良事件按发生频率以降序排列(多见:>10%;常见:>1%且0.1%且0.01%且<0.1%;极罕见:<0.01%)(1)基于在全球进行的临床研究,扩大用药/同情用药以及上市后使用中的数据,在日本以外的地区间质性肺病总的 【禁忌】 已知对该活性物质或该产品任一赋形剂有严重过敏反应者。 【注意事项】 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偶尔可发生急性间质性肺病,部分患者可因此死亡(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节)。伴发先天性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肺尘病/放射性肺炎/药物诱发性肺炎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时死亡率增加。如果患者气短,咳嗽和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加重,应中断治疗,及时查明原因。当证实有间质性肺病时,应停止使用吉非替尼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已观察到无症状性肝转氨酶升高(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节)。因此,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可谨慎的用于肝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的患者。如果肝功能损害严重,应考虑停药。诱导CYP3A4活性的物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目前尚无本品用于儿童或青春期患者安全性与疗效的资料,故不推荐使用。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1.妊娠期使用目前尚无本品用于妊娠期女性的资料。在器官发生期给予可产生母体毒性剂量的吉非替尼,在大鼠中可观察到成骨不全的发生率升高,在家兔中可观察到胎儿体重下降。在大鼠中未观察到畸型,仅在产生严重母体毒性的剂量下可在家兔中观察到畸型。在接受本品治疗期间,要劝告育龄女性避免妊娠。 2.哺乳期使用(1)在接受本品治疗期间,应建议哺乳母亲停止母乳喂养。(2)目前尚无本品用于哺乳期女性的资料。尚不知吉非替尼或其代谢

EGFR抑制剂类抗癌药吉非替尼合成工艺研究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癌症研究现状 (1) 1.2 非小细胞肺癌及研究现状 (2) 1.3 癌症的治疗 (3) 1.3.1 癌症的综合治疗 (3) 1.3.2 癌症的化学预防 (3) 1.4 酪氨酸激酶简介 (5) 1.5 EGFR概况 (5) 1.5.1 表皮生长因子(EGFR)简介 (5) 1.5.2 表皮生长因子(EGFR)结构与作用 (6) 1.6 部分已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癌药 (7) 第2章吉非替尼研究简介 (10) 2.1 吉非替尼的发现 (10) 2.2 吉非替尼的化学及物理性质 (10) 2.3 吉非替尼抗癌作用机制 (11) 2.4 吉非替尼的临床试验与应用 (11) 2.5 吉非替尼对几种癌症细胞的作用 (12) 2.5.1 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作用 (12) 2.5.2 吉非替尼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 (12) 2.5.3 吉非替尼对胃癌细胞放射增敏作用 (12) 2.5.4 吉非替尼对乳腺癌细胞作用 (12) 2.5.5 吉非替尼对宫颈癌细胞作用 (13) 2.5.6 吉非替尼对卵巢癌细胞作用 (13) 2.6 吉非替尼治疗效果及优点 (13) 2.7 吉非替尼合成研究概况 (13) 2.7.1 合成路线 (13) IV

目录 2.8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8) 2.9 本文吉非替尼合成路线 (18) 第3章实验仪器与设备 (19)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19) 3.1.1 常用仪器 (19) 3.1.2 其他仪器 (19) 3.2 主要试剂 (19) 3.3 主要原料 (21) 3.3.1 异香兰素 (21) 3.3.2 盐酸羟胺 (21) 3.3.3 吗啡啉 (21) 3.3.4 1-溴-3-氯丙烷 (22) 3.3.5 3-氯-4-氟苯胺 (22) 第4章氰基化实验及工艺优化 (23) 4.1 引言 (23) 4.2 氰化异香兰素合成工艺选择 (23) 4.2.1 氰基化原理与工艺优化 (23) 4.3 氰基化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7) 4.4 本章小结 (29) 第5章氧烷基化实验及工艺优化 (30) 5.1 引言 (30) 5.2 氯丙基吗啉合成工艺选择 (30) 5.2.1 氯丙基吗啉合成原理 (30) 5.3 氯丙基吗啉合成过程与分析 (31) 5.4 氧烷基化合成工艺选择 (32) 5.4.1 氧烷基化合成原理与工艺优化 (32) 5.5 氧烷基化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5) 5.6 本章小结 (38) 第6章硝化实验及工艺优化 (39) V

IPASS —— 吉非替尼(易瑞沙 IRESSA)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新选择

IPASS ——吉非替尼(易瑞沙 IRESSA):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 线治疗新选择 发表者:李昀 (访问人次:1588) 吉非替尼(易瑞沙)泛亚洲研究(IPASS)结果表明,对于经选择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化疗。 据主要研究者、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教授介绍,这项随机开放Ⅲ期临床研究从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共纳入了1217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肺癌患者均未接受过化疗,无吸烟史或曾轻度吸烟,WHO体能状态(PS)评分为0~2,组织学检查结果为肺腺癌。随机化后,609例肺癌患者接受吉非替尼250 mg/d治疗,608例肺癌接受卡铂+紫杉醇(CP方案)治疗。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意向治疗分析(ITT)人群中比较吉非替尼与CP方案治疗的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OS)、客观有效率(ORR)、生活质量改善、症状改善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经22个月随访发现,吉非替尼组肺癌患者PFS显著优于CP方案组[风险比(HR)为 0.74,P<0.0001]。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的前6个月,CP方案组PFS优于吉非替尼组,但随后16个月则吉非替尼组PFS显著优于CP方案组。这可能与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相关,在治疗的前6个月,常规化疗对无EGFR突变肺癌患者疗效较好,但化疗疗效不能长期维持。而吉非替尼的疗效则长期稳定,因此,随时间推移,吉非替尼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EGFR 突变分析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点,在突变人群中,吉非替尼治疗者PFS期长于CP方案治疗者(HR=0.48,P<0.0001),在无突变人群中则相反。 另外,吉非替尼组ORR显著高于CP方案组(43.0%对32.2%,P=0.0001),该组肺癌患者耐受性较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FACT-L 48%对41%,P=0.0148;TOI 46%对33%,P<0.0001)。初步分析表明,吉非替尼组肺癌患者OS、症状改善与CP方案组相似,目前正在进一步随访。 在亚洲,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腺癌者比例很高,其中50%~60%存在EGFR突变,对这部分患者吉非替尼一线治疗能获得更好的转归,尽管目前吉非替尼仅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但对于这些经选择的患者,IPASS研究使吉非替尼有可能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

吉非替尼 Gefitinib说明书

吉非替尼Gefitinib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吉非替尼片 商品名称:吉非替尼片(易瑞沙) 拼音全码:JiFeiTiNiPian(YiRuiSha) 【主要成份】吉非替尼Gefitinib 化学名:N-(3-氯-4-氟苯基)-7-甲氧基-6-(3-吗啉丙氧基)喹唑啉-4-胺分子式:C22H24ClFN4O 分子量:446.90 【性状】褐色,椭圆形或圆形(不同国家上市的药形状不一样),双凸面,薄膜衣片;一面印有 “250”,每片含吉非替尼250mg。 【适应症/功能主治】吉非替尼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规格型号】0.25g*10s 【用法用量】推荐剂量为250mg(1片)每日1次,空腹或与食物同服。不推荐用于儿童或青少年,对于这一患者群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进行研究。如果有吞咽困难,可将片剂分散于半杯饮用水中(非碳酸饮料),不得使用其他液体。将片剂丢入水中,无需压碎,搅拌至完全分散(约需10分钟),即刻饮下药液。以半杯水冲洗杯子,饮下。也可通过鼻-胃管给予该药液。 无需因下述情况不同调整给药剂量:年龄、体重、性别、种族,肾功能,因肝转移而引起的中至重度肝功能损害。 剂量调整:当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腹泻或皮肤不良反应时,可通过短期暂停治疗(最多14天)解决,随后恢复每天250 mg的剂量。 【不良反应】最常见(发生率20%以上)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腹泻、皮疹、瘙痒、皮肤干燥和痤疮,一般见于服药后的第1个月内,通常是可逆性的。大约8%的患者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CTC标准3或4级)。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的患者仅有1%。 各身体系统发生的不良事件按发生频率以降序排列(多见:≥(greaterthanorequalto)10%;常见: ≥(greaterthanorequalto)1%且<10%;少见:≥(greaterthanorequalto)0.1%且<1%;罕见: ≥(greaterthanorequalto)0.01%且<0.1%;极罕见:<0.01%)。 可出现的不良事件总结如下: 消化系统:多见腹泻,主要为轻度(CTC1级),少有中度(CTC2级),个别报道严重伴脱水的腹泻(CTC3级)。常见恶心,主要为轻度(CTC1级);呕吐,主要为轻度或中度(CTC1或2级);厌食,轻度或中度(CTC1或2级);口腔粘膜炎,多为轻度(CTC1级);继发于腹泻,恶心,呕吐或厌食的脱水口腔溃疡。

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及其抗瘤作用研究进展

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抗瘤作用研究进展 小分子抑制剂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和干细胞研究、药物研究等诸多领域的有效研究工具,其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现在介绍对抗肿瘤的络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相关研究进展。 与肿瘤相关的酪氨酸激酶主要有位于细胞膜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和位于胞浆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的过度激活与肿瘤发生、发展、预后与转归密切相关。其过度激活,导致其下游信号途径的激活,最终导致细胞的转化、增殖和抵抗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生存。因此,现在科研人员努力致力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尤其是从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角度来研究新的抗肿瘤药物,并且已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如针对Bcr-Abl的Gleevec、针对EGFR 受体酪氨酸激酶Iressa,已被美国FDA批准分别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显著。另外还有许多小分子抑制剂正在临床试验中,有些在HER2/neu和VEGFR受体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方面进行的一些研究,也取得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在附件中我们已经为您整理出来相关的信息) 不断的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到需要的结果,陶素生化现可提供诸多不同信号通路的抑制剂、调节剂以及小分子化合物,并附客户评价、产品相关参考文献、技术支持等助力您的实验研究,且保证产品的高纯度和高活性,交货及时并附带完整的谱图信息。 陶素生化能够提供的118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独特集合,可用于高通量筛选和高内涵筛选 ? 通过前期临床研究和临床实验,生物活性和安全性得到验证 ? 其中一些抑制剂已经得到FDA批准 ? 作用于酪氨酸激酶,如EGFR,VEGFR,SRC,c-Met和JAK ? 结构多样,药效显著,可渗透细胞 ? 具有充分详细的结构说明,IC50值,及客户反馈资料 ? NMR和HPLC技术保证产品高纯度 酪氨酸激酶过度激活,从而导致其下游信号的激活,这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治疗和转归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其信号转导途径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Bcr-Abl的STI571、EGFR的ZD1839已被美国FDA批准在临床应用,分别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非小细胞肺癌。从而使得科学工作者对研究针对肿瘤特异性癌基因的药物研究更具信心,并已有许多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VEGFR的SU666,PTK787等。从目前的各方面收集的科研结果来看,这些抑制剂可能还不能将肿瘤完成治愈,但这些抑制剂与常规化疗相结合,会明显地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以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通常只有在该信号通路发生异常的肿瘤细胞上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仅仅抑制了某些发生异常的信号转导,则其他一些信号通路仍可能会产生代偿而上调,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抑制信号转导的抗肿瘤治疗还应联合其他作用途径的药物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无论如何,这些针对肿瘤特异性基因改变的药物是消除肿瘤而又无系统毒性的希望。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抗肿瘤药物;信号通路;小分子抑制剂库 下面整理了络氨酸酶小分子抑制剂的药物研发最热门靶点相关信息供您参考 2000年后肿瘤信号网络被逐渐阐释、完善,大量的分子靶向药物进入临床研究、走上市场,近年针对受体酪氨酸激酶靶点如Bcr-Abl(见1.1)、VEGF/VEGFRs(见1.2)、PDGF/PDGFRs(见1.3)、EGFR/HER2(见1.4)、ALk(见1.5)已有多个药物上市,me-too品种的研发逐渐放缓,但扩展适应症、克服耐药性、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还没有结束。 1.1.Bcr-Abl抑制剂

非小细胞肺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及逆转

【摘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治疗以含铂双药联合化疗为标准治疗方案,多项研究表明,化疗药物对于NSCLC的疗效已经进入平台期,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式已迫在眉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40% 80%的NSCLC中过表达,通过干预EGFR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已成为治疗NSCLC的主要方式。临床应用的EGFR抑制剂主要有EGFR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及特异性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目前已证实EGFR-TKI的疗效肯定,但其原发性及继发性耐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且耐药机制复杂。文章对EGFR-TKI在临床中的应用,EGFR突变与TKI敏感性的关系,EGFR-TKI的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EGF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耐药逆转 doi:10.3969/j.issn.1674-4136.2012.03.012 文章编号:1674P4136(2012)03-0164-0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参与控制细胞的存活、增殖、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侵袭及转移等过程[1],因此通过干预EGFR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已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EGFR 特异性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小分子靶向药物。2004年,多个权威期刊发表了关于EGFR突变与TKI药物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发现EGFR突变的患者对TKI药物有很好的反应性[2-3],特别是具有19外显子密码子746 750的缺失突变,21外显子密码子858替代突变(L858)的患者对TKI高度敏感。尽管如此,原发性及继发性耐药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很多关于耐药的机制被报道,如EGFR基因20外显子的插入突变及KRAS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耐药有关;EGFR基因的二次突变,MET基因的扩增以及HGF基因的过表达与继发性耐药有关等。本文就EGFR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耐药机制及相关解决方法进行综述。 1EGFR-TKI在NSCLC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EGFR-TKI通过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上ATP位点竞争性结合,可逆性、选择性抑制与EGFR 相关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及细胞内磷酸化过程,进而抑制EGFR下游的信号转导,从而阻断EGFR诱导的体外肿瘤细胞的生长,加速细胞凋亡、拮抗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阻断肿瘤生长。 1.1吉非替尼 吉非替尼是最早用于治疗NSCLC的靶向药物之一,已有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有效。IPASS研究是在东亚,对非吸烟或很少吸烟的患者进行吉非替尼与卡铂+紫杉醇联合化疗的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有患者中吉非替尼组比卡铂-紫杉醇组有更长的无疾病进展 · 461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年6月第4卷第3期Chin J Surg Onco,Jun.2012,Vol.4,No.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