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效果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09.14 KB
- 文档页数:2
家庭康复对小儿脑瘫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估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取年龄、性别、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无明显差异的两组脑性瘫痪小儿。
观察组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并按要求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
对照组对家长未做具体要求。
结果:两组weefi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3个月后复诊时评分比较两组均有提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组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并按要求在家中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
对照组对家长做口头指导,未做具体要求。
2 护理2.1 观察组: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培训。
集体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方法为主,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
2.2 理念及原则: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所以应该教会患儿“如何学习”,“如何自己帮助自己”,训练过程中,要强调使患儿的性格得以发展,脑瘫患儿由于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因此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他们的性格也缺乏正常的发展,脑瘫患儿性格发展是可以通过他所处的环境和体验加以调整,如家长引导患儿进行主动活动,用有节律的数数、童谣、歌曲等将要做的活动融入自己的思想,引导患儿人格的正常发展[2]。
2.3 康复训练2.3.1 肌力训练对肌张力高的患儿,采用轻手法按摩,帮助四肢被动运动,改善其关节活动度,缓解肌紧张,利用水浴、沙疗刺激皮肤感觉末梢,改善其中枢协调障碍,对姿势异常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促进正常运动模式,促使大脑建立正确信息感觉,对于肌力低下患儿也可采用局部穴位封闭治疗,高肌张力多伴有肌力低的情况,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应积极通过训练提升肌力,最终达到肌力与肌张力的平衡与协调,逐步形成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2.3.2 手功能训练手的动作与大脑精细分工紧密联系,刺激手的皮肤感觉,练习手的抓握与手眼协调能力,通过游戏使患儿与护师互动,在快乐地嬉戏,抓握玩具中,增加手的使用频率与灵巧性。
中医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小儿脑瘫是小儿最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的运动残疾,到目前来说还没有特效的对于该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对该疾病进行积极的早期治疗,有效地促进小儿的康复,使得小儿脑瘫患儿获得较好的预后十分重要。
近些年来,开始有临床研究对小儿脑瘫患儿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中医康复治疗对患儿具有较好的治疗价值,已经开始得到临床各个领域的认可,所以现在主要针对小儿脑瘫的中医康复治疗的进展进行简要的总结,希望所得内容能够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希望和有价值的参考。
标签:小儿脑瘫;中医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临床上脑瘫指的是脑性瘫痪,这主要是因为从受孕开始到婴儿期因非进行性的脑损伤和发育缺陷等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这种病情主要表现为患儿存在有姿势障碍和运动障碍情况,它也是导致小儿残疾的一种常见的疾患[1]。
临床上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中医儿科学当中并没有脑性瘫痪这一病名,但根据该病症的表现等来分析,这种病情在中医当中属于“五软、五迟、五硬”的范畴[2]。
而脑瘫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治疗,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患儿积极地进行早期的中医康复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也主要就此分析中医的康复治疗对于小儿脑瘫进行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结果取得满意成效,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综述。
1 针灸方法对小儿脑瘫进行治疗的研究针灸是中医当中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有研究选择靳三针疗法当中的头针四项联合PT、ST、OT对小儿脑瘫进行治疗,治疗以后对所有患儿进行评估。
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患儿在治疗以后的Gesell量表均得到明显的改善[3]。
还有临床研究人员选择座位训练法配合电针对患儿进行治疗,连选择粗大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20项作为功能评分,对患儿进行评分,治疗以后针刺组的患儿的座位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的座位训练。
临床选择针刺腰夹脊穴和足三阳经穴对于脑瘫患儿进行治疗,能够较好地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水平的脑瘫患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概念;早期干预是指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儿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
早期干预的目标主要是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感觉和运动刺激的方法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后遗症。
一般早期治疗指生后6个月内的治疗,3个月以内的治疗又称超早期治疗。
早期干预的目的与意义: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发展正常姿势反射和抗重力肌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育,防止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肢体变形等。
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
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至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
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这时期神经修复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易恢复;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早期干预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干预,主要包括药物干预、早期教育干预、运动发育干预、物理治疗干预、中医推拿干预、音乐早期干预、中药浴式水疗等。
⑴ 药物治疗干预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MRI检查有脑皮质发育不良、局限性脑软化、髓鞘发育不良等结构学异常者,约占56%~80%,又有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颅内血流动力学为高阻力低流速,表现为脑微循环障碍。
所以慎用一些能改善这种病理生理状态又可帮助脑结构学异常恢复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改善颅内供血障碍,促进脑细胞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减轻和防止神经后遗症的产生。
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中药治疗主要选用舒筋通络、醒脑开窍、健脾益肾等功效的药物;还可选用中药制剂来进行药浴以调节肌张力,促肌力提高,缓解肌肉痉挛。
最新: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完整版)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肢体残疾,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口]。
高收入国家的发病率为1.4%。
~2.5%。
,中低收入国家相对较高,我国目前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2.48%o[2]o目前对于脑瘫,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脑瘫儿童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2017年JAMA Pediatrics杂志发表了澳大利亚Novak博士等题为《脑性瘫痪早期精准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进展》的系统评价,梳理了早期预测脑瘫的标准化工具, 明确提出可以将诊断时间提前至纠正胎龄6月龄以内[3,4]。
早期干预应在诊断明确后立即介入,通过神经可塑性原理改善整体功能、提高参与能力,预防并发症,也有助于家庭干预的建立及知识获得。
2021年JAMA Pediatrics杂志又发表了《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基于系统评价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5](简称指南),从使用不同干预策略与不干预之间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后果之间的比较、文献证据质量、家庭关于受益与风险的选择及费用4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就运动等9个领域做出推荐,对当前的早期干预方案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织专家,结合国内情况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规范国内脑瘫早期干预现状,帮助康复从业者及时掌握早期干预最新研究进展及理念,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指南概述1.1研究方法指南在CINAHL x Cochrane x Embase s Medline x PsycInfo 及Scopus数据库中系统检索了0~2岁脑瘫及其高危儿干预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S) ,16项系统评价和27项RCTs符合纳入标准,按照运动、认知、交流、饮食、视觉、睡眠、肌张力管理、肌肉骨骼健康及父母支持共9个领域分类进行系统评价。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6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
观察组接受系统的干预治疗,对照组随访及家庭指导未做干预。
两组患儿的随访及智力测定由专人进行。
结果:经过5个疗程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例数为30,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的总有效例数为24,总有效率为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药物疗法[3]:促进脑发育,改善肌张力,对症治疗,选用丽珠赛乐15ml 静脉滴注,1次每天,20d为一个疗程,间隔20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需5个疗程。
在间歇期用脑更生素、叶酸、维生素e及维生素f族作辅助治疗,有癫痫发作的患儿,服用抗癫痫药物,待发作控制后再进行上述治疗。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以下护理干预[1](1)语言训练的护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需用多重感觉途径(视、听、触、运动觉)学习说话,护理人员及父母多提供各种感觉刺激与语言刺激。
利用图片、录音机、玩具等方法进行教、说、听的多次训练,让患儿多说、看口形、和患儿之间做游戏,利用手语表情等作为日常生活交流的手段,使脑瘫患儿在欢乐生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语言信息,以提高其语言能力。
(2)饮食护理:由于脑瘫患儿喂养困难,易导致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等,所以,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摄取极为重要,因此,应鼓励患儿多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对饮食有困难者,给予协助,采用大拇指压在患儿耳前下颌关节,食指压在下唇与下颏后面,给予嘴部稳定持续的压力,用稍浅平勺从患儿口部正中送入口中,出现吞咽动作方可抽出勺子。
喂养时注意饮食卫生,以防发生肠道感染。
(3)心理护理: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所以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性格上也缺乏正常的发展。
性情孤僻,依赖性强,自悲,对治疗丧失足够的信心。
小儿脑瘫脑保护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进展沈蒙恩1 马佳琪1 赵艳霞1* 李虹毓1 梁少英1 胡蒙2发布时间:2023-06-21T02:38:04.494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5期作者:沈蒙恩1 马佳琪1 赵艳霞1* 李虹毓1 梁少英1 胡蒙2 [导读]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尚无根治小儿脑瘫的特效疗法。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2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浙江宁波 315192【摘要】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尚无根治小儿脑瘫的特效疗法。
随着中医药的深入研究,中药、药膳、五行音乐等中医疗法治疗该病有良好功效。
本文从中药内服外治、中医适宜技术综合疗法等方面综合阐述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小儿;脑保护;脑瘫;研究进展1 引言脑损伤分为脑性瘫痪、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及危重疾病等遗留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中脑瘫较常见。
脑瘫属中医“五软”“五迟”“五硬”“屡证”“胎怯”等范畴。
出生前、围生期及产后因素等可引起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对患儿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且脑瘫治疗难度大,疗效甚微及脑瘫高危因素与其发病率的关系,越发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对脑瘫患儿早期干预及治疗的重视。
中医领域对此开展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且颇有成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就此开展了小儿脑保护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综合论述。
2 中药中药疗法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通过外用和内服的方式充分发挥药效,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的作用。
该疗法在脑瘫患儿治疗过程中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易于推广、疗效确切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患儿语言、运动等能力。
2.1 口服中药2.1.1 虚者补之:扶正中药促进脑发育,改善脑功能文献研究证实调补阴阳气血,补脾益肾中药治疗,可填精益髓,健脑益智,进而改善脑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效果进展发表时间:2019-04-17T10:04:07.1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5期作者:樊利英[导读] 该疗法主要包括早期筛查诊断、主要干预治疗措施、中西医辅助干预治疗措施及家庭康复干预。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江滨医院儿科广西南宁 530021)【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早期干预结合家庭康复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改善作用,减少脑瘫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脑瘫康复率和儿童的生命质量。
该疗法主要包括早期筛查诊断、主要干预治疗措施、中西医辅助干预治疗措施及家庭康复干预。
【关键词】脑瘫;早期干预;家庭康复【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007-02 Progress of early interven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Fan Liy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Jiangbin Hospital, 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the improvement of cerebral palsy in children an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palsy.The rate of birth and disability, the recovery rate of cerebral pals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were improved. This therapy mainly includes early screening and diagnosis.Intervention treatment measure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uxiliary intervention treatment measures and famil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Key words】Cerebral palsy; Early intervention; Family rehabilitation 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幼儿在脑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阶段时受到损伤,从而导致姿势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脑瘫致残率将近一半,且每年呈现上升趋势。
文章通过讲述主要干预治疗措施(体能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感知觉发育及认知能力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辅助干预治疗措施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患儿的效果。
1.干预治疗1.1 早期干预治疗脑瘫早期干预治疗是预防脑瘫患儿关节肌肉的变形、萎缩,降低脑瘫致残率。
主要包括早期筛查诊断、综合训练干预治疗、早期中西医辅助干预治疗。
脑瘫是婴幼儿多发疾病,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和发育异常,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临床上脑瘫分型有: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
引起脑瘫的原因多种多样: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亲有过先兆流产,使用过保胎药等;高产次、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由于脑瘫早期表现不突出,待确诊时往往已经出现发育停滞的情况。
因此,想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应该进行早期筛查诊断。
对于符合可能引起脑瘫的婴幼儿建立随访档案、定期体检和头颅或头颅MR复查,一旦发现病灶可及时设计治疗方案。
1.2 综合训练干预治疗该治疗措施是对脑瘫患儿进行体能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感知觉发育及认知能训练、感觉统合训练。
其中,体能训练又称物理疗法,目前的Bobath、VOta系统能够对患儿进行有效的体能训练,有效改变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减少运动障碍,让患儿运动趋向正常。
技能训练主要针对精细运动方面,对患儿手部的抓、握等精细活动进行训练,降低脑瘫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另外,语言训练针对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大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有很多研究表明对脑瘫患儿进行语言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他们的语言问题,让他们能与常人进行正常交流。
感知觉发育和认知能力训练主要是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水平,通过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练习促进患儿认知能力、思维、感知觉的发展。
一系列报道表明感知觉刺激合并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儿智力。
感觉统合治疗近几年也成为治疗脑瘫的方案之一,其原理是让儿童能够对肌肉关节和皮肤处的感觉进行统合,并同时做出适应性反应。
1.3 早期中西医结合辅助干预治疗可以运用水、电、光、声、高压氧疗法、针刺疗法(肌张力高的脑瘫慎用)、按摩疗法、中药疗法等疗法。
根据患儿病情和家长意见,医生往往会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案治疗。
其中高压氧治疗能够很好地缓解患儿缺氧情况,这主要是针对早产儿和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
水疗主要对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有缓解作用,纠正他们的异常姿势。
在中医疗法方面,针刺疗法对脑瘫患儿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有明显疗效,但对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要慎用。
有相关报道表明中药蒸汽沐浴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患儿的正常发育。
另外,运动治疗结合电刺激疗法、还有音乐疗法都可以改善患儿运动功能。
2.家庭康复2.1 家庭干预将康复地点从医院转向家庭,这不仅能够减少医院工作量,也能够更好地维系患儿和家人的情感。
当然,由于亲人对患儿生理情况的了解不如医生那么清楚明白,有家人自行制定康复方案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为了提高患儿亲属对家庭康复工作的支持,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可为脑瘫患儿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康复治疗方案,有患儿亲属来执行康复工作。
这种家庭康复治疗手段能够加强患儿和亲属的联系,让家长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关注孩子的变化,提高患儿家庭的治疗信心。
另外,为了增加家长对脑瘫的认识,医院可以举办脑瘫知识讲座、发放脑瘫宣传手册等措施引起家长对脑瘫的重视,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早期干预治疗,为患儿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医院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患儿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掌握训练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便可做到康复训练从反复训练中增加患儿康复的概率。
2.2 家庭康复护理医院相关人员要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训练。
由于脑瘫分型不同,对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应该采用不同的抱姿和不同的功能位摆放。
经过正常培训的家属应该正确掌握这些基础护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护理患儿。
例如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应该采用面对面,双下肢分开的抱姿,帮助缓解患儿的痉挛症状;侧卧位时应该让患儿的四肢伸展,两腿分开;抱姿要家长要注意用胸部抵住患儿的颈部;卧姿要吊床;坐姿要用矫正椅;站姿要保证患儿脚掌完全接触地面,改善患儿运动异常的情况。
除了这些身体姿势的调整,家长也要注意患儿的饮食情况,掌握正确的喂养手法,防止患儿噎食窒息。
也要少带患儿进出人流量大的场所。
2.3 家庭药物安全教育普通家庭的家长尚要注意家庭用药安全,防止孩子误食。
更何况是有脑瘫患儿的家庭,脑瘫患儿的安全意识和正常儿童比起来要差很多,有脑瘫患儿的家庭更加要注意用药安全,防止患儿玩弄误食。
因此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除了康复治疗以外,还可以配合药物治疗,例如脑活素、鼠神经生长因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等药物都可以改善患儿脑功能。
但是这类药物价格昂贵,医生要跟家长详细说明使用这类药物需要负担的经济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家长要严格遵医嘱,注意观察患儿用药后的情况。
家长应该正确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意义,不要盲目迷信药物的疗效。
2.4 家庭心理康复不同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确诊脑瘫的问题上,心态及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
有的家长会积极地面对问题,学习掌握家庭康复治疗手段,和孩子一起克服困难,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但也有的家长会悲伤、消极,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愧疚感,甚至不敢面对孩子的疾病。
也有一些家长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他们会限制孩子外出,将其关在家中。
用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孩子的疾病,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对患儿的治疗有积极效果。
反之,用消极悲观的态度面对脑瘫患儿,往往也会影响患儿的心理,即便采取了治疗措施可能也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因此,对确诊脑瘫的患儿家长,医院应该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疏导家长心理,引导家长用正确健康的态度对待患儿,这样进行康复治疗才有积极意义。
3.结语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最大的幸福,但是脑瘫患儿不仅对儿童自身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也给家庭带来极大压力,同时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提出挑战。
如何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康复情况是康复医学所要做的事情。
因此,对有可能患上脑瘫的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等高危险对象进行早期筛查诊断、确诊后要对他们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综合训练干预治疗、中西医结合辅助干预治疗,结合患者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将医院康复治疗点和家庭康复治疗点结合起来,为患儿建立可持续的治疗措施。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加强脑瘫知识普及工作,让家长重视脑瘫,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症状,及时诊断,争取最佳治疗时间,降低脑瘫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脑瘫康复率,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张琦.脑性瘫痪高危儿的物理疗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1035-1039.[2]左月仙,李爱霞,马桂林.婴幼儿偏瘫性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70-1071.[3]李颖.脑瘫儿童综合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3(32):5318-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