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选的美学观念嬗变
- 格式:pdf
- 大小:210.55 KB
- 文档页数:2
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刘扬忠【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北宋时期词体创作的风格流派的形成与变化,认为北宋是封建政治经济从鼎盛走向没落的时期,也正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文学与市民文学的盛衰交替的转变期,这对词体创作的影响表现为市民意识与士大夫意识、新兴都市文化与传统士大夫文化的矛盾冲突和融合妥协,并推动了一些词派词风的产生与消长。
【关键词】市民意识/士大夫意识/都市文化/士大夫文化文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流派竞争与对立,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它不单是文学内部规律的表现,而且还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潮流冲击的结果。
宋词,尤其是北宋词中不同流派的产生和它们之间的对立斗争,就与当时新兴的都市文化同以儒学为核心的正统士大夫意识两者的冲突矛盾、消长起伏密切相关。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其前期与后期的不同,上升阶段与没落阶段的不同。
而宋代,正是封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从前期走向后期、从上升阶段走向没落阶段的重大转折时期。
在宋之前,以诗文辞赋为主要样式、以宫廷文学和山林文学为主干、以士大夫意识为灵魂的正统文学居于绝对统治地位,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代表文学。
随着中唐之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正统文学也就日趋老化。
与此同时,城市繁荣,商业发达,市民阶层日益膨胀,自晚唐至宋,市井间的娱乐活动也日益兴盛。
在市井说唱娱乐活动的土壤里滋长了与正统诗文辞赋迥然有别的市民文学。
宋代以来,新兴的市民文学呈不断上升之势,在元、明、清三代,其成就已高出于正统的士大夫文学之上,事实上占据了创作的主要地位。
宋代正处于正统文学与市民文学盛衰交替的重大转变期,而新兴的曲子词,正好是从正统文学向市民文学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词的兴盛繁荣中,充满了市民意识与士大夫意识、新兴都市文化与传统士大夫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妥协,由此推动了一些词派、词风的产生和消长。
一中国古代诗歌最初起源于乡村,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歌唱,这有《诗经》的十五国风和《楚辞》中的《九歌》等为佐证。
第25卷第3期 2018年6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Vol.25 No.3Jun.2018引用本文格式:杨帆.苏轼黄州、岭海时期词的审美化嬗变[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8,25(3):17 -24.苏轼黄州、岭海时期词的审美化嬗变杨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苏轼黄州、岭海时期的词作较明显地体现了词人对生活的审美观照以及此种审美特征的演变轨迹。
黄州时期词 作的特征由最初的无从超脱现实纷扰,到能够体味生命本体、以理性思考超越现实,再到对生活予以审美审视,最后甚至近 乎宇宙情怀,其审美境界逐层提高。
岭海时期词作相比于黄州时期,其审美特征渐臻成熟,最终真正实现了天地境界、宇宙 情怀。
这种审美特征不仅表现在对一般生活情景的描写上,也表现在对爱妾朝云形象的描绘上。
关键词:苏轼;审美观照;审美超越;宇宙情怀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 -3122(2018)03 -0017 -08DOI:10.13307/j.issn.2096 - 3122. 2018.03.03相对于传统的封建士大夫而言,苏轼吸收了儒、道、佛诸家中或执着现实、或顺应自然、或澄观心灵等 具有正面价值的因素,建立了超越种种单一人格的“文化人格”。
他对诸家思想的吸收和内化又是以发展 自我为潜在目的的,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就是一切从鲜活的人情出发,不能违背“情”的自然、健康发 展。
苏轼的“情本论”继承了庄子将人的欲求中自然而然的特点提升至超越性高度的一面,又把这种经过 提升的自然欲求内化为本真情感,并使其进入生命本体的层次。
这种经过人性心理升华的“情”是以“人 要‘活着’的内在亲证为主导的历史实践为本体”[1],而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是通过“人的自证”形式来进 行价值建构的,“人的自证”即“人不依赖于外在价值评判系统的内在价值的自我贞立”[1],它与中国文化 中人的“自足性”紧密关联。
南宋文学与审美观念的变迁引言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日趋稳定和繁荣,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南宋文学中找到了表达。
本文将探讨南宋文学与审美观念的变迁,从文学作品、创作风格、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文学作品的变化1.1 变革前期在北宋末年和金朝初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南方士族流亡至江南,并带来了北方文化传统。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反映现实悲情为主,如《破幽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1.2 中期-崇守古典传统随着社会逐渐安定,在政治、经济繁荣背景下,开始出现对古典传统的崇尚,并有意回归先秦诗词和骈文风格。
代表性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豪放情怀和民族精神,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青玉案·元夕》等。
1.3 变革后期到了南宋晚期,文学作品开始呈现新的面貌。
作品内容多涉及日常生活、社会风俗等方面,主题包括家庭、友情、爱情等。
代表性作家有杨万里、曾巩等,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百姓生活,如《临安春雨初霁》、《水调歌头·蜗牛功名谩可羡》等。
2. 创作风格的变化2.1 文人雅士与士人在南宋时期,文人雅士成为一种新兴社会角色。
他们以博览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并将自身修养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
而传统士人则侧重于政治功名和对理想社会的探索。
2.2 抒发真情与审美追求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真情实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人性欲望的直观表达,作家们力图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审美观念的变迁3.1 唯美主义思潮南宋时期,唯美主义思潮逐渐兴起。
人们开始追求对于艺术和文学的高级欣赏,强调审美感受的纯粹性和心灵追求的满足。
这种变迁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如李清照《声声慢》等诗歌追求虚幻、柔美的表现手法。
3.2 社会现实主义倾向与唯美主义相反,在南宋晚期也出现了一些从社会现实视角出发、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品。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
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
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
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
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
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
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
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
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
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
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
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2005年第4期(总第111期)青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nmlof”Qi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4,2O05GeneralNo.111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李玲珑(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青海西宁810008)[摘要]文学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文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重要的原因是文化重心的转变.[关键词】文化重心;文化重心区;南宋词;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中图分类号]/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02(2O 晒)o4—0082—05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别是物质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通过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同精神文化发生联系.同时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各地的居民形成不同的文化集团,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表面所占有的空间.文化区一般分为两类,即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就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L1J每个文化区都有一个核心,这里是该文化特征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在核心以外,其代表性特征往往随着与核心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直至到最后消失,在消失的地方,可以说就是该形式文化区的边界.边界往往很不明显,明显的形式文化区边界大多由于某种自然障碍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山脉和政治边界阻碍了两边人员的来往与文化交流,使某种文化特征到此截然中断.南宋稳定时期的疆域大致在今秦岭一淮河以南,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文化兴盛.公元1234年蒙古人灭金,统一北方,到1276年灭南宋,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文化兴起,随之南方文化衰落.南宋词和元前期(以成宗时分界)散曲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烙印.南宋词和元散曲都是和乐歌唱的诗体,都属于诗歌的范畴.南宋词是具有南国情味,而元散曲则明显的具有北方文化的特点.文学就是人学,风格就是人.文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固然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而不同地域人的气质与文化传统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河以南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实的柑树,移栽到淮河以北以后,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枳.如果把文人比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人文地理这个自然和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谈文人文学, 无异于缘木求鱼.除此之外长期的文化基因的传承和积淀也极大地影响了南北文人文学.一,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与南宋词的阴柔美靖康元年,金人南下攻破东京,俘徽宗,钦宗,北宋灭亡.南宋与金长期对峙.宋王朝的政治重心彻底南移.政治重心的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北方人口的南移. 这是继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三次北方人口大迁移.据张家驹先生研究,整个南宋时期,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一为靖康南渡之役,主要是黄河流域人口向长江流域迁徙;二为完颜亮南侵之役,主要是淮河流域人口向长江流域迁徙;三为蒙古南侵之役,主要是长江流域人口向珠江流域迁徙.”其中以第一阶段的规模为最大,对我国户口数的南北升降,以及经济文化的重心的转移,所起的作用尤大.”L2]加上南方地区自东吴,东晋以来得到长期的开发所形成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了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南宋时期,我国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完全成为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重心区.南宋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不在版图之内.由于都城在浙江省内,浙江人得了地利,乃至于人和.据《浙江通志》载,仅鄞县考中进士的,在嘉定七年[收稿日期]2005—04—12【作者简介]李玲珑(1965~),女,汉族,青海人,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一82—(1214年)有十七人,十年(1217年)20人,宝庆二年(1226年)达37人.当时,北方人不能过江南下,南宋的状元地理分布如下:浙江省2o人,占南宋状元人数的40.8%.福建13人,江苏5人,江西5人,安徽3人,四川1人,湖南1人,广东1人.据张家驹先生的统计,南宋宰相共62人,其中北方只有3人,南方占59人,占总数95%.南方官僚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对南方一般文人是一个极大的激励.据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录,金宋文学家694人,其中南方占505人,为总数的73%.如果说,人口的多寡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兴衰的话,那么文化人的多寡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南方文化人地位的显着提高,文人的绝对数和比例都大幅度上升,仅此两点,足以说明我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巴尔扎克说:有四个主要的因素决定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南宋时期,淮河以北领土被金人占领.南宋王朝偏安一隅,都城杭州所在的东南是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华之地,是水乡泽国. 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南方土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 多尚虚元.”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气候温暖湿润, 云霞低垂轻灵,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老子说:万物莫柔于水,而莫能胜之.灵柔的水质,使得吴越江南成为鱼米之乡.稻米成了南方人的主食.南方人以稻米为食,所以有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较为突出.杭州是天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宋柳永)”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宋苏轼)的西湖.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宋柳永)都市的繁华,生活的富足由此见;南方多是风流儒雅的文人骚客,”东南财赋地,江浙文人薮.”南方文化像清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南方人意味着婉约的阴柔之美.南宋由于地理,政治的缘由与北方少有往来,南宋文人恰恰成了南方区域的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印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进一步地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权贵南迁,也带来了腐败颓废的风气来,北方倒反干净.”l3】偏安一隅的南宋文人,在山清水秀的南国,也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杭州是消磨人得意志的地方”(鲁迅语).南宋词人陈人杰《沁园春》词序云:”东南妩媚,雌了男儿.”反映出南宋人的柔弱心态生成的原因.虽守着半壁江山,南宋君臣享乐成风,又给婉约的南方文化加上了浮靡的色彩.在南方文化的影响下,南宋文人嗜柔,趋婉的审美情趣,最终在词的艺术风格上呈现出来,形成以阴柔之美为主要的审美风格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尚雅,含蓄的表达——朦胧美南渡后,文人词籍竟以”雅词”为名,总集有曾造的《乐府雅词》,恫阳居士《复雅歌词》,佚名《典雅词》;别集有张安国《紫薇雅词》,程垓《书舟雅词》,赵彦端《宝文雅词》.在理论上倡导”雅词”的就更多,反映了南宋初词风转变的一种新的趋向.尤其是《复雅歌词序》以”复雅”为号召,以便在南宋中兴的局面下,促使词的发展反本复出,归于骚雅.这个号召,在南宋词人中引起深远反响,对姜夔一派词起了起了显着的影响.白石道人姜夔是南宋前期跨越到后期的作家,对南宋中后期有巨大的影响.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姜夔”骚雅”,指他的词承《诗经》,《楚辞》的传统,能寓意见志,有比兴,有寄托. “清空”是指意念上的空灵含蓄,对事物的描写避免直接刻画,而是遗貌取神,虚处着笔,从侧面烘托出来.如[小重山令]’’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这是见梅怀人之作,但作者不直接写人,却用典咏物,以湘妃之血泪染红了梅花枝条作比,来暗喻对情人的刻骨相思.这种技巧,张炎比之为”野云孤飞,去留无迹”.l4J作者能把形象刻画,环境烘托,心理描写和比兴寄托熔于一炉,虚而不实地运用夸张,比喻,象征和联想等手法来渲染气氛,造成虽起伏跌宕而仍然含蓄隐曲的艺术效果.朱彝尊说:”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揖,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姜一体”.l5J不仅南宋词人效仿姜夔,而且一直影响到清代.清人汪森说:”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l6J姜派词人精通音律,擅长琢字炼句,使事用典,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旨隐词微,迷离恍惚,比兴深婉.刘永济说:”南宋词家咏物之作最多,亦最工.美成咏柳,邦卿咏燕,已极精工.梦窗此类之作,亦多佳作.此外,如王圣与,周密,张炎皆有咏物佳作……此等词,词家多以寄托身世之感,或以抒羁旅离别之恨,大抵不出比兴之义,其描绘物态,以不粘不脱为妙.”l7咏物词为典雅词派的代表作,这些咏物之作大多托物言志,托物寄情,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貌,因此,寄寓其中的情志带来了隐蔽性和模糊性,给后世的读者解读和体认造成歧异和争执.如姜夔的《暗香》,《疏影》,王国维说: “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元一语道着.”l8J他的其他咏物词”虽格韵高绝,终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9】(二)感伤,缠绵的抒情——冷调美南方文人拙于政,勤于闲.他们多是江湖清客,不追求什么人生事业,社会功名,只求个体生活的清闲自在.于是”闲”成为许多词人共同追求的生活目标.”万事全将飞雪看,一闲且问苍天借”(赵希迈《满江红》). “断国谋事非我事,抱孙弄子聊吾适”(李曾伯《满江红》),南宋词一般不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更与重大的政治题材无缘.词多是表现文人私生活中的心情和心境,抒发情感往往是闲适的,感伤的,缠绵的情感.即使号一83—称”放翁”的陆游在词中也更多的表现了悲剧情怀.代表人物姜夔作为江湖游士,主要题材是咏物和恋情.写恋情则是苦恋,咏物又是如此伤感.姜词特别善用”清”“寒”“空”“清愁~清苦”等等表现孤戚的情绪词语,用大量的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营造幽冷悲凉的词境. 用冷色调处理柔情,如《踏莎行》并不是写艳遇的风情, 而是忆恋,写的是魂梦牵绕,刻骨铭心.其中”淮南浩月冷千里”更创造了词史上少有的冷境.后期词人周密,刘辰翁,王沂孙,张炎,蒋捷的词中情调更加低沉,如”事有难事惟袖手,人无可语且看山”(《草窗韵语》),”花自多情,看花人易老”(《草窗词》,这样的伤感之词;”往事夕阳红,故人江水东.”(《齐天乐》)那样的伤感之情. “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玉京秋》)感秋, 怅别,悲凉的情调溢于言表.(三)绮艳,精工的形式——人工美,雕琢美南宋词人的语言多具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姜夔有很多冷艳异常的色彩词汇,如冷红,寒碧,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雨,暗柳等.吴文英的《莺啼序》多达二百四十字,色彩斑斓的词汇和叠叠重重的典故,人们称为”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姜爱,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人所作的典雅词,不仅咏物寄怀,使”志之所之”归于雅正,同时又兼人工之巧,在字句音声,使事用典上,也极典雅之能事.填词袭用前人诗句,主要来源于唐诗.张炎指出,吴文英”善于炼字面,多于温庭筠,李长吉诗中来.”其实,吴文英采用温李诗句,不仅用作辞藻,而且善于采其意蕴融通于词.如《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该词化用唐人诗句多处,如”宫里吴王沉醉”化用李白《乌栖曲》”吴王宫里醉西施”句.”秋与云平”,则化用王维《观猎》”千里暮云平”.其中最为显目的是用李贺的诗:”酸风射眼”从李贺”东关酸风射眸子”来,”染花腥”从李贺”溪女洗花染白云”中化出.在章法结构上,则按照类似于”意识流”的方式,把不同时空场景浓缩杂糅在同一时空中;或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联想,把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象扑朔迷离,意境朦胧复杂.二,北方文化重心区的形成与元散曲的阳刚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本世纪中国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古代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两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得寒冷,北方大片草场南移,使得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大量南迁.根据气象资料表明,中国五千年来,出现过四个气候寒冷期,其最低温度大体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 年和1700年,恰好与北方游牧民族几次大规模南下中原的时间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北方狄族人大举进犯,第二次是魏晋时期的”五胡乱中华”,第三次是契丹, 女真,蒙古人的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满州人的入关.--——84?--——“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战争,土地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肥沃,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懒惰,贪生怕死”(孟德斯鸠语).宋元之际就是处在第三次游牧民族下中原,北方战事频繁时期.据胡兆量等编着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统计,宋元时期全国战事105起,其中北方80起, 以河南,河北为最多,南方25起.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在漠北统一各蒙古部落,建立大蒙古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长年的战乱对北方中原地区经济有很大破坏和影响,加之中国古老的传统农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以及北方地区的过度垦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失衡,破坏和阻碍了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蒙古百姓作为”国人”移居内地.他们把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的习俗带进内地.元统治者重视商业,所谓”元以功利诱天下”(方孝孺语),即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崇义黜利的治国方针不同.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原有的和新兴的重要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着名的经济中心.早在十世纪中叶,契丹族的辽国,建都在北京.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大都在三个世纪里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繁华留下了充满羡慕的描绘.与这种经济形态中的新成分的增长相一致,社会思想也发生了某些重要的变化,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比前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造成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元王朝以征战起家,强于武治,弱于文治.元代无正常科举制便是最明显的表征:”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1oJ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成为平民的一部分,从而也就摆脱了对政治的依附,和民间艺人组织书会,成为书会中的才人.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国民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种等级,蒙古族包揽军政大权,汉族人不得染指;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如回族人善于经商理财,在朝中有很大势利,是蒙古贵族的得力助手.汉人包括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南方人地位最低,元在统一北方四十五年后才征服南方,南方人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受到压制.元代”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J南方文化倍受压制,南方文人文学受歧视.如虞集做官倍受打击.“大抵北方土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刘申叔语)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清,植被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白面,所以培养出北方人魁伟和刚健的体魄,同时,这种作物的耕种需要人们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和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感觉之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北方人意味着深沉的阳刚之美.”据我所见,北方人的优点是厚重,南方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J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别是有历史渊源的.历史上的北方(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柯是其代表人物.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北方文化又有新的因素. 元代蒙古人来自漠北,是马背上的民族,自古生长在大草原上,以畜牧,游猎为生.出于牧畜的需要,一年四季,皆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所以,移动的车辆,毡帐等物,是生活的必需品.而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北方汉族也不同.蒙古人”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日兔,日鹿,日野彘,日顽羊,日黄鼠,日黄羊,日野马,日河源之鱼099-13_喝牛,马,羊乳.这些在植物性食料为主的汉族等农业民族的饮食习俗中是看不到的.寒冷的气候和游牧狩猎影响他们的服饰习俗,服饰质料多为家畜或野兽的皮毛.元蒙古人人主中原,把纯朴的草原文化带入北方,尚武力,重功利,使阳刚的北方文化添上粗犷色彩.林语堂说: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吃大葱,爱开玩笑.从各个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14]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中国的诗历来与音乐联系在一起,“自金元入主中原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新声以媚之”(王世贞语).这种新声,是在北方民间小曲的基础上发展,即俗谣俚曲,再加以胡乐蕃曲,北方音乐取代南方音乐.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新的语言体系.”壮伟狠戾”的马背之曲风盛行和北方语言的广泛运用,致使软音软语的南宋词随之衰落,以粗犷,阳刚为美的散曲逐渐兴起.具体表现是:(一)尚俗,直呈的表达——真率美传统文学所不屑一顾的世俗题材进入散曲,从而使散曲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高雅格局.世俗生活在文人文学中第一次得到了丰富的展现和事实的肯定.关汉卿的《南吕?一支花?不伏老》就是一曲世俗生活的赞歌.散曲取材广而杂,从山川风月到一只破鞋,从高雅的文人到狡黠的鞋匠,从村中的游民到市井妇女,从饮酒作诗到玩赏指甲,甚至到蹩尿和赤裸裸的性事,无不囊括于散曲的题材之中.词以含蓄蕴藉为尚.宋代张炎就提出:”末句最当留意,有余不尽之意始佳990-】J主张比兴寄托,意内言外.而散曲以外露直呈为尚.常用第一人称现身说法,白描直说.如贯云石的《清江引》:”避风波走在安乐窝,就里乾坤大.醒了醉还醒,卧了重又卧,似这般得清闲的谁似我!”把个人的行动和思想直接明白的说出,暴露无遗.即使写爱情相思,也毫不掩饰.如马致远《寿阳曲》:”相思病,怎的医?只除是有情人调理.相偎相抱诊脉息,不服药自然圆备.”这种难以出口的心理也直爽道出,与词中欲吐不吐半含半露的写法完全不同.(二)诙谐,透辟的抒情——豪辣美散曲擅用滑稽诙谐的风味描写景态,调侃凡夫俗子,嘲弄畸人恶疾,以及咏玩琐屑之物.马致远的《借马》套曲,描写一个吝惜者的矛盾心态极有趣味,虽然其中并无深广的内容,但却是世俗众生相中极富有典型意义的一种.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套是他”善谑”最典型的体现.作者在曲中模拟一乡民形象,夸张其憨傻淳朴,虚构了一出”乡下人进城”的滑稽小品.全曲妙在以乡民声口述事,拟乡民心理观物,乡民所见所感又都”似是而非”,这就产生了双重的滑稽效果.这里,乡民是“写意化”的,其性格憨直淳朴,带有童稚般的天真和傻气,他不是现实中的人物,而是一种文学形象.在以前的文人诗歌中,如此世俗化的形象还没有过.作者以游戏之笔使人大笑而乐,乡民形象可爱而有趣.睢景臣的《般涉调?高祖还乡》以一个乡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把汉高祖的形象刻画的滑稽可笑,是一个披着尊贵的外衣的流氓无赖的形象.漫画式的描写体现了作家极俗成趣,面谐内庄的审美思想.散曲抒情要讲得透辟淋漓,直到极情尽致为止.任讷《散曲概论》中说”曲以说的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尚.”关汉卿的《南吕?一支花?不伏老》的尾曲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堆垛句式,把作者狂放不羁的生活和倔强的性格写的酣畅淋漓.如查德卿《寄生草?间别》”姻缘簿剪成鞋样,比翼鸟搏了翅翰.火烧残连理枝成炭,针签瞎比目鱼儿眼,手揉散并蒂莲花瓣.掷金钗撷断凤凰头,绕池塘摔碎鸳鸯弹”.全曲连用七个比喻,把情人决裂的决心写的极为坚定,强烈.散曲不隐蔽其意,不婉约其情,抒情显,趣,露,透,急,故其情有豪辣美. (三)质朴,自然的形式——自然美散曲一改词的旧貌,用大量的口语,方言,俗语,使人耳目一新.如周文质《正宫?叨叨令》”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留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睡不着也麽哥,睡不着也麽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丢模登靠”,用四个摹声词形象描写秋夜思妇听到的声音,”铁马儿”叮叮当当响,”促织儿”如泣如诉叫,”细雨儿”淅淅沥沥下,”梧叶儿”哗啦哗啦落,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 “也麽哥”是衬字,”迷丢模登”(迷迷糊糊)是当时的口语.此曲全用口语俗语写成.散曲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方言,就是用比喻也是极为通俗的事物设喻.无名氏《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一85—劈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亏老先生下手.”用六个通俗比喻,夸张的手法讽刺贪图小利的人.散曲的句式更为。
浅谈宋词由俗至雅的转变宋词,乃我国宋代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国重要的文学成就之一。
宋词前与唐诗并称双绝,后与元曲争奇斗艳,无疑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丽闪耀的明珠。
犹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晏殊,欧阳修等流芳千古的人物,无一不是宋词鼎盛的代表人物。
然则,无论宋词曾发展到何等高度,在那之前,总会有一段从有到无,从坏到好的变化过程。
在此,便谈一谈宋词如何完成由俗至雅的重大转变,乃至成为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文化瑰宝的存在。
一.宋词的起源到出现(一)词的起源词乃诗歌的一种,始于唐朝,定型于五代,兴盛与宋朝。
词又因是合乐的歌词,故还有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多种别称。
词最初是起源于民间,是一种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适合寻常百姓的通俗艺术形式。
广泛地流传之后,文人依照乐谱上声律节拍而创作新词,称为“填词”或“依声”,有些类似于当今部分先有曲,后有词的歌曲创作形式。
(二)词的音乐性“音乐性则是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其主要包含两点:音乐的节奏美和音乐的语音美。
诗词是脱离了音符用文字表达的音乐。
”①可以说,词的出现,传播,创作都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撇去最初词的创作是由乐谱填词不说,词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朝时期西域各民族的音乐传入所致。
当时以胡乐为主产生的燕尔,整齐的五言,七言诗已无法适于。
这才出现了句子长短参差不起的格律诗,亦为“词”。
这样的转变使得诗词的形式更为的灵活多变,以歌曲所唱。
(三)宋词的出现就前文提到的燕尔,最初是由北周至隋时期的民间曲与西域胡乐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之用,同时期便已形成配合燕尔的词地出现,二者早在隋代民间便已流传开来。
直到中唐时期,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人才开始写词,正式将这一文学体式引入文坛。
随后到晚唐时期,文人所作的词已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温庭筠等人所代表的“花间派”。
而后词不断成熟发展,进入人才辈出的宋代之后更是逐步呈现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蔚然成风。
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一)一、北宋初词坛概况1、北宋初词坛沉寂的原因2、“南方词人”与北宋词的繁荣3、五代词风的承续和演变二、晏殊词及其艺术特征▪(一)对生活的理性思考▪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1)通过空间广袤、时光飞逝的抒写,表现诗人感时伤春的深沉感慨。
(2)以有限的生命体察无穷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时空广大范围中思考,具有厚重的哲学韵味。
(3)寓工巧于自然浑成,语言精美而清新明丽。
(4)情景交映中渗透着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
(二)对气象的追求和词境的拓展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1)对氛围的渲染,运用景物的暗示能力,去表现作品的主题与心灵的奥秘。
(2)对词境的拓展和气象的追求,超越表面的华贵,营造清淡雅致的意境。
(3)以淡雅之笔抒写富贵,遗貌取神,神清而气远,表现富的风神,空灵而有韵。
(三)蕴藉含蓄、珠圆玉润的语言▪词境深,语言精,客观景象与诗人灵感妙合无垠。
绝少雕琢之作,含义丰富、字眼精警,情景交融而精工美妙。
锻炼之极而复归自然,即虽极炉锤之工而不留毫发迹痕。
刘熙载说:“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
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
”“触著”即妙手偶得,“不求工而自合” 。
三、欧阳修词及其艺术特征▪(一)注重情感的开发与情韵的抒写“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语)。
[作品讲读]▪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幙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源于“南唐”,胜于“南唐”▪(1)来源于南唐词,但更为重“情”,▪(2)对于情感世界的开拓更深、更为细腻、更富有情感哲学的理性色彩,更注重歌颂爱情的永恒以及对情的专注。
宋人词选的文学风格与时代观念探究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宋人词选的文学风格与时代观念,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宋人词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词集,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宋人词选的背景介绍、文学风格分析和时代观念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和思想变迁。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概述文章的目的,并说明文章的结构安排;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宋人词选的背景情况,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文学风格特点,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时代观念;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所得结论进行总结,并评价宋人词选在文学史上所具有的价值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人词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学风格和时代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通过评价宋人词选的价值和影响,展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对宋人词选及其时代背景的全面了解,进一步推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入发展。
2. 正文:2.1 宋人词选的背景介绍:宋人词选是指宋代(960年-1279年)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部汇集了大量优秀词作品的文学选集。
在宋代,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逐渐兴盛起来,并成为当时文坛的主要创作形式。
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都对宋人词选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宋人词选的文学风格分析:在宋人词选中,不同作者之间表现出多样化而又相对保守的文学风格。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些词作追求简约明快,语言简练、意境鲜明,如苏轼《水调歌头》一词;而有些则注重修辞手法运用,以情感表达为主导,如李清照《声声慢》一词。
此外,在题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有的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和体验,如李清照、晏殊等;而有的则更加关注对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的反映,如辛弃疾、陆游等。
此外,在词的语言风格上,宋人词选又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
论北宋美学的嬗变与宋代文书的话语转换作者:徐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8期本文是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斯奈德:禅宗诗学的跨文化阐释”(项目号CXZZ13-0886)以及苏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项目(项目号233201513)的阶段性成果成果之一。
摘; 要:本文试图以新学的视域对其加以观照,从美学的层面加以整合,从中国尤其是宋代美学思想嬗变的角度,着重分析宋代文书写作的特点以及对当代公文写作的启示,认为随着北宋的美学发展,中国的文书写作在宋代成熟,并且在之后的发展中影响到现代公文的写作,而这些与当时的美学观念的嬗变有着深远的联系。
关键词:北宋美学;嬗变;文书;话语转换作者简介:徐文(1980-),女,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秘书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2魏晋时期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评价了文章写作的巨大的社会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书也是文章的一种,在当代更多被称为“公文”,公文写作已经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
文书的写作固然与当时的官宦制度、文书机构有直接关系,但更深层次挖掘,当时的文化思想观念更会影响到文书的格式、语言、思想和写作方式。
本文试图从中国尤其是宋代美学思想嬗变的角度,着重分析宋代文书写作的特点以及对当代公文写作的启示,认为随着北宋的美学发展,中国的文书写作在宋代成熟,并且在之后的发展中影响到现代公文的写作,而这些与当时的美学观念的嬗变有着深远的联系。
本文试图以新学的视域对其加以观照,从美学的层面加以整合,但不是从始至终的美学通史,而是一个有所联系的断代史——以北宋美学为主,兼及唐代的影响传承和南宋至明清的发展,结合纵向与横向,历史性和共时性对宋代文书的写作诸问题加以把握和说明。
但其间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不得不说明:朝代的更替不是美学思想嬗变的分期标准,朝代的更替以宝座之上的皇帝为标志,如刀砍斧劈一般标准鲜明,思想的发展则有其延伸性特征,犹如物理运动有其惯性。
小议北宋前期词风的改变摘要词由产生到成熟的嬗变过程中,词风的变化既是其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创作风格的鲜明体现。
文章试从词的体制、题材、审美趣味、语言特点四个方面小议北宋前期词风的改变。
关键词词体制题材审美趣味语言特点词经过晚唐五代,由文人的改造与加工初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体制、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温婉精致为美的审美规范。
北宋前期的词人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创作传统,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最终使词风发生了改变。
既体现出词的内容、形式日趋成熟化,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为北宋中后期词乃至南宋词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词的体制:由小令的一统天下到慢词的后来居上自宋王朝建立起,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趋发达,社会娱乐业也繁荣起来,许多达官显贵竞相填写令词。
到了仁宗时期,令词已经成为词人最擅长和习用的体式。
小令的字数较少,能够灵活地表现词人的恋情相思和咏物酬唱,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踏莎行》(侯馆梅残)等都是小令中的佳作。
但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短小的令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反映生活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于是慢词这种新体式逐渐引起文人的注意。
与小令只能捕捉一刹那的感受相比,慢词更适于抒写丰富的情感变化,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极尽变化腾挪之能事,为词人提供了发挥其文字才华的广阔空间。
张先是较早写作慢词长调的词人,如他的《卜算子慢》(溪山别意)、《山亭宴慢》(宴亭永昼喧箫鼓)等,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经验。
把慢词推向新历史阶段的词人是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大力创制慢词长调,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木兰花慢》、《戚氏》等,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不但丰富了词的曲调,而且扩大了单首词的容量,使之更富于表现力。
词艺录丨谈宋代词论的风气嬗变,及其对词体发展作用词话之于词学尤其重要,一则是词话作为文学理论支持,承载了对艺术创作的系统指向。
但较为可惜的是,我国古代一直以来在经史子集的儒学框架中,是非常不重视“谈艺”方向的,并将其以杂学视之。
如此,本就被宋人视为“小道”的词学,其理论发展更是拖沓不前。
、当然,看起来宋代词学“繁昌”,但我们从词史的视界去审视,是很容易发现,南北两宋在对词体地位推进的过程中,是有数个非常跳跃式的节点的-------这些节点无一例外是与彼时词人对于词论风气的转变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词话的“以资闲谈”与创作的随意生发•宋初及前的“记事体”词话近曲子(即宋词所本)虽起源于隋唐时期,但此时曲子词方才由俗入雅(即民间转入文人阶层),诸文人尚在摸索阶段,并没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至于曲子词的文学评论自然无从谈起,虽然有与曲子相关的“词话”,但至多为音乐声调的记录。
唐代作为词话完整、独立出现的仅有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崔令钦的《教坊记》寥寥数则,更多的关于此类的文艺记录则零散的出现在诸多乐府诗集序中,如元稹的《乐府古题序》等等。
但即便是作为“词话”出现的《乐府杂录》、《教坊记》,前者(《乐府杂录》)是综录近代十部曲用及的乐器、以及声乐相关的专有名词的介绍:笙者,女娲造也。
仙人王子晋于缑氏山月下吹之。
象凤翼,亦名“参差”。
自古能者固多矣。
大和中有尉迟章,尤妙。
宣宗已降,有范汉恭有子名宝师,尽传父艺,今在陕州。
《乐府杂录》而后者(《教坊记》)则是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教坊记》一卷,内府藏本。
唐崔令钦撰。
.......然其风旨有足取者,虽谓曲终奏雅,亦无不可,不但所列曲调三百二十五名,足为词家考證也。
(《教坊记·提要》)当然,这两部书其实算不得“词话”,更谈不上审美取向与文学批评。
直到赵崇祚撰《花间集》,欧阳炯为之所提的序言,才初步的建立了“词”这一体裁的审美范式,即我们所谓之“侧艳”。
从姜白石到吴梦窗,宋词美学余晖的比较与演进发表时间:2019-03-05T11:18:10.5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作者:贾春秋[导读] 姜夔、史达祖、吴文英都是精工词制的词人,其共同点就是对音律乐理的追求,别裁风格,在意境和文学上,追求辞情俱到,笔致优美,其词作热衷于描绘细腻爱情而又精工协律(江苏省运河中学高三(19)班,江苏邳州 221300)摘要:姜夔、史达祖、吴文英都是精工词制的词人,其共同点就是对音律乐理的追求,别裁风格,在意境和文学上,追求辞情俱到,笔致优美,其词作热衷于描绘细腻爱情而又精工协律,但在境界意趣上依然有所不同,三人共同将词锋引向富有艺术表现色彩的美学境界,使三人在词作和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但亦有相异之处,构成一种演进的关系。
关键词:宋词;美学;传承;演进古典文学史上,宋词是一颗与唐诗并立的璀璨明珠,南渡之后,江左偏安,但社会上唱词之风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渡之后词作家中,以姜夔、史达祖、吴文英为代表的词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新的探讨与尝试,追求艺术的形式美。
从而形成独具艺术特征和时代特色的美学意味,三人出身、生活和信仰上颇为相似,这使得他们在词的创作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相异之处,成为一种演进的关系。
一、相似之处姜夔、史达祖、吴文英都是精工词制的词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音律乐理的追求,别裁风格,在意境和文学上,追求辞情俱到,笔致优美,抒情自然。
(一)、心怀国难情词染凝重色白石的词写得很好,其中有对政治,对国家的关怀。
他的一首比较流行的词上半阙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宋高宗建炎初年,金人一度占领扬州,焚杀掳掠,扬州经过战争变得十分荒凉。
吴文英晚年是亲眼见到南宋逐渐消亡的。
从他词里可以看出感慨故国残山剩水的亡国之音。
宋词创作观念矛盾与词文学美学体征的变化蔡燕【摘要】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宋词发展流变是一个充满矛盾同时也是充满了活力的进程:在审美观念上,虽然雅化潮流成为一种强势往前推进,但是,俗词的创作传播作为一种源于市井民间的活力涵养着词的生命肌体;理性上的拒斥与实践的热衷这一心理矛盾使宋词从政治教化的重负中逃逸出来,保持一种感性鲜活的审美品质;执着悲哀与超越悲哀两极的情感趋向冲撞对流衍化出宋词丰富多采的审美形态;在性别上,一种整合了双性特点的的抒情范式使宋词具有了更为隽永的滋味;文体上虽有尊体与破体之辩,但在创作实践中,词的破体而行却为词带来了多元多姿的审美风貌;风格上婉约与豪放的消长变化这组过去探讨的最多的矛盾则更多的和以上五组矛盾有着密切的关联。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ng Ci was full of contradicts and vigor.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the Song Ci fromthe ordinary people showed great vigor, though the main force for Song Ci develop-ment was the elegant trend; the rational decline and the energetic practice made Song Ci escape from the po- litical context, and a vivi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as shown at the same time. Various aesthetic forms came from contradicts between the sadness of persistence and transcend. The lyrical paradigm of both gen- ders made Song Ci more tasteful. The noble style and the unusual style both brought various aesthetics to Song Ci though there was argument between the noble and the unusual. The frequently studied contradict be-tween the graceful school and the unconstrained school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ontradicts discussed before.【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6【总页数】8页(P34-41)【关键词】宋词;创作观念;文化心理矛盾;美学体征【作者】蔡燕【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宋词,其发展流变的渊源和驱动力是丰富复杂的。
宋代美学的发展趋势
宋代美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和"追求自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宋代美学将人性纳入审美范畴,提倡以人的感受和体验为核心。
认为美不仅存在于客观的自然世界中,也存在于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中,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个性化。
2. 追求自然:宋代美学强调追求自然,弃用形式主义和规范化的审美观念,倡导自由、真实、自然和幽深的审美情趣。
宋代文化中流行着“山水诗、画、墨”的审美理念,强调艺术家对自然的感知和领悟,注重表现自然的变幻、光影、氛围等。
3. 细致入微:宋代美学倡导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强调艺术作品的质量和精细。
宋代画家、文人们重视细节描绘,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物品本真的面貌和内在的情感。
4. 强调内在精神:宋代美学注重内在的精神境界,倡导审美与文化、哲学、道德、个性等方面的联系。
强调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感染力,认为艺术应该表现出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态度。
总的来说,宋代美学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人文主义和自由精神,注重表现自然、
强调个性化、注重内在精神,曾经为中国文化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精神风貌。
唐宋诗审美心理嬗变探析在繁荣兴旺的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各个时期都具有其不同的特色。
尤其是唐宋时代,诗歌从先前的艰辛的探索发展时期,走向了完全成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作特征,使诗歌这块瑰宝更加流光溢彩、耀眼夺目。
但是仔细品读和研究不难发现,虽然唐宋诗歌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方面却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审美心理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表现上颇有区别。
一、社会现实的影响使唐宋诗审美心理呈现出差异综观全唐诗,无论从艺术创作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跨越了前代,并取得辉煌的成果。
到了宋代,大量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与创作特征上,在唐诗审美对象的基础上、在进行有益的探索方面,可谓佳作比比皆是,从而把中国诗歌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创作上作者审美追求的相异,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
诗作不仅表现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而且也反映在诗境的营造中,同时在语言表达中其典故、借代,以及锤炼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
唐朝以前的诗歌,没有走向成熟,许多诗歌走进了骈俪和玄理的窠臼。
到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诗歌得到了发展,文风出现了变化,摆脱了以前的骈俪和玄理的束缚,不再成为创作的艺术风格。
诗歌创作中审美意识出现了创新,诗作中的意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创作艺术风格在审美追求上表现出的空灵美、含蓄美充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从景语到情语、意象、写景流露出中国诗歌抒情的传统主旨。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起来的,无论是题材的创作领域,还是艺术表现的格调,从境界、景物、词语、用典等方面都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相比之下,唐人在写情而意境化上表现了唐诗的特色,而宋诗在重理而理趣化方面则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在抒情与写景相互交融上,呈现出诗歌创作上新的艺术特征。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时代不同、思想意识不同而表现的审美范畴的兴趣不同所致,其具体反映在诗歌创作在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上的审美心理显现出的差异。
宋词艺术之美:从咏物到抒情的审美鉴赏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诗词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中,宋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群众喜爱的文学形式。
宋词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展现出了从描写客观世界到表达主观情感的审美转变。
本文将深入探讨宋词的美学特点和魅力,从咏物到抒情的视角审美鉴赏宋词艺术之美。
第一章诗词的咏物传统咏物诗的起源与发展咏物诗距今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
最早的咏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中,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对物象的直观描绘赢得了读者的赞赏。
而后,汉代的诗歌也保留了咏物的传统,并在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直到宋代,咏物诗的艺术地位和表现水平才得以飞跃。
宋词中的咏物诗在宋代的诗词创作中,咏物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宋词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丰富多样的意象和生动的写实手法,将咏物发挥到了极致。
咏物诗的审美特点咏物诗以其生动、细腻、准确的描写,赋予了物象以灵性和人情味。
它能够通过对物象的描述,突破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咏物诗追求通过对物象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受,传达出一种无声的对话。
第二章宋词的抒情之美抒情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抒情是诗词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诗人直抒胸臆、倾吐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
宋词中的抒情表达富有多样性,既包含了对情感的深沉思考,也包括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表白。
抒情是个体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共同反映,是人类情感交流的桥梁。
宋词中的抒情主题宋词的抒情表达以情感为中心,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抒情主题包括了离别与思念、爱情与相思、人生与命运等。
这些主题通过对个体和社会情感的描绘,使读者对人生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
抒情的艺术手法与技巧宋词的抒情之美不仅表现在其深刻的情感内容上,还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上。
宋词表现抒情的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这些手法能够更好地展现情感的复杂性和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