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论文

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论文

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论文
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论文

论述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摘要:随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电力自动化在各领域的作用就显得愈加重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从电气工程技术发展出来的并电子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电气

工程应用技术学科。文章主要针对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运用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在电力系统建设中,自动化的系统如何进行设计,也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改造中和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正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气自动化的系统设计的研究方向、以及电器自动化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希望通过对此的研究来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1.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现代的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包括实时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以及供实时计算、分析、控制用的软件系统。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屏幕显示、安全检测、运行工况计算分析和实时控制的功能。在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收集信

电力系统自动化杂志模板

第 卷 第 期 电 力 系 统 自 动 化 Vol. No. 年 月 日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 — 1 — DOI: 10.7500/AEPS 稿件编号 文章题目 作者①1, 作者②1,作者③2 (1.作者①单位, XX 省XX 市 邮政编码;2.作者③单位,XX 省XX 市 邮政编码) 摘要: 文章摘要,要反映文章主要的技术内容,如研究目的、方法阐述和具体结论,阐明文章的行文脉络及文章的重点即可。说明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哪几个部分介绍的,最后客观阐述结论或试验结果,不要有个人对研究结果的主观评价和研究背景介绍。 关键词: 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 关键词4 0 引言 引言应首先阐述所研究对象的必要性,然后说明现有改造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存在的不足,从而引出本文成果的研究意义和设计思路 [1-2] 。因此,引言要用 来引出本文的论点关键。引言中不出现图表和公式。 1 标题一 正文,正文中的公式请采用公式编辑器进行编辑, 020000(1)2(1)()sin 2s N f f N f f Nf f f Nf ππ?????? ? + ? ??? -??-+??≈ -=+??+? (1) 式中: φ为信号初相角;f 0为……;Δf 为……。公式 中涉及的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要全部指明。 正文,……如图1所示。 图1 3种发电机组的煤耗曲线 Fig. 1 Coal consumption curves of three kinds of generators 曲线图请采用无背景网格的清晰曲线表示,注 收稿日期: yyyy-mm-dd ;修回日期: yyyy-mm-dd xxx 基金资助项目(基金编号); xxxx 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明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及单位、刻度值,必要时可采用彩色区别,曲线最好使用excel 设计。 2 标题二 图3 本文方法与拟正序DFT 算法的相角计算误差比较 Fig. 3 Phase calculation error comparison between proposed method and quasi positive sequence DFT algorithm 由图3可以看出,……。 2.1 二级标题 正文中图表的格式,……如表1所示。尽量采用三线表表示。 表1 2种算法的误差数据比较 Table 1 Data error comparison between two methods 算法 最大相角误差/(°) 平均相角 误差/(°) 最大总相量误差/% 平均总相 量误差/% 本文方法 0.0135 0.0042 0.0248 0.0074 DFT 修正算法 0.3678 0.1871 0.6397 0.3263 ……

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陈祖耀

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陈祖耀 发表时间:2018-07-31T10:35:09.7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作者:陈祖耀[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网福鼎市供电公司福建宁德 3552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实现了电力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电力传输系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已渗透到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引言 中国目前电力严重短缺。如何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实现电力系统的全行业遥控,遥测,遥调,遥信和遥控,已成为保证电力系统高效,安全,可持续运行的重要课题。就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电网的不断发展,电网运行管理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为确保电力生产安全有序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中国电力系统,以促进中国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 1电力系统自动化内涵 电力系统一般由发电,输电,变电站,供电等几个环节联结起来,各控制系统有自己的联系。电力系统自动化不仅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电力系统工人的数量,减少劳动强度,降低事故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性能,电网管理和维护快捷方便。最重要的是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够有效防止电力系统事故,如大面积停电等严重连锁事故,确保电力支持经济运行稳定可靠,意义长远而深远。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特点是:电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和强非线性;电力系统需要高度的适应性;电力系统自动化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多因素。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困难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多目标优化和多工作模式下故障条件下的稳健性;单个链路上更多的电力系统链路和控制需要该链路和其他链路的协调和配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力调度系统,配电网系统和变电站系统。电力调度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应用是电荷预测,发电规划,网络拓扑分析,电力系统状态评估,暂态静态安全分析和自控发电等功能。配电系统中的有线通信促进了内部信息的交换,并提高了实时控制的性能,稳定性,效率和可靠性。变电站系统自动化技术可以收集来自电源线的实时参数,如电流,电压和电抗。通过对主控终端的分析,可以对远端供电设备进行调整,以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保证供电质量。同时,我们可以分析电力需求的趋势,预测趋势并更好地调配电力。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探讨分析 2.1无线技术 无线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具有高度的信息共享,还可以减少线路的铺设。目前有很多无线技术,但由于无线信号在空间传输过程中所携带的带宽,无线信号的物理障碍,抗干扰,可扩展性和投资成本的易感性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适合的电力只有几种自动化。用户根据无线技术的环境选择适当的无线技术。目前的无线技术主要是GPRS/GSM,ZIEBB,WIMAX,WIFI和AdHoc 网络,但现在发展最快的网络是WIMAX和WIFI,因为它们在带宽和安全性方面更好,灵活性高,成本更低。 2.2信息化技术 电力信息化是电力自动化的核心,包括发电,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自动化。配备电脑监控系统的发电厂和变电站,实现少数值班人员甚至无人值班,可以改善电厂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监控系统。 2.3信息安全技术 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电力。电力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目前尚未解决。尽管电力系统不太可能发生故障,但如果发生故障,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在我国,电力系统发生重大事故。现在我们局已经试点建设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系统故障的发生,减少停电造成的损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电力系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发展规模,三峡电站,西电东送等一系列重大电网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电网安全,设备安全,电力工作者被提出更高的更新要求。 2.4传动技术 动力传动技术主要是实现变频调速,主变频器实现变频调速。变频器是节能减排的首选,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和技术上也相当成熟。由于其在节能降耗方面的作用,变频器已成为电力行业改革技术的首要目标。ABB目前是该行业最大的电力自动化领导者,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变压器制造基地和绝缘子制造中心。该公司的变频器,PLC,仪器仪表等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 3.1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现代电网调度自动控制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计算机技术对电力系统的实时运行信息进行监测,采集和分析,完成系统的高效运行。电网调度自动化操作通过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保证电网运行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电能的充足供应,使人们需求得到满足。在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同时,能源损失最小化,保证了电源的经济和环保,实现了节能。 3.2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络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配电网自动化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程度和配电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配电网主站,变电站和轻轨终端三层结构,配电网发展,通信传输速度有保证,自动化系统的性能得到提高。加强系统继电保护控制,减少大面积停电现象,保证供电,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优化电网事故快速消除机制,科学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停电时间明显缩短;电力公司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控制,使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更加方便了解;正常值班模式被打破,无人值班的电厂出现,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3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变电站系统实现了对二次系统的监控。通过功能设计的优化和科学综合系统的协调,可以方便地收集设备的运行信息。 4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展望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1、130吨小型冷库设计与控制 2、专用可编程控制器的研制 3、基于VPVT控制算法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研究 4、基于四卷筒电气差动的抓斗卸船机控制系统研究 5、高速全伺服热收缩膜包装机的电气自动化设计 6、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7、成套电气控制柜总装课程实训课题设计研究 8、醋酸乙烯项目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与实现 9、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研究 10、火电厂厂用电监控系统及纳入DCS应用的研究 11、火电厂电气监控中主控单元的研究 12、现场总线应用于发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研究 13、110kV变电所继电保护自动化设计分析 14、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探讨 15、电控及自动化设备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 16、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发展的探讨 17、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及实现分析 18、巷道堆垛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9、分析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 20、厚板厂冷矫直机区域全自动控制功能失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2、酰氯尾气吸收项目的仪电自动化设计 23、浅谈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上的应用 24、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发展问题探讨 25、基于课程群及项目驱动的教学新模式探索 26、浅谈综合机械化在煤矿开采上的应用 27、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分析 28、火电厂厂用电监控系统的应用 29、发电厂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方式研究

30、探析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31、基于低压电器的电气工程继电器自动化应用研究 32、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33、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4、水电站自动化控制与应用 35、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应用分析 36、沈海电厂200MW机组励磁系统及自动化装置改造分析 37、电厂电气监控系统初探 38、楼宇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39、高职自动化类专业的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0、电器自动化调试系统探究 41、应用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42、浅谈电力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 43、大型设备或构件高空从室外向室内吊装工艺 44、高职电气专业岗位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45、提高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 46、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融合运用 47、发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浅析 48、水电厂电气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探讨 49、提高中职PLC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50、火车站警戒线监控系统设计 51、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方向 52、关于10千伏线路越级跳闸的原因分析 53、对电厂小热电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探讨 54、钻井监控系统中PLC技术的应用 55、基于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应用分析 56、浅谈电力系统中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应用及发展 57、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8、现代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59、浅谈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的设计与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自动化报告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THLZD-2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平台认识THLZD-2 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平台是一套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

型实验装置,展示了现代电能发出和输送全过程的工作原理。这套实验装置由THLZD-2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台(简称“实验台”)、THLZD-2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控制柜(简称“控制柜”)、无穷大系统和发电机组和三相可调负载箱等组成。 一、THLZD-2 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 化实验台包括以下单元: 1.输电线路单元:采用双回路输电线路,每回输电线路分两段,并设置有中间开关站,可以构成四种不同的联络阻抗。输电线路的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3单机-无穷大系统电力网络结构图 输电线路分“可控线路”和“不可控线路”,在线路 XL4 上可设置故障,该线路为“可控线路”,其他线路不能设置故障,为“不可控线路”。 2.微机线路保护单元:采用TSL-300/01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主要实现线路保护和自动重合闸等功能,配合输电线路完成稳态非全相运行和暂态稳定等相关实验项目,使用说明见附录六。 3.控制方式选择单元:包括发电机组的运行方式、同期方式和励磁方式的选择,可通过调节实验台面板上的凸轮开关旋钮来实现不同的控制方式。 4.监测仪表单元:采用模拟式仪表,测量信号为交流信号。包括3只交流电压表、3只交流电流表、2 只频率表、1 只三相有功功率表、1 只三相无功功率表、1 只功率因数表和 1 只同期表。 5.指示单元:包括光字牌指示和并网指示。 二、THLZD-2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 化控制柜包括以下单元: 1.测量仪表单元:采用指针式测量仪表,包括2只直流电压表、2只直流电流表和1只交流电压表。可测量如下电量参数:原动机电枢电压,原动机电枢电流,发电机励磁电压,发电机励磁电流和单相电源电压(该电源为隔离电源)。各测量仪表的量程和精度等级见表 1-2 所示。 注:各仪表请不要超量程使用,以免损坏设备。2.原动机控制单元:包括原动机电源,ZKS-15型调速器和THLWT-3型微机调速装置。具

电力系统自动化作业非常详细

电力系统自动化期末作业 题目:带励磁系统的自动发电控制(AGC)学号: P091812925 姓名:谢海波 同组人:马宁、马超、李维、谢海波、杨天曾专业班级: 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班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杨晶显老师

目录 目录 (1) 1 概述 (2) 1.1课题背景 (3) 1.2带励磁系统的同步发电机LFC和AVR控制示意图 (3) 2 发动机调速系统 (4) 2.1发电机模型 (4) 2.2负荷模型 (5) 2.3原动机模型 (6) 2.4调速器模型 (6) 3 发电机励磁系统 (7) 3.1励磁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7) 3.2励磁方式 (7) 3.3励磁机的作用 (8) 4 励磁系统的自动发电控制(AGC) (8) 5 仿真结果分析 (12) 6 总结 (13) 参考文献 (13)

带励磁系统的自动发电控制(AGC) 摘要: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高度发展,现代电网已发展成为在电力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多控制区域的互联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GC)作为互联电网实现功率和频率控制的主要手段,其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电网品质。因此,跨大区互联电网通过什么样的标准对其控制质量进行评价,电网AGC采用什么样的控制方法是近年来调度自动化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论文紧紧围绕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介绍了带励磁系统的自动发电控制电网AGC技术的实现与发展,带励磁系统的同步发电机LFC和AVR控制方案,发电机的调速系统模型的基本组成及其设计和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一个孤立发电站的组合仿真框图及其技术参数,搭建混合SIMULINK仿真框图进行仿真,当励磁系统参数变化时求出其频率偏差和机端电压响应,通过仿真结果来分析频率控制和电压控制的关系。 关键词:励磁系统,自动发电控制,电力系统,频率,电压 1 概述 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简称AGC,作为现代电网控制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通过控制发电机有功出力来跟踪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从而维持频率等于额定值,同时满足互联电力系统间按计划要求交换功率的一种控制技术。它的投入将提高电网频率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自动发电控制技术在“当今世界已是普遍应用的成熟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自动发电控制在我国的研究和开发虽然起步较早,但真正在电网运行中发挥效能,还是在最近几年。原来我国几个主要电力系统都曾试验过自动频率调整(AFC),而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自动发电控制却还未能全部正常运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安全、可靠、优质和经济运行,各大区电网都对频率的调整非常重视,并实行了严格的考核。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各大电网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GC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发展,电厂、电网自动化运行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发电控制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的AGC是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如图1-1所示:(1)负荷分配器:根据测得的发电机实际出力、频率偏差和其它有关信号,按一定的调节准则分配各机组应承担的机组有功出力设定值。该部分为传统的电网调度功能实现。 (2)机组控制器:根据负荷分配器设定的有功出力,使机组在额定频率下的实发功率与设定有功出力相一致。电厂具备AGC功能时该部分由机组协调控制系统CCS自动实现。

(完整版)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前电力系统市场发展中的自动控制技术趋向于控制策略的日益优化,呈现出适应性强、协调控制完善、智能优势明显、区域分布日益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设计层面电力自动化系统更注重对多机模型的问题处理,且广泛借助现代控制理论及工具实现综合高效的控制。在实践控制手段的运用中合理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电子器件及远程通信应用技术。而在研究人员的组合构建中电力企业本着精益求精、综合适用的原则强调基于多功能人才的联合作战模式。在整体电力系统中,其工作方式由原有的开环监测合理向闭环控制不断发展,且实现了由高电压等级主体向低电压丰富扩展的安全、合理性过度,例如从能量管理系统向配电管理系统合理转变等。再者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了由单个元件到部分甚至全系统区域的广泛发展,例如实现了全过程的监测控制及综合数据采集发展、区域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发展等。相应的其单一功能也实现了向多元化、一体化综合功能的发展,例如综合变电站实现了自动化发展与提升。系统中富含的装置性功能更是向着灵活、快速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实现了全面更新及优势发展等。依据以上创新发展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发展目标更加趋于优化、协调与智能的发展,令潮流及励磁控制成为市场新一轮的发展研究目标。因此我们只有在实践发展中不仅提升系统的安全运行性、经济合理性、高效科学性,同时还应注重向自动化服务及管理的合理转变,引入诸如管理信息系统等高效自动化服务控制体系,才能最终令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科学发展之路走的更远。 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科学发展前景 经过了数十年的研究发展,我国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通信及控制技术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而新时期电力系统则毋庸置疑的成为集计算机、通信、控制与电力设备、电力电子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其应用内涵不断扩充、发展外延继续扩展,令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中包含的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庞大、综合因素越来越复杂,可观、可测的在数据范围越来越广阔,能够合理实施闭环控制、实现良好效果的控制对象则越来越丰富。由此不难看出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已摒弃了传统的单一式、滞后式、人工式管理模式,而全面实现了变电站及保护的自动化发展市场、调度自动化市场、配电自动化市场及综合的电力市场。在变电站及保护的自动化市场发展中,我国的500千伏变电站的控制与运行已经全面实现了计算机化综合管理,而220千瓦变电站则科学实现了无人值班看守的自动化控制。当然我国众多变配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程度普及还相对偏低,同时新一轮变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的广泛推行及应用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应继续强化自动化控制理念的科学引入,树立中小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观念、提升大型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从而继续巩固电力自动化系统在整体市场中占据的排头兵位置,令其持之以恒的实现全面自动化发展。 电力调度及配电自动化市场的前景发展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市场的不断发展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市场规模将继续上升,省网及地方调度的自动化普及率将提升至近一半的比例,且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充。电力调度系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优秀

毕业设计(论 文) G RADUATE D ESIGN (T HESIS ) 基于STC89C52的无线抄表系统——硬件系统设计 学 生 学习中心 奥鹏学习中心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2015年 9 月 1 日 东北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 院教 务 处

目录 1. 绪论 0 1.1无线抄表系统研究的意义 0 1.2无线抄表系统的现状 0 2.设计方案的确定 (2) 2.1设计功能要求 (2) 2.2 系统的基本方案 (2) 3.硬件系统 (4) 3.1.1总电源方案概况 (4) 3.1.2总电源方案设计 (4) 3.2 采样电路模块 (4) 3.2.1采样电路模块概况 (4) 3.2.2采样电路模块方案设计 (5) 3.3收发模块 (8) 3.4 CPU模块 (9) 3.4.1 89C52主要功能 (10) 3.4.2管脚说明 (11) 3.4.3 振荡器特性 (13) 3.4.4 芯片擦除 (14) 3.5 显示模块 (14)

4.硬件电路板制作与调试 (16) 4.1 电路版设计的先期工作 (16) 4.1.1利用原理图设计工具绘制原理图 (16) 4.1.2手工更改网络表 (16) 4.3 设置PCB环境 (17) 4.4 布置零件封装的位置 (18) 4.5 元器件的锁定 (18) 4.6布线规则设置 (19) 4.6.1安全间距(Routing标签的Clearance Constraint) 19 4.6.2走线层面和方向(Routing标签的Routing Layers)19 4.6.3过孔形状(Routing标签的Routing Via Style). 20 4.6.4走线线宽(Routing标签的Width Constraint).. 20 4.6.5敷铜连接形状的设置(Manufacturing标签的Polygon Connect Style) (20) 4.7 手动布线和布完调整 (20) 4.7.1 手动布线 (21) 4.7.3对所有焊盘补泪滴 (21) 4.8 放置覆铜区 (21) 4.9 打印PCB电路板 (22) 4.10制作电路板 (22)

电力系统自动化复习 总结

1、同步发电机的并列方法可分为准同期并列和自同期并列两种。 2、脉动电压含有同期合闸所需的所有信息:电压幅值差、频率差和合闸相角差。 对同步发电机的励磁进行控制,是对发电机的运行实行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3、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一般由励磁功率单元和励磁调节器两个部分组成。 4、整个励磁自动控制系统是由励磁调节器、励磁功率单元、发电机构成的一个反馈控制系统。 5,发电机发出的有功功率只受调速器控制,与励磁电流的大小无关。6,与无限大容量母线并联运行的机组,调节它的励磁电流可以改变发电机无功功率的数值。 7,同步发电机的励磁自动控制系统还负担着并联运行机组间无功功率合理分配的任务。 8,电力系统的稳定分为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两类。 9,发电机励磁电流的变化只是改变了机组的无功功率和功率角δ值的大小。 交流主励磁机的频率机,其频率都大于50Hz,一般主励磁机为100Hz,有实验用300Hz以上。 10,他励交流励磁机系统的主副励磁机的频率都大于50Hz ,只励磁机的频率为100Hz ,副励磁机的频率一般为500Hz ,以组成快速的励磁系统。其励磁绕组由本机电压经晶闸管整流后供电。

11,静止励磁系统,由机端励磁变压器供电给整流器电源,经三相全控整流桥直接控制发电机的励磁。 12,交流励磁系统中,如果采用了晶闸管整流桥向转子供应励磁电流时,就可以考虑用晶闸管的有源逆变特性来进行转子回路的快速灭磁。 13,交流励磁系统中,要保证逆变过程不致“颠覆”,逆变角β一般取为 40·,即α取 140·,并有使β不小于 30·的限制元件。 14,励磁调节器基本的控制由测量比较,综合放大,移相触发单元组成。15,综合放大单元是沟通测量比较单元与移相触发单元的一个中间单元。16,输入控制信号按性质分为:被调量控制量(基本控制量),反馈控制量(为改善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辅助控制),限制控制量(按发电机运行工况要求的特殊限制量)。 17,发电机的调节特性是发电机转子电流I EF与无功负荷电流I Q的关系。18,采用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作用是产生正阻尼以抵消励磁控制系统引起的负阻尼转矩,有效的抑制低频率震荡。 K L*=1-3。 *为负荷的频率调节效应系数,一般 20.电力系统主要是由发电机组,输电网络及负荷组成 21.电力系统中所有并列运行的发电机组都装有调速器。电力系统中所有发电厂分为调频厂和非调频厂。调频承担电力系统频率的二次调节任务,而非调频厂只参加频率的一次调节任务。 22.启动频率:一般的一轮动作频率整定在49HZ。末轮启动频率:自动减负荷装置最后一轮的动作频率最好不低于。 23. 电力系统中的有功功率电源是集中在各类发电厂中的发电机。无功功率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 —————电子产品提高抗干扰能力的措施

时间飞逝,这一学期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结束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调动了电动了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融入到了学习的良好氛围中。针对这一学期的学习,结合我自身的了解和在图书馆查阅的书籍资料,我主要谈一下有关电磁干扰的一些问题。 一、要特别注意需要抗电磁干扰的系统: (1) 微控制器时钟频率特别高,总线周期特别快的系统。 (2) 系统含有大功率,大电流驱动电路,如产生火花的继电器,大电流开关等。 (3) 含微弱模拟信号电路以及高精度A/D变换电路的系统。 二、为增加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采取如下措施: (1) 选用频率低的微控制器: 选用外时钟频率低的微控制器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样频率的方波和正弦波,方波中的高频成份比正弦波多得多。虽然方波的高频成份的波的幅度,比基波小,但频率越高越容易发射出成为噪声源,微控制器产生的最有影响的高频噪声大约是时钟频率的3倍。 (2) 减小信号传输中的畸变 微控制器主要采用高速CMOS技术制造。信号输入端静态输入电流在1mA左右,输入电容10PF左右,输入阻抗相当高,高速CMOS电路的输出端都有相当的带载能力,即相当大的输出值,将一个门的输出端通过一段很长线引到输入阻抗相当高的输入端,反射问题就很严重,它会引起信号畸变,增加系统噪声。当Tpd>Tr时,就成了一个传输线问题,必须考虑信号反射,阻抗匹配等问题。 信号在印制板上的延迟时间与引线的特性阻抗有关,即与印制线路板材料的介电常数有关。可以粗略地认为,信号在印制板引线的传输速度,约为光速的1/3到1/2之间。微控制器构成的系统中常用逻辑电话元件的Tr(标准延迟时间)为3到18ns之间。 在印制线路板上,信号通过一个7W的电阻和一段25cm长的引线,线上延迟时间大致在4~20ns之间。也就是说,信号在印刷线路上的引线越短越好,最长不宜超过25cm。而且过孔数目也应尽量少,最好不多于2个。 当信号的上升时间快于信号延迟时间,就要按照快电子学处理。此时要考虑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对于一块印刷线路板上的集成块之间的信号传输,要避免出现Td>Trd的情况,印刷线路板越大系统的速度就越不能太快。 用以下结论归纳印刷线路板设计的一个规则: 信号在印刷板上传输,其延迟时间不应大于所用器件的标称延迟时间。 (3) 减小信号线间的交叉干扰: A点一个上升时间为Tr的阶跃信号通过引线AB传向B端。信号在AB线上的延迟时间是Td。在D点,由于A点信号的向前传输,到达B点后的信号反射和AB线的延迟,Td 时间以后会感应出一个宽度为Tr的页脉冲信号。在C点,由于AB上信号的传输与反射,会感应出一个宽度为信号在AB线上的延迟时间的两倍,即2Td的正脉冲信号。这就是信号间的交叉干扰。干扰信号的强度与C点信号的di/at有关,与线间距离有关。当两信号线不是很长时,AB上看到的实际是两个脉冲的迭加。 CMOS工艺制造的微控制由输入阻抗高,噪声高,噪声容限也很高,数字电路是迭加100~200mv噪声并不影响其工作。若图中AB线是一模拟信号,这种干扰就变为不能容忍。如印刷线路板为四层板,其中有一层是大面积的地,或双面板,信号线的反面是大面积的地

电力系统自动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发电机的自动并列习题 1、同步发电机并网(列)方式有几种?在操作程序上有何区别?并网 效果上有何特点? 分类:准同期,自同期 程序:准:在待并发电机加励磁,调节其参数使之参数符合并网 条件,并入电网。 自:不在待并电机加励磁,当转速接近同步转速,并列断 路器合闸,之后加励磁,由系统拉入同步。 特点:准;冲击电流小,合闸后机组能迅速同步运行,对系统影 响最小 自:速度快,控制操作简单,但冲击电流大,从系统吸收 无功,导致系统电压短时下降。 2、同步发电机准同期并列的理想条件是什么?实际条件的允许差各是 多少? 理想条件:实际条件(待并发电机与系统)幅值相等:电压差不能超过额定电压的510% 频率相等:ωωX 频率差不超过额定的0.20.5% 相角相等:δ0(δδX)相位差接近,误差不大于5° 3、幅值和频率分别不满足准同期理想并列条件时对系统和发电机分别 有何影响? 幅值差:合闸时产生冲击电流,为无功性质,对发电机定子绕组产

生作用力。 频率差:因为频率不等产生电压差,这个电压差是变化的,变化值在0-2之间。这种瞬时值的幅值有规律地时大时小变 化的电压成为拍振电压。它产生的拍振电流也时大时小 变化,有功分量和转子电流作用产生的力矩也时大时小 变化,使发电机振动。频率差大时,无法拉入同步。 4、何为正弦脉动电压?如何获得?包含合闸需要的哪些信息?如何从波形上获得? 5、何为线形整步电压?如何得到线形整步电压?线性整步电压的特点是什么? 6、线性整步电压形成电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根据电网电压和发电机端电压波形绘制出各部分对应的波形图。 书上第13页,图1-12 组成:由整形电路,相敏电路,滤波电路组成 作用:整形电路:是将和的正弦波转变成与其频率和相位相同的一系列 方波,其幅值与和无关。 相敏电路:是在两个输出信号电平相同时输出高电平,两者不同时输出低电平。 滤波电路:有低通滤波器和射极跟随器组成,为获得线性整步电 压和的线性相关,采用滤波器使波形平滑 7、简述合闸条件的计算过程。 1:计算,如果≤转 2;否则调整G来改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电力系统如今也趋于智能化,现代化。自 动化电路系统确保了电子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供电能力和 经济效益。本文将对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现状加以分析,通过合 理的预测分析未来行业发展前景,以及提及适当措施保障电力自动化供应能力。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 电力系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为确保供电顺利进行,提高电力系统的质量是必要的。一般 而言,电力系统主要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部分组成,随着电力技术创新 发展,电力系统综合性能、电压等级、供电等级也在不断提升。目前,电力系统逐渐连成网络,结构日趋复杂、规模不断扩大、供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为更好满足人们的 用电需要,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以及可靠运行,提高供电质量和效益,发展并利用电 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流程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得到升级和改造,不再采用传统的人工控制 方式,而是在控制中心装备计算机,建立现代化的控制中心,从而有利于全面监测和详细掌 握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情况。通常以计算机控制为中心,构建向四周辐射的控制网络体系, 并在整个电力系统之中,建立完整的、立体化的覆盖网络,实现全面而畅通的信息传递和指 令传输。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情况,实现供电的安全、稳定与可靠,进 而满足人们的用电需要。中心控制计算机的主要作用是,整合并使用各种软件,负责对电力 系统进行整体调度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监测等各项操作的自动化。同时,在电力系 统自动化进程中,通常采用分层操作和控制方式,全面掌握系统每层运行的基本情况,对存 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调整。从而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及可靠运行,提高供电的安全性。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控制要求 在自动化技术逐渐推广和应用的前提下,为促进自动化技术得到有效利用,使其在电力 系统之中充分发挥作用,加强自动化控制,提高操作人员素质,把握每个操作控制要点是必 要的。一般而言,自动化控制的要求表现在以下方面:准确并迅速收集电力系统的运行参数,做好电力系统元器件的检测工作,对存在的缺陷及时采取措施修复。加强电力系统运行监控,及时掌握系统运行状况,了解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安全和经济节能方面的要求。并注重对系 统操作人员和调控人员的管理培训,让他们把握每个技术要点,严格按要求进行设备操作和 元器件调控。重视电力系统不同层次、局部系统以及各种元器件的综合协调,优化整合各种 资源,为整个电力系统寻找最优质的供电方式,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并且还有利于 节约电能,降低供电成本。总之,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调节和控制,不仅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力资源和管理成本,还能促进电力设施更为 有效的发挥作用,延长电力设备使用寿命。并改进电力设备的运行性能,实现对安全事故的 预防,减少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的可能,确保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 良好条件。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3.1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

电力系统自动化第一次作业

1、分析自动调节励磁系统对发电机静态稳定的提高 答: 1. 无旋转部件,结构简单,轴系短,稳定性好; 2. 励磁变压器的二次电压和容量可以根据电力系统稳定的要求而单独设计。 3. 响应速度快,调节性能好,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 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它的电压调节通道容易产生负阻尼作用,导致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发生,降低了电力系统的动态稳定性。 通过引入附加励磁控制(即采用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完全可以克服这一缺点。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正阻尼作用完全可以超过电压调节通道的负阻尼作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动态稳定性。这点,已经为国内外电力系统的实践所证明。 2、分析自动调节励磁系统对发电机暂态稳定的提高。 答1、提高励磁系统强励倍数可以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 2、励磁系统顶值电压响应比越大,励磁系统输出电压达到顶值的时间越短,对提高暂态稳定越有利。 3、充分利用励磁系统强励倍数,也是发挥励磁系统改善暂态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析证明,励磁控制系统中的自动电压调节作用,是造成电力系

统机电振荡阻尼变弱(甚至变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的运行方式及励磁系统参数下,电压调节作用,在维持发电机电压恒定的同时,将产生负的阻尼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在正常实用的范围内,励磁电压调节器的负阻尼作用会随着开环增益的增大而加强。因此提高电压调节精度的要求和提高动态稳定的要求是不兼容的。 解决这个不兼容性的办法有: 1、放弃调压精度要求,减少励磁控制系统的开环增益。这对静态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均有不利的影响,是不可取的。 2、电压调节通道中,增加一个动态增益衰减环节。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既保持电压调节精度,又可减少电压调压通道的负阻尼作用的两个目的。但是,这个环节使励磁电压响应比减少,不利于暂态稳定,也是不可取的。 3、在励磁控制系统中,增加附加励磁控制通道,即电力系统稳定器PSS。 电力系统稳定器即PSS是使用最广、最简单而有效的附加励磁控制。

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梁艳飞

浅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梁艳飞 发表时间:2018-04-18T15:17:46.62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3期作者:梁艳飞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相应的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邓州市供电公司河南邓州 47415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相应的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其中,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将在推动电力系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现状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电力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力不足将会严重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在电力生产的发展速度应高于其他部门的发展速度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因此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的重要话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建设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供电质量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此外,技术的发展也给电力运行系统带来了发展契机,特别是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运用不仅保证了电网的平稳运行,而且还解决了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电力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自动化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电网调度的现代化自动控制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计算机技术对电力系统的实时运行信息进行监测、收集和分析,并完成系统操作的高效进行。对于电网的自动调度,主要采用自动控制技术,然后完成相应电网的实时监控,使电网更可靠,更安全的运行,也可以良好的满足居民的用电需求。当前的网格自动调度是通过使用相应的电网的自动控制技术来实现的。实时监控,确保电网正常高效运行,确保居民有足够的电能尽可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采用自动化技术同时,可以节约更多的电能,减少消耗到最低限度。 1.2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络中的应用 通过特高压或高压输送过来的电能,须通过变压器进行转换,变成日常生活比较适用的220V电压,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就促进了配电系统的出现。配电系统就是把高压电转化为低压电,然后配送到需要电能的地方,包括工厂、餐厅、居民楼、公园等。这些地方都要用电,配电系统也就包括铺设电线电缆、安装电表等一系列的工作内容。另外,电力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进一步有效地处理两台设备,并完成两台设备的测量和监控。同时,也可以应用于优化设计功能,从而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系统,并在操作设备操作信息的收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1.3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变电系统自动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的,在此基础上还优化和改造了二次设备的一些功能设计,进而确保了拥有综合功能的电力系统的实现。变电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汽对二次系统的监测得得以实现,通过功能设计的优化,协调科学的综合性系统得到建立,设备的运行操作信息可以被方便的搜集。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支持下,电力自动化处理功能越来越完善。毫无疑问,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未来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发展都离不开对电能的需求。现如今,我国不断坚持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迅猛发展,给电力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这就需要我们探究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1电力自动化技术自身发展方面 基于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将走向智能化,协调一致的方向。自动化技术的力量将逐步从单一功能转变为多功能,集成功能。电力自动化技术将提高电力系统的性能,更好地反映电力系统管理和服务,加快电力系统的运行。显然,在电力自动化技术方面,该系统在电力系统应用中,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供电能力,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各种干扰。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中国,采用标准化接口标准,界面标准化,使设备管理更方便简单。同时,大大减少了设备操作的编程过程。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电气自动化需要一个共同的平台,连同电力自动化技术,其功能和作用,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示,使用无需机械接口和程序接口的电力自动化。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日益增长,它可以在投资和生产成本的开发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技术也随着中国电力系统发展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力自动化技术已经经历了模拟技术、准数字技术阶段、数字技术阶段和网络阶段。对于网络阶段,主要功能是对设备进行自我诊断,并对系统进行实时操作。逐渐成为智能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自组织网络功能可以自动识别网络,同时增强自身的集成功能和管理功能,提供更快的通信速度,而大型应用可以完全由网络支持。 2.2远程自动化趋势 我国电气系统自动化中的RTU在过去的设计中,通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方式进行的,利用相应的硬件接口电路,实现遥控。此类方式具有扩展性以及开发方便等优势,但是自身结构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功能损耗也较大,开发与维护成本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此类系统将会被新技术所替代。系统本身也会朝着远程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电力系统实现智能化的远程控制,将各项管理系统在网络化的范围下进行运转操作。这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有效改善各项系统运行终端的整体功能。 2.3电力系统功能分层分布趋势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与信息的传递、处理技术两者的关系紧密,其中这三种的通信的方法分别是:光纤、双绞线、电力线载波和无线等。其中因为配网节点的数量很多,以前的点对点的通信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配电载波中的阻波器已经不能适应新电网的发展。 2.4变电站自动化未来形势 通过对现有的技术和自动化模式革新,使得技术应用更贴近生活实际需求,是当前变电站自动化发展主要方向。将设备与监控系统有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梭式窑燃烧系统研究 系部:自动化与信息工程部 专业:电气自动化 姓名: 班级:14电气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师单位: 2016年12月28 日 摘要 梭式窑燃烧系统是由燃气燃烧器(烧嘴)、燃气阀组、助燃风机、流量计、压力变送器、点火装置、燃气/空气压力检测装置、火焰监控装置等组成,确保系统在安全、合理的情况下稳定运行。由温度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故障报警系统等组成。控制系统包括电源开关、报警装置、PLC、火焰控制器、工控机、继电器等。按照预先设定的升温曲线,经PLC运算,输出信号送给电磁阀,电磁阀接受 PLC 的信号,实现电磁阀的开关,控制燃烧器的大小火以及开关时间。当检测温度与设定温度偏离时,PLC系统控制燃烧器的燃烧功率调节炉内温度。以流程图的形式将炉区所有可控设备显示在一张图上,并将有关热工参数显示在流程图上,同时指示有关设备的

运行状态。 关键词:检测装置;控制系统;PLC;继电器;流程图 目录 1、绪论 (4) 1.1 题目背景及目的 (4) 1.2 论文研究方法 (5) 1.3 论文研究内容 (5) 2、系统简介 2.1空气管路 (6) 2.2燃气管路 (6) 2.3自动控制系统 (6) 2.3.1自动控制器 (6) 2.3.2燃烧器功率调节 (6) 2.3.3压力控制系统 (7) 2.3.4控制系统概述 (7) 2.4设备功能特点 (9) 2.5技术指标 (10) 3、硬件配置 (10) 4、软件设计 (12)

4.1 系统图纸 (12) 4.2 下位机控制 (21) 4.3 上位机 (43) 4.4 通讯 (44) 5、毕业设计总结 (49) 6、参考文献 (50) 7、致谢 (50) 1 绪论 梭式窑是一种以窑车做窑底的倒焰间歇式生产的热工设备,也称车底式倒焰窑,因窑车从窑的一端进出也称抽屉窑,是国内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窑型之一。梭式窑被广泛地使用于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特种陶瓷、耐火材料及金属热处理行业,要求设计各种性能及不同容积的梭式窑。设计温度700--1800℃,有效容积1--180 ,并可选用氧化或还原烧成气氛;采用先进的可编程窑炉控制系统为用户完成各种产品烧成曲线;梭式窑可采用柴油、煤气、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 1.1 题目背景及目的 梭式窑的应用正日益广泛, 它给卫生瓷生产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首先是生产安排非常灵活, 每一窑都可以采用不同的烧成制度, 烧制不同的产品, 很适合现在市场多变的要求; 可以随时根据销售情况决定生产, 可以生产连续窑不易生产的大件、超大件产品, 这些都是连续窑无法比拟的。但它也有许多缺点, 能耗高就是其中关键一项。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梭式窑的优点正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过去的缺点更日益成为历史。现在国外引进的梭式窑, 其能耗指标比隧道窑高不出多少, 因此应用也日益广泛, 甚至成为有些厂在小规模生产时的主要设备。但相比较而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