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评课稿小动物过冬评课稿
评《小动物过冬》一课
《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极富童趣,贴近儿童的生活。
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同时在情感目标上要渗透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的情感。
整堂课,邵老师用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用生动的过渡语去感染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让学生走进小动物的世界和小动物们共欢乐,同时在开心愉快中学到了小动物们过冬的各种方式,及为什幺要这样过冬的知识。
整堂课的教学中,最大亮点就是读。
表演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多种读的方式读出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
以读带讲,以读促进,让学生自己获得情感体验,有层次性,为学生个性化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抓文中的词语让学生品读,方法较好。
以演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在表演中指导学生读,如“小燕子在春暖花开时”,“还有青蛙吃得饱饱的”。
应用了表演就比原来单独的读效果好。
充分利用教材,凭借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老师还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三个好伙伴要分手了,他们分手时会说些什幺呢?”这一句式的训练同样也是为了达到以上目标。
语文学习的处延与生活相等。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课文中只介绍了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但这三种过冬方式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课外延伸,使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图书、乐于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通过课后查找资源,了解了更多的动物过冬方式,而教师也把自己作为教学资源,参与学生的交流,把自己。
《小动物过冬》教学实录与点评本文是关于《小动物过冬》教学实录与点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
二、教材分析:《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叙写了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事。
通过动物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飞到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钻进泥土里过冬,蜜蜂则储存蜂蜜在蜂巢里过冬。
表明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体现了小动物之间的互相关心。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所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了解燕子、青蛙、蜜蜂等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习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溶入童话世界,化“物”为我,感受朋友间的关爱。
4、创新目标:让学生全员参与,平等对话,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去发现自然界中更多的奥秘。
四、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了解动物过冬的相关知识,懂得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
五、教具准备: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燕子、青蛙、蜜蜂的图片和头饰以及与课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切入主题师:同学们,凉爽的秋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为了能够安全过冬,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呢?(生答)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动物是怎么安全过冬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快乐读书屋十”,走进快乐的动物世界,看一看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导入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设下悬念,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师:看到课题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1:我想知道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生2:我想知道小动物过冬都做了哪些准备?生3:我想知道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一样吗?……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能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小动物过冬》评课稿《小动物过冬》评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动物过冬》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动物过冬》评课稿1《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时期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和思维,他们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教学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开放学生学习的情境,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调动是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
姜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先激起学生朗读词语的兴趣,积极地读准词语的字音。
然后图中的小动物与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名称一一对应起来,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的可爱形象。
这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学生和小动物做好朋友,一同参与,一同学习,学生学习就更有趣味了,学生自然比较自信,也容易获得成功的快感。
二、改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是知识方法传授的主阵地,但知识不是一劳永逸的。
学生在质疑讨论中越说越明,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表达和合作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质疑、讨论。
在学习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法时,姜老师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小组里自由讨论,把小动物过冬的方法先给小伙伴说一说。
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思维方式便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融合,自觉地取长补短,改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
三、扩展课外知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
姜老师在学完了课文后,又介绍了一些其他动物过冬的方式,进行课外延伸,使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图书、乐于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动物过冬》听课评课稿
《动物过冬》听课评课稿今天上午的第一节课,我们语文组的几位老师在校长的指示下来个突然袭击,横扫了二年级,一个上午听了四节课。
第一节,我们听刘军蕾老师的《动物过冬》。
《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课文生动地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准备吃饱之后钻到泥土里是冬眠,而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
课文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难舍难分。
一节课下来,感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上还是有所欠缺。
比如在生字方面,教师在生字的指导和学习方法上未能做到授之以渔,其实多交给识字方法,能大大提高孩子们的识字量,做到事半功倍。
其次,教师应注重对低年级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可让学生谈谈什么是过冬,自己知道哪些小动物需要过冬,以此引入课题,一则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则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教师让学生随文练习用一边一边和既又造句,这很好,但在全场鸦雀无声之时,教师缺乏教育机智,其实,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适时列举例子,或采用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降低学习难度。
同时,这节课很有趣,教师应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纵观本节课,教师还是放不开手脚,生怕学生不会或说错了,因此,教师讲解的内容偏多了。
这是我们几位老师听了军蕾老师的课的一点看法。
《小动物过冬》评课稿牡丹区实验小学《小动物过冬》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散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中,让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
这节课讲的是第一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这次远程研修的精神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物、刮、商、量、暖”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动物过冬的有关知识。
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那么张老师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的呢?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揭示课题学习生字“物”,通过出示秋风图学习了生字“刮”。
学生们通过“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达到了分散识字这一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这一环节张老师更是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在读音方面,教学生注意轻声的读法,如:量、里等字;注意平舌音的读法,如:钻、藏;在理解词语方面,更是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看图片,讨论,做动作、造句等多种方法。
并且通过个人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这一环节,张老师更是把远程研修的宗旨踏踏实实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充分发挥语言环境对识字的作用,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这是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最大优点,教学时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特别是字义教学,就可以避免以词释词,机械地照搬字典上的解释。
如在教“暖和”一词时让学生找找近义词、反义词,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地朗读,来体会它的意思,使生字的音形意达到完美结合。
学生通过读学习了“暖和”“春暖花开”“藏”“钻”等字词,更是通过读理解了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在阅读中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中,让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及点评-19小动物过冬苏教版一、谜语导入师:小朋友们,我们的身边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它们吗?生:喜欢!师:那我们来猜一些和小动物有关的谜语吧!想猜谜语的小朋友请坐端正。
师:第一个,嘴上小铲子,脚下小扇子。
走路摇摇摆,说话叫嘎嘎。
生:鸭子。
师:正确。
你们就像一群可爱的小鸭子。
师:第二个,头戴红帽子,身穿花花衣。
清晨喔喔啼,唤我早早起。
生:公鸡。
师:下一个,耳朵长,尾巴短。
红眼睛,白衣裳。
三瓣嘴,胆子小。
蹦蹦跳,人人爱。
生:兔子。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我们再来猜几个,告诉你哦,如果你能再猜对的话,它们也许会来到班级和你们见面呢!师:小小姑娘满身黑,秋去江南春来归,从小立志除害虫,身带剪刀满天飞。
生:燕子。
师:哦,是燕子!你看,它飞来啦!(教师贴图)瞧,小燕子的尾巴多像剪刀啊!师:下一个,人夸游泳小健将,从小穿着绿衣裳。
长大披上新绿袍,爱捉害虫呱呱叫。
生:青蛙。
师:小青蛙一蹦一跳地也来了(贴图)。
你们看,小青蛙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在看着你们说:我们二(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啊!师:小小虫儿真可爱,飞到东来飞到西,飞来飞去采花粉,酿出花蜜人人爱。
生:小蜜蜂。
师:(贴图)小蜜蜂是一种昆虫,它的身体分为三节,头上有触角,身上有翅膀。
师:今天就由着三位新朋友和我们一起来上课,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点评:这一环节,教者设计了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和高年级的学生不同,他们的兴趣很容易被激起,尤其是一些小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自然的进入文本的学习。
本课先让学生猜谜,猜到文中的小动物还来到课堂和他们见面,学生非常高兴,奠定了乐学的基础。
】师:那我们赶快开始吧!刚才我们猜了很多谜语,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什么啊?生:小动物。
师:是啊,这些动物又小又可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小动物”。
(教师板书)师:物这个字我们没教过,请你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
“物”的偏旁是?生:牛字旁。
评《动物过冬》《动物过冬》是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是一个关于动物过冬的童话故事。
这篇童话故事通过写小蚂蚁找朋友的经过,告诉我们喜鹊、燕子、杜鹃、黄鹂和青蛙、小蚂蚁过冬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
下面我就廖老师执教的《动物过冬》谈谈我的看法:做得好的几个方面:一、激趣引入出示课题后,廖老师让学生自己质疑,“冬天到了,人们怎么过冬?那可爱的小动物又如何过冬呢?”从儿童有兴趣的话题导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非常积极地投入课堂。
接下去,老师引导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边读边找答案,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去读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以读代讲在教学中,廖老师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通过充分地默读、小声朗读自主获得情感体验。
这样学生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学生通过读第二自然段小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了解到燕子、杜鹃、黄鹂到南方过冬,到第二年春天再飞回来;喜鹊在当地搭窝过冬。
通过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的语句,学生体会到了青蛙冬眠过冬的方式。
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把握语气,小蚂蚁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孤单的语气、见到喜鹊时候的惊喜的语气、小青蛙耐心的语气和听到青蛙睡觉时候的惊讶。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理解,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燕子、杜鹃、黄鹂这些鸟类学生比较陌生,廖老师也从网上找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课件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里特点,学生比较感兴趣。
不足之处: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在本堂课中,廖教师的鼓励、激励性的语言使用太少,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对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教师无论用语言评价的方式,还是爱抚地摸摸头、亲切地握握手、深情的抱一抱、由衷地鼓鼓掌、有力的大拇指等肢体语言评价,都要尽可能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语言,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新资料推荐------------------------------------------------------《小动物过冬》评课稿深化三步导学,打造生本课堂《小动物过冬》评课稿寿安里学校卫海珍《小动物过冬》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
教学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散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中,让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
这两节课讲的都是第一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这次联片教研活动精神,两位老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物、、商、量、暖 5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那么两位老师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的呢?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石玲老师设计了冬天到了,小朋友们是怎样过冬的?,由此自然引入那么小动物们会怎样过冬呢?,从而进入今天的课1 / 3堂学习;而刘岩老师则设计了一则有关雪花的谜语,引出冬天,进而进入本课教学。
他们都在通过揭示课题学习生字物,通过学生们通过加一加、比一比的方法,达到了分散识字这一教学目标。
二、民主导学,扎实双基:这一环节两位老师更是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在读音方面,教学生注意轻声的读法,如:量、里等字;注意平舌音的读法,如:钻、藏;在理解词语方面,更是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看图片,讨论,做动作、造句等多种方法。
并且通过个人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只是在识字内容的安排上,石玲老师将一类字与二类字分开进行有层次教学更为科学,更贴近课标要求,易于学生接受。
《小动物过冬》听评课记录
《小动物过冬》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在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小燕子是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是冬眠,而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
课文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宋老师在执教时抓住了这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课文。
值得学习的地方有:
1、充分利用游戏及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导入时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播放课文视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播放《小动物怎样过冬》拓展动物过冬方式。
2、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
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了解了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之后,请小朋友上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是怎样冬眠的。
通过小朋友的表演、评价,知道了所表演的角色不同冬眠方式也不同。
同时更体会到好朋友要互帮互助。
3、评价学生的方式多样
不仅通过小红花、针对性的语言评价学生,还给学生拍照片,通过照片鼓励学生表演、体会。
4、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3-7自然段,小组内合作表演喜欢的角色。
通
过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5、落实一课一得,体会好朋友要相互关心的情感。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学生体会到好朋友就要相互关心,再让孩子们说说好朋友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使学生真正在课文中有所收获。
《小动物过冬》一课评析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理解故事中的角色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动物们过冬的艰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季节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冬季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冬天的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冬天有哪些小动物会过冬吗?它们是如何过冬的?2.故事讲解(1)教师讲述《小动物过冬》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如小松鼠、小兔子、小刺猬等。
3.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这个角色是如何过冬的?它们在过冬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4.分享展示(1)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
(2)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给予评价和反馈。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达到了知识目标。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能力目标。
在情感方面,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关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教学改进(1)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冬天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冬天的特点。
(2)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教学延伸在下一节课,可以让学生继续探讨: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小动物的过冬方案,你会怎么做?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动物过冬》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童话故事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小动物过冬》评课稿
《小动物过冬》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主要讲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课文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孔老师在执教时能很好地抓住这两条主线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课文。
教学目标较明确。
整堂课,孔老师能用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用生动的过渡语去感染学生。
通过不同的形式朗读,让学生走进小动物的世界。
我认为孔老师的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的朗读。
阅读课文主要是以读悟文。
本节课孔老师根据学情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
用喜欢的方式读,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表演读,男女互读。
另外教师能在适当之处加入一些朗读指导,如小燕子和好朋友分开时心情是难过的,应带有难过的语气来读,真正做到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2、整堂课教师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肢体表现上始终充满激情,感染着学生。
而且教师的基本功扎实,书写工整,板画娴熟。
语言有亲和力。
这样的课堂给学生温暖、亲切、信任、放松的感觉。
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注重拓展课外知识。
孔老师能把本篇课文当一个引子,进行课外延伸。
如《欢迎冬爷爷》的引用,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图书,乐于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课外
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这也正是教材中编排阅读课文的目的。
4、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得以体现。
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提示分组学习,探究小燕子、青蛙、小蜜蜂是怎样过冬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自读、探究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教师能在学生合作中参与其中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本节课中,教师能变单一性为多样性。
采用学生自评,如在分段朗读后,安排生生互评,形成民主、开发的学习氛围,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师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评价,体态语评价也得以充分体现。
真诚地走到学生前给予赞许的眼神,一个微笑,一次认可的点头等等,更能传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当然,再好的课也有它遗憾之处,这节课如能在插入一些介绍小动物过冬的记录片,我想会有更好的效果。
从整体来看这节课上的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可以说孔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地阅读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