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27
初中物理教学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探讨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光的折射、反射等基本物理原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方面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折射、反射、透射等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讨1.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凸透镜的结构、不同距离下成像的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实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3.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照相机、放大镜等,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4.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验教学策略1.实验准备:教师在实验前需要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
2.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规律。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实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结语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υ )像的性质应用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 = f 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总结 2本知识点重点掌握的知识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
对于规律我们可以如此记忆“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常见考法本知识主要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目的难度较大;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活动单班级 姓名 评价 【活动1:寻找透镜的像】(1)实验器材:刻度尺、凸透镜(f=10cm )、F 型光源、光屏(2)安装器材:凸透镜固定在刻度尺中间,F 型光源、光屏分居两侧,并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从而可以将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3)寻找清晰的像:将凸透镜置于刻度尺中间“0”位置,F 型光源放在接近左端的某一位置,移动光屏,尝试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活动2:探究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4)使F 型光源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先固定光源位置后,再每次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缩小实像。
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和像距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
(5)当F 型光源在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为了使实验更普遍,每次物距相差不要太小)【活动3:探究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6)使F 型光源继续靠近透镜,仍先固定好光源位置后,再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注意观察像的大小和像距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
(7)分析表1和表2数据,物体成的像由缩小至变大,是否存在某一个位置成的像既不缩小又不变大猜猜看会在哪如何比较像与物大小是否相同【活动4:探究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当F 型光源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活动5:探究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8)你已经找到了倒立、缩小的像,倒立、等大的像,倒立、放大的像,你认为凸透镜还可能成什么性质的像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物距u /cm 像距v /cm 倒立、缩小的像1 2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物距u /cm 像距v /cm 倒立、放大的像1 2像的性质实验次数焦距f /cm 物距u /cm 像距v /cm 倒立、等大的像 1 2吗试一试,能在屏上找到吗(9)想一想,用放大镜观察到正立、放大像时,你是怎么观察的再试一试,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实验目的: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
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及光学元件1套、手电筒、蜡烛、火柴
三、探究过程: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测焦距
①安装凸透镜于光具座中间并固定,同时安装光屏
②调节手电筒,使之发出平行光
③用手电筒远离凸透镜照射,并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④在光具座上读出焦距f=cm
⑤记住f、2f的位置
3、点燃蜡烛(火柴梗放入废液缸),放于凸透镜另一测,调节三者高度,力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将蜡烛移到u=cm>2f处,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
,此时像距v=cm(思考像距的范围)
5、将将蜡烛移到f< p="">
6、将蜡烛移到u=cm<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p="">
7、你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8、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桌面清洁化学教案
</f处,移动光屏找像,若观察不到,从另一侧向透镜观察,此时像的特点是<>
<>。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
1. 了解凸透镜的特性,以及凸透镜的结构和作用;
2. 研究凸透镜的几何光学性质,以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分析凸透镜的成像像差和调节畸变等特性。
实验原理:
凸透镜是由球形或凹凸形曲面有机组合而成的透镜。
它的基本结构和其他非球面透镜类似,它具有一个可选择的离焦距,可以改变它的光学属性,从而改变成像距离。
由于其非球面曲面,凸透镜能够把来自成像面的多条平行光线汇聚到一个二次焦点处,从而形成正立的,正向图像。
实验过程:
1. 准备实验用具:凸透镜、灯、灯架、镜头板及镜片、系统平板及系统聚光板、放大光学仪等。
2. 调整实验装置:将凸透镜放置在系统平板上,将灯架安装在灯上,通过位置调节镜片和系统聚光板的位置,以确保凸透镜和系统聚光板距离光源的最佳距离。
3. 实验观测:使用放大光学仪观察凸透镜及系统聚光板的成像情况。
实验结果:
1. 当焦距较小时,凸透镜形成的图像距离灯源越近;当焦距较大时,凸透镜形成的图像距离灯源越远。
2. 凸透镜的成像有明显的负象差,即凸透镜成像小于等于物象。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