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二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9
高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各地模拟题精选精析《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各地模拟题精选精析1.[2015.杭州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D 【解析】由“《耒耜经》、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
因此,A项“西域”说法错误,B项“水力灌溉工具”说法错误,C项“东汉”说法错误;由“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D项正确。
2.[2015.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质监]《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C【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所以要重视精耕细作,这也是精耕细作的特点。
3.2015.山东滨州市高三期末]“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
4.[2015.四川德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 7%,中国人均C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CDP427美元。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讲义:《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 2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 2 课代的农业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本基础知识梳理1、原始农业的发源:发源:由收集经济向栽种经济发展地区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农作物:五谷:牲畜饲养:六畜:2、生产工具的改革:原始社会期间 : 使用木器、石器;商周期间:青铜农具出现,但依旧以石器、骨器为主。
春秋战国期间:铁制工具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
西汉期间,铁制工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行,二牛抬杠,犁辟出现。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记着中国耕犁趋于完美,标记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浇灌工具: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发明翻车;唐朝发明筒车。
4、水利举措:春秋战国期间:都江堰、郑国渠。
汉代:漕渠、白渠5、耕种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的精耕细作)定义:指养地方式中的土壤耕种(翻土、松土)方式)。
春秋战国期间:精耕细作(此此后,佯跟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精耕细作的耕种方式日趋完美。
6、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为主的土地制度,渐渐形成了租佃制为主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期间 :土地公有制。
商周期间:原始公有,商周期间井田制(特色:对份田,农民只有使用权;与分封制相联合)春秋战国期间: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崩溃;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认可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必定土地私有制;所以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定。
租佃关系产生。
秦汉期间: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全部的田庄经济(聚族而居;有个人武装;劳动者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赖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土地吞并(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严重,地主土地全部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拥有较强的人身依赖关系;为了克制吞并,统治者采纳了好多均田、屯田举措来限制吞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如:三国屯田制;北魏均田制。
唐朝:均田制,唐中期崩溃;土地吞并严重,地主土地全部的田庄经济,租佃关系仍拥有人身依赖关系,但没有魏晋期间强;宋朝:不抑吞并;租佃制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明清期间:吞并严重,地主土地全部制占主导;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钱币地租发展起来,佃农对地主的依赖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提升、生产踊跃性提升、农业经济发展)。
专题1 中国古代史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学案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
唐:曲辕犁。
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的特点。
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X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三.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四.难点突破——对小农经济特点及影响的理解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核心梳理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白、彩〕和丝织业〔某某、某某〕。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1.(2015·广东广州一模)下图为山东出土的东汉耕耱画像石(局部),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粉碎、平整已耕翻的土地)。
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耕犁构造定型B.耕作技术日趋完善C.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D.铁犁牛耕推广到南方解析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与题干信息“东汉”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前为一农夫驱一牛一马耕地,后为一农夫驱一牛耱地”可知东汉时期耕作技术日趋完善,故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东汉”时间信息不符,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山东出土”可知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耕作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
《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中“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将为圃畦”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种蔬菜的田畦,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已经出现,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3.(2015·河南郑州二模,26)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材料仅涉及家庭投资结构,并未体现是否和市场有联系,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 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第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2.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5.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排查纠错1.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技术推广到珠江流域。
(×)点拨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2.唐代已发明灌溉工具筒车,由人力、畜力到风力、水力是灌溉提水动力的发展趋势。
(√)3.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之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特征,它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存在。
(√) 4.春秋时期井田制度下的私田并不归周王所有,归私田主人控制,鲁国“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而商鞅变法则从制度上废除了井田制。
(√)5.标志着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成熟的是牛耕的出现,而不是曲辕犁的发明。
(×)点拨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才是农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6.历代农民起义多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王安石变法“理财”的措施则集中体现了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7.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战国晚期已掌握炼钢淬火工艺,东汉初发明了筒车等鼓风设备。
第2讲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江苏南京二模)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解析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周王室日益衰微。
由此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2.(2013·广东广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解析题干提及的木工器械都与金属有关。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运用于生产生活。
故选C项。
答案 C3.新华网2012年3月19日电首部以内蒙古河套平原闻名遐迩的古代水利建设为题材的3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在央视1套开播。
古代河套平原水利工程的兴建根源于( )。
A.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B.农耕文明的影响C.西方技术的传入D.手工业技术的发达解析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根源,一般从经济基础寻找,B项正确。
答案 B4.(2013·浙江嘉兴一模)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
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
这一蚕茧 ( )。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解析A项在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最初纺织原料是麻和葛,B项错误;蚕茧是从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有史料价值,D项排除。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2.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5.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核心词: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工程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2.3.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②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核心词:经营形态、手工工场、“丝国”、“瓷都”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织(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特别强调(1)丝绸与瓷器皆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象征,常用常考的相关史实还有:元代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瓷。
(2)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考点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核心词:“坊”、“市”、“交子”、“商帮”、“工商业城镇”核心词:“坊”、“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1.经济政策(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1.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技术推广到珠江流域。
( ×) 点拨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2.唐代已发明灌溉工具筒车,由人力、畜力到风力、水力是灌溉提水动力的发展趋势。
( √) 3.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之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特征,它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社会也有存在。
( √) 4.春秋时期井田制度下的私田并不归周王所有,归私田主人控制,鲁国“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而商鞅变法则从制度上废除了井田制。
( √) 5.标志着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成熟的是牛耕的出现,而不是曲辕犁的发明。
( ×) 点拨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才是农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6.历代农民起义多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而王安石变法“理财”的措施则集中体现了封建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 √) 7.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冶铜技术,战国晚期已掌握炼钢淬火工艺,东汉初发明了筒车等鼓风设备。
( ×) 点拨筒车是发明于唐代的灌溉工具,东汉的鼓风设备是水排。
8.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较密切,明代中期以后,手工业生产从官营为主转为私营为主。
( √) 9.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同期产生了手工工场,但中国并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更没有发展到工业革命的程度。
( √) 10.“工商食官”是指工商业发达,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而并不是指部分手工业生产由官府垄断。
( ×) 点拨“工商食官”意指工商业者依官府生存,本质上反映的是工商官营制度。
11.“商人”一词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兼具旅店、货栈的功能。
( √) 12.《清明上河图》的史料价值是表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 √) 13.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大量存在,根本目的是稳定统治秩序,保障财政来源。
( √) 14.闭关锁国并不是不对外贸易,而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实质上是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 √) 1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反映,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衰落的封建制度。
( √)考向一从通史视角观察宋元经济发展典例1 (2013·海南高考)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知识定位唐宋——经济发展——货币关系解题关键点“赋税征收单位由货币与实物并行到单一货币形式”是材料体现的核心立意,这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B、C、D三项说法均与此主题无关,故答案为A。
答案 A区分选择题求答项的限定词:说明与表明、体现与反映1.说明与表明: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有“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问答题),同时“表明”还有时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2.体现与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但是“反映”有时在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运用时,有可能就是对材料的内容理解;“体现”在结论型选择题运用时,就是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史实。
典例2 (2013·重庆高考)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知识定位宋代——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纸币”与“便钱”区别理解材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宋真宗时,允许民间资金进入都城,进行金融兑换业务。
商旅携带便钱到诸州可以兑换成货币,以便进行交易。
因此,这里的“便钱”显然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而是宋代商人兑换货币的凭证。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真宗时还未流通。
故答案为D 项。
强调紧扣材料中“金融兑换”这一主题信息,综合所学大胆排查分析备选项,不要受所学知识——交子(纸币)干扰。
当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不一致时,应坚持依据材料信息解答。
答案 D从通史视角观察宋代阶段特征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1)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
(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4)商品经济繁荣,贸易场所“市”、“草市”服务娱乐设施完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对外关系(1)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广州、明州和泉州是对外贸易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
(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4.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两宋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考向二老话题新角度——农村经济与土地制度典例3 (2013·全国卷Ⅱ高考)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知识定位主干知识——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辨析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因此,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
答案 D典例4 (2013·重庆高考)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知识定位重要概念——均田制解题关键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均田制的概念。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由此排除A、C两项。
均田制下的露田是国有土地,不得买卖;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但限制买卖,由此排除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