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如何两相宜?——兼谈新闻文风与文采
- 格式:pdf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人文”两相宜作者:刘绍馨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10期【摘要】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既有“语文味”,又有“人文味”,避免了以极端的人文说教代替语文味的弊端。
浸泡在“语文生态”的根系中,但也行走在“人文生态”的原野中,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
【关键词】桃花心木;林清玄;语文味;人文味一、从人文出发:水的载歌载舞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给予孩子们“奇势迭出”的“波澜”,包括课堂开头也应该“层峦叠嶂”,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以下是我两次磨课时的开头设计:第一次磨课: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后深问:“这是什么植物?”进一步追问: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第二次磨課:同学们,当你有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他的姐姐几乎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以至于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更奢谈什么做饭、与人打交道、独自出门等。
最终,他到大学报到仅仅三天后就退学了,因为他没办法自己独立生活……这究竟是他的错?是爱他的姐姐的错?还是谁的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课初引入,或是“槌的打击”那样直接,或是“水的载歌载舞”那样“波澜起伏”。
对于《桃花心木》的课堂引入来说,直接交流桃花心木的有关资料和图片就是“槌的打击”,可能激不起孩子们的兴趣,而第二次磨课的设计,就是“水的载歌载舞”:“一个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大学生没有办法自己生活”,这样的事例就一块像投进水面的巨大的石子,一下子在孩子们心中制造了“漩涡般”的张力,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的逼近文本意义的核心地带——那些足以启迪学生对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存在状态进行严肃思考的关键字眼,这才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
二、在取舍中考量:“应是绿肥红瘦”第一次磨课时,我把《桃花心木》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自立自强”这一宏大的主题之上,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后,反复讨论,举一反三,得出结论,并在黑板上板书:“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
理论宣传如何改文风——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为例发布时间:2021-08-12T17:17:01.14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袁昕[导读] 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理论宣传一直是理论界和新闻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袁昕北京日报社理论部,北京,100734)摘要: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理论宣传一直是理论界和新闻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改进文风,力求避免理论宣传的“假大空”“八股腔”,是不断加强理论宣传话语方式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
主题词:理论宣传;改文风;理论周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并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需要创新方式。
改文风就是创新新时代理论宣传话语方式的有效手段。
理论宣传工作的目的是说服人,最终武装人的头脑。
但是,长期以来,理论宣传存在着“自说自话”“不接地气”等问题,导致理论宣传枯燥乏味、艰涩难懂,不仅“入脑入心”的宣传效果难以实现,更导致人民群众对理论的兴趣冷淡,甚至反感。
以改文风为突破口,创新理论宣传的话语方式,提高理论宣传的实效性,不仅势在必行,更是迫在眉睫。
一、当前理论界在改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毛泽东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风体现作风》一文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文风也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
的确如此,俗话说,文如其人。
一篇文章的文风跟一个人的作风是相通的。
就像一个人的作风,文风是文章的“精神气质”,同样能给人留下对文章的第一感受和第一印象,“入眼入耳”是“入脑入心”的第一步,这对于文章进一步的宣传效果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相比较其他新闻宣传的宣传内容,党的创新理论的特殊性,也就决定着理论宣传更具有其特殊性。
所以,理论宣传改文风至关重要。
当然,改文风要有针对性。
从文质兼备到以文为主——试谈古今公文语言的对比摘要:公文是自古至今继承性最强的文体之一,但是在流传过程中。
公文语言也发生了很多嬗变。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古代公文语言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现代公文语言以质为主的特点。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特点进行阐述,并对这一嬗变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古代公文现代公文对比公文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
从最原始的甲骨文书、钟鼎铭文到五经之一《尚书》,再到历朝历代的正史、典册、事类汇编、事略、会要、文献通考、大诏令集等都保存有大量的公文。
在这漫长的发展嬗变过程中,公文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公文语言从文质兼备的特点发展到以质为主的特点。
下面,本文将对这一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阐述。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古代公文语言的特点。
优秀的古代公文读来总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一般,可以与优美的散文并驾齐驱,而且无一不是思想内容和形式表达完美统一的佳作,被人广为流传。
古代公文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和其语言特点有着重要的联系。
春秋时期,孔子就对古代文章的文质关系做出了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古代公文语言也形成了情理并用,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
古代公文写作时非常注重双方情感的交流和互动。
我们用一则简单、常用的请假条为例来了解一下这个特点。
下面是选自明代张溥《鲍参军集》的一篇《请假启》:“臣启: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湿。
暑雨将降,有惧崩压。
比欲完葺,私寡功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
冒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
谨启。
”②这封《请假启》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年过半百的朝官,面对居家“暑雨将降,有惧崩压”的危宅,却要“躬役”修葺,而且用语是如此的谨慎谦恭“伏愿天恩,赐垂矜许”,让人顿生恻隐之心。
鲍照不得不请假的原因、请假的假期时限,以及有理有节的行为礼数,在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表现得十①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②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參军集卷1. 1879年分透彻清楚。
龙源期刊网 文与质作者:叶春雷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6年第30期读《论语》,不能不注意儒家对“文与质”关系的论述。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按照我的理解,“文”,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外在的风度,所谓“文采”;“质”,是一个人内在的本性,所谓“气质”。
儒家强调一个人外在风度和内在本性的统一,所谓“文质彬彬”,这是非常合乎儒家“道中庸”思想的。
“文”与“质”如何结合?《论语·卫灵公》给出了答案:“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这句话杨伯峻先生译为:“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真是位君子呀!”按照我的理解,君子以“义”为质,以“礼、逊、信”为文,从而达到“文质彬彬”的高尚境界。
孔子把“义”放在首位,可见在他心目中,“质”还是首要的,然后才是“文”。
就像在他心目中,“仁”是首要的,然后才是“礼”。
只不过,原始儒家的思想被官方化之后,实在也开始妖魔化,以致最终在社会上演变成了“重文轻质”的东西,走向虚伪,这是很可悲的。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今天的中国人,外在的“文”和内在的“质”都有欠缺。
就外在的“文”来说,言行粗鲁,不讲逊让,不讲诚信,不讲公共道德,随地乱扔东西,不排队,随意损毁公物;就内在的“质”来说,以大欺小,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省意识,不是以“义”为质,而是以“利”为质,怎么对自己有利怎么做。
所以,在当代社会,重提儒家的“文质彬彬”,讲求“文质并重”,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就像英国有所谓“Gentleman(绅士)”一样,中国人,也应该恢复“文质彬彬”的传统。
中国社会的和谐完美,实在是需要“文质彬彬”的中国人呀!(编辑:关晓星)。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真理是科学的结晶,阐述真理必须严肃,用语必须质朴、庄重。
但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并不拒绝活泼。
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其内容应是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其形式也应是生动活泼的。
马克思早在1842年就指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应当产生绚烂夺目的文化。
事实上,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的许多著作,文笔生动优美,既有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的雄劲,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情文并茂,风格独具。
我国历代文章大家也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理举”。
为了传播真理使人“敬而爱之”、“信而悦之”,新闻评论也要讲究文采飘逸,通俗形象,从谋篇、立论、设喻、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斟酌,精心写作。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文采,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任何一篇新闻评论,要富有文采,首先是它的新闻性,即因事抒感、有的放矢,具有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有思想性,要一语中的、一语道破,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但笔下所无的东西。
一、叙议结合议论风生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诸多名家大师在谈文章的生动性时都很强调的一点。
一位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说“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就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
比如可以穿插一些具体人、具体话、具体事,并且要具体到形象化的程度。
”这是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有具体方面和抽象方面,在评论写作中尽可能夹叙夹议,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增强评论说服力和生动性。
《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6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好》,虽然论述的是要发扬勤俭建国精神这样一个老话题,但由于作者不囿于俗套,不搞空洞说教,而是从当年是鸡年入笔,由我国民间流行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这句歇后语加以生发,全文始终借助“铁公鸡”的形象来加强思维的印象。
作者在结语中的一段文字是:总之,大手大脚,把关不严的情况必须改变。
不少同志以为我们国家大,多花一点钱,好比在大公鸡身上拔一毛,算不得什么。
文质兼顾两相宜作者:王新华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11期“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构成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四个要素。
“有文采”是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它其实包含了高考作文对语言的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形式方面要求语言灵动活泼、富有个性,二是在内容表达上文章能做到抒发真挚的情感、阐释深刻的哲理、营造优美的意境。
孔子有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刘勰有论:“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华萼振。
文附质也。
”大凡好文章,都讲究文质兼顾,相得益彰。
我们考场作文的语言如何能既具形美又具质美呢?一、让语言亮丽起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意是说,文章如果没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
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就是强调形式美的重要性,强调文采的价值。
从哪些方面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有文采呢?1.言简意丰:用语力求准确传神古人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
杜甫形容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而相传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得好诗之欢。
好的语言,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的感觉。
也就是说,好的语言,应是言约意丰,而非平面乏味的。
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许多人对长篇大论似乎见怪不怪,反而少有人愿在文字的凝练传神上下工夫。
我们来看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语言:“疑心那水已不是流水,而是画家的一泓染料。
”(《紫阳城记》)“一泓染料”运用比喻及富有视觉冲击的“染料”写水的碧蓝。
“这两山之间夹出一条细水。
”(《莽岭一条沟》)“夹”字用得生动传神,写出水的细、谷的窄。
“仄仄斜斜坑坑洼洼齿齿豁豁。
”(《火焰山》)不厌其烦连用六个叠词,极写山石的狰狞。
作文时,如何使文章有文采作者:李奕萍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25期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
讲文辞﹑重文采,显然是好文章的基本特征之一。
古人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见,好的文章,离不开美的语言、好的辞采。
有文采是作文出色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文必须既讲究思想内容的深刻,又追求语言文字的华美,做到文质兼备、情文并茂。
高考的《考试大纲》对作文的“文采”提出了要求,“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标准。
其具体要求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要做到这些,学生自然就要苦练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使文章有文采。
一、用词要贴切生动用词要想贴切生动,应该以丰富的词汇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很难写出富有文采的文章来的。
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多读,多悟,多练,多积累。
当然,光有丰富的词汇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否则词汇再丰富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用词要贴切生动,是指在用词恰当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新鲜的、传神的、具有形象性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活用动词。
动词是最有活力的词语,是文章鲜活的灵魂。
动词用得巧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就能使文章富有文采,令读者耳目一新。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我恰如一只风筝,你恰如一根丝线,我飞得再远再高,你都是我唯一的归宿。
我那发颤的心啊,在每个夜晚,都被你的丝线拉成思念,而思念的银针,又捅破我多少薄如月色的夜。
夜来幽梦忽还乡……(学生习作《你的呼唤》)“拉”和“捅”这两个动词的运用非常贴切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念的长度和力度,化抽象为具体,深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