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叙事_的本质究竟是什么_答申屠云峰的_另一种解读_
- 格式:pdf
- 大小:693.00 KB
- 文档页数:9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
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
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
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
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
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
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
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
江西省临川2025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对漫画的理解和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关心贫困群众,开展了扶贫攻坚工作,帮助他们走向脱贫之路。
B.少数贫困户把帮扶措施当做慈善,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和行为。
C.贫困群众都是因为自身懒情、好逸恶劳和缺乏进取心而导致贫穷的。
D.在扶贫过程中,要教育群众,让贫困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段考二四校联考高一语文试卷(本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古诗文阅读。
(46分)(一)理解性默写。
(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8分)(1)孟浩然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感叹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
(3)杜牧《阿房宫赋》中批判秦人极力搜刮又肆意挥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 ”的胸怀与洞庭月下“ ”的气象交融,体现了坦荡、高洁的人格。
课内文言文。
(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文论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判断题(1~5题)“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答案]对“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答案]对《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答案]对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答案]错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答案]对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答案]对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答案]对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答案]对老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答案]对刘勰对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
作者: 申屠云峰[1]
作者机构: [1]杭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83-93页
主题词: 《解读叙事》;申丹;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米勒;结构主义叙事学;文学翻译
摘要:J·希利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中阐述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包含两个核心观点:(1)事物或事物的原因非理性可知;(2)语言具有隐喻性质。
本文依据这两点指出,米勒的叙事理论旨在对叙事学进行本体(存在)层面的讨论,从而一方面纠正了申丹教授对该书的一些“误读”,另一方面提出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与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的互补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虚构的和谐关系,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客观可能性。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叙事特征》知识点总结1. 叙述人称分类具体说明“我”第一人称(1)非“主人公”型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个人物;可以坦陈自己的疑虑和困惑,让读者去思考。
[链接教材:《孔乙己》中的“我”。
]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链接教材:《百合花》中的“我”。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
[链接教材:《变形记》(节选)中的“我”。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
不足: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谈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旁观者,还是主人公。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你”第二人称叙述者以直接对话的方式,与作品中的“你”进行交流。
使用这种叙述人称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略显拗口。
“他”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该叙述人称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还可以展示同一时间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2. 叙述视角(1)常见的叙述视角类别说明及其效果全知视角大致对应“零聚焦”,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的视角。
作用:①视野开阔,适合讲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故事;②自由度高,叙述时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③客观全面,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事件。
限知视角大致对应“内聚焦”。
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主人公视角就是作品中主人公的视角。
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
见证人视角,即作品中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的视角,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作用: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文本解读│何宁:叙事动因:小说文本解读的钥匙【摘要】叙事动因是小说叙事展开的动力源泉。
叙事动因具体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类。
外生性叙事动因是采取主观设置情节的强烈冲突与对抗方式构筑的冲突动力,内生性叙事动因是采取主观设置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冲突方式构筑的冲突动力。
从叙事动因的角度解读小说,可以突破叙事三要素的藩篱,并能在小说创作的规律层面弄清叙事的奥秘,真正读懂小说作者艺术构思的精妙,深刻领悟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叙事动因外生性内生性小说阅读,要突破叙事三要素的藩篱,就要从叙事文学的创作规律入手去探究其得以生成的法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小说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收获智性愉悦。
叙事动因是小说作者为了叙事顺利展开并借此形象化呈现其创作目的而主观创设的冲突动力。
小说作者的创作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借助流动的叙事完成的,在叙事的流动中,人物形象渐次清晰,小说主题渐次显露,而这一切能够实现,又都是仰仗推动叙事流动的冲突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创设的叙事动因在促使叙事流动时,是合理自洽的,这样的小说就能获得读者的认同,从而做到虚构的真实。
而从小说阅读的角度看,把握了小说创作的叙事动因,就能梳理清楚小说叙事文本的展开轨迹,弄清人物性格,明了创作目的,从而读懂小说。
这也就是把叙事动因称之为小说文本解读钥匙的理据所在。
具体来说,叙事动因从其存在样态上可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类。
一、外生性叙事动因所谓外生性叙事动因,就是作者为了叙事流动的顺畅,采取主观设置情节的强烈冲突与对抗方式构筑的冲突动力。
它呈现的样态往往是情节流的跌宕,人物形象的刻画则倾向于类型化,人物内心的剖白往往被弱化。
如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等。
1.事件的危迫在外生性叙事动因的创设中,作者仅仅依靠抓住一个带有冲突与对抗性事件的矛盾核心,调动叙事手段,就能够把故事讲得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又能借此展示主题。
而“事件的危迫”是小说作者惯常采用的一种创设叙事动因的方式。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解读策略作者:张静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第11期张静所谓“叙事性文本”,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
对于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应当教什么?应当怎样教?又为什么这样教?这些取决于教师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包括解读内容、解读立场及其解读策略。
在这个维度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漂亮的倒影。
”一、叙事性文本的解读内容在对叙事性文本解读中,教师首先要正确把握叙事性文本特点,对叙事性文本进行正确解读。
叙事性文本具有明显的文体特征,包括鲜明的主题、起伏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场景等。
只有把握了其文体特征,把握了其需要解读的内容,才能激活叙事性文本的活力因子。
1.主题叙事性文本是作者传达思想、情感和意蕴的载体,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寄寓着作家的主观精神。
因此,任何叙事性文本都蕴含着意义。
因此,解读叙事性文本,首先就必须追寻文本的意义,包括政治意义、伦理意义、历史意义、人生意义等。
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传达的主题就是“只要有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情节情节是叙事性文本的构成要素之一,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构成。
情节是叙事性文本中最为典型、最为生动的内容。
解读叙事性文本,不仅要抓住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更应抓住情节的内在冲突、矛盾等。
如《爱之链》,其“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的情节(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也就无意中帮助了女店主的丈夫乔依,这就是“爱之链”),彰显了作家的精巧构思。
3.形象叙事性文本通过各种描写来塑造人物,或借助人物活动展现情节。
在叙事性文本中,人物通常具有典型性。
正如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所说:“典型的本质在于:即便描写挑水人,也不要只描写挑水的‘某一个’人,而是要描写挑水的‘一切人’。
”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尽管林冲、洪教头是作家塑造出来的,生活中没有,但生活中却处处可看到具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物,比如临危不惧、谦逊礼让,比如嚣张跋扈、傲慢无礼等。
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五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参加高考的应.(yīng)届毕业生,出生在“非典”故后,如今又经受“隔离”时期网上授课的考验,可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jīng)骨”。
B.树是有情绪的,也会烦躁和焦虑,它似乎长了一幅直通心灵的耳朵,所以噪.(zào)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采,枝头耷拉,叶子萎靡.(mǐ),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
C.“新冠.(guān)肺炎”疫情导致多地口罩脱消,一边是医疗物资匮乏而频频告急,一边是商家为牟利囤.(tùn)积居奇,疫情照妖镜下的发国难财的行为令人不齿。
D.当年天目山窑址林立,宋词的温婉与奢美都被揉入茶碗,绵延至今,茶碗一盏盛.(chéng)千秋,承载.(zài)着悠悠茶韵,远渡海外,开启了日本茶文化的源流。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提拔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提到“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中的“擢”,“擢”与“拔”同义。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C.南巡,指帝王到南方巡视。
与此相对,北狩,指帝王到北方狩猎,也是帝王被掳到北方的婉辞。
D.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但不能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也获得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叙事神话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叙事神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故事讲述来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在阅读和分析叙事神话时,有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故事。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的策略,以提高我们在解答叙事神话相关问题时的准确性和深度。
1. 熟悉叙事神话的特点和背景在答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对叙事神话的特点和背景有一定了解。
了解其起源地、文化背景、作品特色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隐含的意义。
2. 分析故事结构和角色在阅读叙事神话时,我们需要分析故事的结构和角色。
可以关注故事的起承转合、冲突的展开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把握故事的逻辑和情感发展,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3. 解读象征和隐喻叙事神话中常常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传达信息。
我们可以尝试解读故事中隐藏的意义和象征符号,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注意故事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物、动作等细节,它们可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
4. 考虑文化差异在解答关于叙事神话的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化背景对于理解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意义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故事的原有文化背景,并将其纳入我们的分析和解读中。
5. 运用个人观点和创造力答题并不仅仅要求我们按照标准答案回答,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个人观点和创造力来解读叙事神话。
通过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绪共鸣、自我投射,我们可以提供更富有深度和独特性的答案。
在回答叙事神话相关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熟悉特点和背景、分析故事结构和角色、解读象征和隐喻,考虑文化差异,并运用个人观点和创造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叙事神话,并提供准确和有深度的答案。
报告文学创作的叙事本质作者:张志强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第06期一、谁是报告文学的叙事者报告文学的叙事者与虚构文学的叙事者是一样的吗?凡说话者都是具有身份的,我们首先要确定说话者,或者说“讲故事的人”是谁。
这个问题在虚构文学中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说故事的人肯定是一个虚构物,也就是隐含的作家首先创造了一个叙事者,叙事者代替作家讲述事件、呈现事实,从而构建起文学叙事的肢体。
那个叙事者当然不是作家本人,它仅仅是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而被隐含的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一个讲述者形象,正如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一样,它是一个想定的产物,这个虚构物也当然不能与作家本人划上一个等号。
也就是说,讲述者不是作家本人,而是作家创造的一个“人物”。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大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这部作品开篇的那个以“我”来叙事故事的讲述人是白痴班吉,我们不可能把讲故事的那个白痴与福克纳等同起来。
同样,我们也不可能把莫言与《生死疲劳》中的那几种动物等同起来,他的这部小说用了驴、牛、猪、狗等至少四种动物自述的方式来讲述西门闹的故事,显然莫言与这六种动物之间并不是一个主体,甚至,作家莫言与出现在小说中的那个多嘴多舌的人物莫言也不是同一个人,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
但是,报告文学中的叙事主体就是与作家同体的叙事者了吗?显然这也是说不过去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叙事者的存在与文体的虚构与非虚构无关,只要说话,就必须有一个说话的人,也就是作家需要的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从这一点看,报告文学中的“叙事者”依然是隐含作家的“虚构物”,也就是至少是一位戴着面具的作家在“讲述”或者“呈现”事件,对事件与人物发表着个体的评判与声音,讲述者的身份不可能是作家本人,而是由作家“创造”出来的适当的“代言者”。
接下来的问题是,非虚构文学的叙事者与虚构文学中的叙事者是否存在着区别,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有着共性?事实上,叙事文学的“讲述者”在本质上并不存在着区别,无论是叙事声音还是叙事风格是无法将其分裂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