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降水知识归纳总结降水是指地球上大气层中水分凝结并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降水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
一、降水的定义降水是地球大气中水分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并在大气中向地面下降的过程。
降水主要包括雨、雪、雾、露、霜等形式。
二、降水的分类1. 雨水: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冷却凝结并形成液态水滴后落地的降水形式。
根据降水强度,雨水又可分为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级别。
2. 雪:在气温低于0°C时,水蒸气直接凝结成为固态的雪晶并落地的降水形式。
雪可以进一步分为雪花和雪层两种形式。
3. 雾:是地面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的气象现象。
雾降水量较小,一般不会明显湿润地面,但对交通和能见度有一定影响。
4. 露:是指当地表温度降低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滴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
露水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补充作用。
5. 霜:是指当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冰晶时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的现象。
霜通常发生在气温低于0°C的夜晚,在农业上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
三、降水的形成机制1.对流降水:当大气中热能充足时,地面受热迅速,使近地面空气温度上升,导致局部空气上升形成对流云,随着云的发展,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降落,形成对流降水。
2.锋面降水:当冷、暖气团冲撞时,由于冷暖气团的密度差异和不稳定层的形成,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前沿界面,称为锋面。
在锋面上,冷暖气团的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现象。
3.锥形降水:当气流遇到山脉时,因为山脉的阻挡作用,空气上升形成锥形云,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下降,形成锥形降水。
4.层状云降水:当水汽在大气中饱和度超过100%时,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层状云,云中的水滴或冰晶相互碰撞合并后就可以下落形成层状云降水。
四、降水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农业生产:降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降水的原理
降水是指水蒸气冷却、凝结并形成水滴或冰晶,从大气中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方式。
降水的形成离不开水的循环过程。
当太阳能照射地球表面时,地面会受热并将热量传递给空气。
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得轻盈,形成较低的压强。
较冷的空气则相对较重,压强较高。
空气的运动受到这种压强差的驱动,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形成了风。
当暖湿空气移动到较冷的地区或受到山地的阻挡时,会导致空气升高,进而发生冷却。
冷却使得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会在云中互相碰撞、凝结,逐渐增大成为雨滴或雪粒。
这些雨滴或雪粒会因为自身重量的作用而从云中下落,降向地面。
值得注意的是,降水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雨和雪外,还有雾、露、霜等。
这些都是由于大气中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而发生的凝结过程。
降水的量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形起伏会导致空气上升或下降,从而影响降水分布。
再者,不同地区的气候状况会影响空气的水汽含量,进而影响降水的数量。
此外,气象系统如冷锋、暖锋、气旋等也会对降水的形成与分布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降水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并从云中以液态或固态形式下落到地面的过程。
它不仅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还对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
一是要有充分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可以抬升并冷却分散;三是要有较多的分散核。
天气系统的开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降水是指一是要有充分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可以抬升并冷却分散;三是要有较多的分散核。
天气系统的开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降水的三个根本条件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分散、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分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到达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分散核。
01地形雨
概念与分布
概念:地形雨是潮湿气流遇到山脉等高地阻挡时被迫抬升而气温降低形成的降水。
分布:降水的山坡正好是迎风的一面,故而这上面,就是迎风坡。
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雨量在迎风坡的分布,先是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递增,到达了最大
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地形雨的特征
特征:地形雨常随着地形高度增高而增加。
地形雨如不与对流雨或气旋雨结合,雨势一般不会很强。
一般说来,山区的降水量往往多于邻近的平原地区,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02锋面雨
概念与分布
概念:暖气团和冷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在抬升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分散形成的降水就是锋面雨。
分布:温带地区,我国夏秋季节的降水。
锋面雨的特征
特征:程度范围大、降雨时间长、含水量和降水强度小。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1、(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的等级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3)、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以毫米为单位。
(日、月、年降水量)
(4)、通常所说的某地的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5)、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有季节变化,也有年际变化)
2、降水的分布
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接成线。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⑵季节变化: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的分布情况。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⑷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地区(空间)分布:(四多四少)
3.降水的季节变化(时间)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
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国北京;
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
常年湿润区: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湿润,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降水是怎样形成的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怎么降水吧。
降水形成的原因:主要过程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
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条件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影响降水的因素1,海陆位置2.地形3.大气环流降水的分类:锋面雨在锋面上空气缓慢上升(以每秒厘米的速度计算),在冷气团一侧形成层状降水。
对流雨如果下垫面高温潮湿,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下降,形成对流云而降水,比如积雨云和浓积云,条件一定时即可降水。
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还常伴有暴风,雷电,故又称热雷雨。
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夏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见。
地形雨暖湿气流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地形雨。
地形雨一般只发生在山地迎风破,背风坡气流存在下沉或者下滑,温度不断增高,形成雨影区,不易形成地形雨。
气旋雨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称为气旋雨。
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降水的分布: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干旱的沙漠地区,两极地区,如开罗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如北京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如罗马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附近的大陆西岸,常年湿润,如伦敦。
六种常用地下工程降水方法
1. 直接排水降水方法
直接排水降水方法是指通过直接排泵将地下水抽离到地面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可以迅速将地下水排除,降低地下水位,保持施工现场的干燥和安全。
2. 井喷降水方法
井喷降水方法是指在井筒或开挖洞口附近进行排水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井筒内设泵或通过井壁钻孔进行排水,将地下水引入到井外,以降低地下水位。
3. 抽水井降水方法
抽水井降水方法是指在地下施工区域内通过设置抽水井来排除地下水的方法。
抽水井可以通过井筒的抽水设备将地下水抽出,使施工区域保持干燥。
4. 地下隔离帷幕降水方法
地下隔离帷幕降水方法是指在地下施工区域周围设置一个隔离帷幕,以阻止地下水流入施工区域。
该方法可以通过注入隔离液体或设置防水膜等方式形成地下水屏障,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效果。
5. 重力式排水井降水方法
重力式排水井降水方法是指通过设置重力式排水井来排水的方法。
排水井一般设置在施工区域的低洼处,利用重力作用将地下水引流到井外,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6. 水封隔离降水方法
水封隔离降水方法是指在地下施工区域周围设置水封带,以隔离地下水流入施工区域。
水封带可以通过注入封闭液体或设置防水墙等方式形成,有效降低地下水位。
以上六种常用地下工程降水方法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优缺点,施工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水方法。
工程施工降水方法一、降水原因1. 天气原因:降水是由于大气中水汽凝结成雨水或雪水的自然现象,当气温下降、气压变化或湿度增加时,就会发生降水。
在工程施工中,降水是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
2. 地下水位较高:在一些地区或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方,地下水位较高,容易导致工程场地内部积水,影响工程进度。
3. 地形地势不利:一些地形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发生积水现象,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排水系统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4. 不当排水设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当或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损坏等原因,也会导致工程场地内部积水。
二、降水处理方法1. 地面降水:地面降水是指通过排水系统将工程场地内部的积水排到周围的地面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降水量不大的情况下。
地面降水主要包括挖渠排水、设置排水管道等。
挖渠排水是指在工程场地内部挖掘排水渠道,将积水排到地面上。
挖渠排水需要根据地形地势设计合理的渠道,确保排水的顺畅。
同时,还需要加强渠道的防渗性能,避免水流渗漏导致地质沉降等问题。
设置排水管道是指在工程场地内部设置排水管道,将积水通过管道排到地面上。
设置排水管道需要采用合适的材质和规格,确保排水通畅,并且需要定期清理排水管道,避免管道堵塞导致积水无法排除。
2. 泵站降水:泵站降水是指通过泵站将工程场地内部的积水抽到外部排放。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
泵站降水主要包括建设泵站、选择泵站设备等。
建设泵站是指在工程场地内部建设专用的泵站设施,将积水通过泵站抽到外部排放。
建设泵站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泵站的位置、规模和设备选择等问题,确保泵站能够正常运行,并且需要加强泵站的监控和维护工作,确保泵站安全可靠。
选择泵站设备是指根据工程场地内部的积水量和排水需求选择合适的泵站设备。
泵站设备的选择需要考虑抽水量、扬程、功率等因素,确保泵站设备能够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并且需要定期保养和检修泵站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