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朗外交政策和实践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 格式:pdf
- 大小:591.16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08 当代国际社会1.(2023·全国乙卷)截至2022年6月,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并派遣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超过150万农户从中受益。
中国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交流,是因为()①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系到世界的稳定和繁荣③中国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上负有直接责任④中国外交长期致力于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消除发展赤字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详解】①:“十三五”发展报告发布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迈入第一方阵,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但不是世界领先地位,①排除。
②④:中国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交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关系到世界的稳定和繁荣,中国外交长期致力于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消除发展赤字,②④正确。
③: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表明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但这不是我国的直接责任,③排除。
故本题选C。
2.(2023·浙江·高考真题)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
在2022年国会中期选举中,共和党赢得众议院多数席位,重新获得在该院辩论哪些法案以及何时辩论的决定权。
这有可能使拜登政府提出的立法倡议搁浅。
由此可见,在总统制国家()①总统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②行政机关难以履行职能③总统会受到议会的制约④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分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在2022年国会中期选举中,共和党赢得众议院多数席位,重新获得在该院辩论哪些法案以及何时辩论的决定权。
这有可能使拜登政府提出的立法倡议搁浅。
由此可见,在总统制国家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分立,总统会受到议会的制约,③④符合题意。
①:在总统制国家,总统由选民选举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不是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①错误。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读了《矛盾论》,了解了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此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值此伟人毛泽东诞辰之际,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向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致敬。
毛泽东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本文旨在从哲学思想上解释毛泽东的《矛盾论》观点,以论证其正确性。
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首先给出的是事物的定义,然后去了解事物的一些性质,或者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对事物的认识,性质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了解了事物的性质,那么就算我们把“猫”不叫做“猫”,叫做狗或是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会抓老鼠的动物,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解决房子中有老鼠存在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离不开对事物性质的研究。
对于事物的性质,无非是说事物是怎样的,它能做些什么。
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的同一种事物,我们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矛盾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对于任何一种事物而言,往往更多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的种类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事实上,有不变部分的情况只限于人类规定,例如对于数字“1”的规定,在现实中,就连物理学中曾认为是必然不变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漏洞百出)事物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部分,往往是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尤其是存在对立的部分。
要想了解矛盾,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矛盾本身究竟是什么。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冷和热是一对矛盾,快和慢是一对矛盾,大和小是一对矛盾,这些来自视觉和触觉的直接生理感受,就是我们认识矛盾的来源。
同样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即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有很多的影响因素。
伊朗与以色列对抗的根源及前景田文林内容提要当前,伊朗与以色列关系呈现持续恶化态势。
伊朗革命型外交导致伊以在意识形态上严重对立,而双方地缘目标日趋冲突,加之以色列追求“绝对安全”与伊朗矢志提高军力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全面对抗。
在可见的未来,伊朗与以色列的矛盾恐将继续升级。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意图和能力,伊以矛盾远未达到爆发全面战争的程度。
关键词伊朗;以色列;全面对抗;根源;前景DOI: 10.19422/ki.ddsj.2018.08.013在中东国家关系中,伊朗与以色列关系最复杂,矛盾最尖锐。
近年来,两国关系日趋恶化,尤其自2018年以来,双方在叙利亚战场上大打出手。
据报道,近五个月来,以色列至少已经发动了五次袭击,造成数十名伊朗军事顾问死亡。
[1]伊朗与以色列并非天生对手,但在现实中,两国矛盾却日趋尖锐,导致这种全面对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意识形态根源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伊朗的巴列维王朝是个生存型政权,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巩固和增加自身利益。
据此,伊朗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待与以色列关系,不断加强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
然而,巴列维王朝垮台后,取而代之的伊朗伊斯兰政权是个典型的革命型政权,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颠覆现行秩序。
伊朗将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强者与弱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并以被压迫者和挑战者自居。
伊斯兰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霍梅尼曾呼吁,“全世界各国的穆斯林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国家从殖民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2]1979年伊斯兰革命不仅是反抗君主制,也反对美国及其在中东的代理人。
否认以色列存在的合法性是伊朗树立中东秩序革命者形象的重要抓手。
伊朗是波斯/什叶派国家,实行教士治国,在中东属于少数派。
因此,伊朗谋求变革现行国际和地区秩序势单力薄。
为扭转被动局面,伊朗尤为注重抢占道义、法理和舆论制高点,设法动员和团结整个伊斯兰世界民众。
而反对以色列和维护巴勒斯坦的权益,无疑是伊朗最能激发伊斯兰世界同仇敌忾的政治口号。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外交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的背景、具体方针,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20世纪50年代外交走向成熟及主要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外交理念的发展,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2.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右图是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什么成就?对!外交成就。
那么,当代中国的外交有何政策演变?成就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前提和特征是什么?有何内容?自主学习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特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023年国际安全形势:在动荡不安中寻求秩序变革与重塑唐永胜【内容提要】2023年全球充斥着紧张、暴力和不安全感,但国际安全局势总体上没有失去控制。
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印证了世界大变局的复杂性,也显示出军事变革正在进入深度发展时期。
和平赤字、安全赤字加重,大国竞争深入发展,但维持大国战略稳定的基础依然存在。
美国强化同盟体系谋求优势,但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地区冲突加剧,存在的外溢风险需要有效防范。
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任重道远但也面临新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求显著增长,需要大力构建广泛参与、开放包容的多边制度体系,以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顺应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安全的创新理念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际安全 地区冲突 安全赤字 战略稳定2023年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印证了世界大变局的复杂性,霸权主义、零和博弈、地缘争夺等强权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持续加重,国际安全面临重大挑战。
乌克兰危机尚未进入政治解决的轨道,巴以冲突又燃起战火,不仅显著加剧了地区安全的紧张对抗,而且存在冲突外溢并失去控制的重大风险。
军事行动不断向认知、网络、金融、数字、智能等领域拓展,大国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安全内部张力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推进全球安全治理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努力推动构建广泛参与、开放包容的多边制度体系,以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大国关系持续紧张2023年国际和地区安全局势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安全威胁继续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势头,以武力解决争端的事态增多。
东欧、中东、非洲等地区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难以平息,全球范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强。
受美国强化大国战略竞争和地区动荡等因素影响,大国关系持续紧张。
美国拜登政府在202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将中国定性为“唯一既具有战略意图,又拥有不断增长能力以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1]并在当年发布的《国防战略》中,进一步将中国定位为“最重要战略竞争对手”。
2013年第5期No.5,2013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30期Sum No.230 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与美国关系———基于观念对立与利益冲突的分析程 晓 勇摘 要: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亲密的伊美关系被彻底扭转,此后30多年来,伊朗与美国相互敌视,伊朗视美国为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敌人,美国也将伊朗看作挑战其国家利益的主要国家。
伊美关系的现状源于两国之间的敌人身份建构以及利益冲突。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美国重新建构了彼此的关系,两国都将对方视为对手和敌人,并在政策和行动上予以“确认”和“强化”,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对彼此的认知,这是伊美30多年来对立的观念与心理基础;此外,伊朗与美国在中东地区存在战略利益冲突,伊朗的地区大国政治抱负与美国的中东地区战略不相容,这是伊美对立的物质性基础。
近些年来凸显的伊朗核问题则集中体现出伊美之间的这种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伊斯兰革命;伊朗核问题;伊美关系;观念对立;利益冲突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亲密的伊美关系被彻底扭转,此后30多年来,伊朗与美国相互敌视,伊朗视美国为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敌人,美国也将伊朗视为挑战美国利益的主要国家。
冷战后,由于失去美苏两极对抗大格局的“遮蔽”,以伊美对立为标志的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西方世界的对抗日益凸显出世界性的影响,伊美关系成为剖析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关系的一个样本。
伊美对立何以如此尖锐和持久?伊美对抗的实质是什么?按照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理论,伊美对立源于双方物质范畴内的利益与权力的对立。
但是,物质与权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伊斯兰革命前伊美两国是亲密的友好关系,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两国关系就急速逆转,一定有别的因素影响了伊斯兰革命后的伊美关系;同样,如果没有物质层面的利益对立,相互敌视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对立,这种假想出来的“虚幻”敌对关系很难持续30多年。
伊核协议恢复履行谈判与伊朗外交政策展望作者:范鸿达来源:《当代世界》2022年第06期2021年4月6日,旨在恢复履行伊核协议的谈判在维也纳举行。
虽然与会各方作出巨大努力,但是由于美伊双方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互不相让,谈判至今仍没有结果。
尽管如此,维也纳谈判依然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伊朗可能借此与美国等西方大国改善关系;另一方面,伊朗将继续“向东看”,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同时在世界大国中寻求平衡,这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伊朗外交政策的基本特色。
从21世纪初期开始,伊核问题逐渐成为中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伊朗声称自己从事的是和平利用核能的活动,而以色列、美国等域内外国家怀疑伊朗核发展的终极目的是用于军事甚至获取核武器,双方争执不休,伊核问题遂逐步恶化为全球关注的核危机,美国或以色列要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声音也不时传出。
经过漫长谈判,伊朗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及德国在2015年7月签署协议,对伊朗的核发展以及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作出一系列规定,伊朗核危机就此暂告一段落。
但是在伊核协议签署仅仅两年多之后的2018年5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文件宣布退出该协议,并对伊朗祭出“极限施压”,层层加码对伊朗的制裁。
在伊朗继续履约、英法德三国没有起到保证义务的情况下,2019年5月8日,时任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伊朗中止履行核协议的部分条款,并部分恢复受协议约束的核活动。
伊朗对美国突然退出协议且施加新制裁的愤怒、美国对伊朗核发展的担忧和仇视共同催生了又一轮核危机。
为化解僵局,伊朗和相关国家决定从2021年4月6日开始在维也纳启动恢复履行伊核协议的谈判。
从2021年4月6日到6月20日,伊朗鲁哈尼政府参加了第一轮到第六轮的维也纳谈判。
由于此时美国已退出伊核协议,所以伊朗拒绝与美国直接谈判,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代表承担起在美国和伊朗之间穿梭沟通的工作。
第一轮谈判开始后伊朗与美国就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例子1.引言1.1 概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常被关注和讨论。
然而,与一些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并不是一个好战的国家,也不轻易引发冲突或争端。
相反,中国更加注重和平发展和合作,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例子,以及对国际争端的处理方式,说明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特点。
首先,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
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一些冲突地区扮演着调停者和和平建设者的角色。
例如,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冲突中,中国向联合国派遣了维和部队,并积极参与和平进程,为该地区的局势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处理国际争端的方式也值得称赞。
中国采取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的方式,并力图找到各方的共同利益点。
这一点体现在中国处理南海争端的过程中。
尽管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领土问题上存在争议,但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分歧。
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国家间的磋商和会谈,推动建立了南海行为准则,并为沿岸国家和平稳定的合作关系做出了努力。
总之,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国策,致力于稳定周边和世界的和平环境。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通过对话合作解决争端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相信在中国的努力下,世界将会更加和平与稳定。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例子:引言、正文、结论。
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例子进行概述,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正文:正文将分为两个要点来证明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的例子。
这两个要点将从不惹事与不怕事两个方面探讨。
2.1 第一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将介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惹事的表现。
具体可以举例中国长期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睦邻友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等方面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