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一次作业(指数)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统计学原理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 10、√二、单项选择题1、C2、B3、B4、D5、D6、D7、A8、C9、B三、多项选择题1、AD2、BCE3、ACE4、BCE5、BE或BCE6、ACD四、填空题1、品质标志2、统计总体;总体单位3、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4、数量;质量5、时点;时期6、重点调查7、分组标志的选择;分组方法的选择;分组标志的选择8、每一个人;每户;每户;每户9、普查;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10、数量;品质11、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12、品质;变量五、简答题(略)六、计算题1、答案:(1)等距分配数列不等距分配数列(2)向上累计(等距数列)向下累计(等距数列)2、答案:(1)(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品质标志”;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钟型分布统计学原理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题1、D(该题有问题)2、C3、D4、B5、B6、C7、D8、B9、B 10、D 11、A 12、D 13、D 14、B三、多项选择题1、BE2、ADE3、ABC4、DE5、ADE6、ADE7、ABCDE8、ACE9、BDE 10、CE四、填空题1、的可比性2、在一定地点、时间条件下;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所达到的一般水平3、集中趋势4、各组权数相等5、Σxf/Σf6、各组权数;各组标志值7、正;逆8、该题有问题9、平均指标10、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五、简答题(略)六、计算题1、解:甲产品的产量动态相对数=2002年的实际产量/2001年的实际产量=42480/35070=121.13%甲产品的产量计划完成相对数=2002年的实际产量/2002年的计划产量=42480/36000=118%乙产品的产量动态相对数=2002年的实际产量/2001年的实际产量=19775/15540=127.25% 乙产品的产量计划完成相对数=2002年的实际产量/2002年的计划产量=19775/17500=113%丙产品的产量动态相对数=2002年的实际产量/2001年的实际产量=8016/7448=107.63%丙产品的产量计划完成相对数=2002年的实际产量/2002年的计划产量=8016/8350=96%2、解:(1)(2)平均日产量=⨯+⨯+⨯+⨯+⨯=∑∑=4065.47105.4295.3785.3275.27fxf x 37.5(件)3、解:x 是销售价格;f/Σf 各组商品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重;平均销售价格=⨯+⨯+⨯=∑∑=%3045%5035%2025ff xx 36(元)4、解:x :工人劳动生产率,f :工人数平均劳动生产率5030701001505095308570751006515055++++⨯+⨯+⨯+⨯+⨯=∑∑=fxf x=68.25(件/人)5、解:m :实际产量,x :计划完成百分比平均计划完成百分比x ==++++++=∑∑%115184%105126%95%8518412657685768xm m 103.57%6、(1)m :实际产量,x :计划完成百分比。
宁大专科《统计学原理》作业第一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C )。
A、社会经济现象总体B、社会经济现象个体C、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D、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2、统计研究在( B )阶段的方法属于大量观察法。
A、统计设计B、统计调查C、统计整理D、统计分析3、、研究某市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使用状况,那么,统计总体为( A )。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B、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全部工业企业每一台生产设备D、该市全部工业企业所有生产设备4、下列标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C )。
A、工人年龄B、工人工资C、工人性别D、工人体重5、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C )。
A、企业数B、职工人数C、利润额D、设备台数6、把一个工厂的工人组成总体,那么每一个工人就是( A )。
A、总体单位B、数量标志C、指标D、报告单位7、几位工人的工资分别为1500元、1800元和2500元,这几个数字是( C )。
A、指标B、变量C、变量值D、标志8、变异的涵义是( A )。
A、统计中标志的不同表现。
B、总体单位有许多不同的标志。
C、现象总体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指标。
D、品质标志的具体表现。
9、销售额和库存额两指标( D )。
A、均为时点指标B、均为时期指标C、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D、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10、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B )。
A、机器台数B、产量C、企业数D、库存额11、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 B )。
A、具有可加性B、不具有可加性C、可加或可减D、以上都不对12、某企业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5%,实际提高8%,则该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86%B、102.86%C、60%D、160%13、某市2004年重工业增加值为轻工业增加值的85%,该指标是( C )。
A、比较相对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计划相对指标二、简答题1、什么是总体和单位,举例说明。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对错参考答案:×。
第十章统计指数一、填空题1.狭义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2.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3.指数按其所标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指数和_____ 指数。
4.指数按其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5.指数是在简单现象总体条件下存在的,指数是在复杂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进行编制的。
6.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数,一种是—指数。
7.按照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o8.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指数化指标是指标,同度量因素是与之相联系的指标。
9.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一是选择与指标相联系的同度量因素,二是把同度量因素的时期O10.拉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派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O11.编制指数的一般方法是:指数是按拉氏指数公式编制的;指数是按派氏指数公式编制的。
12.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后。
13.编制综合指数时,与指数化指标相联系的因素称—,还可以称为o14.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指数和—指数。
15.平均指数是先计算出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指数,然后再进行—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
16.在编制平均指数时,算术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调和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
17.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和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而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计算结果和综合指数一致。
18.编制数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19.编制质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20.在零售物价指数中,K表示, W表示 =21.平均指数既可依据资料编制,也可依据资料编制,同时还可用估算的权数比重进行编制计算。
22.因素分析包括数和数分析。
23.总量指标二因素分析是借助于来进行,即当总量指标是两个原因指标的—时,才可据此进行因素分析。
一.单选题(共20题,48.0分)1一个研究者应用有关车祸的统计数据估计在车祸中死亡的人数,在这个例子中使用的统计属于( )。
•A、推断统计学;•B、描述统计学;•C、既是描述统计学,又是推断统计学;•D、既不是描述统计学,有不是推断统计学。
我的答案:A得分:2.4分2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
•A、2000个家庭•B、200万个家庭•C、2000个家庭的年人均收入•D、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我的答案:B得分:2.4分3对某地区5000个企业的企业注册类型、产值和利润总额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企业注册类型是定序变量•B、利润总额是品质标志•C、产值是定类变量•D、产值和利润总额都是连续变量我的答案:D得分:2.4分4为了了解居民对小区物业服务的意见和看法,管理人员随机抽取了50户居民,上门通过问卷进行调查。
这种数据收集方法称为( )。
•A、面访式问卷调查•B、实验调查•C、观察式调查•D、自填式问卷调查我的答案:A得分:2.4分5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称为( )。
•A、简单分组•B、平行分组•C、一次性分组•D、复合分组我的答案:D得分:2.4分6统计表的横行标题表明( )。
•A、全部统计资料的内容•B、研究总体及其组成部分•C、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的名称•D、现象的具体数值我的答案:B得分:2.4分7下列指标属于比例相对指标的是( )。
•A、2000年北京市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3%•B、三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收缴率95%•C、北京人口性别比为103•D、北京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32台我的答案:C得分:2.4分8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的位置上的值称为( )。
•A、众数•B、中位数•C、四分位数•D、算术平均数我的答案:C得分:2.4分9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决定于( )。
(2)利用两因素分析产值变动的原因。
解答如下:∴(1)三种产品的产值指数、产量指数和价格指数分别为: 产值指数: %3.1032040002108000011≈=∑∑=q p q p k pq产值总变化:()万元68002040002108000011=-=∑-∑q p q p 产量指数: %2.1082040002208000010≈=∑∑=q p q p k q由于产量变化而导致的产值变化:()万元168002040002208000010=-=∑-∑q p q p价格指数: 110121080095.5%220800p p q k p q ∑==≈∑ 由于价格变化而导致的产值变化:()万元100002208002108001011-q p q p =-=∑-∑(2)利用两因素分析产值变动的原因如下: {()10000168006800%5.95%2.108%3.103-+=⨯≈分析:三种产品总的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3.3%,是由于产量增长了8.2%和价格下降了4.5%两因素的共同影响;三种产品总的产值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6800万元,是因为产量的增加使得产值增加了16800万元和价格的下降使得产值减少了10000万元这两个因素共同所致。
2、某商店三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响。
解:销售额指数=∑q1p1 / ∑q0p0=228600/170400=134.15%销售额变化:∑q1p1 —∑q0p0=228600—170400=58200(元)销售量指数=∑q1p0 / ∑q0p0=202500/170400=118.84%由于销售量变化导致销售额变化:∑q1p0 —∑q0p0=202500—170400=32100(元)销售价格指数=∑q1p1 / ∑q0p1=228600/202500=112.89%由于销售价格变化而导致销售额变化:∑q1p1 —∑q0p1=228600—202500=26100(元)利用两因素分析产值变动的原因如下:134.15%=118.84%×112.89%58200(元)=32100(元)+26100(元)分析:三种产品总的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34.15%,是由于销售量增长了18.84%和销售价格上涨了12.89%两因素的共同影响;三种产品总的销售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58200元,是因为销售量的增加使得销售额增加了32100元和销售价格的上涨使得销售额增加了26100元这两个因素共同所致。
1.某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来分析由于销售量和价格的变动对企业销售总额的影响。
销售额总指数及绝对增减额:I pq=p1q100=300∗12+2000∗21=45600=142.5% p1q1−p0q0=45600−32000=13600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引起的销售额绝对增减额:I q=p0q100=300∗10+2000∗20=43000=134.375% p0q1−p0q0=43000−32000=11000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额绝对增减额:I p=p1q1p0q1=300∗12+2000∗21300∗10+2000∗20=4560043000=106.047% p1q1−p0q0=45600−43000=26002.某企业生产某产品的总成本和产量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计算产量总指数以及由于产量增长而增加的总成本绝对额。
产量总指数:I q=q2014q2013p2013q201320132013=15001000∗50+28002000∗80=187=143.85%由于产量增长而增加的总成本绝对额:q2014q2013p2013q2013−p2013q2013=187−130=57(万元)3.某集团公司销售的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及价格变动资料如表所示。
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公司销售总额变动的原因。
销售额总指数及绝对增减额:I pq=p1q1p0q0=150+45+510100+50+500=705650=108.46% p1q1−p0q0=705−650=55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引起的销售额绝对增减额:I q=1p1p0p1q100=150/(1+1%)+45/(1+5%)+510/(1−2%)=711.7802 =109.505%p0q1−p0q0=711.7802−650=61.7802价格总指数及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额绝对增减额:I p=p1q11pp0p1q1=150+45+510150/(1+1%)+45/(1+5%)+510/(1−2%)=705711.7802 =99.05%p1q1−p0q0=705−711.7802=−6.78024.某市2013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亿元,2014年增加为15亿元。
一、填空题1、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_分类数据_、_顺序数据_和_数值型数据_。
2、按照数据的收集方法的不同,可将统计数据分为_观测数据_和__实验数据_。
3、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可将统计数据分为_截面数据__和_时间序列数4、体重的数据类型是:clear all。
5、民族的数据类型是:CHAR。
6、空调销量的数据类型是:电器。
7、支付方式(购买商品)的数据类型是:分类变量。
8、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态度(赞同、中立、反对)的数据类型是:顺序数据。
9、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称为___样本_____。
10、参数是用来描述_总体特征_______的概括性数字度量;而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___统计量_____。
11、参数是用来描述_总体特征_的概括性数字度量;而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称为_统计量_。
12、统计数据有两种不同来源:一是_直接来源__,二是__间接来源___。
13、统计数据的误差有两种类型,即__抽样误差_和_非抽样误差。
14、统计表由_数据__、__表头__、___行标题_和__列标题__四个部分组成。
15、统计分组应遵循“不____重_____不__漏_______”、“___上限______不在组内”的原则。
16、按取值的不同,数值型变量可分为_离散型变量__和_连续型变量_。
17、在数据分组中,_离散型变量_______可以进行单变量值分组,也可以进行组距分组,而___连续型变量_____只能进行组距式分组。
18、组距分组中,向上累积频数是指某组_上限以下_的频数之和。
19、将某地区100个工厂按产值多少分组而编制的频数分布中,频数是_各组的工厂数__。
20、频数分布中,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频数少,靠近两端的变量值分布频数多,这种分布的类型是_U型分布_。
21、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反映了数据的_中心点_。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统计学》第一次作业答案你的得分:100.0完成日期:2015年05月25日20点22分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5年09月17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4.0 分,共4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进行全市百货商店售货员工作情况调查时,总体单位是()。
( B )A.每个百货商店B.百货商店的每个售货员C.所有的百货商店D.百货商店的所有售货员2.对全市的科技人员进行调查,每一位科技人员是总体单位,则科技人员的职称是()。
( D )A.质量指标B.数量指标C.数量标志D.品质标志3.全国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每个工业企业是()。
( C )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填报单位D.调查单位,也是填报单位4.某些产品在检验和测量时常有破坏性,一般宜采用()。
( D )A.全面调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5.对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查是()。
( B )A.普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6.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的组距为4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 。
( A )A.520B.510C.500D.4807.说明统计表名称的词句,在统计表中称为()。
( D )A.横行标题B.纵栏标题C.主词D.总标题8.下列指标中()中是总量指标。
( B )A.职工平均工资B.国内生产总值C.出勤率D.人口密度9.某企业计划产值比去年提高10%,实际提高15%,则其计划完成程度为( )。
( C )A.115%B.120%C.104.5%D.110.5%10.工人出勤率指标是()。
( B )A.比较相对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5.0 分,共25.0分。
统计学第一次作业(第十章指数)
一、简答题
简述编制综合指数的两个基本要点及一般原则。
二、计算题
试用指数分析法分析该原料总平均价格的变动及各因素的影响。
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对该企业总成本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
根据资料,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数体系,从绝对和相对两方面分析企业销售额变动的原因。
4.
根据资料,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原理,从绝对和相对两方面分析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
的原因。
5.
计算:
(1)分别计算该商品价格的总平均指标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2)建立指数体系,从相对数和绝对数的角度进行总平均价格变动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