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 格式:pdf
- 大小:20.20 MB
- 文档页数:114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一、勾股定理1. 概念: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2+b 2=c 2.2. 公式变形: ①:a2=c 2-b 2,b 2=c 2-a 2②:c=22b a + ,a=22b c - ,b=22a c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2214()2ab b a c ⨯+-=,化简可证.cbaHG F EDCBA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S ab c ab c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2S 222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3.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则c,b,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b acbac cabcab a bccbaED CBA5.勾股定理的常见类型:(1)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遇到高度、长度、距离、面积等实际问题时,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求解。
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复习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3.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回顾并思考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教学难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图:见PPT(二)基础知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a2 + b2 = c2几何语言:在Rt △ABC 中, ∠C=90°∴a2+b2=c2练习: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3,4,X,则X=3. 三角形ABC 中,AB=10,AC=17,BC 边上的高线AD=8,求BC8A 15B 30° 2C B A 2 45° A CB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语言: 在△ABC 中,∵a2+b2=c2∴ △ABC 是直角三角形,∠C=90°互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 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 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 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基础练习二:1.在已知下列三组长度的线段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5,12,13B 2,3,3C 4,7,5D 1, 2 , 52.若△ABC 中 ,AB=5 ,BC=12 ,AC=13 ,求AC 边上的高.三、典例分析: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3,BC=4,CD=12,AD=13, ∠B=90°,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变式 有一块田地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试求它的面积。
121334归纳: 转化思想例2、下图是学校的旗杆,小明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如图(1),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如图(2),你能帮他D BA C归纳: 方程思想 例3、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边AB=10cm,BC=6cm,E 为BC 上一点,将矩形纸片沿AE 折叠,点B 恰好落在DC 边上的点G 处,求BE 的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
(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C=90°⇒∠A+∠B=90°(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1AB可表示如下:∠C=90°⇒BC=2(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ACB=90°1AB=BD=AD 可表示如下: D为AB的中点⇒CD=25、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ACB=90°BD2=CD•AD⇒AB2=ADAC•CD⊥AB AB2=BC•BD6、常用关系式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CD=AC•BC7、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2c22a=+,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b8、命题、定理、证明1、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及简单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 cm和4 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再画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你是否发现了32+42与52的关系,52+122与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由一学生朗读“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图案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面图形,猜想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拼图实验,探求新知1.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第22~23页图17.1-2和图17.1-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每组的三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试说一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用拼图法初步体验结论.生:这两组图形中,每组的大正方形的面积都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和.师:这只是猜想,一个数学命题的成立,还要经过我们的证明.归纳验证,得出定理(1)猜想: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目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已有几百种之多,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我国数学家赵爽是怎样证明这个定理的.①用多媒体课件演示.②小组合作探究:a.以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角边a,b为边作两个正方形,你能通过剪、拼把它拼成弦图的样子吗?b.它们的面积分别怎样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c.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纸张拼一拼,摆一摆,体验古人赵爽的证法.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师:通过拼摆,我们证实了命题1的正确性,命题1与直角三角形的边有关,我国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即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二、例题讲解【例1】填空题.(1)在Rt△ABC中,∠C=90°,a=8,b=15,则c=________;(2)在Rt△ABC中,∠B=90°,a=3,b=4,则c=________;(3)在Rt△ABC中,∠C=90°,c=10,a∶b=3∶4,则a=________,b=________;(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________;(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 cm,则它的高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答案】(1)17(2)7(3)68(4)6,8,10(5)3 3【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答案】119或13三、巩固练习填空题.在Rt△ABC中,∠C=90°.(1)如果a=7,c=25,则b=________;(2)如果∠A=30°,a=4,则b=________;(3)如果∠A=45°,a=3,则c=________;(4)如果c=10,a-b=2,则b=________;(5)如果a,b,c是连续整数,则a+b+c=________;(6)如果b=8,a∶c=3∶5,则c=________.【答案】(1)24(2)43(3)32(4)6(5)12(6)10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2.你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发现和验证方法了吗?3.你还有什么困惑?本节课的设计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进行积极的联想(数形结合)以及学生能否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等.关注学生的拼图过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验证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2)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模型.难点如何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复习导入问题1: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师生行为:学生分小组讨论,建立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教师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倾听学生的想法.生: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 m,BC=5 m,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则AB=13 m.所以至少需13 m长的梯子.师:很好!由勾股定理可知,已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就可以求出斜边c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a2=c2-b2或b2=c2-a2,由此可知,已知斜边与一条直角边的长,就可以求出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就可求出第三边的长.问题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生1:从题意可以看出,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生2:在长方形ABCD中,对角线AC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是否能通过.师生共析: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因此AC=5≈2.236.因为AC>木板的宽,所以木板可以从门框内通过.二、例题讲解【例1】如图,山坡上两棵树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3米,则这两棵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________米,水平距离是________米.分析:由∠CAB=30°易知垂直距离为23米,水平距离是6米.【答案】23 6【例2】教材第25页例2三、巩固练习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________.【答案】503米2.某人欲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偏离欲到达地点B 200米,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米,求该河流的宽度.【答案】约480 m四、课堂小结1.谈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有哪些?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会构造直角三角形.2.本节是从实验问题出发,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并用勾股定理完成解答.这是一节实际应用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第3课时勾股定理(3)1.利用勾股定理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3.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在数轴上寻找表示2,3,5,…这样的表示无理数的点.难点利用勾股定理寻找直角三角形中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一、复习导入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师:在八年级上册,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你们能用勾股定理证明这一结论吗?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先画出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如下:已知: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AC =A′C′.求证:△ABC≌△A′B′C′.证明:在Rt△ABC和Rt△A′B′C′中,∠C=∠C′=90°,根据勾股定理,得BC =AB2-AC2,B′C′=A′B′2-A′C′2.又AB=A′B′,AC=A′C′,∴BC=B′C′,∴△ABC ≌△A′B′C′(SSS).师: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13所对应的点吗?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像长度为2,3,5,…这样的包含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线段.师:由于要在数轴上表示点到原点的距离为2,3,5,…,所以只需画出长为2,3,5,…的线段即可,我们不妨先来画出长为2,3,5,…的线段.生:长为2的线段是直角边都为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长为5的线段是直角边为1和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师:长为13的线段能否是直角边为正整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呢?生:设c=13,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即a2+b2=13.若a,b为正整数,则13必须分解为两个平方数的和,即13=4+9,a2=4,b2=9,则a=2,b=3,所以长为13的线段是直角边长分别为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生:步骤如下:1.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2.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取一点B,使AB=2.3.以原点O为圆心、以OB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交于点C,则点C即为表示13的点.二、例题讲解【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800米处,过了10秒后,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A点表示男孩头顶的位置,C,B点是两个时刻飞机的位置,∠C是直角,可以用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解:根据题意,得在Rt△ABC中,∠C=90°,AB=5000米,AC=4800米.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即50002=BC2+48002,所以BC=1400米.飞机飞行1400米用了10秒,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1400×6×60=504000(米)=504(千米),即飞机飞行的速度为504千米/时.【例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阵风吹来,水草被吹到一边,草尖齐至水面,已知水草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分米,问这里的水深是多少?解:根据题意,得到上图,其中D是无风时水草的最高点,BC为湖面,AB是一阵风吹过水草的位置,CD=3分米,CB=6分米,AD=AB,BC⊥AD,所以在Rt△ACB中,AB2=AC2+BC2,即(AC+3)2=AC2+62,AC2+6AC+9=AC2+36,∴6AC=27,AC=4.5,所以这里的水深为4.5分米.【例3】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7的点.解:以17为长的边可看作两直角边分别为4和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因此,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7的点,如下图:师生行为: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①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②能否找到斜边为17,另外两条直角边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课堂小结1.进一步巩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2.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会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一些无理数,并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方面,做了认真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把推理证明作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2.熟记一些勾股数.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究方法.重点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并掌握互逆命题、原命题、逆命题的有关概念及关系.难点归纳猜想出命题2的结论.一、复习导入活动探究(1)总结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生:直角三角形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角是直角;(2)两个锐角互余;(3)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是直角三角形呢?生1: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为直角三角形.生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师: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勾股定理,知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与斜边c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即a2+b2=c2,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定它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我们来看一下古埃及人是如何做的?问题: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4个结、5个结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这个问题意味着,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有下面的关系:32+42=52,那么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画画看,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5 cm,6 cm,6.5 cm,有下面的关系:2.52+62=6.52,画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换成三边分别为4 cm,7.5 cm,8.5 cm,再试一试.生1:我们不难发现上图中,第1个结到第4个结是3个单位长度即AC=3;同理BC =4,AB=5.因为32+42=52,所以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生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5 cm,6 cm,6.5 cm.我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此三角形,经过测量后,发现6.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并且2.52+62=6.52.再换成三边长分别为4 cm,7.5 cm,8.5 cm的三角形,可以发现8.5 cm的边所对的角是直角,且有42+7.52=8.52.师:很好!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猜想结论.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看下面的命题: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各有何关系?师:我们可以看到命题2与命题1的题设、结论正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的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如把命题1当成原命题,那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二、例题讲解【例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1)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分析:(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2)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33页练习第2题.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内容有哪些认识?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内容精简化,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目标分层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做题要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1.理解并掌握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方法.2.理解逆定理、互逆定理的概念.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互逆定理的概念.难点理解互逆定理的概念.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师: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我们得到了勾股定理逆命题的内容: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师:命题2是命题1的逆命题,命题1我们已证明过它的正确性,命题2正确吗?如何证明呢?师生行为:让学生试着寻找解题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证明的思路.师:△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它应与直角边是a,b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实际情况是这样吗?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B′C′=a,A′C′=b,∠C′=90°(如图),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它们重合吗?生:我们所画的Rt△A′B′C′,(A′B′)2=a2+b2,又因为c2=a2+b2,所以(A′B′)2=c2,即A′B′=c.△ABC和△A′B′C′三边对应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C=∠C′=90°,所以△ABC 为直角三角形.即命题2是正确的.师:很好!我们证明了命题2是正确的,那么命题2就成为一个定理.由于命题1证明正确以后称为勾股定理,命题2又是命题1的逆命题,在此,我们就称定理2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师:但是不是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一定成立呢?生:不一定,如命题“对顶角相等”成立,它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不成立.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生:例如原命题: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绝对值也相等.逆命题: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显然原命题成立,而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二、新课教授【例1】教材第32页例1【例2】教材第33页例2【例3】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出了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那么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分析:这是一个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解:在△ABD中,AB2+AD2=9+16=25=BD2,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A是直角.在△BCD中,BD2+BC2=25+144=169=132=CD2,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DBC是直角.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三、巩固练习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 m后,又走了60 m,再走100 m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 m后,又走60 m的方向是________.【答案】向正南或正北2.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域,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即从相距13海里的A,B两个基地前去拦截,6分钟后同时到达C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120海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50海里,航向为北偏西40°,求甲巡逻艇的航向.【答案】解:由题意可知:AC=120×6×160=12,BC=50×6×160=5,122+52=132.又AB=13,∴AC2+BC2=AB2,∴△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CB=90°,∴∠CAB=40°,航向为北偏东50°.四、课堂小结1.同学们对本节的内容有哪些认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熟记几组勾股数.本节课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的能力,切实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