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中的“无言”说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析庄子的“言意观”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庄子;言义观;传统美学思想论文摘要:庄子“言义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得意忘言”,庄子追求的理想之境是“无言”。
庄子的这种“言义观”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富于简淡、空灵以及深刻的暗示性。
庄子关于言愈关系的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按照老子的思想,道是无法言说的。
为何?《道德经》二十五章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因为道是浑成之物,是“一”,对道的言说实则是对道的一种肢解,是对道“自性”的一种遮蔽,故曰不可道。
叶维廉先生在《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中指出:“但理想的道家诗人,应该是无言的,既肯定了无语界,自然就勾销了表达的可能,这一点老庄是完全明白的。
道不可道,但他们不得不用‘道’字言之。
当老子将这个矛盾摆在了庄子面前时,庄子作出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回答。
在他的《外物》篇中,答案清清楚楚:“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愈,得愈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在这段文字中,“言”仅仅作为捕获“意”之工具或手段而存在,而一旦人们领会了其中的深愈,“言”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可以被抛弃不顾了。
在这里我们可真切地感到庄子对“言”的无奈和深刻的不信任。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一悖论似的自白表明了庄子在“言义观”上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必须“忘言”,也既陶渊明在其《饮酒》中所言的那种“此中有真愈,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在这里人与自然.,与宇宙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可以说是一种心心相印,人与自然、与宇宙的交流是无须借助语言这一媒介物的,就像热恋中的恋人仅凭眼睛的交流就能获知对方心底深处的秘密,而用庄子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的大境界、大自由,而这种大自由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庄子语言哲学及其对意境论的影响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在他的哲学著作《庄子》中,他提出了独特的语言哲学观点,同时也对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语言哲学观点可以概括为“语无论是”和“名无所指”。
“语无论是”是指庄子认为语言无法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
他认为语言只能是主观认识的产物,无法穷尽总体的事物特性。
庄子通过“彼”与“是”的对比来说明这一观点。
他指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基于主观的标准,因此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有差异,因此他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语言会有误解和误导之处。
庄子认为,真正的认知应该超越语言的局限,直接体验事物的真实本质。
“名无所指”是指庄子认为语言中的名词并无真正实际的指向。
他认为名词只是人们为了方便交流而约定的符号,不具备确定的指向性。
他用“大脚”来说明这一观点。
庄子认为,人们普遍认为“大”和“小”是相对的,只有相对的存在,而不存在绝对的标准来判断“大”和“小”。
因此,名词仅仅是主观的分类方式,没有本质的指向性。
庄子认为,真正的实在并不在于名词的表达,而是在于超越名词的界定。
庄子的语言哲学观点对意境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庄子的语言哲学观点强调了语言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语言是主观认知的产物,并且因为人们的主观认知有差异,所以语言中存在着误解和误导。
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于意境的思考。
在文学创作中,意境被认为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感受和意象的产物。
庄子的语言哲学观点认为语言是主观的,意味着表达者的主观情绪和感受会直接影响到作品中的意境的表达。
因此,庄子的观点对于意境论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其次,庄子的语言哲学观点也强调了语言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他认为语言无法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和真实特性,名词只是人们为了方便交流而约定的符号,并没有真正的指向性。
这一观点对于意境论也产生了启示。
意境是通过语言的艺术表达来创造的一种情感或者意象的综合效果,但是庄子的观点提示我们,意境的表达只是有限的,也是相对的。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提出了独特的言意观,这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言意观中,强调了语言的无能、意义的多样性以及言语与人类欲望的关系,这些观点对于古代文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庄子强调了语言的无能。
在《庄子·外物》中,庄子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庄子通过这样的表述形式对言语进行了质疑,认为语言无法完全传达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意义。
庄子认为,人们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是其中一种极具限制性的逻辑概念,而无法真正地传达出思想或感受的内在真相。
这一观点对于古代文论来说,意味着语言无法完全揭示和表达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文学作品应该追求更深层次的意义。
其次,庄子关注了意义的多样性。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意义是相对而言的,是由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观点和背景进行主观认知的结果。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各种动物比喻了人们对于好与坏、美与丑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强调了意义的多样性。
这对于古代文论来说,就意味着文学作品的意义应该是多维度的,而不是片面的。
文学批评应该关注不同读者的多样性和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
最后,庄子探讨了言语与人类欲望的关系。
在庄子看来,语言和欲望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诸多寓言和比喻,庄子揭示了人们由于追求名利和功名而导致的扭曲和痛苦。
他认为,人们对于实际欲望的追求常常超过了实际需要,这导致了心灵的不和谐。
这一观点对于古代文论来说,意味着文学作品应该追求高尚的品格和内在的真实,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言之空洞的文辞。
总的来说,庄子的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了语言的无能、意义的多样性以及言语与人类欲望的关系,这为古代文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庄子的思想启发了古代文论家们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的探讨和解读,使古代文论更加注重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多样性。
第41卷第1期2018年1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41 No. 1Jan.2018DOI:10. 16216/ki.lsxbwk.201801044《庄子》中的“言”与“意”及其文学意义张庆利(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围绕着“言”与“意”的关系,《庄子》表现出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的思想:一是意“不可以言传”,二是追求“不言”之境而使用“寓言”之言,三是提出“得意忘言”。
既认 识到了 “言”的局限,也实现了对“言”的超越。
《庄子》中对于“言”与“意”的理解与运用,是其 哲学思想与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倡的“意会”,中国文学批评中强调的 “蕴藉”,中国古典艺术中使用的“飞白”,均与此相关。
关键词:《庄子》;言意之辨;寓言;得意忘言中图分类号!〇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18)01-0044-06“言”与“意”是中国古代哲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言”,指言辞、名词、概念、论说、著述等;“意”,指意志、思想、情感、心 志等。
二者既相对又相承,表现出复杂的关系。
这 种复杂的关系,引起了魏晋玄学家的极大兴趣,将它 演化为一种学术论争,汤用彤先生即称之为“言意之 辨”。
其实,这种论辩在先秦时期已经不仅拉开了序幕,而且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而《庄子》中的理解 与运用最有意味,这也是其哲学思想与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志。
一、意‘‘不可以言传'语言的局限与 超越庄子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传达思想,但思 想又不是可以完全用语言能够传达的#世之所贵道 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庄子•天道》)语言表达是为了传达心之所想,但思想会随时发生,语言无法把这些随时发生的思想全部表达出来。
庄子言意观对中国古代文论得影响【摘要】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得矛盾,提出“言不尽意” 与“得意忘言”得观点。
庄子得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得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得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庄子言不尽意得意忘言魏晋玄学意在言外意境说■ ■言意之辨就是个古老而常新得话题。
在先秦哲学史上,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得矛盾之人就是庄子。
庄子得言意观主要集中于《外篇》得《天道》、《秋水》与《杂篇》得《外物》。
1这几篇就是否出于庄子本人,学界存有争议。
如王夫之认为《内篇》出于庄子原著,《外篇》出于庄子得门徒E学,《杂篇》中得《寓言》、《天下》就是全书得序例。
2冯友兰以为庄子所以为庄子者,突出表现在《消遥游》与《齐物论》两篇。
3尽管各家对于《庄子》中《内篇》、《外篇》与《杂篇》意见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整个庄子学派来研究,因为先秦时期并没有我们今天得私有著作权观念。
4为了行文得方便,我们先将《庄子》书中相关得言论备引如下——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傀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就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庄子的无为说,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的“纯文艺”精神之风味,即从庄子哲学中出来,庄子的无为哲学思想,与儒家“文以载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背道而驰。
自古及今的许多大文豪,超脱放诞蔑视功名的才性文人,莫不以庄子“无为”“逍遥游”作为精神导向,创作出很多名垂千古的佳作。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
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滋养着中国艺术。
浅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的审美价值摘要:庄子认为“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在表达上自身的局限性。
“得意而忘言”的提出,对中国古典文学、诗学、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得意忘言”还从欣赏的角度对接受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接受美学”。
关键词:庄子得意忘言接受美学一庄子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其文风汪洋恣肆,横无际涯。
其自由的想象如旷野飞奔的野马,天际浩荡的长风;其瑰丽的辞藻如天边灿烂的云霞、长空璀璨的星辰。
但是,庄子也同老子一样,看到了“语言”、“言说”的局限。
第一,庄子以为:道(大自然)本身是无言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天何言哉?”(孔老夫子语)庄子也同样看来,无言是合于道的最高境界。
第二,他以为:道是人类的语言不可言说、无法企及的。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庄子齐物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在宥》)认为“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
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海德格尔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是一个意思。
第三,庄子在“言”与“意”的关系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的思想。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天道》)庄子认为言不尽意,社会上因为看重语言把书籍流传下来,而语言不过是一堆皮毛、糟粕而已,真正的思想容是无法言传的。
庄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乎!”(《庄子天道》)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
淺論《莊子》中的“無言”說及其對古代文學的影響莊子,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
天然勝於人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是莊子無為思想在《莊子·逍遙游》中的集中體現。
《逍遙遊》當中,提到了許多物象,這些物象有的博大,有的渺小,而博大與渺小之間還有或直接或間接的對話。
從這些對話當中我們能夠發現,渺小是無法理解博大的,所謂博大也就是要讓渺小無法理解才能稱之為博大。
這些話語讓人讀起來似乎既消極又詭辯。
因此,在《莊子》中的精髓思想之一就是“無”。
而在關於語言文字,道家也認為“無言”才是至境,遠勝於拘泥於形式的“有言”。
在《老子》“言之教”的理論基礎上,《莊子》進一步發展深化了道家“無言”之說,其主張可見於莊子》各章節。
《莊子》的“無言”說本意是用來闡釋道家的理念,但在無意間觸及到了語言學中的言意關係問題,又通過與後來的玄、佛思想相互滲透影響,對創作及其理論產生了深刻久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注重含蓄、自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中國傳統觀念。
無言還與參悟道之真諦相聯繫。
《莊子》認為言語是外在的,“道”是內在的,用言語來表述“道”是不能完全無障礙的,百分之百全部傳達清楚的。
如:“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要悟道,就要不能被事物的表像所迷惑,應透過現象求其本質,有主張頓悟的直覺主義傾向,而頓悟是瞬間的靈光一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雖然這樣,也不是無道可循的,道家提供的悟道方式是通過“心齋”和“坐忘”的方式達到“虛靜”狀態。
只有形體清虛自守,無情寡欲,心境才能達到澄明空淨的境界,才能看清紛繁複雜的世間萬物的根本所在。
其實老莊提出“不言之教”的本義並不是針對教育方面的,而是與其“絕聖棄智”、“絕學無憂”的觀點相聯繫的,主張拋棄知識與學習,實際是由其虛無主義人生觀導向了方法論上的不可知論。
也同樣有這種極端的傾向:“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浅论《庄子》中的“无言”说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论文关键字:无言与道无言与辩无言与意
论文摘要:《庄子》的精华思维之一是“无”,这是与道家直接从国际来源下手,从虚无生出有形的万事万物理念相联系的。
而在关于言语文字方面,道家也以为“无言”才是至境,远胜于拘泥于办法的“有言”。
在《老子》“不言之教”的理论基础之上,《庄子》进一步开展深化了道家“无言”之说,其建议散见于《庄子》各章节。
《庄子》的“无言”说原意是用来阐释道家的哲学理念,但在无意间触及到了言语学中的言意联系疑问,又经过与后来的玄、佛思维互相浸透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学创造及其理论发生了深化长远的影响,然后形成了注重宛转、天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1 无言与道
“道”是老庄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老庄所谓的“道”相似于今日所说的物质运转的普遍规律。
由于老庄的“道”透过直观的表象直接深化到笼统的实质、国际的来源,接受者不易被了解、掌握,一起也给论说者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老庄重复标明“道”的奥妙深邃,由此导出了“道”的不行言说性。
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夫道,窅然难言”,“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可见是“道”的混沌玄虚特征致使了其在言语上的不行表述性。
无言还与参悟道之真理相联系。
《庄子》以为言语是外在的,“道”是内涵的,用言语来表述“道”是不能彻底无障碍的,百分之百悉数传达明白的。
如:“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要悟道,就要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利诱,应透过表象求其实质,有建议彻悟的直觉主义倾向,而彻悟是刹那间的灵光一现,是可遇而不行求的。
尽管这样,也不是无道可循的,道家供给的悟道办法是经过“心斋”和“坐忘”的办法到达“虚静”状况。
只要形体清虚自守,无情寡欲,心境才干到达澄明空净的境地,才干看清纷繁复杂的人间万物的底子地点。
道家以为“道”是全部事物的开始来源和最高分配力气,“人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这与古人“天人感应”观念紧密联系。
“六合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六合之谓也。
”在用天道解说了天然界的表象后,以为在人道也应遵从天道。
已然天道天然而然,成功不居,孤寂无为,人道也应无为自化,适应天然。
在“无为”思维的指导下,《老子》提出“不言之教”,无言实习即是无为的具体做法之一,无为既是无言的缘由也是其寻求的目标。
无为与无言是理论与实习的联系,是互相共同共同的。
《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在“不言之教”方面也有相似论说。
如《德充符》中“鲁有兀者王骀”,其弟子与孔子的弟子相同多,而其教学方规律与孔子截然相反。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这即是教学范畴的无为,结果是卓有成效的,王骀的弟子们都有所收成。
后世将在教学办法上注重教学者的示范作用称为“身教”。
其实老庄提出“不言之教”的转义并不是关于教学方面的,而是与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的观念相联系的,建议扔掉常识与学习,实习是由其虚无主义人生观导向了办法论上的不行知论。
也相同有这种极点的倾向:“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不行致,德不行至。
”乃至说“狗不以善吠为长,人不以善言为贤。
”过火降低言语的必要作用,有些过火。
2 无言与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动乱掀起了思维范畴此伏彼起的论辩风潮,各家学派为了建立自个学说的威望,
竭尽各种手法,或讲学游历;或著书立说。
论辩变成各种思维争胜的首要办法之一。
如墨子时的儒、墨攻辩;与庄子简直一起的孟子对杨朱、墨家的口诛笔伐。
在全世界争论不休时,《庄子》却提出了否定论辩的“无言”观念。
笔者以为,《庄子》并非是彻底否定言辩自身,而是否定不一样于己说的诸子之说。
外表是否定诸子言辩的表象,实习是否定其言辩的内容。
一方面,它以为百家争鸣是聒噪白费、浅薄偏执的,争论毕竟不及无言高超。
这也与道家视角广、安身高的哲学定位有关,总能跳脱出人群,在至高处俯视人间全部。
在庄子眼中,论辩者丑态百出,非常可笑浅薄。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很多争论者“犹一蚤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
《庄子》看到了“言”在其时的负面影响,即百家争鸣的坏处:“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不决也。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对错,所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以为诸子各持一端,互相进犯,其实并无肯定的谁对谁错,难以以一家之言论作为全部对错的判别规范。
浮辩之辞、华美之言反而掩盖、背离了真理,好像城市夜晚地面上太多刺目的灯火夺去了天上群星本来灿烂的光辉相同。
《庄子》还以为纷杂的言辩是致使政治上割裂的缘由之一。
如:“甚矣夫好知之乱全国也!……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全国矣。
”以为虚浮的言辞会致使人际间的猜忌紊乱乃至社会秩序的紊乱。
诸子争相立说,结尾是为了为分而治之的诸侯所用。
各种学说的不一样,致使各诸侯国所实施的治国政策不一样,然后呈现全国大乱的局势。
另一方面,《庄子》对诸子争论的否定实习又是其建立己说的办法之一。
客观上来看,《庄子》也是参加了百家争鸣。
由于任何个别都不能彻底逾越其所在年代的文明开展水平。
在庄子年代,思维门户冗杂,要别出心裁是不行能不使用言辩这一方法的。
庄子自个就善于论辩,常与其老友惠施打开剧烈的道理论辩。
《庄子》中常见到其尖锐的争论机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节,可谓言必有中、鞭辟入里。
庄子能够也意识到这一对立,关于自个的言辩之辞,以“齐物”观念轻松带过,“六合与我并生,而万物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在这近似诡辩的言辞中透着庄子作为一名优异的争论家所具有的狡黠、机敏、得心应手、无懈可击的本质。
在论辩术方面,《庄子》提出“无言”,其实是“少言”、“精言”。
着重言之有物,对立空泛虚浮。
客观上供给了与其精深广博的思维内容相共同的较为科学有用的证明办法,片面上又有轻视百家争论不休,欲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倾向,以及凸显、提高己说之嫌,使其学说显得玄虚莫测。
3 无言与意
《庄子》的无言观念,还涉及到言语表达方面的疑问言与意的联系,即言语究竟能否彻底充沛地表现思维?而言与意联系这部分内容对后来古代文学创造及其理论开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言与意的联系,《庄子》以为言语具有局限性,不能充沛表达思维中精深奇妙之处。
如:“能够言论者,物之粗也;能够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但《庄子》并不是彻底摒弃言语,而是以为应充沛发扬言语的暗示、标志作用:“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介意,满意而忘言。
”以为“言”仅仅体会“意”的东西、手法,如拘泥于“言”,反而不能得“意”,要忘“言”才干得“意”。
《庄子》的“满意忘言”实习是对《周易》“书不尽言,书不尽言”的发扬,其含义在于建议不受有限言语的约束,根据比方、标志、暗示等办法,充沛发扬接受者的片面幻想,体会无限的“弦外之音”。
正如李泽厚所说:“《庄子》这些好像奥秘的说法中,却比其他任何派系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创造的基本特征:
//
形象大于思维;幻想重于概念;大巧若拙,书不尽言;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
《庄子》的“无言”后来与玄、佛思维互相浸透影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形而上学就在《庄子》基础上,进一步议论言、意、象的联系。
释教也注重于无言中直悟佛谛,如“世尊拈花,伽叶浅笑”的佛典即是着重言语之外的表情、动作的暗示作用。
禅宗更是着重直观练习,以为只要无言,才干彻悟不行言说的禅理;若被外在的言语摇摆心性,反而会与真理各走各路。
《庄子》的“无言”说关于中国古代文学(首要是诗篇方面)开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魏晋南北朝的有些诗人的著作中也表现了“弦外之音”,如陶潜“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田园诗,阮藉“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咏怀诗等。
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深得释道之精要,“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
”直化《庄子》“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等诗句用一种省掉留白式的办法发生虚静空灵的诗美。
宋诗虽已避开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别具相貌,但在建议“无言”意境的诗论方面仍有承继。
如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全国之至言也。
”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盛唐诗人惟在爱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莹彻小巧,不行凄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参考文献
[1] [战国]庄周撰,[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战国]庄周撰,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李泽厚.美的进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