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业分层测评湘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24.57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学案导学【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
【导学提纲】圈层结构 不连续面 深度 特征地壳平均 千米外壳, 地壳厚, 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面面约 千米之间固态,上有 ,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可能是 态,均增大 地核外核约 千米以下接近 态 , 不能通过内核都很大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概念组成 特点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圈层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我的困惑】D【释疑解惑】1、重难点透析(1)形象地记忆地球的内部圈层。
填出右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E地球内部圈层:A:B:C:D:E:不连续界面:a:b:(2)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怎样分布的?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如何?(3)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是什么?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位于地面和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称为地壳,它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固体地球最外的一个圈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地面以下60~250千米之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该层就是软流层。
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和组成地壳的岩石一起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可见岩石圈的范围更大,包含了地壳。
2、典例剖析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天体系统( )A.共有三级B.最高级别的是银河系C.地月系与河外星系为同级D.具有从高到低的包含关系2.以地球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可观测宇宙1题,据图可知,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地月系四级天体系统,故A项错误;图示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故B项错误;河外星系和银河系级别相同,而地月系属于银河系,故C项错误;图中天体系统具有从高到低的包含关系,故D项正确。
第2题,地月系是由地球和月球组成的,其中心天体是地球。
2.A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行星M是( )A.土星B.水星C.火星D.金星4.地球与木星相比( )A.两者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正圆形B.两者都自西向东绕日公转C.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都比木星大D.地球表面的温度比木星低3题,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第4题,地球与木星绕日公转的轨道是近圆形而不是正圆形;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木星是巨行星,体积和质量都比地球大;地球距日较近,表面温度比木星高。
4.B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现可孕育生命的宜居行星Kepler-62f。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
读图,完成第5~6题。
5.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条件B.恒星质量C.行星体积D.大气成分6.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可能是( )A.金星B.地球C.木星D.水星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恒星的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中行星距离恒星越远。
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而恒星质量决定光热辐射强度和引力大小,故“生命宜居带”内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适宜的温度。
1. 4地球的结构课时作业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①圈层表示()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2.下列关于莫霍界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减小,横波完全消失B.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C.是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而D.该界而以上为岩石圈1〜2・【解析】本题组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第1题,图中地表以下第一个波速明显变化的不连续而是莫霍界面,该而以上到地表的部分是地壳。
第2 题,莫霍界面以下,纵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该而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而。
【答案】l.B 2.B据央视2014年2月2日报道,印尼北苏门答腊省的锡纳朋火山2月1日发生喷发,熔岩流至火山东南方向4.5 km处,目前已造成14人死亡。
据此回答3〜4题。
3.此火山口喷岀的大量岩浆可能来源于()A.岩石圈B.地壳C•地核D.软流层4.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喷发出来,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D.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3〜4・【解析〒本题金主要考查软流层及岩石圈。
第3题,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活动的源地。
第4题,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为岩右圈,由岩右构成。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如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生物圈促进岩石圈的风化、加快土壤的形成等。
【答案】3.D 4.D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整个地幔B.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水圈是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外圈层。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部分: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B读我国青岛一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6〜7题。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A卷课内练习时间:15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20分)1.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A.外核B.岩石圈下部C.软流层D.地壳下部答案:C解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2.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答案:C解析: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其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3.若右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A.外核、内核、地核B.地壳、地幔、地核C.上地幔顶部、地壳、岩石圈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答案:C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所以a为上地幔顶部,b为地壳,c 为岩石圈。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4~5题。
4.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B.④和③传到②,④突然下降,③完全消失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5.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地壳和地幔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壳D.岩石圈和地幔答案:4.B 5.A解析:两幅图结合在一起阅读,①表示莫霍界面。
莫霍界面上下两侧分别是地壳与地幔。
二、综合题(共20分)6.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单选题1、下列各地中,地壳最厚处是( )A、华北平原B、大西洋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2、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是()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3、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排列中,合理的一组是()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D、矿物→化学元素→岩石→地壳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5、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其划分主要依据是()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B、各层岩浆比例的不同C、各层质量的不同D、各层厚度的不同6、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A、盆地B、峡谷C、大洋D、大陆断层7、古登堡界面的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地壳和地幔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D、岩石圈和地幔8、有关岩石圈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由岩石构成,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9、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A、水圈B、生物圈C、地壳D、大气圈10、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1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A、地质钻探B、研究地震波C、地层和化石D、理论建模12、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可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地球外部圈层、生物圈、大气圈D、岩石圈、地壳、上地幔1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A、地壳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C、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D、地壳和上地幔14、下列事物在地球圈层结构中属同一圈层的是( )A、岩浆、地下泉水B、南极冰盖、黄山云雾C、岩石与表面的苔藓D、瀑布溪流、天山积雪1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内地核C、软流层D、上地幔16、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B、地壳的厚度相同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相同D、地壳厚度不均且硅铝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17、地理环境中最活跃和不单独占有空间的圈层是( )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D、地壳二、填空题18、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圈层,最外面的一层称为________,最中心部分称为________,中间一层称为________。
【高中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3 / 204 / 205 / 20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解析:选D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岩浆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核心要点掌握好———————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特点与联系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相互关系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的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应用体验不可少———————如图为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读图回答1~2题。
1.受冰岛的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D.地核6 / 20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1。
D 2。
A 第1题,岩浆来源于地幔,地核位于地幔以下,不受火山影响。
第2题,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3~4题。
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B.岩石A.瀑布D.大气C.树木花草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3。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莫霍面、古登堡面。
2.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均匀;组成地壳的元素有90多种,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3.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_900千米深处。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呈固态的是内核。
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5.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
而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当然人处在不同介质时,感觉有所不同。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4.在约20亿年以前,地球上就诞生了生命,经过漫长时期的进化和繁衍,形成了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圈。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核心归纳]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图1—4 图1—5 高中地理 第1章 宇宙中的地球测试卷 湘教版必修1 班级 姓名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B .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C .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D .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2.读图1—1,在图中火星位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读图1—2,若图中S 表示太阳,E 表示地球,则该图所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B .二级C .三级D .四级4.金星的表面温度明显高于水星,根据下表有关数据判断,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形成因素是( )A.与太阳的距离B.公转周期C.自转周期D.大气及成分5.2004年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顺利到达火星表面进行科学考察,这说明了人造天体可以离开( )A .地月系B .太阳系C .银河系D .河外星系6.近两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B .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C .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D .新加坡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7.2006年7月10日凌晨2:00(北京时间),杭州球迷准时收看了德国世界杯冠亚军决赛的实况直播。
请问:伦敦的球迷应该在当地几点钟准时收看这场球赛( )A. 7月9日18:00B. 7月10日10:00C. 7月9日20:00D. 7月10日18:008.七月一日,下列城市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 .广州B .上海C .新加坡D .北京9.如图1—4,四个平行箭头中指向东方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10.杭州(30ºN )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1—5):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业分层测
评湘教版必修1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据图完成1~2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00040038】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④和③向下通过②时,④波速突然下降,③消失
C.④和③在向下通过①时,波速均明显减小
D.①②界面上下的物质均为固态,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①是哪两个圈层的分界面( )
A.地核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
【解析】第1题,图中③、④分别是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波速较快,且能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经过②界面时,纵波波速明显下降,横波消失;通过①界面时两种波波速都明显加快。
第2题,①界面为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答案】 1.B 2.D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3~4题。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B.水圈
C.①圈层D.②圈层
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解析】第3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
第4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答案】 3.A 4.B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xx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强震致死人数已超过54人。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图中④包括软流层
6.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
用地震波( )
【导学号:00040039】A.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
B.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C.准确预报地震
D.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解析】第5题,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A选项错;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包括①②③,故C选项错;④包括软流层,故D选项正确。
第6题,横波不能在液态和气态物质中通过,据
此可以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答案】 5.D 6.B
(20xx·××市明珠学校高一期中)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8.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
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
第8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故选B项。
【答案】7.C 8.B
9.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其在G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
F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其在整个地球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
F处A层厚度小于G处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表示________,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
(3)图中C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比较基础,根据
图示结合教材常识即可回答。
【答案】(1)地壳33千米6千米17千米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在海洋部分显著变薄,甚至缺失(2)地幔纵波和
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莫霍面(3)岩石圈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4)软流岩浆
[能力提升]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11.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D.软流层中部
【解析】第10题,地壳厚度与海拔高度正相关。
根据图中M、N 两点经纬度位置,再结合两点的地壳厚度看(根据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看),M点海拔较周边地区低,为四川盆地;N点的海拔较周边地区高,为大别山区。
第11题,地壳与地幔的界线为莫霍界面。
因此,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莫霍面。
【答案】10.D 11.C
12.(20xx·××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由图中提示大体可以进行判断。
①向③供水,说明①为水圈。
③向④供氧,说明③为生物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④为大气圈。
大气圈产生降水,降落到②圈层,②为岩石圈。
【答案】C
1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00040040】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
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第(1)题,根据它们分布的不同位置,可以判断甲是莫霍面,乙是古登堡面。
第(2)题,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所以
E点的波速较快。
第(3)题,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 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