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陈必远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6.13 MB
- 文档页数:65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
郭栋;石好果;沈才余;杨玉龙
【期刊名称】《油气地球物理》
【年(卷),期】2003(001)001
【摘要】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是“九五”期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的一套地震解释技术系列。
它包括资料分辨品质分析、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精细层位标定、测井约束反演、储层厚度反演、三维可视化解释、地震相干分析和多参数分析等多个单项技术。
其在小断块、小幅度构造和岩性等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郭栋;石好果;沈才余;杨玉龙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3
【相关文献】
1.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再处理解释技术在淮南煤矿的应用效果 [J], 吴奕峰
2.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再处理解释技术在淮南煤矿的应用效果 [J], 吴奕峰
3.提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在准噶尔盆地中的应用 [J], 吴向阳;王浩铭;许江桥;丁正青
4.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及其应用 [J], 郭栋;韩文功
5.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再处理解释技术在杨营煤矿的应用 [J], 许京丰;刘培海;马金伟;曾爱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勘探高分辨率资料处理的挑战与对策
曹思远;孙耀光;陈思远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23(51)1
【摘要】地震勘探发明以来,其分辨率的极限准则一直是波长的四分之一。
在探索压缩地震子波方法的过程中,前期最突出的矛盾是信噪比和分辨率;后期的矛盾,则是高分辨率与高保真。
与此同时,利用井资料信息,研发了跨越四分之一波长的很多反演方法。
这些方法依赖于地震资料的保幅性、地震解释的正确性和井震资料的匹配性;后来又摆脱了井资料的约束,实现了无井约束反演,分辨率达到了反射系数的尺度,此时问题焦点又转化成阻抗信息的可信性。
在梳理地震勘探过程中处理部分的相关信息基础上,借助于地震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不用井资料约束的储层精细分离方法,既超越了四分之一波长的极限,又有了精度的保证。
以实际资料为例,给出了四分之一波长范围叠置河道分离结果。
这对石油和煤炭企业老资料挖潜,以及新资料开发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超薄储层超小断距的确定,采空区及废弃巷道的探测等迫切的生产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总页数】12页(P277-288)
【作者】曹思远;孙耀光;陈思远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砂岩型铀矿勘探中的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方法
2.地震资料提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龙王庙组勘探中的应用
3.基于地震层序模型的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方法
4.地震层序模型与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
5.煤田地质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室内资料处理和地震波的识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综述摘要高分辨率是地震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涉及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各个方面。
在回顾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高分辨率的评价机制,并对近年来发展的高分辨率方法原理及应用实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高分辨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对分辨率造成影响,因此,高分辨率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独的技术,需要同时发展采集、处理和解释各方面的技术,尤其是借鉴交叉学科的新方法。
关键词:采集;处理;解释;高分辨率;评价机制1 概述1.1 高分辨率勘探的目的及技术发展历程地震勘探是一种应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来对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进行测量的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该方法已经成为最有成效的油气勘探物探方法。
纵观地震勘探的发展历程,高分辨率一直是科研、生产的重点和难点。
诚然,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到解释,每一个环节都对分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采集、处理和解释分属不同的环节,考量高分辨率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但三者是有机联系的。
首先,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直接关系着地震勘探的成败,只有在采集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处理技术(诸如静校正、拓频和压噪技术等)才有发挥的空间,而地震处理得到的剖面又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成果则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最终目标,三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其次,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例如,采集观测方式的改变有可能对处理方法或参数提出新的要求(如可控震源采集对处理提出了谐波压制的要求等),解释方法的突破也有可能对处理提出新的标准(如A VO解释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具有高保真度等)。
在阐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分辨率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地震勘探分辨率是基于地震测量技术对地下构造进行空间测量的精度描述,在反射波地震勘探中可以概括如下:可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厚度或最窄地质体的宽度,前者称为垂(纵)向分辨率,后者称为横向分辨率[1-2]。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复习总结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野外采集参数的影响。
地震剖面的“三高”: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即分离出两个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非常相近的同相轴的能力。
●(a)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成为尖脉冲并压制交混回响,沿着时间方向提高时间分辨率;●(b)叠加是沿着偏移距方向压缩,把地震资料的数据量压缩成零偏移距剖面,以提高信噪比;●(c)偏移是一个使绕射收敛,并将叠加剖面上的倾斜同相轴归到它们地下的真实位置上,通常在叠加剖面(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上做偏移,来提高横向分辨率。
●几何扩散校正:通过给数据加一增益恢复函数以校正波前(球面)扩散对振幅的影响。
●建立野外观测系统:把所有道的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坐标等测量信息都储存于道头中以保证各道的正确叠加。
●野外静校正:对陆上资料,把所有炮点和接收点位置均校正到一个公共基准面上以消除高程、低降速带和井深对旅行时的影响。
关于分辩率的讨论: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要增加时间分辨率只需要高频,这是不真实的。
只有低频或只有高频不能改善时间分辨率。
要增加时间分辨率低频和高频两者都需要。
时间分辨率取决于有效信号的频带宽度.最小平方法---根据误差的平方和最小来设计滤波器;最小相位信号是具有对相同振幅谱的物理可实现信号中相位最小的信号,或者说能量延迟最小的信号。
最小相位滤波器是具有同样振幅响应的一切可能的滤波器簇中能量延迟最小的滤波器,也称最小延迟滤波器。
若最小相位滤波器的输入是最小相位,则其输出也是最小相位,对于地震子波,除了零相位子波外,最小相位子波的分辨率最高。
下面的四个子波中哪一个是最小相位的:子波A :(4,0,-1)子波B :(2,3,-2)子波C :(-2,3,2)子波D :(-1,0,4)频率、视波数和视速度的关系为:**=k fV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因子只能取有限个值。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第41卷 第6期2020年 12月Vol.41 No. 6Dec. 202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20. 06. 0130 引言地震台阵是为监测微弱地震信号发展起来的地震观测系统。
上海佘山地震台阵于2001年10月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永久性三分量宽频带台阵。
该台阵位于上海佘山地区,由16个子台组成,孔径约3 km 。
自台阵投入运行以来,存储了大量地震事件信息及噪音数据。
近年来,为了充分利用数据资料并更新台阵仪器设备,上海市地震局开展一系列措施,对佘山地震台阵进行改造,并完成新版数据处理系统软件。
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人员将压缩感知算法加入其中,用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地震反方位角。
压缩感知算法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数据处理算法,该算法基于信号的稀疏性,配以合适的采样方法获取离散信号,并完整重建信号(Donoho ,2006),在地震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Yao 等(2011)将压缩感知方法用于日本9.0级大地震数据,提出与频率相关的破裂模型;孔丽云等(2012)将压缩感知算法用于地震信号重建;贺月等(2020)将压缩感知算法用于地震资料去噪。
本研究着重将压缩感知算法用于上海佘山地震台阵收集的远震地震数据,获得高分辨率最优反方位角和慢度,重新定位震源位置,并与传统计算方法,如:频率—波数分析、时间域波形聚束分析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判定该方法在远震数据处理中的有效性。
上海佘山地震台阵远震记录的压缩感知分析刘 芳1), 2) 孙冬军1), 2) 于海英1), 2)1)中国上海200062上海市地震局2)中国上海200062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摘要 将压缩感知方法应用于上海佘山地震台阵远震定位,对于该台阵记录的M S 5.5以上全球地震事件,根据震级大小、地震波走时、事件分布,筛选得到45个远震事件记录,采用分析压缩感知及传统方法,计算最优反方位角和慢度值,发现压缩感知方法在地震台阵的远震定位中表现良好;对于震相较为复杂的地震,在求取能量最大及超过最大能量95%以上的点,得到最终源信号,也就是震源位置,压缩感知方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地震分辨力新认识
云美厚;丁伟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05(040)005
【摘要】地震分辨力一直是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阐述了地震分辨力与地震分辨率差异的基础上,介绍了地震分辨力的定义、准则,讨论了地震分辨力同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之间的关系和差异,重新认识了噪声与分辨力的关系.研究认为:地震分辨力是地震资料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只决定于地震子波的特性,与地震剖面中是否存在噪声无关.提高地震分辨力的惟一途径是改善地震子波本身的特性.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只能提高地震地质解释能力,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分辨力.在地震分辨力一定的条件下,利用特殊的方法(技术)可以解释地层厚度小于1/4波长的薄层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地震分辨力的提高,仅仅说明地震地质解释能力的增强.
【总页数】6页(P603-608)
【作者】云美厚;丁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山东省东营市牛庄胜利油田物探公司,257100;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地震波的正演和对地震波的新认识 [J], 吴顺和;王云专;吴邕
2.地震分辨力与信噪比无关 [J], 云美厚
3.地震勘探分辨率与信噪比谱的关系——答云美厚"地震分辨力新认识"一文 [J], 李庆忠
4.从石油人工地震资料分析成都平原地震地质背景的新认识 [J], 黄圣睦;何天华;范明祥;黎家盆;谢雄飞;方和弟;武至慎
5.高分辨力地震是提高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震勘探效能的基础——一个由失败到成功的史例 [J], 王正昌;欧庆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地震沉积学的高频层序解释方法——以莺歌海盆地A区为例陈志宏;应明雄;陈殿远【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4(035)004【摘要】传统的高频层序解释是在测井资料约束下进行地震层位的解释追踪对比,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少井或无井及低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地区.通过莺歌海盆地A地区典型实例分析,介绍了一种运用地震沉积学进行高频层序解释的新方法,即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将识别出的高分辨率水平沉积单元分布规律(平面图)与垂向高频层序界面的解释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高频层序单元划分精度.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地震数据体向岩性数据体的转换;运用地震地貌学方法初步确定高频层序界面位置;运用分频剖面技术约束和调整高频层序界面.该方法改变了常规地震解释顺序,在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将垂向上地震剖面的高频单元分析与横向上高分辨率地震引起的地貌特征信息有机结合,使得高频层序界面的追踪以及三维空间成像变得更加快捷、准确.【总页数】5页(P452-456)【作者】陈志宏;应明雄;陈殿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5240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5.1【相关文献】1.高频层序地层单元厚度特征平面刻画方法——以白音查干凹陷X4井区为例 [J], 齐仁理;魏亚荣;张琛琛;王引君;2.高频层序地层单元厚度特征平面刻画方法——以白音查干凹陷X4井区为例 [J], 齐仁理;魏亚荣;张琛琛;王引君3.高频层序研究在碳酸盐岩储层对比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TK625井区鹰山组上部储层为例 [J], 游李伟;彭军;汪彦;赵鹏4.地震沉积学在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以渤海海域蓬莱A构造区馆陶组为例 [J], 付鑫;杜晓峰;官大勇;李瑾;李晓辉5.浅覆盖区陆相盆地高频层序划分与岩石化学的对比——以大兴安岭北段上黑龙江盆地绣峰组为例 [J], 任凤和;杨晓平;周兴福;李仰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田三维地质多级建模策略与方法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内容 (5)2. 三维地质建模基础 (6)2.1 三维大地体建模基本概念 (7)2.2 三维地质测井数据处理方法 (8)2.3 地震数据处理与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9)3. 油田三维地质多级建模策略 (11)3.1 多级建模概念与原理 (12)3.2 构建多级建模体系的层次 (13)3.3 多级建模策略制定原则 (14)4. 三维地质多级建模方法 (15)4.1 初级建模方法 (17)4.1.1 定量法 (18)4.1.2 定性法 (20)4.2 中级建模方法 (20)4.2.1 地方法建模 (21)4.2.2 统计地层属性建模 (22)4.3 高级建模方法 (24)4.3.1 地震反演三维模型 (26)4.3.2 同时反演模型 (27)4.4 多信息融合建模方法 (28)5. 案例分析 (29)5.1 案例选择及数据来源 (30)5.2 多级建模策略与方法应用 (31)5.3 建模结果评价及应用 (32)6. 结论与展望 (34)1. 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油田三维地质多级建模策略与方法”,这是一种先进的石油勘探与开发技术,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和钻探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手段,构建一个高精度、高效率、可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
三维地质建模的定义与重要性阐述什么是三维地质建模,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全面的三维地质模型来优化油气资源的探查与开发。
多级建模策略提出多级建模的思想,即从区域、单井、葡状油藏等不同级别出发,按照特定策略分层级构建地质模型,以确保每级建模的结果既有全局视角又有局部细节。
建模方法介绍描述目前使用的多种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比如基于三角网的三维地质体建模、地质层序建模法、核磁共振等,并对比各自的优缺点。
技术流程详细说明建模的流程,包括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模型的建立与优化、模型的验证与误差修正等内容。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综述曹思远;袁殿【摘要】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是制约勘探精度的重要因素,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目的是合理恢复地震记录的高频和低频信息,有效拓宽频宽,常用的技术有3类:反褶积技术以褶积模型为基础,对地震子波、反射系数、地层介质产状和激发接收方式等进行各种假设;吸收补偿技术以吸收衰减模型为基础,对大地滤波引起的振幅衰减和相位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补偿效果较依赖于Q值精度和资料与模型的匹配度;基于时频谱的频率恢复技术,关键在于对非稳态地震子波的振幅和相位进行合理的估计.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本质是拓宽频宽,对地震剖面有2方面影响:多数同相轴变细、增多,子波长度压缩;部分同相轴能量变弱甚至消失,子波旁瓣压缩.相对于高频信息,低频信息对增强剖面层次感、提高反演精度的作用更重要,恢复难度也更大,在今后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中,应更注重低频信息的保护和恢复.【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拓宽频宽;反褶积;反Q滤波;评价机制【作者】曹思远;袁殿【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3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一直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采集、处理到解释,每一个环节都对分辨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处理人员从资料处理的角度,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处理技术,用于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本文就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进行回顾与展望。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在数据有效采集的基础上拓宽频宽、提高主频,其本质是对弱有效信号(一般指高频和低频成分)进行真振幅恢复。
常用的技术主要分3大类:反褶积技术、吸收补偿技术和基于时频谱的频率恢复技术。
反褶积技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达到提高地震资料时间分辨率的目的。
基于Hilbert谱白化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
王季
【期刊名称】《煤炭学报》
【年(卷),期】2012(037)001
【摘要】为了克服常规谱白化方法无法同时增强时域和频域局部细节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对地震信号的Hilbert谱进行谱白化的高分辨率增强方法。
首先利用Hilbert-Huang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解,再通过白化滤波器对其Hilbert谱进行谱白化。
使用合成和实际地震数据与常规谱白化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地震信号时域和频域的分辨率,使地震剖面更为连续和清晰,并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王季
【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3
【相关文献】
1.反射系数统计特征分析及其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J], 彭更新;王万里;陈猛;段文胜;陶夏妍;满益志
2.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综述 [J], 曹思远;袁殿
3.谱模拟方法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J], 尚新民;刁瑞;冯玉苹;赵翠霞
4.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 [J], 张志立;焦艳艳;薛诗桂
5.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探讨 [J], 刘建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傅里叶尺度变换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陈双全;李向阳【摘要】针对叠后地震资料,本文提出利用傅里叶尺度变换进行提高分辨率的处理方法.由傅里叶尺度变换的性质可知,地震子波在时间域的压缩等于在频率域内频谱向高频端移动,反之亦然.因此,可利用傅里叶尺度变换性质对估算出的地震子波进行变换,得到更高频率的地震子波,再利用反演得到的滤波因子实现对地震资料的提高分辨率处理.该方法假设地震资料的反射系数序列是含白噪随机序列,地震子波具有零相位特性,且根据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估算合适尺度变换因子,再做拓频处理.模型数据测试和实际资料应用的结果均证实本文方法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尤其适用于薄互层类储层的反演和预测,是一种简便实用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5(050)002【总页数】6页(P213-218)【关键词】高分辨率;地震子波;傅里叶变换;尺度性质;信噪比【作者】陈双全;李向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102249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物探重点实验室,102249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102249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物探重点实验室,102249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 引言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是薄储层地震预测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一直是业界研究热点[1,2]。
众所周知,地震记录是由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序列褶积而成[3],反射系数序列通常表现为白噪,地震子波为具有一定频带范围的带限子波,所以地震记录也是带限的,且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反褶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地震资料的时间分辨率。
由于地震子波未知,所以地震数据反褶积处理属于一个最优化求解过程[4]。
目前,常用的反褶积方法有最小平方反褶积、预测反褶积、同态反褶积、变模反褶积和最小熵反褶积等[2]。
2002年12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37卷 第6期・综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季佑仙X(中海石油研究中心)摘 要季佑仙.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6):653~657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精细地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但由于同相轴多且密集,从而给地震资料解释带来较大困难。
因此,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须做到:解释前检查资料的频率成分,以保证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显示功能,使高分辨率资料的解释更方便;有三维地震资料时,应用差异数据体、波阻抗数据体以及可视化等先进技术,使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地震资料 解释ABSTRAC TJi Youxian.Interpretation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OGP,2002,37(6):653~657 T he hig h-r esolution seism ic data carefally reflects subsurface geolo gic feature.T he inter-pretatio n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is very difficult because of multi and tight events.T herefo re,it must check up the frequency com ponents of data befor e interpretation in orde toguarantee the w ave gr oup char acter of seismic section;fully using the display functio n of co m-puter can make the interpr etatio n o f high-reso lution seism ic data m ore convenient;the ad-v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difference of data volum e,wav e impedance data bo dy and visualiza-tio n can be used for inter pretation if there is3-D seismic data,making hig h-r esolutio n sem sm icdata m ore truthfully reflect the subsurface g eo logy.Key words:hig h-r esolution,seismic data,interpretation 海上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同相轴多且密集,反映的地质现象复杂,这给解释(特别是二维资料解释)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利用波组特征对比进行层序界面解释时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