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启明实验学校李树玉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需要父母遵循孩子的天性来引导、迎接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身体成长,更主要的是他的语言、精神、气质、思想以及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可很多父母主观上为了使孩子的成长迅速一些,往往采取一些过于积极的教育措施,如请家教、报特长班等,而无视孩子自身的兴趣。

不可否认,孩子多掌握点知识,多学点本领,本没什么坏处,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否则,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这是得不偿失的。总之,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关注得太多,采取过多的强制措施,是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的。

在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父母往往从孩子身后退后一步,然后把手伸向孩子,可是孩子刚好够不到。就这样,父母一步步鼓励这孩子往前走。父母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能向前移动,同时又不依靠父母,可以独自向前去。当孩子尽自己的努力,终于扑到父母怀里的时候,会很激动很欣慰,而做父母的也会为孩子的成功激动不已。

同样,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长也是这样。父母退后一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用不着过分地担惊受怕,也用不着过多地给予呵护。父母只需鼓励尊重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也会随时给予他爱的支持,这种真正的爱才会将孩子最终引向幸福之路。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

做父母的应该永远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不替孩子决定他自己的事。如果孩子决定了的事,父母可以提一些参考意见,但不要强求孩子接受,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既要收得拢,又要放得开。该提醒的时候就要提醒,该给予自由的时候就要给予自由。想让孩子真正有主见,就要让孩子自己选择要走的路,并尊重他的决定。

1998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中学毕业时,很想到哈佛大学读书,这也是父母的最大心愿,但是在专业选择上,父母与儿子却发生了分歧。

比尔·盖茨的父亲在美国律师界的声望很高,他十分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但比尔盖茨却对学法律当律师不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和计算机。

所幸他的父母很开明,当他们发现儿子对律师毫无兴趣后,父母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决定让儿子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不料,一年后,他们遇上了更加棘手的难题,原来,比尔·盖茨要离开哈佛,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父母开始极力反对,但到最后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对的。

方法二: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

天下的每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施教下成为出类拔萃地人才,有的孩子却在父母的过度关注下走向毁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没有错,错的是父母用自己的意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成长之路。

父母培养孩子,要以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痛苦。父母常常爱主观假定孩子和他们想象的完全一样的,然后就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塑造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考虑他们是否需要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塑造。这样做,不仅是孩子失去了自主权,父母也会遇到许多教育上的困难。

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小的时候,父母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书法家,可是左思对书法毫无

兴趣,然后父母又让他改学鼓琴,左思还是毫无兴趣,后来左思的父母终于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他觉得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以父母的愿望为主。这位父亲最终改变了教子目标,善待孩子的爱好和兴趣。结果左思很快成名。应该说左思的成长需要感谢他的父亲。正因为他的父亲明白了顺其自然的道理,才没有再强迫左思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孩子成才的必然之路,也是父母家教的一种智慧。

方法三:给孩子安排时间的自由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安排时间,都希望孩子生活得充实而安全。但是,如果父母控制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和快乐,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必然是剥夺自由的痛苦。连自由都被剥夺的人,还会指望他独立、有思想、有创新吗?

一个具有健康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时期对自己支配时间的体验。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使其能够从小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

方法四:给孩子玩的自由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如果剥夺孩子玩的自由,不仅残酷,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无益。而且做父母的很难做到完全控制孩子的玩,稍稍管松一下,他就会偷偷地玩;如果管严了,他就上课玩,做作业的时候玩,甚至躺在被窝里玩。这样一来还不如让孩子能痛痛快快、正大光明地玩一天,这样他反而能踏踏实实地学习了。

既然玩是一种天性,就是说孩子绝不可能只按父母的意愿来玩。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喜好。做父母的与其控制和管教,不如进行指导和帮助。

首先,要认同玩是孩子的自由。在玩中不要教训孩子,不要总是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增加智力训练的内容。玩就是玩,。其次,孩子爱玩的东西大多和他的兴趣、爱好是一致的。只有先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也需要指导,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告诉孩子有些东西可以玩,有些东西最好不能玩,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玩。

总之,父母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素描绘画中空间透视的表现方法

素描绘画中空间透视的表现方法 接触美术第一个词便是透视,另一个则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等。另外还要知道视平线以上的叫仰视,以下的是俯视。这应该是对透视最基本的理解方式。说到透视几个重要的方面不得不提,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根本。 简单的说透视有几种类型: 1、单点透视(平行透视),因为在透视中,画面内只有一个消失点,因而叫做单点透视。 2、两点透视,因为在透视的中,画面内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3、三点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三点透视就和空间联系起来了,它的第三个点是在水平线的上方或者下方,不能在水平线上。另外要注意的是高度先不完全垂直于画面。景物的每一条边缘线都不与画面所平行,对于画面来说,你的景物是倾斜着的。 根本的是把透视图原理理解清楚,在作图考试中不犯原则性错误,根基打好,透视准确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掌握好基本的构图乃是考试中的利器,全力打造出图纸上的第三空间! 附几个常见透视名词: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3、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课程内容通常分为: 少儿素描培训班、少儿国画培训班、少儿油画培训班、少儿水粉培训班、少儿漫画培训班、少儿创意美术培训班。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课程介绍: 按照教学总计划指定的课程内容包括:线描创作,水粉创作,油画基础,欣赏,及课外活动包含考级,户外写生,展览观摩等内容;通过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从而达到通过灵活生动有趣的绘画教学引导形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加深孩子对美术的热爱,扎实美术专业的功底,提升审美价值观,让孩子更加自信,在众孩子中脱颖而出。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适合人群:3-16岁少儿,零基础学美术、兴趣培养、艺术气质培养、增加才艺特长、演出集训等。 北京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班型设置与开课信息: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浅谈绘画时间于空间的表现

浅谈绘画的时间与空间表现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0-24 11:44:00 ] 作者:杨戈斌编辑:studa20 摘要东西方绘画采用不同的画幅形式表现出不同的作品风格,西方绘画多用立方画框,而中国画则以立轴与长卷的形式为主描绘物象、绘制作品。这一特殊的描绘方式和中国古人特有的观看方式和时空观念紧密相连,蕴含了中国绘画特殊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时空观长卷立轴观看方式移点透视 导言: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一文中说:“中画因系鸟瞰的远景,其仰眺俯视与物象之距离相等,故多爱写长方立轴以揽自上至下的全景。数层的明暗虚实构成全幅的气韵与节奏。西画因系对立的平视,故多用近立方形的横幅以幻现自近至远的真景。而光与影的互映构成全幅的氛韵流动 [1] 。” 这是论及中西绘画画幅形式问题较早的看法之一。 绘画的形式,常因习惯,代代相袭,而中西绘画采用画幅形式的不同是否便如宗白华所说是由于对于视觉空间认识不同所使?中国画常采用立轴和长卷的形式展开画面,这形式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便是本文关心探索的主题。 一、中西时空观的发展对画幅形式的影响 中国与西方对空间与时间的观念一开始就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不同的发展过程隐含着不同文化体系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向。 西方人在客观的、科学的、逻辑的线索上构架他们理智的宇宙。文艺复兴以后,透视法成为西方绘画重要的基础。纯粹建立在视觉准确上的科学方法被提出,影响着西方绘画。西方绘画的形式,建立在客观的视觉基础上,要求人的眼睛与物象之间距离固定、视点固定,视线的上下左右便出现了一定的极限。例如,如果我们站定不动,眼睛视线投注在物象的一点作中心,我们视线所及,在上下左右各有一个极限的边界,把这四条边界线连接起来,大致就形成了一个画框的比例空间,而这个比例空间,也正是西方绘画形式构成的基础。在此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西方绘画以真实描摹再现自然为最高宗旨。以画框取景的形式,试图再现在固定视角所见的真实景象。 中国先哲却似乎有许多不安、矛盾,不时要提出更多的客观之外、科学之外、逻辑之外的询问。《楚辞,天问》便发出了这样的质疑:“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里有着对人类凭理智测定的时间与空间的彻底怀疑,“邃古之初”,是时间的开始吗?“上下未形”,空间的方向大小有如何测定呢?这是古人对无限宇宙发出的超科学、超逻辑的思考。它是彻底对人类分割、假设出来的时间与空间的怀疑与不满足,构成了中国此后艺术形式上一直对有限时空形式的叛逆,创建出完全不同于西方建立在透视法上的画框形式,发展出了世界美术上独一无二的长卷与立轴的形式。 二、移点透视的美学意义 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一点透视只提供一个从固定视角、单一视点看到的景象,这种透视法虽然可以满足西方人理性逻辑的头脑,对中国画家而言确是不够的。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8期 2009年8月Vol.64,No.8Aug.,2009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 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杨振山1,2,蔡建明3,高晓路3 (1.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城市和区域规划系,乌特勒支3508TC,荷兰; 2.荷兰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城市区域规划和地理信息管理系,恩斯赫德7500AA,荷兰;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基本内容之一。利用其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 方法,根据1949-2004年企业登记就业数据在邮政区尺度上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城市空间经 济发展进行了探讨。基于空间邻近矩阵和不同距离矩阵的Global Moran's I 和Local Moran's I 都表明解放后市区并没有明显的经济集聚,50多年来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是以市区为核 心集聚式发展;尽管郊区一些重要乡镇呈现出发展势头,但几乎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关 系,而是和市中心或其它地区保持较强的联系。分析还表明,北京地区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体在60km 以内,市场经济时代(1983-2002年)提高到75km 。北京经济 空间模式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1957-1982年,中心集中发展;②1983-1987年,沿京津 廊道空间组织;③1988-1992年,北部为主的城市中心发展;④1993-1997年,城市中心集 中扩张模式;⑤1998-2002年,城市中心填充发展;⑥2002-2004年,出现了城市空心化结 构态势,空间经济组织面临新一轮重组。 关键词:城市空间经济;空间统计;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北京 1引言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规划政策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826年杜能的农业圈层布局模型、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城市等级结构,以及1967年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就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做出规范性解释。随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找出一般性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研究更多地是寻找对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人口增长和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城市中心[1-4]。以此为切入为相关政策提供指引,如北美的边缘城市和欧洲的多中心城市[5-9]都是将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建立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 我国城市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然而经济要素在城市内部空间发展上并不平衡[10,11]。比如城市内部功能的过度集中造成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致使地区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既定的空间结构演化,如住宅和就业的空间错位[12]。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着城市形态和内部格局,对人口、环境和土地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的指示意义[13],这在城市经济高水平发展阶段尤为明显。 在实证分析上,以往对城市中心的判断多采用产业和地理集中性指标,如区位商、基尼系数等,忽略了经济要素的空间差异及其在空间上的溢出和联动效应。另外,这些收稿日期:2008-10-20;修订日期:2009-04-29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第三期创新项目(KZCX2-YW-321)[Foundation: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Sciences,No.KZCX2-YW-321] 作者简介:杨振山(1979-),男,博士生。E-mail:yangzspat@https://www.doczj.com/doc/7a17725715.html,;zyang@itc.nl 通讯作者:蔡建明(1961-),男,研究员。E-mail:caijm@https://www.doczj.com/doc/7a17725715.html, 945-955页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初中美术手绘线条图像_物象空间的表达教(学)案

2、探究学习法: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对空间关系的理解,加深印象。 六、教学过程 【教师环节】 展示:长安街及两旁建筑的图片 提问: 1、前几天呀,老师去了的长安街,看到那里的景色特别美丽,就拍了一和大家一起欣赏。 谁能说说,这画面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 2、那这是属于什么透视原理呢? 【学生环节】 认真欣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教师环节】 总结: 1、这画近大远小的房子,给人强烈的空间感。 2、这是属于焦点透视的方法 过度:接下来,就让我们从焦点透视的方法,重新进入《手绘线条物象——物象的空间表达》板书:手绘线条物象——物象的空间表达 【学生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跟着老师进入空间表达。 【教师环节】 提问:我们先温故一下上一节课的知识,焦点透视原理是怎样样的呢? 【学生环节】 认真欣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教师环节】 展示:一焦点透视的作品 提问:我们有请一位同学上来画出焦点透视的透视线 【学生环节】 认真欣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一位同学上来绘制透视线,其他同学在纸上绘制 【教师环节】 提问:大家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我们再请另一位同学上来画出他认为的焦点透视的透视线 设计意图: 《教学艺术论》指出:“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老师能否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通过欣赏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直接点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环节二、引导欣赏、加强体验(3分钟)

长方体 示:在黑板上演示步骤 1、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2、绘制简单的几何形体 3、进行细化丰富 4、添加装饰 【学生环节】 认真欣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纸上进行尝试 【教师环节】 总结:长安街的建筑近高远低,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最终消失于一点 设计意图: 通过先让学生尝试,在进行分析纠错,引出正确方便的作画步骤,最后通过示范长安街绘画的步骤,将绘画步骤要点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理清作画步骤和思路,学会自己创作。 环节四、自主创作、实践探究(5分钟)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

大城市地区的新城发展战略及其空间形态3 Ξ 张尚武 王雅娟 提要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众多小城镇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在经历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经济背景下获得第二次的自我超越已经成为共同的难题。笔者借鉴国外新城发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大城市地区培育大城市地区中等规模新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大城市地区 新城 上海市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0)06-0039-04 中国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大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发展需要与周围的区域发展结合,这一点虽然早已被人们认识到,但具体的空间关系和职能关系却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西方战后新城建设,卫星城建设以及对新城的最新阐释,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探索。 1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评析 111城乡整体建设的理想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空前迅速地发展,城市的环境和效率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城乡整体建设思想把城乡作为对等和平衡的力量,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平等的分工和协调,充分发挥城乡双方的优势。这一思想试图把城市中的工业疏散出去,并围绕这些疏散的工厂建设新的城镇,具有城市所能提供的设施服务和职业机遇条件。在兼有两者之利的同时,避免两者的不利。霍华德把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称为“社会城市”(s ocial city)。并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作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的是从区域角度对整个城市的结构性改造,以形成环境舒适、社会经济运行良好的城乡空间结构。 这是针对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拥挤和混乱,出于对随之逝去的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秩序的留恋而提出工业城市建设的理想。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浪潮中,这一思想一直是一种理想。 112大城市地区新城建设的实践 大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人们开始把城市的交通系统组织、社会环境改善和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起来。斯科特和斯坦普(L1Scott&L1D1S tam p)提出一种新的规划体制,包括市郊在内,为土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把保护农业用地作为首要职责①。开始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行为。 西方战后最有影响的艾伯克隆比(Abercrombie,1944)的大伦敦规划即是这一思想的贯彻和发展,明确了在大城市建成区以外发展新居住地,即新城的思想。在规划绿带以外形成新的居住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事实证明在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中,新城成为解决郊区蔓延(suburb sprawl)的有效引导手段。 新城诞生在英国和美国,进而在整个欧洲和世界范围都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巴黎的新城与大城市有更多的联系,是作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城市成为多中心组合的整体;英国的新城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在日本又有所不同,尽管从空间形态上呈现多中心的新城形式,但在功能上仍然是单一中心的,即新城多是作为居住的地方,就业并未相应分散,这在日本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早期表现尤为明显。 我国在北京、上海两市也曾进行过卫星城建设的实践。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在1990年代以前,卫星城的建设未取得明显效果,与主城难以建立紧密的关系,因而也带来对卫星城建设的怀疑。 113新社会经济背景下的新城模式 在经历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满足居住需求和有足够的环境意识成为规划目标的焦点。人们对生活空间数量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对空间和环境的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sustainable urban form)的探讨。 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欧文等人(S1OwensΠD1 BanisterΠM1Breheny)建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应该以发展小居住地为主,如霍华德所提出的2~3万人口的规模,具有步行的尺度。但其中有一些大的居民点能够达到20万人口以上,形成霍华德所提出的社会城市②。认为这是从能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是理想的形态,能够满足具有足够的多种城市活动的门槛,但不是高度聚集和高密度。 而P1霍尔(P1Hall)在分析伦敦的实际情况中,提出了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城市”的概念(sustainable s ocial city,or sustainable city region)③,认为新居住地的建设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城市改造;二是建设新城。但传统城市改造形式和新城建设形式都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从城市改造的角度,由于城市建成区用地有限,大规模改造是不现实的;从新城建设的角度,传统新城或田园城市是“在乡村建设城镇”,达到人口居住和就业从城市中疏解的目的,但这一目的在任何地方都从未真正实现过。作为最早的新城之一的S tevenage是自我平衡程度最高的一个,大约有 Ξ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OOB JL030) 44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绘画中的空间表现 教案

课题:绘画中的空间表现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课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教材中根据不同的空间表现法列举了《车从图》与《水乡》,具体反应了二位空间和三维空间的不同是觉得效果,还有部分多视点空间表现,便于同学们理解空间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绘画中的空间表现是一种艺术创造,让学生认知“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差异。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作品,并体现出二维空间的装饰美感;三维空间的真实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指导中国绘画具有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表现形式的特点和美感。 教学难点:维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 1.教法:教材解读、范画欣赏、演示。 2.学法:仔细阅读理解教材、临摹。 教具准备:教材、透视图范画、演示工具。 学具准备:教材、素描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同学们教材和绘画工具是否准备齐全。(1分钟) 二:引入新课:展示教材中的两幅作品《车从图》与《水乡》,让同学们观察

并分组讨论他们在视觉感受上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2分钟) 三:讲授新课:(35分钟) (一):二维空间 1:把花放在光下,让学生观察花的投影。 2:出示范画,并提问,桌椅的四条腿在一条水平线上时,是如何排列前后的纵深关系的。 3:带学生欣赏课本作品《车从图》、《牛郎》。引导学生体会画家的视点。(二)三维空间 带领学生欣赏《醉翁亭图》、《水乡》,分析它们是如何表现前后深度状态的;物象由近到远是怎样变化的。 (三). 多视点空间 以《庐山高图》为例讲解。 (四)、指导学生写生实践 四:课堂总结: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空间表现的方法和形式;掌握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表现差异,相信同学们对装饰美感和真实美感的不同表现手法有所掌握了。(2分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运用二维空间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张具有装饰美感的作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

摘要:北京过去的城市增长对首都的“二重属性”考虑不够,使得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同时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效率不高,并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应强调北京的均衡发展和带动作用。通过分析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城市属性的相互关系,厘清非首都功能的内涵,明确了城市效率和城市集聚的相互关系,北京的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创新型经济体,同时还应注意通过构建区域协同综合体,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集群化竞争优势。 关键词:城市功能二重性;城市效率;均衡发展;带动作用;创新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046-006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政治地位赋予的特有城市功能,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在不同时期国家发展和首都建设的需要,使得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屡经调整,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北京城市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人口集聚的双重不匹配导致了北京“大城市病”的出现。2015年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四个中心”,北京不仅承担着作为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首都功能,而且还被赋予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和京津冀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10~20年,北京既要实现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又必须利用经济与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现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忽略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双重属性,这种研究视角不利于提出有助于北京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北京对周边区域的正向带动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把握北京城市功能的“二重属性”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系对制定出科学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与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作出了多次调整,自1949年建国后,北京市累计完成了7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如表1所示。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北京正在进行第8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订工作。 由表1可知,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历程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城市定位发生多次变化,在这7次城市总规划中,北京的城市定位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前的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工业中心在随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不再出现,这表明北京有意在逐步淡化其城市的经济职能。第二,城市空间布局由强调一个中心转变为多个中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北京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渐变大,通过建设多个中心来均衡城市发展从而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是比较正确的调整。第三,人口规模上限不断提高。除了1958年城市规划将城市人口上限限定为350万外,其他规划的人口上限都在不断上升,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规划的人口上限没有一个满足,规划期限内北京的实际人口规模都提前突破了上限,因此这要求最新一版的北京城市规划重视合理城市规模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出科学的人口规模控制范围,同时还应该结合疏散人口的政策思路。 (二)北京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演变,城市规模增加速度超过城市结构增长的容纳水平,北京中心城区集聚过多城市功能,出现了城市增长速度变缓,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北京城市发展的双重过度集聚问题 北京的城市发展存在双重的过度集聚问题,一方面,北京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功能,北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1: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2) 2 规划内容 (3) 3 规划成果 (7) 4 附则 (8)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 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浅谈绘画空间

浅谈绘画空间 摘要:绘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下具有不同的空间表现方式与价值追求,对画面空间表现方式的改变体现着对艺术价值追求的转变。如何将空间在画面中体现,成为各个时期艺术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绘画;空间;表达方式 1 绘画空间 绘画是以二维空间的形态存在并通过画面体现空间的视觉艺术,由形体、线条、色彩、空间等元素构成。绘画既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一种空间艺术。空间,在自然科学意义上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是人类视觉和知觉产生的物质基础。“绘画空间”指在画面中表现物体之间、物体与它所处环境之间的距离关系或是抽象的点、线、面、色之间的构成关系,也就是我们从一幅作品中感受到的由艺术家经过艺术加工所营造出来的视 觉艺术效果。绘画的空间也就是画面中各要素之间表现出来的空间关系。在平面的画布上,画家往往借助于透视、明暗、色彩等技巧来表现绘画的空间。绘画的空间在本质上是表现现实空间的假象。 2 绘画空间的特点有

(1)具有观念性。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绘画空间的表达是观念性的,虽然绘画的空间是以画布、纸张、颜料等这些客观物质为依托来表现,但在它里面还注入了人的主观思维和观念。正是由于绘画中有人的主观思维,绘画的空间才有别于照片而具有艺术性。 (2)具有静态性。就存在方式而言,绘画艺术不像雕塑和建筑具有三维性,也不像音乐具有时间性流动性,绘画是通过平面表现立体的空间,表现视觉中的真实,但在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空间形象并不是真正的三维空间。三维的形体会根据我们所处具体位置的变动而产生形体的变化,在不同的视觉角度产生不同的形体,而绘画中的形体却是固定静态的。 (3)具有幻象性。绘画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绘画中的空间是画家经过加工虚拟的非真实的空间。当欣赏者在观赏一幅画时,不仅可以从画面中的点、线、面、色块等符号形式中直接感知画面的具体内容,还能感受画家的主体情感以及自己根据画面内容所产生的想象。 3 绘画空间的表达方式 绘画空间的发展是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画家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从对自然物体的简单模仿到认知并掌握自然,对绘画空间的认知和处理手法得到逐步的发展和完善。绘画艺术空间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变革与

海淀区重点空间发展策略

海淀区重点空间发展策略 1、北部新区空间发展策略?—“一轴一心一圈层” (1)功能定位:海淀区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城市化地区。以建设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城市新区为发展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际化为引领,立足“研发+产业”定位,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文化教育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和生态观光休闲产业。 (2)规划城市空间结构:海淀北部地区的发展主要围绕北清路展开,规划将形成“一轴、一心、一圈层”的城市空间形态。“一轴”指北清路产业发展轴,串联沿线的多个产业园节点,“一心”指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呈十字状延伸的生态绿心空间,“一圈层”指以西北旺镇中心区、温泉镇中心区、南安河、北安河、聂各庄、苏家坨镇中心区、上庄镇中心区为节点的城市化圈层。 (3)培育以北清路为发展轴的三大板块:将北清路沿线的多个产业园节点整合为东、中、西三大板块,东部发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西部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中部突破单一科技园区的规划概念,增加现代服务产业功能,打造北部城市功能中心区。东部产业板块由四个节点构成,既软件园、北大生物城和永丰、航天城。该板块交通便捷,辐射带动效应强,以发展高科技研发制造产业为主,特别是应打造高端技术产品产业化制造基地,同时适当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和房地产业。中部产业板块由三个节点构成,既环保科技园、中医药科技园和稻香湖会议中心,建议该板块以发展现代服务产业、高科技研发产业为主,在生态办公、生态服务、生态会议等规划理念的基础上,打造海淀北部城市功能中心地区。西部产业板块由文化教育园构成,以发展文化、教育产业为主,建议推出艺术产业概念,将该板块打造成为艺术家荟翠的园地,高端艺术产品生产的基地,同时还可以引进国际名校开办教育分校。 (4)北部稻香湖生态科技绿心包括以翠湖湿地公园为核心呈十字状延伸的稻香湖生态旅游区,是海淀北部城市综合新区支撑科技发展的“绿色心脏”,重点发展生态游览、高档会议度假、科技农业观光、国际教育观摩和休闲娱乐等旅游产业,将在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综合新区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呈十字状延伸的两条绿色轴线将多个游览园、会议度假点和休闲娱乐设施联成一个整体。 (5)组点成团,协调轴线与圈层的发展:为了与产业轴协调发展,在城市化圈层内,应提高城镇建设和服务的档次,发展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业,建设高品质居住组团,实现由城镇化向城市化的转变。为了实现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的配套建设,轴线与圈层的协调发展可以形成五个空间组团,分别是永丰组团(包括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航天城)、北旺组团(中关村软件园、西北旺镇区)、温泉组团(温泉镇区、环保科技园、稻香湖科技创新基地)、苏家坨组团(苏家坨镇区、国际教育园)、上庄组团(上庄镇区、农林科技园)。 (6)近期发展重点:应提升山后地区产业(形态)价值,主要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研发、管理总部环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高端服务,来置换已有部分生产环节及低端服务业。山后各专业园土地经营模式应由主要依靠出让土地向以工业设施(如厂房、实验室等)租赁为主转变。切实加强山后地区生态环境控制,严格控制山后地区人口过快增产。温泉镇、永丰基地及其它专业园和乡镇,只宜保留小规模住宅用地。 2、东部地区空间发展策略—“一心一轴四基地” (1)功能定位:海淀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高科技园区和核心功能区,以发展高科技研发、创新产业和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为主,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 (2)规划空间形态:东部高科技园区主要在强化核心产业园区综合化和新开发的产业空间定向化的基础上,规划形成“一心一轴四基地”的空间形态。“一心”是指通过整合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九个园区,建成以科技研发、科技服务、金融咨讯、商务贸易、行政办公、科技会展、休闲旅游为主,并配有商业、酒店、餐饮、公寓、文化、康体、娱乐、大型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海淀综合中心,作为未来海淀区的“空间名片”。九个园区包括了中关村西区、科学城、清华大学及其科技园、北京大学及其科技园和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一轴”为学院路科技研发和创新服务发展轴,以沿线大学和研究机构及其科技园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