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9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言:历史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深厚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未来从事历史研究、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
一、课程设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既注重历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强调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概论》等。
这些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
2. 专业课程:包括《历史研究方法》、《历史文献学》、《历史考古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进行历史研究,并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3. 拓展课程:包括《历史地理学》、《历史人口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
这些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视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其他领域的兴趣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环节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实践环节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的实践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
2. 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相关机构进行实习,如博物馆、档案馆、出版社等,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3. 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如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申请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论文写作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是对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1. 论文选题: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历史研究课题,通过与导师的讨论和指导,确立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北大历史系培养方案1. 前言北京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10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历史系之一,也是最具声望的历史系之一。
历史系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严谨的学术传统和高水准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了一大批历史学界的知名学者。
针对学生对该系培养方案的关注,本文将介绍北大历史系的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就读历史系。
2. 学习目标北大历史系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历史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宽广的历史学知识面和深刻的历史学思考能力,能够在历史文献和资料中独立开展研究,并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北大历史系要求学生在一些方面具有以下能力:•具有优秀的基础历史学知识和扎实的外语水平,能熟练阅读各种历史学资料和文献。
•能够独立进行历史学研究,理解并掌握历史学科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进行专业的历史学研究。
•具有深刻的历史学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并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分析和研究。
•具有成熟的历史学研究和撰写能力,能够撰写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并进行高质量的口头表达。
3. 培养课程北大历史系的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3.1.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北大历史系的核心课程,包括历史学概论、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西方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和历史文献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3.2. 选修课程北大历史系同时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史等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术需求。
学生可从这些选修课程中选择符合其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3.3. 论文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北大历史系要求学生提交论文。
历史系的论文开题、写作和答辩都严格按照学科规范和流程进行。
毕业论文要求具有独立的课题选择、文献查阅、研究设计和系统论证能力,并且要符合学院、学科和学界的研究水准。
历史系培养方案范文历史系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历史系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坚持培养学生的基本史学素养,强化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历史系培养方案的简要概述:一、导论:历史学导论是历史系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
这门课程会介绍历史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史料的鉴定和分析、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历史学的理论框架等。
二、核心课程:历史系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古代史: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学生将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2.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变革,包括晚清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3.世界历史:这门课程将介绍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学生将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全球视角了解历史。
4.史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将介绍历史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史料收集与分析、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历史学的研究领域等。
三、选修课程:历史系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配置,同时也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以提高其综合素养。
选修课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比如中世纪史、现代史等;2.特定地区的历史研究,比如美国历史、欧洲历史、亚洲历史等;3.专题研究,比如革命史、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史学方法论等;4.文化史,比如艺术史、音乐史、宗教史等;5.跨学科研究,比如历史与社会学、历史与经济学、历史与政治学等。
四、实践教学:历史系的培养方案也强调实践教学,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一、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国史原始资料和一门外语资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毕业要求总学分达到137学分。
其中:1.公共课30学分2.专业必修课51学分3.通选课16学分(其中:历史学领域的通选课只能计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他各领域通选课均要求4学分)4.专业选修课至少34学分5.研究写作课(毕业论文等)6学分四、课程设置:类别课程名称学分1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 3思想品德修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邓小平理论 3军事理论 2公共英语8体育 4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6共30 注:1.毛泽东思想概论(2),本系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涵盖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本系在世界当代史中涵盖2 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8中国近代史 4中华民国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世界上古史 3世界中古史 3欧美近代史 3亚非拉近代史 3世界现代史 3世界当代史 3中国历史文选8史学概论 3中国史学史 3外国史学史 3共51(注:“元培计划实验班”同学转入历史系者,可用中文系“古代汉语”课学分代替历史系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选”)3 全校通选课共16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3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8中国古代史专题 2中国近代史专题 2中国现代史专题 2中国政治史专题 2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考古学通论 3考古新发现与史学研究 2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2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中外比较城市史 2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导读 2中国古代社会史 2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中国古代经济史 2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中国古代军事史 2中国古代婚姻史 2中国古代装饰文化 2中国科举制度史 2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文史知识专题 2中国古代民族史 2中国古代周边关系史 2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 2 敦煌吐鲁番学导论 2 简牍学概论 2 左传选读 2 三国志选读 2 资治通鉴选读 2 元明史料笔记选读 2 地图的历史与文化 2 北京城市历史与文化 2 先秦史专题 2 秦汉史专题 2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2 隋唐史专题 2 宋辽金史专题 2 元史专题 2 明史专题 2 清史专题 2 晚清史专题 2 明清经济与社会 2 明清地方行政与基层社会 2 中国近代经济史 2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 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2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 2 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 2 二十世纪中外关系史 2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专题 2 中国近代社会史 3 中国现代社会史 3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 2 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述评 2 中国近代思想史 2 中国现代文化史 2 中国近代军事史 2 二十世纪中国军事史 2 中国现代经济史 2 辛亥革命史 2 军阀政治史 2 抗日战争史 2 中华民国史专题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2台湾百年史 2影视中的两岸关系 2现代中国人物专题 2港督与香港现代化 2中国近代疆域变迁史 2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2中国书法 2书学史 2中国绘画史 2艺术史 2以上任选至少34学分5 研究写作课社会调查报告 1学年论文 2毕业论文 3共6本科世界历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一、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北大科学技术史培养方案北大科学技术史是北京大学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能力。
北大科学技术史的培养方案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下面将介绍该方案的内容和特点。
一、课程设置北大科学技术史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设置:1.科学技术史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技术史的框架和体系。
2.经典科学技术史课程:该课程重点介绍了一些经典的科学技术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对科学技术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3.专题研究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具体科学技术史问题的机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4.实践环节: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科技史博物馆参观等方式进行实践。
二、教学方法北大科学技术史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讨论、案例分析、小组研究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独立研究能力。
三、评价方式北大科学技术史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论文写作、小组报告、学术讨论、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四、特色与亮点北大科学技术史的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和亮点: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案中设置了实践环节,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论学习,还可以通过实践了解科学技术史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2.强调综合能力培养:方案中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水平。
3.开放性与选择性:方案中的专题研究课程和实践环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2019北师大历史系培养方案学分北师大历史系培养方案是指北师大历史系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制定的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单位,也是评价学生学业进展的重要指标。
下面将详细介绍2019北师大历史系培养方案中的学分要求。
一、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学分要求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基本知识和研究能力。
在2019北师大历史系培养方案中,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总学分要求为40学分。
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概论》等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如《中国民族史》、《社会史》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方向课程学分要求专业方向课程是历史学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深入研究能力。
在2019北师大历史系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课程学分要求为20学分。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并选修相应的课程。
通过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以在特定领域内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研究经验,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要求通识教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中的补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在2019北师大历史系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要求为3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通过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选修课程学分要求选修课程是历史学专业中的选择性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兴趣发展。
在2019北师大历史系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学分要求为20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各类选修课程,如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等。
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加自身竞争力。
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历史学类一、基本情况1. 专业简介北京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历史悠久,实力强盛,在全球大学历史学排名中也位居前列。
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有史学堂,1904年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1910年成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中国史学门,1919年中国史学门改称史学系。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史学系改称历史学系。
1963年北大历史学系在国内首建“世界史”专业,2012年首创“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北大历史学系形成了专业齐全、名师荟萃、课程系统的全面优势,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学科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现已双双入选国家的“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之列。
2020年北京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在QS世界大学历史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24,是中国高校中唯一进入世界前30者。
2. 师资队伍历史学系的教学科研单位有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欧美史教研室、亚非拉史教研室,此外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方古典学中心是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并负责组织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系统教学与标准化考试。
历史学系师资雄厚,名师辈出,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18人。
其中资深教授1人,博雅讲席教授5人,博雅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
多名著名教授一直活跃在本科教学第一线。
3. 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国家和学校对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
本专业有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多次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此外还有欧洲研究中心、希腊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东南亚学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等虚体研究机构,凸显各种专门历史研究的特色。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1. 概述•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方案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在历史学领域具备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
2.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历史学研究和学术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叙述和分析的能力,能够批判性思考和评估历史事件和现象。
•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学术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3. 培养方案3.1 基础课程培养•历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3.2 专业课程培养3.2.1 专业核心课程•史料学•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方法•历史学理论与方法3.2.2 专业选修课程•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地理史•社会史3.3 实践环节•动手实践课程:历史实地考察、档案馆实习等。
•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参与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
•学术会议参与:参加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扩展学术视野。
4. 培养成果评估•学业成绩: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取得合格成绩。
•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具备独立研究能力。
•学术活动参与: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学术活动,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
5. 总结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深厚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培养,学生将掌握历史学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发展批判性思考和研究能力,并具备跨学科的学术能力。
评估标准包括学业成绩、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参与。
该方案旨在准备学生进入历史学研究领域并为社会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6. 招生范围和要求•本方案招收对历史感兴趣并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的学生。
•申请者需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扎实的学科基础。
•申请者需通过招生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环节。
7. 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为四年制本科教育,总学分要求XXX。
北大培养方案
北大(北京大学)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自身特点,设计的一套完整的教育计划。
北大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识教育: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一定比例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培养全面的知识视野。
2. 专业教育: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北大提供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3. 实践锻炼: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北大提供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和机会。
学生可以参与创新竞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实践能力。
5. 国际化教育:北大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生可以通过留学、交换生项目等形式,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总体来说,北大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综合素
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术、职业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同时,北大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历史学双学位(中国大陆学生、港澳台学生及留学生适用)一、培养目标通过二至三年的系统教育,使修读历史学双学位的学生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础知识,熟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和一定的史学研究能力。
二、招生与培养符合学校教务部有关要求的本科学生,原则上从本科第二年开始学习。
特殊情况,经批准后,可以从在校第三年开始修读。
不单独开班,采取自由选课方式。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50学分说明:①课程名称带*号者为选择性必修课。
②超出要求之外的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可替代专业选修课学分。
补充说明1)学生主修专业教学计划与辅修或双学位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程内容相近或相同时,学生应选修其他课程取得学分,重复修读内容相近或相同的课程成绩无效。
2)一门课程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大类平台课、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公选课等类别中可归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别者,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类别登记学分,不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别中重复计算学分。
3)本系开设的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中,“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中国通史(近代部分)”、“世界通史(上)”、“世界通史(下)”、“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图说中国古代文明:商周与秦汉”、“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二战以来影视中的两岸关系”、“中世纪西欧社会史”10门课程不能作为本系专业选修课。
4)本辅修/双学位项目按《北京大学本科生选修辅修/双学位专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本教学计划如有未尽事宜,或教育部及学校教务部另有新规,将根据需要进行修订,届时再临时通知。
5)如有疑问,可向本科教学主管副系主任或本科主管教务老师咨询,并欢迎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历史学辅修(中国大陆学生、港澳台学生及留学生适用)一、培养目标通过系统修读历史学有关课程,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基础知识,熟悉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
北大历史系培养方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一、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国史原始资料和一门外语资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毕业要求总学分达到137学分。
其中:1.公共课30学分2.专业必修课51学分3.通选课16学分(其中:历史学领域的通选课只能计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他各领域通选课均要求4学分)4.专业选修课至少34学分5.研究写作课(毕业论文等)6学分四、课程设置:类别课程名称学分1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3思想品德修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邓小平理论 3军事理论 2公共英语 8体育 4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6共30注:1.毛泽东思想概论(2),本系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涵盖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本系在世界当代史中涵盖2 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8中国近代史 4中华民国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世界上古史 3世界中古史 3欧美近代史 3亚非拉近代史 3世界现代史 3世界当代史 3中国历史文选 8史学概论 3中国史学史 3外国史学史 3共51(注:“元培计划实验班”同学转入历史系者,可用中文系“古代汉语”课学分代替历史系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选”)3 全校通选课共16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3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 8中国古代史专题 2中国近代史专题 2中国现代史专题 2中国政治史专题 2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考古学通论 3考古新发现与史学研究 2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2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中外比较城市史 2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导读 2中国古代社会史 2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中国古代经济史 2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中国古代军事史 2中国古代婚姻史 2中国古代装饰文化 2中国科举制度史 2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文史知识专题 2中国古代民族史 2中国古代周边关系史 2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 2敦煌吐鲁番学导论 2简牍学概论 2左传选读 2三国志选读 2资治通鉴选读 2元明史料笔记选读 2地图的历史与文化 2北京城市历史与文化 2先秦史专题 2秦汉史专题 2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2隋唐史专题 2宋辽金史专题 2元史专题 2明史专题 2清史专题 2晚清史专题 2明清经济与社会 2明清地方行政与基层社会 2中国近代经济史 2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 2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2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 2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 2二十世纪中外关系史 2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专题 2中国近代社会史 3中国现代社会史 3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 2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述评 2中国近代思想史 2中国现代文化史 2中国近代军事史 2二十世纪中国军事史 2中国现代经济史 2辛亥革命史 2军阀政治史 2抗日战争史 2中华民国史专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2台湾百年史 2影视中的两岸关系 2现代中国人物专题 2港督与香港现代化 2中国近代疆域变迁史 2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2中国书法 2书学史 2中国绘画史 2艺术史 2以上任选至少34学分5 研究写作课社会调查报告1学年论文 2毕业论文 3共6本科世界历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一、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拥护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初中历史教学、科研与教育管理工作,以及能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历史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一)知识要求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2.熟悉教育法规,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学基本理论;3.具有新的史学观念,了解国内外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4.了解本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状况。
(二)能力要求1.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具备初中历史教学、教研的能力及教育管理的能力;4.具有班级管理及课外活动组织能力,能够胜任班主任的岗位。
(三)素质要求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3.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较高文化素养;4.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5.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史、世界史、教育学四、核心课程: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史学史、历史教学论、中学教育学、中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职业能力训练、岗位体验、社会实践、课外阅读、专业考察、学术讲座、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
六、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七、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本科培养方案主要是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知识、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
下面是一个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的具体介绍:一、培养目标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学生,具备以下核心素养:1. 掌握广泛的历史学知识,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和方法。
2. 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学方法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
3.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历史文献的评价和系统整理,并能够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4. 具备跨学科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
二、学位课程设置1. 历史学专业的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等。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 学位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历史调查和研究项目、实习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1. 实践教学是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将组织学生参与历史文物保护与修复、博物馆和档案馆实习、考古发掘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经验。
2. 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会议、出版物编辑等学术活动,与专业人士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四、实践教学环节1. 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分阶段、分任务参与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2. 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包括实地考察、调研报告撰写、实践经验交流等。
五、毕业要求与评价1. 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前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独立开展研究,深入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问题或者主题。
2. 毕业论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评价和学位授予。
六、就业与发展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以下领域找到就业机会:1. 高校教师或研究员: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下一代历史学人才。
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和研究能力,具备跨学科视野和批判思维的高素质历史学人才。
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全面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具备深入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熟悉历史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具备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3.具备历史文献分析和历史资料研究的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历史信息的可信度;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5.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清晰地传递历史信息和研究成果;6.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元环境中协调合作。
二、培养方案1.学制与学分要求历史学本科专业学制为四年,总学分要求为XXX。
其中,历史学专业课程学分为XXX,必修课学分为XXX,选修课学分为XXX,综合实践学分为XXX。
2.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在历史学本科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开设优质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思维。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哲学、文化与文明、社会学、经济学等。
(2)专业基础课程:历史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
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史学原理、历史文献学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基础,并培养其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专业选修课程:历史学本科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继续深化历史学的专业知识,包括专题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二是开设跨学科课程,如历史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历史与文学等。
这些选修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4)综合实践:历史学本科专业综合实践分为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两个部分。
实习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历史研究项目或历史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研究课题,通过文献搜集、资料分析和学术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北大历史学系本科课程
北大历史学系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本科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世界历史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北大历史学系本科课程的具体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是北大历史学系本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主要涵盖了从夏朝到清朝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学生将通过学习古代文献、考古资料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是北大历史学系本科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主要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现代中国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学生将通过学习历史文献、研究历史事件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三、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北大历史学系本科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主要涵盖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包括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多个地区。
学生将通过学习历史文献、研究历史事件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四、历史学理论
历史学理论是北大历史学系本科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主要涵盖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
学生将通过学习历史学理论,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深入研究历史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大历史学系本科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近现代以及世界历史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学专业(大类)培养方案(中文版)一、专业简介:历史学系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
学生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系统了解中外文化传统和风俗民情。
本科毕业后学生可以推荐免试或考取本院各个硕士专业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成为适合从事历史及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三、培养要求:历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2.掌握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3.掌握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4.具有熟练阅读和运用历史文献的能力;5.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查阅相关专业书刊;6.具有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7.初步具备独立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8.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爱好体育锻炼,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四、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通史•世界近代史、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1.社会实践。
结合专业进行社会调查,或到基层挂职锻炼;或到有关科研单位从事史料的实际整理。
时间8周。
要求学生在深入调研、认真实践的过程中写出总结报告。
2.毕业实习。
结合历史学专业的特点,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体验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深化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将书本的平面知识立体化、具体化。
3.学年论文。
要求学生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完成一篇与专业有关的学年论文,由指导教师评阅,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有关专家审定,并作为推荐免试硕士生的重要参考。
本科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
一、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国史原始资料和一门外语资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
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
毕业要求总学分达到137学分。
其中:
1.公共课30学分
2.专业必修课51学分
3.通选课16学分(其中:历史学领域的通选课只能计为专业选修课学分,其他各领域通选
课均要求4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34学分
5.研究写作课(毕业论文等)6学分
四、课程设置: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
1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 3
思想品德修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邓小平理论 3
军事理论 2
公共英语8
体育 4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6
共30 注:1.毛泽东思想概论(2),本系在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涵盖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本系在世界当代史中涵盖
2 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8
中国近代史 4
中华民国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
世界上古史 3
世界中古史 3
欧美近代史 3
亚非拉近代史 3
世界现代史 3
世界当代史 3
中国历史文选8
史学概论 3
中国史学史 3
外国史学史 3
共51
(注:“元培计划实验班”同学转入历史系者,可用中文系“古代汉语”课学分代替历史系专业必修课“中国历史文选”)
3 全校通选课共16
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3
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8
中国古代史专题 2
中国近代史专题 2
中国现代史专题 2
中国政治史专题 2
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
考古学通论 3
考古新发现与史学研究 2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2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2
中外比较城市史 2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导读 2
中国古代社会史 2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2
中国古代经济史 2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2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2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
中国古代军事史 2
中国古代婚姻史 2
中国古代装饰文化 2
中国科举制度史 2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2
文史知识专题 2
中国古代民族史 2
中国古代周边关系史 2
中国古代妇女史专题 2 敦煌吐鲁番学导论 2 简牍学概论 2 左传选读 2 三国志选读 2 资治通鉴选读 2 元明史料笔记选读 2 地图的历史与文化 2 北京城市历史与文化 2 先秦史专题 2 秦汉史专题 2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 2 隋唐史专题 2 宋辽金史专题 2 元史专题 2 明史专题 2 清史专题 2 晚清史专题 2 明清经济与社会 2 明清地方行政与基层社会 2 中国近代经济史 2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 2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2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 2 现代中外关系史专题 2 二十世纪中外关系史 2 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专题 2 中国近代社会史 3 中国现代社会史 3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 2 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述评 2 中国近代思想史 2 中国现代文化史 2 中国近代军事史 2 二十世纪中国军事史 2 中国现代经济史 2 辛亥革命史 2 军阀政治史 2 抗日战争史 2 中华民国史专题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2
台湾百年史 2
影视中的两岸关系 2
现代中国人物专题 2
港督与香港现代化 2
中国近代疆域变迁史 2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2
中国书法 2
书学史 2
中国绘画史 2
艺术史 2
以上任选至少34学分
5 研究写作课社会调查报告 1
学年论文 2
毕业论文 3
共6
本科世界历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2003年3月修订)
一、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高质量、多层面的史学人才,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扎实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能力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整理、考证、分析中文史料和世界史的至少一门外语资料。
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
二、学制:四年
三、课程类别和学分分配: 与历史学专业相同
四、课程设置:
类别课程名称学分
1公共课同历史学专业
2 专业必修课同历史学专业
3 全校通选课同历史学专业
4 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3
本系跨专业选修课与跨系选修课8
专业外语(英、日、俄等)8
世界古代史专题 2
世界近代史专题 2
世界现代史专题 2
地区史专题 2
国别史专题 2
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 3
世界文明史 3
西方文明史导论 2
西方历史哲学 2
古代东方专题 2
古代希腊史 2
古代罗马史 2
西方法制史 2
拜占庭帝国史 2
神圣罗马帝国史 2
中古西欧政治制度与思想 2
中古西欧王权 2
中古西欧经济与社会 2
近代欧洲的兴起(15—17世纪) 2
教会史 2 教会法的传统和精神 2 基督教文明史 2 基督教艺术史 2 斯拉夫文明史 2 地中海文明 2 农民社会 2 亚欧封建社会比较 2 启蒙运动史 2 资本主义史 2 工业社会的兴起 2 知识发展与社会变迁 2 现代社会的诞生(18—19世纪) 2 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史 2 欧洲历史上的妇女与家庭 2 欧洲一体化进程 2 冷战史 2 殖民主义的兴亡 2 后殖民时代的南北关系 2 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 2 人类文化价值的演进 2 当代世界热点问题探源 2 外国历史名著选读 3 西方当代史学流派 2 世界现代化进程 2 世界民主化进程 2 环太平洋地区历史发展 2 华人华侨史 2 东亚区域史 2 历史学家与社会学 2 历史传记研读 2 欧洲文艺复兴 2 宗教改革史 2 美国史 2 美国对外关系史 2 英国史 2 德国史 2 德国现代史 2 德国文化史 2 意大利史 2 法国史 2
法国革命心态史 2
俄国史 2
苏联东欧史专题 2
日本史 2
印度史 2
南亚史 2
东南亚史 2
印尼史 2
东亚政治发展 2
东北亚史 2
韩国史 2
南非史 2
非洲史 2
拉美史 2
以上任选至少34学分5 研究写作课同历史学专业
(注:以上历史学、世界历史各专业选修课均可供外系选修)
历史学本科(含历史学、世界历史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2003年3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制:2—3年
三、课程和学分分配:要求总学分达到38学分。
其中:
1 必修(专业必修加全校通选)课22或23学分:
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
中国近代史4学分
中华民国史2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
世界通史(上)(通选课)3学分
世界通史(下)(通选课)3学分
共22学分
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
世界中古史3学分
欧美近代史3学分
亚非拉近代史3学分
世界现代史3学分
世界当代史3学分
中国通史(古代)(通选课)3学分
中国通史(近代)(通选课)2学分
共23学分
2专业选修课16或15学分,可从历史系历史学、世界历史两套专业选修课中任选。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①22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6学分。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②23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5学分。
历史学本科(含历史学、世界历史二专业)辅修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2003年3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制:2—3年
三、课程和学分分配:要求总学分达到28学分。
其中:
1 专业必修课16或18学分:
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
中国近代史4学分
中华民国史2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
共16学分
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
世界中古史3学分
欧美近代史3学分
亚非拉近代史3学分
世界现代史3学分
世界当代史3学分
共18学分
3专业选修课12或10学分,可从历史系历史学、世界历史两套专业选修课中任选。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①16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2学分。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②18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0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