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设计中的振动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82.44 KB
- 文档页数:3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典型故障分析摘要:为解决航空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设备故障问题,提升飞机的安全飞行系数。
本文立足实际,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典型故障进行解析,提出相关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典型故障引言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设计、生产环节,整机振动是极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很多发动机在研究和生产中都遇到过,必须切实解决,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促进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发展。
有些发动机在研发阶段,就会遇到整机振动问题的影响,其振动超标的问题比较严重,通常占比为1/4—1/3,对于发动机的调试和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有些发动机在投入使用后,由于振动偏大而产生的安全问题,返修率达5%。
振动发生后,极易导致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不合格,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整机振动故障的发生原因比较多,复杂性较高,是综合性因素构成的。
因此,深入分析整机振动的发生规律,总结形成原因,采取合理的有效措施解决整机振动的问题,对于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应用有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整机振动典型故障,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解决措施,希望为发动机稳定运行提供帮助。
1转子热弯曲引发的振动故障在国内外的航空发动机研究机构日常工作中,极为重视转子发热的问题,投入的研究力量比较大。
美国空军涡轮发动机机构发布大纲中指出,从符合飞机的战术方面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热启动问题,这已经成为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应用的重点,并且将挠区转子的启动问题作为研究和试验的重点。
在某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多次出现转子发热产生的振动偏大问题。
其振动的特点就是在启动时振动变得非常强烈,超过规定的振动峰值,有些还会导致启动终止,或者出现气压机转子的损伤,或者叶片出现严重的摩擦,导致结构损坏的问题,如果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极易导致转子出现掉角、裂纹的问题。
热启动时,转子热弯曲的问题就会出现在发动机停车后,这是系统工作温度相对较高,叶片—轮盘—转轴封闭机匣内,在冷却的过程中。
外部的气流会持续性进入到发动机内部,因为外部气流的温度比较低,发动机内部温度高,热气流会不断的向上移动,而冷气流则会向下移动。
随机振动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航空航天工程是最复杂和关键的工程之一。
传统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主要考虑各种规律性振动的影响,但不能保证某些形式的无规律性振动不会危及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然而,随机振动却是大量出现在实际环境中的,如气动力、弹性力、机械耦合、温度梯度等。
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随机振动,降低其对航空航天系统的不良影响,是航空航天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机振动的研究和控制,主要是通过信号处理和控制理论来实现。
目前,随机振动控制技术在结构动力学、航空飞行控制和卫星定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结构动力学的随机振动控制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机体、桥梁、建筑物等大型结构物。
当这些结构物受到外部激励或内部资源的影响时,随机振动就会产生。
长期以来,通过耗散振能和振源设计等方式来控制振动一直是结构动力控制的一项核心任务。
近年来,随机振动控制技术在结构动力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主要应用流程如下:1. 采集结构物的振动数据,并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2. 通过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出结构物的振动响应特征,并分析其随机振动特性;3. 设计控制器,实现结构物振动的主动或半主动控制;4. 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边界条件下,随机振动控制技术极大地减轻了结构物的振动。
航空飞行控制中的随机振动控制航空飞行控制是随机振动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航空飞行控制系统中,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稳态和非稳态随机干扰,如风速、气流、剪力、滚转等,这些干扰都会导致飞机的振动和不安全情况。
传统的非线性控制方法难以有效地控制随机振动,但随机振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随机振动控制技术通过控制飞机的姿态和空速,在飞行时控制随机振动的力量和方向,从而确保飞机的安全性能。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飞行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确保飞机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降低飞机的事故风险。
卫星定位的随机振动控制卫星是人类用于探索宇宙和进行远程监测的重要工具。
842022年6月下 第12期 总第384期工艺设计改造及检测检修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飞行器执行飞行任务时,在特定工况下气动力影响机体导致仪表板振动过大,影响驾驶员行驶安全及使用舒适性,本文通过对仪表板振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仅在特定工况下、低频环境下出现过度振动,原有减振设备无法抵消隔振。
在不改变机上现有设备情况下,以结构加强的形式兼顾人机功效及减振效果,从重量最轻化并兼顾维护性角度设计一种便捷的仪表板减振加强方案。
实现仪表板振动问题的控制,保证仪表板上安装设备的正常使用,为驾驶员提供正常的机上数据,保证全工况下的飞行安全。
1.概述1.1视界要求仪表板是指位于驾驶员视野内,用于安装仪表、电子显示器以及控制装置、灯光信号装置的板件,仪表板面一般应垂直于驾驶员的正常视线,与正常视线的夹角不应小于45°,为驾驶员提供良好阅读数据体验,视界示意如图1所示。
仪表板振动过大,导致设备仪表晃动,影响驾驶员读取设备仪表,也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1.2其他要求根据文献[1-2]中要求:仪表板板件应有足够的刚度。
薄板式仪表板板件四周应有连续的加强边或框架,必要时,在开孔薄弱部位应给以加强。
仪表板允许的最大过载应小于仪表允许的过载值。
根据文献[2-3]中规定:在垂直于空勤组成员视线的任何方向上,空勤组位置处的显示器、仪表和武器瞄准设备的振动水平应符合下述规定:Ⅰ区:振动水平不应超过0.38mm 的位移峰峰值。
根据文献[1]中要求:有减震的仪表板谐振频率不应小于12Hz。
安装在飞机结构上的减震器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安装减震器支架的飞机结构部位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中国民用航空规章关于文献[4]中布局和可见度(f)条款规定:仪表板的振动不得破坏或降低任何仪表的判读性和精度。
图1 视界示意根据以上航标及国军标的要求,航空仪表不仅需满足强度要求,还需控制仪表板振动水平以达到一种适航稳定状态。
直升飞机振动降噪技术的研究直升飞机一直是航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飞机通常飞行速度较低,而且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振动。
这不仅会影响机上人员的健康和舒适度,而且会对直升机的性能和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直升飞机振动降噪技术已成为目前航空工程领域的热点之一。
1. 振动和噪音的来源在直升飞机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来源的振动和噪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主旋翼振动和噪音直升机的主旋翼是产生升力的关键部件,也是直升机振动和噪音的主要来源之一。
主旋翼会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包括旋翼片通过空气产生的气动声、旋翼片的弯曲振动、螺母振动等。
1.2 尾旋翼振动和噪音尾旋翼的振动和噪音主要来自旋翼片和推进器的气流相互作用产生的噪音和振动。
1.3 发动机振动和噪音发动机是直升机的动力来源,但也是造成直升机振动和噪音的重要来源之一。
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会传输到整个飞机结构中,并且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 振动和噪音的危害直升飞机的振动和噪音不仅会影响机上人员的健康和舒适度,而且会对飞机自身的性能和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2.1 健康和舒适度直升飞机振动和噪音会对机上人员的身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长时间飞行时会引起疲劳、头痛、失眠等不适症状。
这种疲劳现象会对乘员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2.2 性能和寿命直升机振动和噪音会影响整个飞行器的性能和寿命,包括机身结构疲劳裂纹、位移和弯曲,以及机械元件的磨损和损坏等。
这些问题会影响直升机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飞行维修成本。
3. 振动和噪音降低措施降低直升机振动和噪音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设计优化直升机的设计优化是降低振动和噪音的关键。
在设计直升机时,应该考虑各种因素,如飞机结构、气动特性、发动机选择和飞行控制等。
通过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在设计阶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振动和噪音产生的可能。
3.2 材料优化材料的选择和优化对于降低振动和噪音也很关键。
一些新型的材料,如碳纤维和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高的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直升机的性能,并降低振动和噪音的产生。
飞机颤振现象数值模拟近年来,随着飞机工业的不断发展,飞机颤振现象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飞行中的颤振不仅给乘客带来恐慌,严重的颤振还会对机身以及机械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因此,我们需要对飞机颤振现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更好地理解颤振的成因和特性,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飞机颤振的成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强度、飞行状态及环境因素。
其中,结构强度是最主要的因素。
在飞行中,飞机机身及其附属物受到的气动力、重力等多种外力的作用,从而在某些特定的频率下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向飞机的其他部位传递,进而对机身结构造成损伤。
因此,为了避免颤振现象的发生,我们需要对飞机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对飞机进行三维建模,并将其纳入数值模拟分析。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飞机在特定频率下的应力分布和振动情况,以此检测飞机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在飞行状态及环境因素方面,我们也应进行充分考虑。
飞机在空气动力学环境下的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因而对飞行过程进行准确的建模和仿真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仿真,我们可以模拟飞机在各种气流和涡流下的流场变化情况,以此来研究飞机在不同气流环境中的耐受性。
除了结构强度和飞行状态外,外界环境因素对飞机颤振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当飞机遇到强烈的自然过程诸如大风暴和雷击等情况时,其结构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地貌和气象条件来选择适当的飞行路径,以减小或避免飞机遭受强烈的自然过程的影响。
总体上,在解决飞机颤振问题方面,需要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
除了数值模拟分析之外,我们还应该对于飞机的结构设计、飞行规划等方面做出改进和完善。
这样,飞机颤振现象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和管理。
在数值模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专业的工具和软件。
其中,计算流体力学(CFD)和有限元分析(FEA)是最为常见的模拟工具。
CFD主要用于描述飞机在流动场中的运动行为,而FEA则主要用于分析飞机受到各种载荷时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振动仿真分析与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航空航天工程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依靠高科技手段进行实现和完善,其中振动仿真分析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
振动在航空航天工程中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它对飞机或者飞行器的飞行品质起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掌握了振动仿真技术,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控制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振动问题,更好的保障飞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一、振动仿真分析技术的应用振动仿真分析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工程结构或系统进行振动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利用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模态分析等方法对结构或系统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特定工况下工程结构或系统的变形、应力和振幅等信息,预测并评估振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在航空航天工程中,振动仿真分析技术常用于飞机、火箭、卫星等工程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如飞机发动机的振动分析和控制、卫星运载系统的振动分析等。
在飞机发动机的振动仿真分析中,如何设计有效的振动控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飞机发动机的振动可以通过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方法进行控制。
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力学或电子设备来控制发动机振动的一种方法,如利用机电传感器对发动机进行控制;被动控制则采用控制弹性材料等可以控制振动的材料对发动机进行控制。
实际上,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主动控制的方法,因为被动控制的方法在设计和施工中耗时较长,且成本较高。
二、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振动控制技术是一种针对工程结构或系统进行振动控制的技术。
它通过利用材料的分布或者运动方式来控制工程结构或系统的振动,以达到控制振动的目的。
在航空航天工程中,振动控制技术可以用于飞机、卫星等工程结构或系统的振动控制。
一般来说,振动控制技术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结构阻尼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工程结构或系统的阻尼来控制振动。
它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在结构中添加抗振材料,或改变不同材料在结构中的分布,来改变结构的阻尼;另一种是通过将阻尼器安装在结构中,利用液压或机械阻尼器来控制振动。
飞机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与减振设计1. 引言飞机是一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载荷作用而发生振动。
这些振动不仅会对飞机性能、舒适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也会对乘客和机组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飞机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和减振设计至关重要。
2. 飞机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2.1 飞行加速度场的建立在飞机振动特性分析中,首先需要建立飞行加速度场。
飞行加速度场是描述飞机在各飞行工况下所受到的加速度分布的数学模型。
通过飞行加速度场的建立,可以确定飞机不同位置的加速度响应,进而分析飞机结构的振动特性。
2.2 结构模态分析结构模态分析是飞机振动特性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态分析,可以得到飞机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特性等信息。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飞机结构的振动响应和提出减振设计方案非常关键。
3. 飞机结构的减振设计3.1 主动减振设计主动减振设计采用主动控制手段,通过在飞机结构中引入能够感知和响应振动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算法等,来实现对振动的主动控制和减小。
主动减振设计可以根据振动特性的分析结果,调节控制参数和控制策略,使飞机结构能够实时地消除或减小振动响应,提高飞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3.2 被动减振设计被动减振设计通过在飞机结构中引入各种减振装置,如减振器、阻尼器等,来消耗和吸收结构振动的能量,降低振动响应。
被动减振设计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可以在设计初期就通过结构参数的优化来实现减振效果。
4. 结论飞机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和减振设计是保证飞机性能和舒适性的重要工作。
振动特性分析可以为减振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而减振设计可以通过引入主动或被动减振手段来降低飞机结构的振动响应。
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飞机结构的振动控制技术,为飞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机翼振动模态试验与颤振分析1 引言高空长航时飞机近年来得到了世界的普遍重视。
由于其对长航时性能的要求,这种飞机的机翼往往采用非常大的展弦比,且要求结构重量非常低。
大展弦比和低重量的要求,往往使得这类结构受载时产生一系列气动弹性问题,如机翼结构的静气动弹性发散、颤振等等。
这些问题构成飞行器设计和其它结构设计中的不利因素,甚至极为有害,解决气动弹性问题历来为飞机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气动弹性问题又分为静气动弹性问题和动气动弹性问题。
在动气动弹性问题领域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颤振问题。
颤振现象是气动力、结构弹性力和惯性力三者耦合的结果。
所以颤振的发生与机翼结构的振动特性密切相关。
在对机翼进行颤振特性的数值计算时,颤振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取决于机翼各阶固有振动模态的精确性。
真实机翼的固有模态可以通过模态试验测得。
根据颤振数值计算过程的需要,参与计算的各阶模态必须正交,而试验测得的模态并不严格正交,且因为结构阻尼的存在,模态通常为复数。
有一种处理方法是通过取幅值,把各阶模态变为实模态,然后对求得的广义质量阵、刚度阵进行修正,使其变为对角阵从而方便数值计算;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建立机翼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求得固有模态(满足正交性),但是计算所得模态的正确性需要通过模态试验进行验证。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第二种方法,本文也采用这种方法的思路。
本文研究对象为一个大展弦比平板机翼模型:一块半展长 1 米,弦长0.12 米,厚度1.8毫米的铝板,边界条件为根部固支。
2 模态数值分析有限元模型作为颤振分析的基础,也是试验模态结果正确性验证的重要参考。
另外根据计算所得的各阶主要模态的节线位置,可以确定传感器测量点和激振点的布放位置(尽量将激振点和测量点放置在远离各阶节线的位置,如果正好在某阶节线上,则该阶模态无法激励出或测量不到)。
所以在试验前须根据实际结构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结构质量、刚度特性的有限元模型。
使用Nastran 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根部固支状态下的振动模态计算,得到结果如表 1 所示。
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技术的气动噪声与振动控制航空航天领域一直是现代科技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领域之一。
在飞行过程中,飞机和其他飞行器所受到的空气力和其他不利因素对其飞行性能和飞行安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气动噪声和振动是较为困扰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气动噪声和振动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讨论目前的一些气动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
气动噪声和振动是航空航天领域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现代飞机设计中,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也越来越高。
这不仅要求飞机的设计和制造符合高性能、高可靠性、经济实用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飞机的噪声和振动问题如何避免影响其性能和舒适度。
飞机的气动噪声和振动是由空气动力学原理产生的。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穿过气流时会产生空气动力学噪声。
这种噪声主要由飞机表面的涡旋、气流分离、抖动等产生,常常会通过机身表面传输到驾驶舱,给乘客和机内设备带来明显的噪声和振动。
飞机的机轮和发动机等机件的振动则是由运转过程中的阻力和惯性力产生的。
飞机的气动噪声和振动问题存在较大的挑战,开发高效的控制方式至关重要。
目前,航空航天领域中的控制技术主要涉及噪声控制和振动控制两个方面。
针对气动噪声问题,人们发展了一系列噪声控制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降噪技术。
这种技术针对噪声源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飞机周围产生的噪声。
通常包括降低发动机噪声、减少飞机表面气流的阻力、减少航空器表面涡旋等。
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噪声水平。
振动控制方面,现代飞机使用的技术数量和种类非常多。
例如,使用动平衡技术可以减少飞机运转时的振动,使用主动控制技术可以通过在飞机表面增加控制展弦比的方法来控制机身的振动。
还有一些方法,如使用传感器和物理控制器来控制转子,以控制振动和叶轮噪声的发生。
此外,人们还研究了一些新的控制技术,例如基于互补滤波技术的振动控制技术。
这种控制技术通过在机器表面安装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工具,并检测运动状态进行周密监控,实现对其进行连续、准确的控制。
飞机为什么要做全机地面振动试验作者:王军朋来源:《大飞机》2020年第08期18世纪中叶,一队士兵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迈着威武雄壮、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法国昂热市一座大桥,快走到桥中间时,桥梁突然发生强烈的颤动并且最终断裂坍塌,造成许多官兵和市民落入水中丧生。
后经调查,造成这次惨剧的罪魁祸首,正是共振!在我们的生活中,共振现象并不少见,并且通常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方法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于发动机的振动以及气动力的脉动等各种形式的振动载荷,如果结构设计不合理,飞机在这些载荷作用下就会产生明显的振动(共振),当外载荷激励频率与结构固有频率接近时,结构响应会显著增大,除了降低乘员的舒适性,还会恶化机载设备的工作环境,甚至造成结构破坏,严重时会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
所以,飞机设计师在设计中一般会遵循频率分离原则,尽量避免飞机的主要频率与主要载荷频率发生耦合。
如何让设计的结构更加合理,避免上述问题呢?飞机设计师在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分析和试验标准:一方面通过分析,确定各种工作条件下飞机的响应,并通过修改结构设计,使得响应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另一方面通过试验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确保分析结果合理可信,这里的试验主要是地面振动试验,也称为地面共振试验。
对于飞机地面振动试验而言,激励方法和模态分析方法是试验的重要内容。
试验中通常采用激振器(可以理解为电机,只不过将电机的圆周运动转换为直线往复运动)对结构进行激励,使飞机发生微幅振动,同时使用各种传感器测试振动信号,并对振动信号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飞机的固有振动特性。
飞机结构在不同激励频率下响应不同,通过记录结构响應,利用参数识别的方法即可获得结构的振动特性。
在试验中,飞机支持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试验数据的可靠性,甚至试验的成败。
因此支持系统设计是全机地面共振试验的基础性工作,一般情况下包括支持刚度条件、静力平衡条件、稳定性条件、飞机姿态和支持部位等五个方面的因素。
航空发动机的振动控制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飞行的安全与效率。
然而,在航空发动机的运行过程中,振动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挑战。
过度的振动不仅会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缩短其使用寿命,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因此,对航空发动机的振动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航空发动机振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发动机内部的旋转部件,如涡轮叶片、压气机叶片等,由于其高速旋转时的不平衡,会产生离心力,从而引发振动。
其次,气流在发动机内部的不稳定流动,如喘振、失速等现象,也会导致压力波动,进而引起振动。
此外,发动机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制造误差以及材料的缺陷等,都可能成为振动的诱因。
为了有效控制航空发动机的振动,工程师们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主动振动控制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主动振动控制是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发动机的振动状态,然后由控制器计算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执行机构对振动进行主动抑制。
例如,采用电磁作动器或压电作动器,可以根据振动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向力,从而抵消振动。
被动振动控制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见的被动振动控制方法包括增加结构的刚度和阻尼。
通过优化发动机的结构设计,如采用更坚固的材料、合理的支撑方式等,可以提高结构的固有频率,避免与激振频率重合,从而减少振动。
同时,在发动机的某些部位安装阻尼器,如橡胶阻尼器、液压阻尼器等,可以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消耗掉,降低振动的幅度。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控制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也在航空发动机振动控制中发挥着作用。
例如,通过对发动机进行动平衡调试,可以减少旋转部件的不平衡量,降低振动的源头。
此外,利用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模拟方法,在设计阶段就对发动机的振动特性进行预测和优化,能够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潜在的振动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航空发动机的振动控制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高温、高压、高转速等条件对振动控制装置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航空航天结构冲击响应与振动控制研究航空航天结构冲击响应与振动控制是航空航天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飞行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器和飞机的结构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工况和挑战。
冲击响应与振动控制的研究旨在保证航空航天结构在各种外部冲击和振动环境下的安全可靠运行。
冲击响应是指在外部冲击下,结构系统产生的非线性反应。
这些冲击可以来源于飞行过程中的颠簸、空气动力学力、飞行器相互干扰等多种因素。
冲击响应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结构在不同冲击条件下的响应特性,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指导。
同时,冲击响应研究还可以帮助优化飞行器的动力学性能,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振动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来减小结构系统在振动环境下的动态响应。
振动控制为航空航天系统提供了更好的结构设计和改进方案。
航空航天结构在振动环境下容易产生疲劳破坏,振动控制技术可以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值,减小疲劳破坏的风险。
此外,振动控制还可以提高结构的舒适性,保证乘员的安全和舒适度。
在航空航天领域,对结构冲击响应与振动控制的研究有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是两个常用的手段。
模拟实验可以通过使用冲击设备或振动台来模拟实际工况下的冲击和振动环境,从而获得真实测试数据。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建立结构系统的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多体动力学模拟等方法,预测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冲击响应和振动特性。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航空航天结构冲击响应的研究中,还可以探索不同材料性能对结构响应的影响。
例如,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轻量化特点,但其冲击响应与传统金属材料有所不同。
研究工程师可以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材料在冲击下的破坏机制和性能表现,为航空航天结构的材料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在振动控制的研究中,还可以探索并应用主动振动控制技术、被动振动控制技术以及半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
主动振动控制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主动干预结构系统,实时调节振动控制系统的特性,从而实现结构的振动抑制。
航空发动机振动测试与分析随着现代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不断提高,对于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安全性更是要求越来越高。
在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中,振动测试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从航空发动机振动产生原因、测试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等方面探讨航空发动机振动测试与分析。
一、航空发动机振动产生原因航空发动机进行振动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其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不正常的振动现象。
那么,航空发动机为什么会产生振动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解答。
1. 不平衡不平衡是导致航空发动机振动的最主要原因。
当发动机部件的重量分布不均匀,或者质心与转轴不在同一位置时,就会引起不平衡。
这样,在高速旋转时就会引起离心力作用,导致整个发动机也发生振动。
2. 根扭根扭是指发动机转子以扭转模式振动的一种现象。
这种振动通常是由于转子的弯曲或者断面形状不均匀所引起的。
根扭会导致转子在高速旋转时发生扭动,进而会引起整个发动机的振动。
3. 机械共振机械共振是指发动机受到外界激励作用,发动机各部件均以共振模式振动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机械共振往往是在特定的频率范围内发生,如果这种共振模式与发动机工作频率相似,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发动机产生严重的振动。
二、航空发动机振动测试方法了解了航空发动机振动的产生原因,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航空发动机振动测试的方法。
1. 简单的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指通过安装加速度计来测量发动机的振动情况。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只能对整个发动机的振动情况进行监测,无法确定引起振动的具体原因。
2. 多点振动测试法多点振动测试法是指在整个发动机上安装多个加速度计,同时对每个加速度计的输出结果进行同步处理,以确定发动机各部件的振动情况,并尝试确定引起振动的原因。
多点振动测试法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且测试比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3. 模态测试法模态测试法是一种基于振动模态分析的测试方法,旨在研究发动机在不同振动模态下的自然频率和振动形态,以确定其振动特性和原因。
直升机在使用过程中旋翼、尾桨、发动机、传动装置等旋转运动部件要产生交变载荷引起机体结构的振动。
结构的振动会给直升机的使用带来严重后果如主要部件、仪表设备等会产生振动疲劳的失效从而降低其使用寿命影响驾驶员和乘员的舒适性当直升机的振动水平高于0.1g时乘员就会感到不适。
近年来要求直升机在巡航状态全机的振动水平不超过0.05g甚至0.02g。
因此直升机设计研究阶段必须尽最大努力控制和降低振动水平。
在直升机的旋转运动部件中旋翼产生的交变载荷最大它是直升机的主要振源。
由于桨叶处于交变的气动力作用下因而它在旋翼的拉力面和旋转面上发生振动。
故在桨叶和桨毂接头处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交变的。
因为桨叶的弹性振动产生的激振载荷汇集于桨毂进而传给机体结构。
所以从振动的桨叶传到机体上的载荷可抽象为三个交变力和对坐标轴的三个交变力矩。
这些激振载荷传到机体上结构将产生弯曲或弯-扭耦合振动。
国外概况直升机的减振技术一直是从事直升机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伴随直升机诞生而来的一个技术难点。
它涉及到驾驶员和乘员的舒适性、仪表设备的工作环境、飞机结构的重量、机载武器的命中率等许多方面。
为了减少直升机的振动世界各国的直升机公司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资了大量经费。
各种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很多。
综观各直升机公司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减小以WZP为基频由旋翼传到机身上的振动Z-桨叶片数P-旋翼转速。
从直升机诞生以来直升机的振动水平不断降低主要是采取如下一些减振技术。
一、早期的直升机设计是使直升机固有频率避开旋翼激振频率的方法如直升机旋翼激振频率为ZZP直升机固有频率为Ω则Ω应小于0.9W及大于1.1Ω。
直五、直六直升机就是采用这种设计思想。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避免发生共振的危险但机体的振动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二、机身结构动力优化设计技术这种技术的难度较大机器运算时间很长。
七十年代后期已开始研究目前这一技术在直升机设计上还未采用。
而研究局部结构动力优化的课题却更引人注目。
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控制技术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控制技术进行解析。
首先阐述航空发动机整体振动控制技术的设计过程,同时从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控制技术的装配过程以及验证过程等方面,详细解析了控制技术的操作要点。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控制技术引言航空发动机整机一旦出现振动问题会影响到飞机的安全飞行,因此需要明确发动机振动的影响因素,通过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控制振动现象,从而提升航空飞机发动机的运行稳定性。
1 航空发动机整体振动控制技术的设计过程(1)系统动力学设计。
在该设计过程中,主要研究的是转子动力学系统,特别是转子临界转速问题,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才能达到使用的效果。
比如某发动机本身就有双转子临界转速的结构,但是没有实现系统整体性判定,容易导致发动机过载或者不同心的问题,所以研究人员展开分析和研究,耦合系统振动特性存在偏差。
此外,发动机系统设计中,应积极有序的组织进行线性系统振动分析,优化系统内技术参数,比如刚度参数、阻尼参数等,从而得出最佳的设计效果。
在发动机技术不断发展与提升的背景之下,要处理强非线性因素适应度,就要进行整个系统的振动控制,实现综合性分析。
发动机的基本参数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分析概率分布,并且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
但是也要注意,结构功能差组合参数、装配过盈范围参数以及温度梯度参数等,都进行动柔分析。
因此,技术人员为了预防发生整机振动的问题,通常要将整体结构作为系统展开分析,分析研究力学特性结构,掌握振动原理,提高设计水平。
(2)支承连接系统动力单元。
经过动力学分析后发现,很多人对于航空发动机的振动解决方法有所掌握,但是还存在支点准确性以及连接结构动柔度不合格的问题。
因此测量支点的精柔度极为重要,所以要充分的关注影响参数变化的因素,防止发生零部件变形的问题,特别是轴承与游隙的控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在常规数据分析是,临界转速对支点柔度较为敏感,所以也能够保证静子轴承结构体系设置合理,工作温度参数符合要求,集中处理振动测试项目,保证两者关系的正常化,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布相关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