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酶修饰研究进展_付海霞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4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具有在水相中催化脂肪水解的作用,可以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酶在食品工业、生物柴油生产、生物洗涤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上,脂肪酶是通过动植物组织提取或贸易合成的方式获得,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生产成本高、提取困难、致命因素生物的依赖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领域。
本文将从微生物的选择、发酵条件、脂肪酶的纯化和应用四个方面探讨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的选择微生物是生产脂肪酶的理想来源,因为它们具有快速生长、易于操作等优点。
目前,发现了许多产脂肪酶效率高的微生物,如放线菌、酵母菌、细菌等。
真菌是脂肪酶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曲霉、木霉等,它们能够在较宽的PH范围和温度范围内生长,并且对底物适应性较强。
细菌也是脂肪酶的重要产生菌株,如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它们具有高生长速率,易于遗传改造,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
微生物的选择对脂肪酶的高效生产至关重要。
二、发酵条件为了实现高效的脂肪酶生产,科研人员需要优化微生物的发酵条件。
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的配方、培养基的初始PH值、培养基的初始温度、发酵时间等参数。
不同的微生物对这些参数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微生物株系进行优化。
以大肠杆菌为例,一些研究表明,葡萄糖作为碳源、酵母粉作为氮源、微量元素的添加等都对脂肪酶的产量有显著影响。
对于真菌来说,培养基的初始PH值和温度也是影响因素,通常选择PH为5.5-6.0和25-30℃左右的条件进行培养。
通过合理的发酵条件优化,可以提高脂肪酶的产量和活力。
三、脂肪酶的纯化在微生物发酵获得的发酵液中,脂肪酶通常与其它蛋白质、多糖等杂质混合在一起,因此需要进行脂肪酶的纯化。
常用的脂肪酶纯化方法包括离心、超滤、层析等技术。
离心用于去除微生物细胞、超滤用于除去大分子杂质、层析则可以根据脂肪酶的大小、电荷、亲和性等特性进行分离和纯化。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SNL/QR7.5.4-3 微生物脂肪酶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学生姓名彭林班级 09生物技术及应用学号 0911040442指导教师张小华完成日期2012年5月彭霞: 微生物脂肪酶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微生物脂肪酶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工业催化技术的发展,脂肪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现已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
文中对微生物脂肪酶的结构、性质以及其在粮油食品加工、生物柴油、有机合成、手性化合物合成及三甘酯结构测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脂肪酶;结构;催化特性;应用;油脂加工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bes lipasePeng Xia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Jiangsu, 212400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f industrial catalytic. As an important biocatalyst, lipase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hotspot all around the world.The paper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microbial lipas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s of grain,oil and food processing,biodiesel,organic synthesis,chiral synthesis and the triglyceride structure determination.Key words:microbial lipase;structure;catalytic properties;application;oil processing目录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前言 (1)1 脂肪酶的结构特点 (1)1.1脂肪酶的多样性与保守性 (1)1.2 “盖子”结构 (2)2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 (2)3 脂肪酶的应用 (3)3.1 在粮油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3)3.2 在油脂工业工业中的应用 (4)3.3 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4)3.4 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3.5 在手性化合物合成方面的应用 (5)3.6 在三甘油脂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5)3.7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6)3.8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 (6)3.9 在化学品合成工业中的应用 (6)3.10在其他工业方面的应用 (7)4 展望 (9)参考文献 (10)彭霞: 微生物脂肪酶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前言脂肪酶又称三酰基甘油水解酶,是一类主要水解由甘油和水不溶性长链脂肪酸形成的甘油三酯的酯键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植物种子和微生物中,主要制备方法有提取法、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
第23卷第4期2001年12月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Medical U niversity V ol.23,N o.4 Dec.2001文章编号:1000-5676(2001)04-0292-04微生物脂肪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孙宏丹1,孟秀香1,贾 莉1,宋振岚2(11大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辽宁大连 116027; 21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血液内科)关键词:脂肪酶;固定化;酯合成中图分类号:Q556 文献标识码:A 脂肪酶(Lipase,EC3.1.1.3,甘油酯水解酶)是分解脂肪的酶[1]。
在动植物体和微生物中普遍存在,它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催化如下反应:甘油三酯+水=甘油+游离脂肪酸。
它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只作用于异相系统,即在油(或脂)一水界面上作用,对均匀分散的或水溶性底物无作用即使作用也极缓慢,因此脂肪酶也可说是专门在异相系统或水不溶性系统的油(脂)—水界面上水解酯的酶。
脂肪酶是最早研究的酶类之一(见表1)。
从1834年兔胰脂肪酶活性的报道至如今的微生物脂肪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微生物发酵法的应用前景要远远大于提取法及化学合成法。
如今,黑曲霉、白地霉、毛霉等微生物来源的酶已制成结晶。
根霉、圆柱假丝酵母、德氏根霉、多球、,粘质色杆菌等也得到高度提纯,并对它们的理化性质开展进一步研究。
早在60年代,假丝酵母、曲霉、根霉等菌产生的脂肪酶相继在日本进入商品生产(见表2)。
我国60年代也已开展脂肪酶的研究开发。
1967年,中科院微生物所筛选到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AS2. 1203并于1969年制成酶制剂供应市场。
近年来,随着非水酶学的不断深入,脂肪酶的应用已超出了油—水界面上进行水解反应的范围,被广泛应用于酯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化工合成中间体的选择性基因保护、高聚物的合成、肽合成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就微生物脂肪酶而言,虽然在产酶菌株选育、培养条件、酶的性质及工业应用上已研究了几十年,但由于脂肪酶的结构及性质的多样性、酶的不稳定性、底物的水不溶性、酶的来源不足、提纯困难以及应用范围不广泛等问题,脂肪酶的研究进展及工业应用与蛋白酶、淀粉酶相比要慢得多,窄得多。
脂肪酶修饰研究进展付海霞,杨国龙,毕艳兰,孙尚德(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脂肪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反应体系涉及溶剂体系和水相体系;为提高脂肪酶在反应中活性和稳定性,可采取多种方法对脂肪酶进行修饰。
该文对脂肪酶修饰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脂肪酶;酶修饰;酶Research progress on modification of lipasesFU Hai-xia ,YANG Guo-long ,BI Yan-lan ,SUN Shang-de(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zhou 450001,Henan ,China )Abstract :L ipa s e s were us ed widely in f oo d ,ch e m i c al engineering and bi o te ch n o l o gy ,and t h e rea c ti o n s cou ld be d o ne in so lvent and aq u e ous s y s te m. In o rder t o i m pr o ve t h e rea c ti o n a c tivity and s tability ,m any m et ho d s were applied t o mo dify t h e lipa s e in t h e re s ear ch. Th e m et ho d s f o r mo difi c ati o n o f lipa s e s were reviewed in t h i s arti c le .Key words :lipa s e ;en z y m i c mo difi c ati o n ;en z y m e 中图分类号:TS20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78(2013)01―0001―04收稿日期:2012–11–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558)作者简介:付海霞(1986~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脂化学。
脂肪酶固定化方法的研究进展脂肪酶是一种可以催化脂肪水解的酶类,对于脂肪的降解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脂肪酶固定化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改善脂肪酶的稳定性、降低酶的负担、提高反应产率。
本文将对脂肪酶固定化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脂肪酶固定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吸附、交联固定化、共价固定化和包埋固定化等。
物理吸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静电作用或氢键等力使酶分子吸附于载体表面。
物理吸附固定化方法操作简单,但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脱附。
交联固定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交联剂将酶分子固定于载体上。
交联固定化能够提高酶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次数,但可能会降低酶的催化活性。
共价固定化是将酶与载体之间形成共价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但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
包埋固定化是将酶包藏于聚合物中,形成固定化酶粒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脂肪酶固定化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例如,一些研究者采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善酶的固定化效果。
金属纳米材料如金纳米颗粒、银纳米颗粒等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可以显著提高酶的固定化效果和催化活性。
同时,这些纳米材料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提高载体与酶之间的亲和性,进一步增强酶的固定化效果。
另外,一些研究者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固定化脂肪酶。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特异性识别和绑定分子的方法,通过将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结合,形成高选择性和亲和力的识别位点。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固定化脂肪酶,可以大大提高酶对底物的选择性和催化活性。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采用双酶固定化方法,将脂肪酶与其他酶共同固定在载体上。
双酶固定化方法可以形成多酶复合体,提高酶对底物的转化效率。
例如,将脂肪酶与脱氢酶固定化,可以实现脂肪的选择性酸化。
总之,脂肪酶固定化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改善酶的稳定性、降低负担、提高反应产率。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脂肪酶固定化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例如利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分子印迹技术固定化和双酶固定化等。
脂肪酶的研究进展摘要脂肪酶可以分解脂质及脂肪酸的类型广泛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进行脂肪酶研究的现状,主要关注于催化机理、特殊功能、调节机制、抗菌特性和生物特性等方面的发展与研究。
在催化机理方面,通过对脂肪酶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发现脂肪酶的活性中心由几个混合性结构单元组成,形成了一个动态活性中心。
在特殊功能方面,脂肪酶可以被用作调节人体内脂肪物质的转化,有助于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另外,也可以用于药物合成,改善抗菌药物的特性;此外,还可以用于构建特异性的功能分子。
最后,介绍了近年来脂肪酶的表达和结构研究以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脂肪酶,催化机理,特殊功能,结构研究,生物医学应用IntroductionLipases are a type of enzyme that can hydrolyze lipids and fatty acids, and they are widely found in many organism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metabolism of lipids, the catalysis of reactions involving lipids, and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of hormones and nutrients in the body. Thus, lipases are important in many aspects of molecular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genetics.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on lipases have been conducted, and a variety of findings have been reporte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lipase research, with a focus on the catalyticmechanism, special functions,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Catalytic mechanismSpecial functions。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进展脂肪酶是一类在水和脂质之间催化酯键水解的生物催化剂,主要作用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在工业上,脂肪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脂加工、生物柴油生产、清洁化工等方面。
传统上,脂肪酶主要通过从动物来源(如猪胰脂肪酶)或者从真菌来源(如木霉酶)进行提取。
这种提取方式存在技术成本高、产品稳定性差等问题。
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脂肪酶成为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在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中,重点关注的是优良的脂肪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发酵方法进行筛选,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以改进。
一些脂肪酶高产菌株如嗜热菌、厌氧菌等被成功地开发出来,这些菌株不仅能够在较高温度下生存,而且对培养基的适应性较强,有望成为脂肪酶工业化生产的有力支撑。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传统的脂肪酶生产菌株,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菌株的代谢途径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合成脂肪酶,同时提高其稳定性和耐受性,为脂肪酶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酵条件的优化也是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关键。
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等因素的合理控制,对于脂肪酶的产生和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许多研究者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逐步优化发酵条件,使脂肪酶的产量和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采用包埋式发酵技术可以提高脂肪酶的稳定性和活性,通过改良培养基组分可以提高脂肪酶的产率等。
一些研究者通过联合发酵的方法,成功地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菌株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在相互共生的情况下,共同合成和分泌脂肪酶,从而提高了脂肪酶的产量。
与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脂肪酶进行酶工程改造,也是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一个重要方向。
许多研究者通过对脂肪酶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地改造了脂肪酶的性质。
通过对脂肪酶的基因进行改造,使其在特定温度范围内更加稳定,同时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这些改造为脂肪酶的工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微生物发酵生产脂肪酶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进展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进展摘要:将脂肪酶固定化,可以提高酶的专一性及稳定性等,使酶的性质更加稳定,且反响条件温和,副产物少,易于别离。
本文综述了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包括物理吸附法、共价交联法和包埋法等,研究了不同的固定化方法对酶的性质的影响。
关键词:脂肪酶固定化方法脂肪酶是一类广泛用于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酶类。
除了具有水解的功能外,它还可以催化醇解、酯化、酯交换等反响,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游离脂肪酶存在易失活、催化反响不稳定、与产物别离困难或别离本钱高等缺点【1】,因此限制了脂肪酶的进一步应用,然而通过选择适宜的载体及固定化方法,将脂肪酶固定化,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不同学者研究脂肪酶固定化的方法和研究成果,以期为固定化脂肪酶的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
1.固定化脂肪酶的方法1.1吸附法吸附法通过氢键、疏水键、电子亲和力等分子间作用力完成酶的固定【2】。
吸附法具有工艺简单、酶剩余活力高、载体材料丰富的特点。
王冰【3】等以沙蒿多糖-壳聚糖复合磁性微球为载体,采用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对固定化过程中对酶活力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对固定化酶的局部理化性质、最适IR、温度、酶的热稳定性和表观米氏常数等与游离酶做了比拟。
确定固定化脂肪酶的最正确条件为每0.1g 载体加2%的酶溶液0.9 ml,固定8h,pH 8.4,温度为50℃。
纵伟【4】等以磁性壳聚糖微球为载体,用物理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对影响固定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固定化的最适宜条件为加酶量600 U/g,温度5℃ ,pH 7.0,固定时间2h,固定化酶连续使用5 次,其相对酶活仍为使用前的57.8% ,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
Liu等【5】采用吸附法将脂肪酶固定在经四乙氧基硅烷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上,并用此催化橄榄油和甲醇制备生物柴油,发现在室温条件下,当水质量分数为10%、转速为200rpm、醇油比4:1时,反响12h后生物柴油的产率可达70%。
固定化脂肪酶研究进展毛满琴(生物工程一班,20091489)摘要:固定化脂肪酶由于其易与底物分离且可重复使用而备受关注。
综述了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吸附法、共价交联法和包埋法,不同的固定化方法对酶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固定化,脂肪酶,载体Research progress in lipase immobilizationMAO Man-qin(Class one, bioengineering, 20091489)Abstract: Immobilized lipase become a hotspot because its easy to separate and can be reused. The common immobilization methods were generally introduced including adsorption, covalent cross-linking method and entrapment method. Different immobilization method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enzyme.Key words: immobilization; lipase; carrier脂肪酶(Lipase EC3.1.1.3,甘油酯水解酶)是一类特殊的酰基水解酶,它的底物是油脂,其水解部位是油脂中脂肪酸和甘油相连接的酯键;脂肪酶能在油水界面上催化酯水解或醇解、酯合成、酯交换、内酯合成、多肽合成、高聚物合成及立体异构体拆分等有机合成反应,是目前被重点研究的酶催化剂。
脂肪酶与底物的作用过程包括:第一步,活化丝氨酸的酰基化(通过亲核攻击)和酯键裂解,甘油二酯释放后,四面体半缩醛中间产物形成;第二步,脱酰基作用(丝氨酸酰基化的逆反应),是活化水分子对酯进行攻击,接下来的裂解过程同样包括脂肪酸释放后四面体半缩醛中间产物结构的形成。
脂肪酶固定化的研究概况
陈秀琳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07(19)12
【摘要】脂肪酶(Lipase EC3.1.1.3,甘油酯水解酶)是水解油脂的酶类.本文就脂肪酶固定化研究的重要性、概况与进展等作了简要综述.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陈秀琳
【作者单位】福建省药品检验所,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2
【相关文献】
1.脂肪酶固定化及固定化脂肪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刘志勤;宋笛
2.ZIF-8原位自封装固定化脂肪酶的研究 [J], 梁鑫;张成楠;周威;李秀婷;万澄莹
3.催化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甲酯化的脂肪酶固定化研究 [J], 钱俊青;李新晨;鄢洪德;周文武
4.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葫芦籽油合成脂肪酸乙酯工艺研究 [J], 木太里普·吐逊;刘艺;李志辉;尹辉;麦合苏木·艾克木
5.L-天冬氨酸离子液体与固定化猪胰脂肪酶联合催化油酸酯化研究 [J], 郑礼;赵兴玲;柳静;杨红;许津萍;汪文伟;王昌梅;张无敌;尹芳;杨斌;吴凯;梁承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酶在制备生物柴油中的研究进展摘要:生物柴油以其良好的可降解性、环境友好性、优良的燃烧特性和其可再生特性,一出现便引起世界范围内极大地兴趣。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生物柴油无疑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一大亮点。
目前合成生物柴油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酶法,本文就脂酶在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从脂酶的来源及筛选、脂酶催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固定化脂肪酶法制备生物柴油进行了扼要的总结,并对生物柴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柴油、脂肪酶、酯交换、固定化脂肪酶法一、引言:生物柴油是指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作物、工程微藻等水生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废弃油脂等为原料,通过酯交换法制成脂肪酸低碳醇酯[1],如甲酯、乙酯等。
生物柴油与传统的矿物柴油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2],首先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酸甲酯,分子内几乎不含硫和芳烃,燃烧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为石油柴油的10%,颗粒物为20%;其次生物柴油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其CO2排放量仅为石油柴油的50%;除此之外,生物柴油还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闪点高,运输安全。
这些优良的特性决定了其作为清洁能源无可取代的地位,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目前,合成生物柴油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酶法。
物理法主要有直接混合法[3]和微乳液法[4],化学法有热裂解法[5]、催化裂解法[6]和酯交换法[7]。
物理法中的混合法是通过简单混合,降低植物油的黏度以达到直接使用植物油的目的,由于结焦、积碳及多不饱和酸聚合会引起润滑油失效。
微乳液法是通过乳化剂来降低植物油的黏度,但此方法容易破乳。
而且如果应用裂解法,其裂解成本高昂,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纯度很低。
化学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流程已比较完善,然而其仍存在诸多问题[8],如对环境污染严重,副产物多等。
相比之下,生物酶法却有很多优势,其反应条件温和、产品易分离、环保等优点是该法近年来倍受关注[9]。
国产脂肪酶的稳定性研究
陈菊娣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年(卷),期】1993(24)12
【摘要】从猪胰脏中提取到测定甘油三酯(TG)的脂肪酶,对TG有特异性水解作用。
其活性为2.7×10^4U/mg,比活为5.5×10^4U/mg蛋白,;大体在冰箱中贮存1.5年不失活,酶溶液在pH7.5~10.0范围内稳定,冰箱中贮存10d活性不变。
【总页数】2页(P549-550)
【关键词】脂肪酶;甘油三酯;稳定性
【作者】陈菊娣
【作者单位】天津医药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3
【相关文献】
1.国产脂肪酶改良小麦粉品质的应用研究 [J], 李庆龙;王学东;周第萍;韩波;闫圣;金桥
2.使用国产环氧树脂LXEP-120固定化脂肪酶研究 [J], 徐珊;李任强;张继福;张云;孙爱君;胡云峰
3.国产脂肪酶对馒头粉品质改良作用的研究 [J], 胡乐时; 陈军荣; 周锋; 李秋枫
4.微生物脂肪酶稳定性研究进展 [J], 徐碧林;朱庆
5.基于前导肽和成熟区共进化提高米黑霉脂肪酶热稳定性研究 [J], 王珏;胡丽丽;张育敏;吴娜;李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肪酶修饰研究进展付海霞,杨国龙,毕艳兰,孙尚德(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脂肪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反应体系涉及溶剂体系和水相体系;为提高脂肪酶在反应中活性和稳定性,可采取多种方法对脂肪酶进行修饰。
该文对脂肪酶修饰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脂肪酶;酶修饰;酶Research progress on modification of lipasesFU Hai-xia ,YANG Guo-long ,BI Yan-lan ,SUN Shang-de(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zhou 450001,Henan ,China )Abstract :L ipa s e s were us ed widely in f oo d ,ch e m i c al engineering and bi o te ch n o l o gy ,and t h e rea c ti o n s cou ld be d o ne in so lvent and aq u e ous s y s te m. In o rder t o i m pr o ve t h e rea c ti o n a c tivity and s tability ,m any m et ho d s were applied t o mo dify t h e lipa s e in t h e re s ear ch. Th e m et ho d s f o r mo difi c ati o n o f lipa s e s were reviewed in t h i s arti c le .Key words :lipa s e ;en z y m i c mo difi c ati o n ;en z y m e 中图分类号:TS20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78(2013)01―0001―04收稿日期:2012–11–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558)作者简介:付海霞(1986~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脂化学。
通信作者:杨国龙(1974~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脂质化学与生物技术。
脂肪酶(EC 3.1.1.3)能催化脂肪酸酯水解、醇解、酸解、酯交换及脂肪酸酯化反应,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纺织等领域;脂肪酶可应用于水相反应,亦可应用于非水相反应〔1–2〕。
脂肪酶系由生物细胞所分泌、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生物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好、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环保无污染等特点〔3–4〕。
但天然脂肪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游离酶与产物分离困难、游离酶不易回收重复利用、游离酶稳定性差等。
为解决天然脂肪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研究者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修饰,以改善其功能〔2,4〕。
酶修饰化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很快应用于工业化生产〔5〕。
酶修饰目的有:定向修饰酶催化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揭示酶活性中心构成及催化机理;修饰与组成酶活性中心无关氨基酸侧链,改善酶的应用性能及酶原有催化功能或创造新功能;酶与其它物质(或化合物)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改善酶的表面特性或应用特性〔2–3,5〕。
根据修饰中酶与修饰分子间作用力不同,可将酶的修饰方法分为共价修饰和非共价修饰。
1 脂肪酶共价修饰1.1 大分子修饰脂肪酶很多大分子经活化可用以修饰脂肪酶,如聚乙二醇、葡聚糖、右旋糖苷、甲壳素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等。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单功能聚合物,具有一系列不同分子量产品,其无毒副作用、无刺激性、无免疫原性,并具良好水溶性,与许多有机物组份呈良好相溶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PEG 对蛋白质化学修饰已有很多报道。
Abuchowski 〔6〕研究发现,经PEG 修饰蛋白质作为药物比未修饰蛋白质有效许多。
PEG主要通过改变蛋白分子侧链基团或分子中主链结构对脂肪酶进行修饰,按PEG 修饰基团不同可将之分为氨基修饰、巯基修饰、羧基修饰等。
但PEG 用于脂肪酶化学修饰必须活化,因此PEG 修饰一般可分为两步:首先,将PEG 予以活化处理,使其连接一个活性基团,以便其与酶蛋白分子某些功能基团结合,然后将经活化PEG 与酶进行共价结合。
目前,最常用活化剂有:氰尿酰氯(三聚氯氰)、三氟乙烷磺酰氯、氯甲酸–P –硝基苯酯、N –羟基琥珀酰亚胺等。
其中三聚氯氰是一种常用活化剂,价格低廉、容易获得;但毒性较大,且有可能会影响酶活性。
脂肪酶经活化PEG 修饰后,可提高其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性和稳定性;但酶活可能会有不同程度改变。
用硝基苯基氯仿、氰尿酸氯化物活化的PEG 修饰念珠菌属脂肪酶,修饰酶在异辛烷中稳定性和活力均提高许多〔7〕。
而用对硝基苯―氯甲酸酯活化PEG,再用此活化PEG 修饰C.rugosa 类VII 脂肪酶(CRL),修饰虽降低酶活性,但提高酶稳定 性〔8〕。
经PEG 修饰后可提高酶在有机溶剂中稳定性和溶解性;但PEG 修饰脂肪酶在存在少量水条件下才能在酯化反应和酰基交换反应体系中发挥其活力,同时少量水的存在可使反应逆向进行。
甲壳素是一种在自然界储量丰富天然多糖,对蛋白质呈有高亲和性,有许多反应基团,是一种具多功能基团高分子化合物,可发生多种反应。
甲壳素部分水解脱乙酰基可得到壳聚糖。
甲壳素、壳聚糖均存在氨基,能与酶蛋白共价结合,又能螯合金属离子,使金属离子不能抑制酶活性〔9〕。
脱酰壳聚糖也可通过戊二醛偶联到酶分子上。
黄朋〔10〕、Lee 等〔11〕采用Fe3O4化学沉淀法合成一种磁性高分子微球,通过固定化修饰脂肪酶,可提高脂肪酶耐受性、酶使用次数和时间,及脂肪酶活力回收。
研究发现,化学修饰可能会改变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反应,多种修饰剂对Candida rugosa脂肪酶进行修饰,都显著提高其在有机溶剂中的对应体选择性〔12〕。
1.2 小分子化合物修饰脂肪酶脂肪酶分子可离解基团,如氨基、羧基、羟基、巯基、咪锉基等,都可被其它活性基团修饰。
小分子修饰法就是利用醛、酮、羧酸、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与这些游离基团发生烷基化、酰化、醚化等反应,通过改变侧链羟基性质以达到修饰目的。
其中赖氨酸末端ε–NH2,因具较强亲核性,可在温和条件下与很多亲电试剂反应,有利于修饰过程中酶活性保持而成为常用官能团之一。
上述这些修饰反应可稳定酶分子、有利于增强催化活性、提高抗变性能力。
例如,脱氨基作用能消除脂肪酶分子表面氨基酸电荷,改善脂肪酶稳定性;酰化反应,则能改变侧链羟基性质等。
常用小分子化合物主要有:邻苯二酸酐、丙酮、醋酸酐、硬脂酸等。
翁永珍等〔13〕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化法以硬脂酸对Lipolase脂肪酶进行化学修饰,发现Lipolase脂肪酶经硬脂酸修饰后提高界面活性并有利于其在有机相或两相界面催化化学反应;且Lipolase 脂肪酶经活化硬脂酸修饰后,同时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与未修饰酶相比,疏水性增强。
Means等〔14〕报道用乙醛和丙酮借助于与氨基形成Schiff碱对蛋白质进行修饰。
于忠良等〔15〕对硝基苯酚丁酸酯、二乙基焦炭酸盐、苯甲基磺酰氟、2–硝基苯甲酸、N–溴代琥珀酰亚胺、1–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等化学修饰剂对根霉ZM–10脂肪酶活性部位羧基、咪唑基、吲哚基、巯基等氨基酸残基进行修饰,研究氨基酸残基对酶活性影响。
熊亚红等〔16〕采用邻苯二甲酸酐对猪胰脂肪酶进行化学修饰,修饰后酶催化水解效率及酶与底物亲和力得到有效提高,也增强酶分子热稳定性。
小分子修饰条件温和,不会对脂肪酶蛋白构象产生不利影响,也不会影响修饰酶反应最佳条件,且小分子修饰同时会改变脂肪酶一些性质。
例如,小分子修饰脂肪酶不但能改善酶分散性、提高酶表面活性及使酶表面产生新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及新功能,还能改善酶与其它物质相容性〔17〕。
2 脂肪酶非共价修饰2.1 吸附法〔5〕吸附法可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吸附法。
吸附法较简便,酶活损失小;但酶与载体作用力小、易脱落。
物理吸附法是通过非特异性物理吸附作用,将酶固定在载体表面。
载体主要有:多孔玻璃、活性炭、酸性白土、漂白土、高岭土、氧化铝、硅胶、膨润土、羟基磷灰石、磷酸钙、陶瓷、金属氧化物、淀粉、白蛋白、大孔树脂、丁基或己基―葡聚糖凝胶、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等。
谭天伟等〔18〕研究一种简单的用硅藻土固定猪胰脂肪酶方法,选择合适pH、酶量及温度,脂肪酶固定量可达1 020 U/g;用于棕榈油甘油解合成单甘油酯时,固定化酶热稳定性比游离酶强、使用寿命长、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2.2 包埋法〔5〕包埋法可分为网格型包埋和微囊型包埋。
包埋法较简单,酶活回收率较高,但发生化学反应时,酶易失活,所以常采用惰性材料作为载体;另外,包埋法只适于作用于小分子的底物和产物酶。
网格型包埋是将酶包埋在高分子凝胶细微网格中,载体材料有: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光敏树脂、淀粉、明胶、卡拉胶、火棉胶、胶原、大豆蛋白、壳聚糖、海藻酸钠和角叉菜胶等。
微囊型包埋是将酶包埋在高分子半透膜中,载体材料有:硝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膜、聚酰胺、聚脲等。
赵江等〔19〕将海藻酸钠胰酶水溶液(3%海藻酸钠、0.7%胰酶)静置成胶液后滴入2% CaCl2溶液中制成微球,对制成后酶的特性进行测定,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 ℃,最适pH为8.0,酶活力回收率为35.4%,反应10次后酶活力仍保持56%,贮藏49 d后酶活力能保持为初始活力75.23%。
2.3 表面活性剂―蛋白质相互作用修饰法表面活性剂―蛋白质相互作用修饰法是近20多年来开发又一种酶的修饰方法。
脂肪酶作为一种蛋白质,其表面性质以亲水性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疏水性基团〔2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酶间会通过两种主要作用力产生相互作用;即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基团―脂肪酶表面亲水性基团间氢键、和表面活性剂疏水性基团―脂肪酶表面疏水性基团间分子间作用力(或疏水相互作用)〔20–21〕。
Okahata等〔22〕于1988年提出表面活性剂修饰酶概念,报道表面活性剂―酶(surfactant coated lipase,也有译为“包衣酶”)概念和制备方法后,因其具有制备简便、酶活损失小、有机溶剂选择范围广、酶表面含水量低、包衣酶稳定性高等其它方法所不具备优点,特别适于催化酯化、酯交换等不希望有水存在反应,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其制备方法为:将25 ml含50 mg脂肪酶的醋酸盐缓冲溶液(0.01 mol/L,pH 5.6)与25 ml含50 mg二烷基两亲物分散剂溶液充分混合,在4 ℃下保温24 h,冷冻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