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
- 格式:docx
- 大小:12.42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军事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历程、原因、经过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构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一、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在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1. 出发与初期转移(1934年10月-12月)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约8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突围。
初期,红军面临着极端艰苦的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纠正了之前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1935年1月-5月)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迷惑了敌人,随后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4.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进行了强渡,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阻击,红军展现了极高的勇气和决心。
特别是在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5.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6月-1936年7月)红军继续北上,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卓绝的行军。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红军士兵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6.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跋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1. 革命力量的保存长征成功地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5道简答题及答案
1.红军长征原因
原因: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②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 红军长征各部队行程是什么?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3. 红军长征开始时间?红军长征结束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4.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份?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湖
北、甘肃、宁夏、陕西
5.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原因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的?下面店铺整理了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供你参考。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
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
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
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
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
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
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
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
5月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
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导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的事迹广为流传,很多人都好奇红军为何要长征,具体原因是什么?下面一起随店铺来看看引起红军长征的真正原因。
红军长征的原因土地革命后期,由于红军的领导权落在一些根本不懂中国国情,却得到共产国际主义信任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者,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6千多人被迫撤离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实行战略转移,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长征。
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
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二、六军团长征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湘鄂川黔苏区,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在甘孜与由中央红军九军团改编的32均合编为二方面军后,经甘肃、宁夏,终点是陕甘苏区。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我们都知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红军为什么长征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1931年9月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对日作战”。
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同时却调动大批军队,继续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
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继中央红军之后,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根据地。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
红二、红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
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吧!红军长征的原因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从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伟大胜利。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没有照抄照搬国外理论,而是立足本国实际制度、政策、方针、路线,并与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理论的博古、李德等人做了坚决而持久的斗争,最终将中国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因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原因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原因三: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成为直接影响长征决策、进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
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原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江西瑞金——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夹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军会师)——毛儿盖——过草地——腊子口——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湘鄂边根据地——沅江——乌江——贵州盘县——云南宣威——云南石鼓镇——渡金沙江——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甘肃将台堡——会宁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渡嘉陵江——四川茂县——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四川松潘——甘孜——会宁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专题17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讲解1.红军长征的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时间:1934.10 中央红军(瑞金)突围西进——1936.10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3.遵义会议:(1)时间.地点:1935 年1 月贵州遵义(2)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的胜利(路线):中央红军突围西进(1934 年10 月)——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1935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 年10 月)5.长征胜利的意义: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6.长征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
”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A.南昌起义B.井冈山会师C.红军长征D.百团大战2.张震在《瓮安之役》中记述,红军攻占贵州瓮安城时正值春节,当地群众说:“红军先生,如果不是你们来了,我们连年饭也吃不成哩!”如果红军不来,“土豪一定要向穷人逼债……今天我们(红军)到了,土豪吓跑了,免除了逼债的痛苦、加上发了土豪财物”,所以群众“也笑哈哈了”。
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关于红军长征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为什么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的由来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里数的统计和提法有一个发展过程。
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中革军委第一次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说:“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的事业。
”时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l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的肖锋在《长征日记》中7月31日记道:“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征快10个月,算算行程,约18000里。
”上述说明,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到毛儿盖附近的沙窝行程里数约为一万八千里。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高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作出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批评张国焘“对于中央红军在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中及突围后的二万余里的长征中所取得胜利估计不足”。
这里所说的“二万余里的长征”,是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到俄界的里程数,比到毛儿盖多了二千多里。
后来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屈指行程二万”的诗句,显然是根据这个数字而来的。
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0月22日,在吴起镇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
根据俄界会议决定中提到的“二万余里”,再加上俄界到吴起镇二千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行程应是二万二千里左右。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号召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并组织一部分同志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
统计的结果是“走的最远的部队,走了约二万五千里”。
11月5日,对随行部队的讲话中说:“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首次对外公布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地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红星照耀中国>长征主要原因》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而导致长征这一重大战略行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围剿”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
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新生的红军力量,不断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武器和资源,对红军根据地进行了多次残酷的“围剿”。
特别是在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采取了更为严密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对红军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武器装备也远远优于红军。
他们采用了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逐步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使得红军在根据地内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极为困难。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这成为了长征的直接导火索。
其次,红军根据地的经济困难也是促使长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军在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经济问题。
由于根据地大多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资源匮乏,生产水平低下,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导致根据地的物资供应极度紧张。
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根据地的财政负担沉重,无法满足红军的物资需求。
粮食、药品、武器弹药等物资的短缺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寻找更有利于发展的地区,红军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再者,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是红军长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在当时的党内,存在着一些“左”倾冒险主义的思想和决策。
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决策导致红军在军事战略、政治工作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左”倾领导者在军事上采取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不切实际地要求红军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正面决战,忽视了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根据地的建设。
这种错误的军事战略使得红军在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削弱了红军的实力。
在政治上,“左”倾错误也导致了党内的思想混乱和组织动荡,影响了红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以前,战斗在长江南北各根据地的主力红军部队。
当年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吗?红军长征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红军要长征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要长征的原因第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很强大;二是我们党自己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面对敌人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浴血奋战、奋勇抵抗,但是蒋介石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在我们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根据地越打地盘越小。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对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基本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报告了共产国际,但是共产国际于1934年6月25日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
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有调动敌人的企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
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所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第三,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的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其它各地红军并没有失败,为什么也要进行长征呢?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它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张国焘确实怕自己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下一个中心,他撤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他没有想到,中央红军损失的那么惨重,这也是他后来野心膨胀的重要因素。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红军长征走了多远?相信这个些问题大家都想知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及历历时多久分析,仅供大家参阅。
红军要进行长征的原因分析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
”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长征的简介20字
【最新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与原因
2.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
3.长征的意义与影响
正文
长征,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指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
转移行动。
长征的背景与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以及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红军陷入困境,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历程与重要事件包括:撤离瑞金、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四渡
赤水、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其中,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最重要
的事件,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
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为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意义与影响深远。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使红军从初期的游击队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其次,长征传播了共产主义理念,使广大民众认识到共产党的纲领和目标。
最后,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伟大的历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以及无畏的勇气。
第1页共1页。
长征知识竞赛题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知识竞赛题1.红军长征的原因(B)。
A.日本的入侵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北上抗日2、1934年10月中旬, 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B )撤离, 开始长征。
A.福建长汀B.江西瑞金C.福建上杭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A)。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4.红军长征后, 敌人先后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设置了(B)道坚固的封锁线阻拦红军。
当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时, 人员已经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余人。
A.3B.4C.55.1935年1月至3月, 毛泽东等指挥的(A), 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机动, 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 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A.四渡赤水B.湘江之战C.娄山关之战6.长征途中,红军(B)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变被动为主动。
A.强渡乌江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7、红军长征时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 根据党的民族政策, 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将领是(C)。
A.朱德B.彭德怀C .刘伯承8、中央红军长征途中, 蒋介石企图凭借天险大渡河, 南攻北堵, 围歼红军, 妄图使中央红军成为(B)第二。
A.项羽B.石达开C.李秀成9、强渡大渡河时, 红军一部分先有(A)名勇士作为先头部队强渡成功。
A.22B.19C.1710、1935年5月下旬, 中央红军主力飞夺(A), 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A.泸定桥B.赵州桥C.卢沟桥11.长征路上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C)。
A. 长板山B. 梦笔山C. 夹金山12、1935年10月19日, 中央红军到达(C), 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A.陕西延安B.四川甘孜C.陕北吴起镇13.语文书上学过有关长征的课文有(至少答出3篇):《七律.长征》《吃水不忘挖井人》《草地夜行》《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14.二万五千里是(A)所走的长征路程。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
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
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
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
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
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
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