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_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58
第六章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复习思考题
1.五代两宋有哪些知名宫廷画家?各有什么代表作
品?
答案:(1)(西蜀):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黄筌,代表
作品《写生珍禽图》,代表作品黄居寀《山鹧
棘雀图》。
(2)五代(南唐):顾闳中,代表作品《韩熙载
夜宴图》。
(3)(北宋):皇帝画家赵佶,代表作品《芙蓉锦
鸡图》,《瑞鹤图》,《听琴图》。
王希孟,代
表作品《千里江山图》。
人物画家武宗元,
代表作品《元朝仙杖图》。
风俗画家张择端
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
(4)(南宋)马远,代表作品《踏歌图》。
夏珪,
代表作品《溪山清远图》。
(5)(宋代)白描大师李公麟,代表作品《五马
图》。
“减笔”写意画家梁楷,代表作品《泼墨
仙人图》。
2.《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与内容是
什么?
答案:(1)《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五代南唐的顾闳中,其内容是描绘南唐被皇帝猜忌的大臣韩熙
载,在一次夜宴中的活动场面。
(2)《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
端,其内容是通过对清明节汴河两岸人物情
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
一些侧面。
2.试述宫廷画院的始兴过程和院体画的特点及其对它
应有有的态度?
答案:(1)宫廷画院的始兴过程:
(2)院体画的特点:a.院画在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b.在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但又不泥守古法,
对后来的传统绘画带来很好的影响;
c.但由于讲求严格的法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
了一些画家的思想。
五代十国(907-979) 唐末,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令光辉灿烂的唐帝国终告崩溃。
起而代之的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时期。
起于朱温代唐,终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这一时期是唐代与宋代的过渡阶段,既是唐末军阀混战的延续,又是北宋统一的前奏。
周文矩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句容人(今南京)。
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兼精车马、楼观,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比周昉更加纤丽繁复。
衣纹多作颤笔,独创“战笔”描法;《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过会棋的情景。
头戴高帽居中观棋的长者即中主李璟, 他比其他人都显得高大, 手持盘合, 两眼前视, 若有所思; 两个侧身坐胡床边对奕者为景达和景过, 他们相互观察着对方; 中主旁边的观棋者即景遂。
胡床后边的榻上置投壶、棋盒, 环境简洁静雅。
背后竖一长方形直角大屏风, 屏风上画唐代诗人白居易《偶眠》诗意图, 描写一老翁倚床而卧, 一妇后立, 三侍女捧褥铺毡, 床后又立一三折屏风, 上绘山水。
因此图画“会棋”而又在屏风中画屏风, 故名《重屏会棋图》。
人物写实神情刻画精细, 清秀儒雅的共性中又有各自身份和心理活动的区别。
线描细劲曲折, 略带起伏顿挫, 即史载之所谓“战笔”。
画中的两组屏风,一直一曲,不显单调,而又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别出新意的艺术才智。
同时,屏风上的人物及周围的陈设给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
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
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宫中图此图是描绘宫中妇女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周文矩精于画仕女,并说他作仕女时不用颤笔这一卷除个别处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许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
线描熟练而富于结构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丰肌高髻,也如唐风。
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顾闳中,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
第6单元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公元907年至1279年)一、名词解释1.灵岩寺彩塑答:灵岩寺彩塑为中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塑罗汉。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他们高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生动入微,呼之欲出。
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
这些彩塑罗汉像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生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2.晋祠圣母殿彩塑答:晋祠圣母殿彩塑为塑造于宋代晋祠圣母殿内的彩绘泥塑,是为祭祀西周武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所建。
在圣母殿中塑圣母及四十二个侍从像,殿内正中帐内为圣母坐像:圣母坐木制方座,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双手隐于袖中,一置胸前,一置腿上,蟒袍自两膝向下沿方座垂下,整个塑像呈稳定的三角形,形态显得特别端庄。
塑像既吸收了佛教造像的传统,又据不同题材有所变化。
座后屏风皆绘以水波纹装饰,也是宋代流行的手法。
侍从相中有侍女三十三尊,手中各持一物,各守职事。
她们面庞丰满,眉宇间细微的起伏都显露出少女的妩媚,且随年龄的长幼,各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和风度。
她们有的持巾俯首,有的持物而立,细致的身姿动态的处理,使人物富有生气,体现了宋代雕塑高超的写实技巧和塑造生活形象的高度水平。
衣纹的塑造也体现出雕塑家高超的技艺。
3.《李白行吟图》答:《李白行吟图》是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
原藏于圆明园,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画采用减笔技法,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
《李白行吟图》体现了大胆的画风,虽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及边吟边行的姿态却刻划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