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期间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83.33 KB
- 文档页数:1
心理护理在反复住院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龄化是当今发展趋势,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卫生保健方面,老年人口增加对护理专业的挑战与要求也日趋显著。
老年人是健康和心理脆弱的群体,一旦老年人患了疾病,病情多较复杂,且易转为慢性,导致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或反复住院而产生不同的不良心理状态或心理疾患。
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掌握其心理活动特点,并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从而正确地实施心理护理,使老年患者处于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以达到恢复患者身体健康的目的。
1心理状态分析1.1希望得到重视、理解老年患者因长期受到多种疾病的困扰,多次住院对病情的康复需求很高,只要住进医院就很急切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救治,他们会采取多种方式在医护面前阐述自己病情的变化,希望时刻得到医护人员关心与救治,同时因对疾病认识不同,希望引起医护人员对自己的重视,害怕被冷落遗忘。
1.2害怕孤独与寂寞老年患者大多受到常年疾病的折磨,加之固定且单调的治疗程序以及长时间子女不在身边与其交流,陪护人员不能代替亲情从而产生孤独寂寞感。
1.3焦虑、恐惧老年人自理能力下降,感到做事力不从心,从生理上产生劳而无用的想法,精神压力大,对自身情感和控制力差,整日忧心忡忡,出现失眠、烦躁、食欲下降、焦虑等症状。
1.4忧愁失望反复住院患者慢性疾病病症状改善不明显,会对医疗护理产生误解,对疾病的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产生悲观失望和拒绝接受任何治疗的逆反心理。
2心理护理措施2.1热情细致,体贴入微,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点工作护理活动是在护理与患者之间实现的,影响护理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护士主导作用。
护士用委婉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增加患者信任感。
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及时消除不良环境因素[1]。
要同时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在语言上要声调稍高、语言清楚,对重要的事情要反复多次交代,使患者感到安全、踏实、放心。
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进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一起问题。
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躯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峻要挟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阻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依照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增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踊跃增进作用。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灵敏的自尊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路。
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爱周围的人恭顺他。
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加倍灵敏和强烈,也极易受到损害。
孤独感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情形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旁,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焦虑、猜疑和恐惧病人的焦虑要紧来自躯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
恐惧要紧来自疾病对生命的要挟。
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医治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
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阻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定。
老年人假设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致使心理失衡,直接阻碍医治,无益于躯体康复。
退化表象(1)自我中心增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不是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擅自利;(2)依托性增强:老年病人一辈子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他人的照顾,但过度依托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无益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爱好狭小:只关切自己的躯体,不仅对以往爱好事物表现冷淡,更无增添新爱好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先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肯出院。
2护理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待老年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切、体贴、诚恳、言语温和。
尊重他们,不要用床号代替姓名,不要勉强老年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适应和癖好。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住院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身体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老年人们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
第一部分: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1. 抑郁症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据统计,超过50%的老年住院患者可能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快乐感、睡眠问题、食欲减少和自我评价不足等。
老年人的抑郁症症状可能不太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帮助和治疗。
2. 焦虑症焦虑症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
焦虑症状可能包括不安和紧张、担心和恐惧、躯体症状(如头晕、胸闷和呼吸急促)等。
因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的变化,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焦虑症状。
3. 失眠症失眠症是老年人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
失眠症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多次中途醒来、睡眠时间短和早醒等。
失眠症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昼夜颠倒、疲惫不堪和情绪低落。
4. 神经质老年人的神经质可能表现为焦虑、疑虑、恐惧和情绪不稳定等。
这一点与年轻人有所不同。
老年人的头脑和身体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他们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有自信和乐观。
第二部分: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针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而实施的一种治疗。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护理方法:1. 鼓励交流鼓励患者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老年人抒发情感。
抒发情感可能是缓解心理问题的关键,这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患者的自尊心。
2. 创建积极的环境为老年人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能使他们更愉悦和放松。
你可以使用自然光线和音乐来增加房间的舒适度,这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紧张。
3. 体贴和关怀体贴和关怀是治疗心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护士和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耐心细致地照顾患者来提高他们的情绪值和积极性。
每个人都需要被关注,老年人也一样。
4. 提供心理支持心理支持是老年患者的治疗重点之一。
护士或医生可以与患者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措施摘要: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6-021 内科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1.1 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
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
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
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
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
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3 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
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40-0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日趋增多。
由于老年疾病病程长、症状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所以住院的患者容易产生精神抑郁状态,发生心理障碍,从而加重生理功能的衰退,不利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护士要了解住院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科于2010年1~3月对所收治的40例老年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1~3月中共收治内科疾病老年住院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5例,肾功能不全5例在4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有5例发生精神抑郁状态。
2 护理方法2.1 心理调查:心理调查是十分细微的工作,首先要取得患者信任,通过真诚交谈,了解患者状态,如何出现过焦虑、失眠、悲观、烦躁、忧愁等,并做好记录。
2.2 使用礼貌语言:礼貌待人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交谈的基本态度,也反映了护士的职业道德。
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注意使用“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以友善的态度,从理解患者的角度出发,说出的话语使老年人感到欣慰。
称呼老年患者时,可以以下级或晚辈的身份称呼,会使老年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老年患者要认真耐心,态度和蔼。
老年人对各种反应相对迟钝,作为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4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为患者创造轻松的恢复环境,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引导患者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技能,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解决自己的痛苦。
2.5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家属、亲友来院探视,给患者提供精神经济保证。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患者产生归属感。
3 典型病例患者,女,67岁,患糖尿病已2年,每年住院2次以上,其经济状况较差,每次住院都有为医院药费发愁,而出现焦虑、失眠、悲观症状,往往加重病情的恶化,病情的恶化更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1.建立信任和良好的沟通住院患者往往面临困惑和不安,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至关重要。
护士和医生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解释医疗程序和治疗计划,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2.提供情感支持住院患者一般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可能缺乏亲密的人陪伴。
护士可以花时间和患者交谈,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护士应尽力保持耐心和耐心,以使患者感到安慰和宽慰。
3.鼓励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住院患者往往会由于疾病引发负面的思维和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鼓励积极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来改变他们的心理状况。
例如,他们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有改善的潜力,并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计划。
4.提供信息和教育患者对有关他们疾病和治疗的信息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住院期间的情绪困扰。
护士可以通过提供书面材料、解释性讲话和回答问题来提供相关信息和教育。
这样做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确定性和恐惧。
5.创建愉快和舒适的环境住院患者生活在陌生和不熟悉的环境中,这可能会对他们的情绪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护士可以通过创建舒适和温暖的环境来减轻患者的不适。
这可以包括提供清洁和整洁的病房、舒适的床铺和有趣的娱乐设施,如电视、书籍和游戏等。
6.提供社交支持7.管理疼痛和不适病痛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困扰之一,它会对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护士应该有效地管理疼痛和不适,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这可以包括定期评估疼痛水平,提供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来缓解疼痛,如温热敷、按摩和放松技巧。
在进行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时,护士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需求和情况来制定护理计划。
这需要耐心、理解和同理心,以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的心理支持。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82-01【摘要】目的: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病人也偏老龄化,护士在与老年患者的交往中,应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以及气质、风度等内在特征的魅力去影响病人。
提供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与病人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平等关系,以得到病人的充分信赖,使病人乐于接受心理护理,并取得最佳效果。
方法:通过对内科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的心理干预。
结果:证明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能使老年患者处于一个最佳护理状态,对待疾病的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纠正了其在疾病中的某些不良情绪及行为,调动了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一个积极态度,从而可以促进了疾病的好转和(或)康复。
结论:在对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加强对其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很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2010年6月2011年5月, 对400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发现有340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首次住院的老年患者在入院的第一周最为明显。
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因此,加强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5月, 对400例住院老年患者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男性老年患者230例,女性老年患者17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55岁,方法:自编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方式。
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份,收回400份,有效率100%。
2 结果:400例住院患者中,34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恐惧紧张、疑病、情绪不稳定及依赖过分等7种心理问题。
其中焦虑不安276例(69% ),孤独寂寞246例(61.5% ),悲观消极288例(72% ),恐惧紧张226例(56.5% ),疑病14例(3.5% ),情绪不稳定10例(2.5% ),过分依赖3例(75% )。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个体化心理护理与体会【中图分类号】r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491-02随着全民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住院患者也逐渐增多。
本人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十多年来的临床护理实践与观察,并针对老年病人住院期间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总结出了一套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措施。
现将其具体措施归纳如下。
1 老年病人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1.1 营造温馨病房:建议每个病房只设置单人间或双人间,床位间距应在1.5 m以上。
病房内每日定时通风1小时以上,并保持有充足的光线或阳光。
窗帘应设计为柔和的暖色调。
病房内应有配套的洗手间及淋浴间,冰箱、空调、热水器、衣柜、储物柜等。
有恰当的安全设施,有恰当的娱乐设施,防止各种噪声生活环境。
1.2 规范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老年病人由于社会经历不同,生理、心理都存在个体差异。
护理人员必须在言语和行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应保持仪表端庄,讲话文雅,举止大方,精神饱满;亲切关怀,热情服务于病人。
1.3 尽早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详细介绍病室环境,同室病友和相关工作人员,耐心听取病人、家属或陪人的主诉,尽快掌握病人心理特点,了解病人个性化的家庭结构和背景,了解其需要。
1.4 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注意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各种不良因素。
经常巡视病房,及时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对患者提出的每个问题要耐心听取并作详细解释,以消除患者不安的情绪。
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帮助其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遵守医嘱,施行各项操作前和需做特殊检查前必须严格三查七对,详细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并负责陪检,以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
患者病情稳定期可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室内外散步、下棋、打拳等。
尊重理解病人,最好不要刻意改变病人原有的生活习惯。
住院患者心理护理培训在医疗服务中,除了对患者身体疾病的治疗,关注其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住院患者往往面临着身体的不适、对疾病的担忧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因此,为医护人员提供住院患者心理护理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住院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恐惧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疾病的未知、治疗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的不良后果感到焦虑和恐惧。
他们可能担心疾病无法治愈、治疗带来的痛苦、对家庭和工作的影响等。
2、孤独和无助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朋友,身处陌生的病房,患者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特别是在病情较重或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情况下,这种感受可能更为强烈。
3、抑郁和悲观长期的疾病折磨、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对未来失去信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和悲观的情绪。
他们可能对生活失去兴趣,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4、依赖和退化有些患者在住院期间会过度依赖医护人员,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和意愿,出现心理上的退化现象。
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1、促进身体康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提高免疫力,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2、提高患者满意度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温暖、关怀的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和尊重,增进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心理护理的原则1、尊重和关爱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以关爱、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2、倾听和理解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3、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
4、保密原则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
四、心理护理的方法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人员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迎接患者,主动介绍病房环境、医护团队和治疗流程,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住院老年病人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及心理护理要点摘要】目的面对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针对老年人自尊、自信、固执、孤独、寂寞,生病后焦虑、恐惧、悲观、疑虑、猜疑、抑郁等心理特点,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护理要点;强调要增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现代护理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理念,旨在更好地做好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1]。
方法设计心理健康知识问卷,随机对200名老年人(≥60岁)进行抽查。
分为住院老年病人和健康社会老人2组。
结果住院老年病人比社会健康老年存在更加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结论医院在关注老年病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不断探讨新的心理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随着社会的老龄化,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走进医院,但社会老年人的总数还是占据多数,对这两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尚不多见[2]。
本文通过对医院与社会闲散老年人对照比较分析, 以揭示是否存在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讨论心理护理对老年病人的重要性。
1 对照与方法1.1对象随机选取厦门市4家医院的住院老年病人(≥60岁)100名,作为研究组(A组)。
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对4个街道随机抽取健康老年(≥60岁)100名, 作为对照组(B组)。
1.2方法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为测量工具, 集体与个别测试相结合, 予以统一的指导语。
测量数据通过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与处理。
2 结果2.1A组最终有效例数为89 例, 平均年龄 77.8±6.6岁; 男性53例,女性36例;B组最终有效例数为96例,平均年龄74.3±4.3岁;男性58例,女性38例。
两组性别构成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年龄差别虽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无实际意义。
2.2两组SCL—90总分的均分,分别为129.41±16.46和121.29±43.92, B组高于A 组(P<0.01)。
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办法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将急剧上升,同时,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动身,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
经笔者连年的临床经验,将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心理分型孤独型最多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失落型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多疑型表现为毫无按照地怀疑他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忧心忡忡。
老年性痴呆型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高度健忘型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2 护理办法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心理会增进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现分述如下。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忙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忙患者成立病友关系。
同时向家眷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密切护患关系,知足患者的情感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切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取得慰籍,在情感上取得必然知足。
同时按照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能,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理话倾诉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忙,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
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眷的思想工作,动员家眷常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
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样行为,应主动关切体贴他们。
住院期间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08T14:40:19.2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作者:赵燕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赵燕
(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常州 21301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方法对我院老年病房3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根据不同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
结果长期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较为复杂,心理需求与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病情的进展及治疗效果等有密切的关系。
结论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早期进行护理措施干预,可有效的提高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一特殊群体最突出的特点是患慢性病几率大,疾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
同时随着医疗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急剧上升,老年住院患者逐步增多,从“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原则出发,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以我院长期住院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探讨其心理特点及需求,制定相关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1. 临床资料
在接受观察的30例老年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龄在60岁~85岁,平均年龄73岁,疾病种类分布:其中脑血管病20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5例。
通过观察,这些患者都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 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2.1自尊心理大多数老年患者在社会和家庭中曾是主角或领导者,习惯指挥他人,自尊心强,在离退休后仍希望周围的人一如既往地尊重恭顺自己,一旦生病住院,则不能接受,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护理人员对此类患者要主动打招呼,对其使用尊称,以唠家常的形式与他们交流,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年人的要求尽量满足【1】。
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
渴望得到尊重是马斯洛心理需要理论中处于较高层次的个体需要【2】。
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凡事会反复唠叨,当他们倾述时,护士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话题,更不能出现厌烦情绪。
2.2 孤独寂寞心理老年患者入院后由于社会角色、周围环境的改变,失去了与亲人朋友的交往,常常感到孤独寂寞,很希望有人探视,尤其希望家人能常陪在身边,但又怕给家人带来麻烦,心理很矛盾,同时又对自己疾病有所担忧,往往顾虑重重、沉默寡言。
护理人员对此类患者应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改善其病室环境,把病房打扮得温馨舒适,病室空气新鲜,床铺平整,让患者感到像在家里一样温馨。
平时多巡视病房,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忘却烦恼,战胜疾病。
在病情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娱乐活动,缓解他们的孤独寂寞心理。
2.3 自卑自弃心理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对周围事物均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老而无用,认为自己拖累了家人,产生深深的内疚与自责,导致自卑自弃感。
护理人员对此类患者应加强巡视,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在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减少病痛,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希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多于患者家属联系,鼓励家属及亲友多探望、开导,适当的让家属陪同,共同关心和鼓励这些老年患者。
根据老患者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康复锻炼计划,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并进行康复训练活动。
2.4焦虑抑郁心理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因需长期用药、病程较长及对疾病认知不足,往往疑虑重重,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病友的过世会加重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常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暗自伤心。
护理人员应细致观察患者的表现,了解焦虑抑郁的原因,给于精神上的安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向他们介绍有关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及预防,并告知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打消其思想顾虑,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形式多样的知识宣教和保健指导,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不使用医学术语。
还可以在为患者做治疗的同时边说边做,加强与患者地感情联系,侧面减轻患者顾虑。
2.5 恐惧敏感心理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疗效不甚满意,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面临着身体的疾病和痛苦,心理压力很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恐惧状态,对各种事物敏感、多疑,医护人员语言及表情中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无端猜测,出现情绪波动,造成不必要的恐惧感。
护理人员应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给患者建立一个和谐安全的治疗环境,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治疗和护理康复活动中。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疏导和劝慰,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消除不良情绪,解决心理问题,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康复。
总结:在3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我们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各自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感受到了被理解与尊重,在情感上得到了照顾和支持,唤起了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使患者的抑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和改善,造就了老年患者乐观积极的健康情绪,使其始终处于治疗和护理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护理质量【3】。
【1】颖娜.浅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12)
【2】黄人健.温故知新.展望2007年护理事业[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5
【3】刘力欣.老年住院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