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虚湿困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虚湿困

三、脾的病机。

(一)脾的病机特点,也就是说一般的规律。也就是说,脾的病理变化当中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一消化功能减退;二气血生成不足;三水液代谢失调。在脾的阴阳气血失调当中,其病理变化以脾的阳气功能失调为多见。

(二)脾的病理变化

(1)脾气虚。脾气不足,脾气血功能失调最常见最常见的,也就是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脾气不足又称脾气虚。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功能减退,运化失常的病理变化。脾气虚,我们习惯上又称脾气虚弱。脾气虚的主要病机特点是: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升清降浊失司;水谷精微化生减少;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有气虚的一般改变。脾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脾气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也是最常见的。它临床表现的特点也就是说病理现象表现的特征,纳食不化。就是消化不好叫纳食不化。纳食不化就必然出现腹胀,甚则出现便溏,影响了消化吸收功能。由于脾健运不足,导致气血生化之源匮乏,简称化源不足。最终导致气血

的生成减少。影响了气,也影响了血,最终导致全身气血不足。注意这里面说脾气虚最终病机演变的结果是全身气血不足,不是指脾气虚本身,这是讲的病理机制、病理变化。脾气虚,它首先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进一步演变为化源不足,导致气血双亏而致全身气血亏虚。除此之外,脾气虚,脾气不足,气虚不能固摄血液叫气不摄血,结果导致脾不统血。它表现出的临床病理现象,以出血为主。如果脾气虚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升清降浊失司,脾的性质是脾主升清,升清不足会导致一个结果,脾气下陷又叫做中气下陷。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者反而下陷。导致的病机结果,中气下陷。在临床的病理现象上,用内脏下垂来概括它。它是脾气虚,升举无力,甚或下陷,导致的结果,用病机学术语叫做中气下陷。那么这种结果表现为病理现象,它的表现叫内脏下垂。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导致的结果,那么气不摄血我们前面讲气血失调的时候,这也是一个病机学术语。脾气不能统摄血液,用气不摄血来表述它。

(2)脾阳虚。脾阳虚又叫脾阳不振,中阳不振,脾阳虚损,现在的规范的称呼就是脾阳虚、脾阳不振。脾阳虚多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病机特点是脾虚兼寒,运化功能低下,伴有一般阳虚的改变。它具体的病理变化的机制,①脾阳虚损,导致最常见的结果叫脾失健运,影响了脾的运

化功能

。其运化功能表现为失运、运迟,就是纳呆食减。运化迟滞就运化功能减慢,用失运,运迟,即能进食,但是运化功能减慢。表现为泻和利,注意脾阳虚和脾气虚在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变有相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地方,临床表现不仅是有寒无寒,表现为运化功能而言,又有差异。②它有阳虚的一般表现,寒从中生,会有形寒肢冷,脾的自己的症状,就是脾病变的部位症状也就定位症状,它有脘腹疼痛。寒则凝滞,气机不通,所以会出现脘腹疼痛,特别是腹痛。③它会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脾阳虚是阳不能够化气、运水,导致水湿不运,而形成痰饮水肿。这是脾阳不振叫脾阳虚,最一般的病理改变。大家看脾气和脾阳虚,同样都会有脾失健运的改变。用这个术语来表达失运、运迟。他能进食,而是运化功能减退。在学证候学它一定是以腹胀为突出特征。它和脾气虚相比较,腹胀要比脾气虚为甚。用这个病理现象,用这个术语来表达它。

(3)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表现为水湿停聚,痰饮,形成痰饮和水肿。水湿不运,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表现非常突出。而脾气虚也可以出现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脾气虚主要是消化吸收功能改变。脾运化水谷功能异常突出。而脾

阳虚在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脾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功能进一步加剧的同时,又累及了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这就是脾阳虚和脾气虚两者在机制上有同又有不同。所以脾阳虚在临床上多见就是泻和利。脾气虚一般来说,大便溏。脾气虚和脾阳虚它们的共同的病机特点是脾虚失运,消化功能减退。不同的脾气虚重在以气虚为主,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气血生成不足,中气下陷,脾不统血;而脾阳虚以虚寒为主,突出表现水液代谢失调。

(4)脾不统血。大家注意,我们习惯上都说脾气虚,气不摄血,称之为脾不统血。脾阳虚,阳气不足固摄血液功能失常同样可以导致出血,把这个也叫做脾不统血。它的机制除了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外,还有个阳气不足,就是脾的阳气不足,气不摄血,终致脾不摄血,也表现为出血的症候。脾不统血,可以脾气虚,寒象不明显,进一步发展也可以导致脾阳虚,出现脾有寒象。脾的气虚和阳虚都可以导致脾不统血。脾阳不足而引起的脾不统血,是唐容川的一大贡献,同学们将来看“血证论”。我们习惯上只讲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用归脾汤,举个例子,归脾汤本身不仅仅治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也可以治脾阳虚不能统摄血液。这个概念是后世唐容川,咱们中医历代文献只强调脾气虚,气不摄血,很少提及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摄血而脾不统血。

(5)脾虚湿困。内湿的形成与五脏都相关,其中脾非常重要,脾虚生湿。内湿一般责之于脾,叫脾虚生湿。病机的术语叫做脾虚湿困,湿就是脾虚生湿。它的机制是:气虚为本,湿困为标。脾气虚、脾阳虚,都是典型的虚;而脾虚湿困是个虚实夹杂,本为气虚,标为湿困,湿困是一个邪气实。既有脾气虚,又有邪气实,邪气实是指湿邪。我脾虚湿困会导致病理结果:1.它必然也要引起脾运化功能失调,健运失职。健运失职它也会出现消化吸收障碍;2.它会导致脾胃的升降失常,湿困中焦,脾胃的升降失常,会出现恶心呕吐。湿邪困于脾,即:一会影响脾不升清,脾不升清可以出现健运失职,那么脾不升清也必然引起胃失和降,所以常常脾胃的功能异常同时出现。湿邪阻于胃、脾,那么使脾不升清,健运功能失调,会出现消化吸收障碍。它影响了胃,会出现恶心呕吐,恶心呕吐,胃气上逆的症候。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湿邪困于中焦,湿邪困阻中焦,导致全身气机运行阻滞。突出特点湿性沉重,表现为沉重性特点。那么阳气不升,因此它出现困倦身重,其中胸闷这两个字是最重要的。湿邪困于中焦,影响了气机升降的畅行无阻,主要的累及胸闷,阳气运行的地方。我们反复讲肺和肝的关系,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也叫气机升降。将来同学们学习“痰饮”的时候讲,左右者,气机升降之道路也,而脾胃,脾升胃降,为气机升

降的枢纽。那么脾不升胃不降,湿困于中焦使脾的调节气机升降的功能失调,影响了肝和肺左右气机升降的道路,导致的结果:闷,胸闷。闷是气机阻滞。为什么胸不说腹呢?这是根据脾和肝肺的关系来理解的。所以学习证候学的时候,湿邪侵袭机体第一个症状就要记得是胸闷。胸中阳气不振,气机不畅,为什么呢?牵涉到脾、肝和肺的关系。湿邪困阻中焦突出的特点:闷,影响气机升降;再一个沉,表现为身重困倦。脾主肌肉四肢。着重讲身体重着,沉重。这是脾虚湿困的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一个本虚标实。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不能运化水湿导致的结果,水湿不能及时排除,那么水湿停留于体内,还没有表现出痰饮水肿,在这种情况下叫做湿困,脾虚湿困。

(6)脾阴虚。脾阴不足,也叫脾阴虚。脾阴虚是指脾的阴液亏虚,散精功能不足的病理变化。它的病机特点:一阴液亏虚;二运化失常;三、精微无源;除此之外,脾阴虚病机上还有一个特征,常常兼有胃阴虚,最终导致脾胃阴虚。关于脾阴虚这个概念,过去书上自从李东垣强调脾阳虚,重在用升阳药物、辛温药物来调理脾胃功能失调。而自叶天士以后强调了脾胃阴虚,填补了李东垣的不足,使中医学对脾胃的阴阳失调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脾阴虚明确提出来,对它全面的进行阐述,在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