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 第六讲
- 格式:ppt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28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教案第六讲: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专题教育一、世界经济增速回落2012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2013年全球发展环境开始改善,温和增长态势将持续,全年走势或先抑后扬。
西方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由金融经济危机向社会政治领域蔓延。
经济上,发达国家普遍陷入“三高一低”困境,即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率、高主权债务率和低经济增长率。
政治上,这些国家普遍出现“五化”乱象,即矛盾激化、社会分化、政治极化、责任淡化、效率低化,引发民众不满,抗议浪潮时起,社会不稳。
国际上,在2012年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如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里约+20”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多哈气候变化大会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兴趣下降,不愿承担国际责任,致使会议成果乏然。
尤其是,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同步进入政权更迭期,这给世界经济尤其大国关系平添诸多麻烦。
欧债危机发酵,制度建设提上日程过去一年,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并由边缘小国蔓延至中心大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冲击法国,影响德国,甚至威胁到欧元生存,该地区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全球经济发展出现明显分化,这正是在发达国家危机下世界经济仍能维持温和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用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读的现象。
“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一种“新常态”。
截至2012年底,世界经济已经连续41个月持续增长,期间年均增长4%,虽然低于“大稳健”时期(2004-2007年)的5%,但高于过去30年3.5%的年均增长。
未来,国际经贸发展必将回归常态,即可持续适度增长。
发达国家加速“去杠杆化”,致使居民消费走低,“再工业化”或“去全球化”,导致保护主义上升。
二、美国经济明显好于欧日过去一年,美国经济回复增长,欧洲经济则再陷衰退,日本经济复苏反复,年底出现技术性衰退,三大经济体发展分化。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美欧日经济分化发展,将成为主要趋势,也是世界经济“新常态”现象之一。
一、国际金融市场概述1. 什么是国际金融市场?•广义:是指国际性金融交易活动的场所,包括以各种方式进行的国际性资金融通(和投资)所形成的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
•狭义:仅指国际性资金融通(和投资)所形成的市场,不包括外汇和黄金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一个无形的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中心2. 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相对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比较自由的国际资本流动环境•便捷的通讯设施•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政局稳定、健康发达的金融体系(包括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相对宽松的金融和外汇管制环境、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等。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两个主要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20世纪初期以前:伦敦中心时代–20世纪初至60年代:“三足鼎立”时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化时代•国际金融市场由“在岸交易”(onshore transaction)为主,转变为由“离岸交易”(offshore transaction)为主。
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
•市场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交易速度显著提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证券化趋势日趋明显•在岸交易的比例有所回升•传统的分类–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当前流行的分类(IMF,OECD)–国际信贷市场–国际债务证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2. 国际信贷市场•短期信贷市场–基本类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对工商客户的信贷市场(如贸易信贷和其他短期贷款)–贷款条件•无抵押•贴现法计息•期限1-360天,多为3个月以下•基准利率:LIBOR(离岸)、联邦基金利率(在岸)、商业银行优惠利率(在岸)等•中长期信贷市场–基本类型•独家银行贷款•银团贷款–贷款条件•期限:通常1-10年,少数超过10年•利率:基准利率+附加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银团贷款的手续费–影响中长期信贷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3. 国际债务证券(debt security)市场•货币市场工具(money market instruments)–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贴现与再贴现•债券市场(bond market)–基本类型: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利率特点: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近年来的工具组合趋势:如“股权相关债券”等。
第六讲: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金融领域的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4.11)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本讲主要结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金融领域近十多年来的几大变化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探索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时的困境与尝试性对策。
通过这一讲的学习,主要应结合中国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变化与改革,探索理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增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协调性的对策与建议。
(尤其是协调与合作方面的创新性建议)(参见博士论文)(当前人民银行国际合作的路径、内容、成效与前瞻—作业)本讲的主要教学内容:一,日益依赖于中介储蓄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二,自由化使金融市场中的竞争更加激烈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三,开放资本帐户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深化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五,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六,总结与启示不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根据各自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也有所不同。
就单个国家而言,一些变化已经很显著,另一些变化则刚刚开始出现。
尽管有这么多的差异,但仍可以把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十年来经济金融领域的变化分为五大类。
一,日益依赖于中介储蓄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
这些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中介储蓄筹集资金,从而不可避免地致使公司的债务-股本比率高于如果采用其他方式筹资所带来的比率。
在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一般会改变工业结构。
像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样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了实现增长,需要非常大量的投资,从而更加提高了负债率。
随着经济增长、导致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增加了在住房以及像汽车和电子产品这样的耐用消费品方面的开支。
这些开支项目非常昂贵,适合于对外举债融资。
因此,家庭的负债率一般也会上升。
积极的金融中介活动可以使负债率上升。
但是,公司负债率的上升却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欠发达状况。
<对货币政策的效力产生的影响>各经济实体的负债率越高,对货币政策就越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