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
- 格式:doc
- 大小:15.33 KB
- 文档页数:5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讽世性作者:孙悦蓉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开启了系统、全面评点《西游记》的先河,是第一个趋向成熟、完备的《西游记》评本。
其评语内容多影射实事、暗喻现世。
本文试从李评本的评语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从统治阶级腐朽和民间现实黑暗两方面深入探索,分析昏君享乐、专制乱政、官员腐败、士风败坏、民生艰辛和道德沦丧,研究其讽世性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西游记》;李评本;讽世性一、评语概况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约16世纪)横空出世,开启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的序幕。
而出现于晚明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作为重要的评点本,更使《西游记》的评点批评有所突进并渐趋成熟。
李评本全部照录了世本的夹批,而且新添了大量批语,并以眉批和夹批两种形式行世,极大地丰富了评点的形式和内容。
它又开创了回末总批,光字数即达近万言,所论或揭橥哲理大旨,或总结写作技巧,其文风或严峻沉郁,或幽默诙谐,体现了李评本独特的批评风格和极高的理论水准。
其评语数量众多,丰富多彩,共有评语844处。
字数长短不一,精炼处如“猴”、“趣”,惜墨如金,其中107次用“着眼”二字指明要点;而回末总批则往往洋洋洒洒,借题发挥,百字有余。
虽然李评本并非出自李贽之手,但其思想与之有密切关系,评语的内容也多影射实事、暗喻现世。
本文试从李评本的评语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从统治阶级腐朽和民间现实黑暗两方面深入探索其讽世性的思想价值。
二、评语分析(一)统治阶级腐朽1.昏君享乐对于封建统治核心的明朝皇帝,评语中对其的讽刺自不在少数。
第二回的回末总批中就直刺现世。
“样样不学,只学长生。
猴且如此,而况人乎?” i “世人岂惟不学长生,且学短生矣。
何也?酒、色、财、气,俱短生之术也。
世人有能离此四者乎?”(第二回)据《明史纪事本末》载,明世宗在位后期,醉心于不死之术,日日服用道士们用女子经血、童男童女尿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炼成的“先天丹铅”,其荒淫无耻的程度实在令人发指。
明末清初《西游记》文本接受的读者分类作者:徐超鹏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以是否对小说进行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为标准将明末清初《西游记》文本接受的读者分为消费型读者、批评型学人、创作型作家三类。
消费型读者阅读小说主要为了消遣时间与满足文学欣赏的精神需要;批评型学人阅读《西游记》除获得审美享受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探讨其艺术创作的规律;创作型作者除开前两者的表现外,更主要的是在接受原著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思想和写作介入小说创作,从原有题材出发,别树一帜。
关键词:千差万别审美内涵【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016-2文学作品经过传播而且被接受者接受之后才算最终完成。
与诗文等文学样式的创作相比,小说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接受者在进行创作,因此其传播接受便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西游记》的接受者类型不一,欣赏趣味又千差万别,对《西游记》的接受视角因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消费型读者接受消费型读者在《西游记》读者群中所占比例更大,他们将阅读《西游记》作为娱乐、消遣的读者。
事实上,通俗小说最初萌兴正是因其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市民娱乐的需求,故为书坊一刻再刻。
而《西游记》又极具幽默诙谐的风格。
它趣语天然的游戏之笔感染着人们,使他们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释放。
一些读者更将其做为消遣、解闷的读物。
一般读者以自己的方式对《西游记》进行接受,对其主题似乎并不那么感兴趣。
鲁迅先生早就指出这一点:“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
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
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鉴赏了——这也是他的本领。
”明末清初市民阶层是通俗小说的主要读者群,然而市民阶层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如果从小说的文字内容及价格来看,接受者应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二是要有一定的购买力:三是要有阅读的兴趣和一定的空暇时间。
名家对《西游记》的评价哎呀,说起《西游记》这部经典,真的是让人心头那个热乎啊!你晓得不,那些个名家对它的评价,简直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味儿十足!先说鲁迅先生,他可是大文豪,他对《西游记》的评价,那就像是咱们吃到的第一口毛肚,脆生生的,又带着点嚼劲。
他说这书展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博大精深,我就觉得他像是在说:“嘿,这《西游记》,简直就是咱们文化里头的一块宝,咋个看都看不完,咋个品都有味儿!”再聊聊胡适先生,他老人家看《西游记》,估摸着是看到了里头的社会百态,人情冷暖。
他说这书不仅文学价值高,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和面貌。
我听着就像是:“哎哟,这书里头啊,啥都有,皇帝老儿、妖魔鬼怪、凡人百姓,活脱脱就是一幅古代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嘛!”还有老舍先生,他的评价更逗,说《西游记》里头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智慧满满。
我就觉得他这是在跟我们摆龙门阵:“你们晓得不,孙悟空那猴子,有时候耍得那叫一个机智,猪八戒嘛,那就是咱们的开心果,整天逗得人哈哈笑。
这书啊,看的时候嘴角不自觉就上扬了!”说到咱们四川话和《西游记》的联系,嘿,那简直就是天生一对!你想啊,孙悟空、猪八戒他们说的话,要是用咱们四川话念出来,那得多带劲儿!孙悟空一喊:“幺儿,给老子过来!”猪八戒一嘟囔:“哎呀,这路好难走哦,肚子又饿了。
”听着就亲切,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在聊天一样。
所以说啊,《西游记》这本书,真的是不管啥子人看,都能看出不一样的味道。
它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咱们四川人看,那就更是多了一层亲切感,感觉孙悟空、猪八戒他们都是咱们四川的娃儿,一样的聪明伶俐,一样的幽默风趣。
这种感觉,真是巴适得板!。
试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一)论文关键词:《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思想矛盾;评者;李贽;叶昼论文摘要:本文从思想印证入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
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本”)是现存较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关于它的评点者,学术界一般根据明末清初人盛于斯《休庵影语》和钱希言《戏瑕》的记载认为是叶昼伪托。
但由于缺少确切的文献记载,在具体谈到评者问题时,学术界多采取较谨慎的态度,如谭帆先生说:“此书之评点者一般认为是叶昼。
”①(P.187)袁世硕先生在为《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写的《前言》中说:“《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否出自李卓吾笔下,文献无证,今世学者多依钱希言《戏瑕》所说,疑为叶昼之的伪托。
”②(P.15)但伍丁先生为该书作的《整理说明》中又说:“李卓吾的批评,有人揭露系叶昼所托。
但就整个批评来看,除涉及作品本身的批评外,更多的具有思想史价值,如第一回回后总批所云,可见系出自李卓吾之手。
李卓吾的批评目的,主要的是借《西游记》小说宣扬泰州学派的学说……”②(P.24)伍先生的话给笔者很多启示,既然现存文献无法直接证明李本的评者,那么能否从李本评语所流露的思想风格入手探讨其评者呢?一、李本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翻检李本批语,可以发现,李本评语比同署名为李卓吾的容与堂刊本(以下简称“容本《水浒传》”)和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评语简单。
从文艺理论上看,李本评语除了对小说虚构(幻)的揭示颇有价值外,成就与袁本,尤其与容本《水浒传》的评点有一定差距。
但是李本评者用较多的笔墨浇胸中之垒块,这对我们考察李本评者的意趣神色留下了较丰富的材料。
狂人李卓吾另类点评《西游记》,的确有料推荐理由《李卓吾先生批点西游记》为套装书,是《西游记》仅存的4种明刊本之一,藏于日本,国内只有后刻本。
现存明刻本,仅此一种有评,清代的评本,又多从佛学角度上作评,所以《李卓吾先生批点西游记》又是唯一的从文学角度上作评的评本。
评语对小说结构、人物性格、语言作了精辟的论述,妙语如珠,时时令人会心发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精装16开《李卓吾先生批点西游记》,双色印刷绣像插图,点校以明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底本,它从小说所体现的'极幻'与'极真'的辩证关系入手对《西游记》进行了评点。
作者简介李贽(1527~1602),汉族 (一说为回族),福建泉州人。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
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5] 。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
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李贽还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内容简介《李卓吾先生批点西游记》(上下)由明朝叶昼托李卓吾进行了全面的评点。
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圣叹,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要比否定贬斥《西游记》艺术成就的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明得多。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
古人对西游记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
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古人对《西游记》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认
为它是一部寓教于乐的优秀作品。
首先,古人称赞《西游记》的文学价值。
小说在叙事上有长串的
口语化的“粗口”及句式,也有诗歌与歌谣,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张有趣,深受人们喜欢。
而在描写方面,《西游记》具有极高的创造力和
魄力。
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艺术性,给人视觉和心灵上的超
乎寻常的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其次,古人评价《西游记》的教育、启迪价值。
《西游记》通过
对唐僧四人取经的艰辛和修行的过程和经历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道德、智慧、忍耐等实用观念,然并卵剑道、儒家、佛教等文化相互碰撞,达到了传授知识、启发智慧,以及构建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的效果。
最后,古人对《西游记》的意义作了概括性评价。
他们认为,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贯穿了中国古代文
化的艺术之作。
它传承着中国古代的儒佛道文化,具有强大的信仰与
智慧。
此外,《西游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其物象符号、灵异思想、警世寓言和魔幻风格,都在后来的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和发展。
总之,古人对《西游记》的评价是高度的肯定和认同,认为这部作品是一部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俱备的经典之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论李贽批评本西游记的几个问题所谓“李评本”或“李评本《西游记》”,即“李贽批评本《西游记》”,其全称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明刊本。
现已知的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主要有六种,即: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本、日本广岛大学图书馆藏本、日本广岛浅野图书馆藏本(一帙)、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河南省图书馆藏本。
1994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排印出版了署名为“吴承恩著、李贽评”的《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成为通行的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以下简称“李评本”)。
2011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李卓吾评本西游记》再次印刷出版。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上述包括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在内的七种“李评本”《西游记》,其中的所谓“李贽评”者,其实乃皆为无锡文人叶昼所作伪,即李贽生前并不曾评点过《西游记》。
这是因为,一则现存李贽作品集如《焚书》、《续焚书》等,根本没有李贽评点《西游记》之只字记载;二则钱希言《戏瑕》、周工《因树屋书影》、盛于斯《休庵影语》等,早已指出其乃叶昼所为。
对于叶昼托李贽之名而评点《西游记》,我在2000年于《南昌大学学报》所发表的《明代托名小说批评叙论》[1]一文,已有详考,此不具述。
虽然如此,“李评本”《西游记》也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如叶昼托名李贽批评的时间,叶昼批评本所用的底本,其底本与金陵世德堂本的关系等等。
有鉴于此,故特撰是文,以对存在于“李评本”中的四个问题略作考察如次。
1李评本之“序”与作者生平“李评本”《西游记》卷首有两篇“序”,一为内阁文库藏本中的“幔亭过客”之《西游记题辞》(一作“题词”,又作“题辞”),一为广岛大学图书馆藏本中的李贽《批点西游记序》[2]。
后者的李贽《批点西游记序》一文,主要是对“不曰东游,而曰西游”的解释,如认为“东方无佛无经,西方有佛有经”,并且是先“有佛然后有经”等。
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序》文两处有“秃老”二字,以意在表明其为李贽之自称,亦即用以证实该《序》为李贽所作。
【学术】——明人的《西游记》研究与明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历史演变明代中叶,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思想解放启蒙思潮的产生,百回本《西游记》横空出世。
这部作品一经产生,就以它巨大的思想内涵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小说界——既让那些坚守“一据实录”小说观念的人瞠目结舌,大叫“俚妄”;也让一切有识之士为之欢欣鼓舞,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演进的“虚与实”、“幻与真”、“奇与正”这三组重要的小说观念,就是《西游记》研究乃至明代小说研究遗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学遗产。
总结这三组小说观念在明代的演进轨迹,有着重要的历史认识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一先民们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中,逐渐形成了重现实而轻虚妄、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即所谓“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符《潜夫论·叙录》)、“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我国丰富的史官文化,更要求治史要“秉笔直书”,不为强权所左右,并形成“实录”这一重要的治史观念。
所谓“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正是务实、实录等观念的表现。
这当然有其进步性的一面,然而对于从根本上带有虚构性质的小说创作来说,却不能不起到阻碍作用,以至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干宝等人创作《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仍是要“明神道之不诬”(干宝《搜神记序》),以证明“仙化可得,不死可学”(葛洪《神仙传序》)。
随后唐代韩愈的“以文为戏”(裴度《寄李翱书》)、宋代洪迈的“稗官小说家言不必信”(《夷坚志丁序》)和罗烨的“随意据事演说”(《醉翁谈录·小说引子》)说虽然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小说的虚构性质,但对此观念响应者不多,还不足以改变传统的“实录”观念并形成系统的小说理论。
到了明代中叶,随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的出版和流传,小说的虚构与史实的关系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和论争。
在理论的初起阶段,这种论争主要是围绕着《三国演义》展开的。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刚开始还能够小声地说话。
不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有的嘻哈哈,有的竟然大吼大叫,对此。
钱老师的做法恰当的是()。
A. 终止孩子们的自由活动B. 批评几个比较闹的孩子C. 提醒孩子们要注意纪律D. 提醒孩子们声音小一些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理念。
在对幼儿约束纪律的过程中应当慎用惩罚,而要向幼儿明确指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且讲明道理。
题干中,当孩子们在自由活动中喧闹时,教师应当明确地提醒孩子们小声些。
2.离园时,慧慧不愿意回家,提出想和高老师多玩一会,慧慧说:老师总是和牛牛玩,让我自己玩。
下列高老师的说法恰当的是()。
A. 慧慧,老师是陪伴你少了些,明天老师来多陪你玩!B. 慧慧,你要学会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C. 慧慧,今天先和妈妈回家,老师以后再陪你玩!D. 慧慧,你自己玩得就很好,可牛牛他们不会玩!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理念。
面对慧慧提出想要和老师玩的需求以及对老师和其他幼儿玩,不和自己玩的不满时,老师应当正面回应,并且表达自己以后会多和慧慧一起玩,保证公平。
3.贝贝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孙老师对小朋友们说:“早上来要向老师问好哦!”第二天早上,每当小朋友进到教室,孙老师就鞠躬问好,小朋友礼貌地向老师问好,贝贝也贴在孙老师的耳边小声说“老师早上好!”孙老师的做法体现教育角色是()。
A. 引导者B. 学习者C. 研究者D. 合作者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包括:(1)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
(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
(3)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
(4)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创造者。
(5)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其中,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是指,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可能随时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和给予支持,使其深入探索下去,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明清《西游记》诠释第一章明清《西游记》诊释在古代《西游记》诊释史上,评点批评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明清《西游记》评点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肇始于明代金陵世德堂刊行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世本),成熟于晚明《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全盛于清代证道、谈禅、释儒各派的评点。
这是明清《西游记》评点诊释的主体。
二是散见于文人笔记、小说、序跋等著作中的零星杂论。
杂论是指散见在各种杂记笔记中的片断言论和各种版本的序跋文字,其中有探讨作者和时代的,也有评论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基本上是随想和札记。
此部分相对于评点本虽量上较少,但评论范围广,可以更为自由地抒发个人观点。
这两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构成了《西游记》评点诊释的基本体系。
《西游记》评点诊释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和发展流变,使其区别于四大奇书和四大名著中的其他著作,也不同于明清小说评点的整体特色。
这些都成为《西游记》评点译释中的独特性。
二、主流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和风尚的转变也引起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
这主要表现为传统儒学的式微,内有王阳明心学童心说的兴起和发展,外有儒释道三家思想合一,正所谓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元来是一家。
这共同构成了明清之际主流的意识形态。
明代社会,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宋明理学逐渐衰落。
宋明理学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居敬穷理、与理为一,注重对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完善。
可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义利观、价值观发生转变,以求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与商人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
强调人的卞观能动性,肯定欲望的合理性,这些都促成了心学思潮的出现和繁荣。
王阳明心学盛行于嘉靖初期到万历末年,对晚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明史》卷二百八十二之《儒林》记载: 思想的核心,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客观上为之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这些都对明代《西游记》批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单看世本二十卷的编目方式,是以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名人对西游记的评价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
钱钟书,著名的学者,他曾评价《西游记》说:“西游记是中国文化的珍宝,它不仅是一部儒家思想的体现,更是一部描绘人性和情感的杰作。
” 这表明他认为《西游记》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描绘方面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他对《西游记》的评价是:“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 这说明鲁迅认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富有幽默感的小说,而且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此外,李卓吾在明朝对《西游记》进行了全面的评点,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后世,对《西游记》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眸再看西游--《李卓吾批评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回眸再看西游--《李卓吾批评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编者按:本周又是动画当道,梦工厂的动画选材角度与喜欢在小格局背景下玩温情的皮克斯还是不太一样,他们似乎更具有一种地球村的意识,比如《驯龙高手》中跟海盗头衔不分家的北欧维京人。
故事的主体仍然是theone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粘贴了一个"驯龙"的新标签,想来也正是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带给我们希望、陪伴我们长大。
这次不知有多少孩子会梦想收养一只没牙恐龙仔做宠物?在书榜上,没有比《理想的下午》更适合5月初夏的情调啦,这位台北著名的"神仙大叔"舒国治随性的生活态度和简洁飘逸的文字,很容易就让人松垮的精神和着他用笔尖迈开的步子走下去,读完不禁认同,路上的风景,绝不在于你背包里的"无敌兔"。
游戏领域,人气动作射击游戏《失落的星球》又出续作,游戏将新增丛林等新场景,主人公也摒弃独自作战的模式,以"雪贼"们不同的视点展开故事,另外还将应广大玩家的要求加入多人协力挑战巨大AK的新系统,令人惊喜。
本期编者从众多来稿中遴选出好稿《回眸再看西游》以飨读者。
胡适先生作为《西游记》版本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
"《西游记》问世以来,已经有很多"朋友"和"仇敌"对其考证过,其中不乏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名家,考证的结果,他们除了证明清楚自己是敌是友之外,还留下了一些证明不清的问题给新的"朋友"和"仇敌",比如《西游记》的作者,国内外学界就众说不一。
《西游记》是怎样成为明朝第一禁书的如果让今天的读者来做如下选择:在明朝四大古典名著即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中,请找出明朝第一禁书。
我想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都会毫不犹豫地选定《金瓶梅》。
道理很简单,由于《金瓶梅》中有大量露骨的性描写,在读者的印象中是黄书无疑。
既然是黄书,被查禁自然在情理之中。
不幸地是,历史常常会和人们开出巨大的玩笑。
历史告诉我们的是,明朝第一禁书的桂冠不是《金瓶梅》,而是《西游记》!我们知道,在明朝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记》流传最广,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谓妇孺皆知、老少咸宜,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
可就这样一本如此受众欢迎的书,其宣扬的“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精神却为当时的统治者所不容。
尤其是孙悟空所鼓吹的“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的观念,更是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大逆不道。
所以,明朝第一禁书的桂冠自然非《西游记》莫属。
探究《西游记》所歌颂的“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时代背景,我们就不能绕过作者的生活经历。
吴承恩所生活的明代后叶,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科举也日益变成束缚读书人思想的手段。
胸怀大志的吴承恩深受其害,自少年时科考连年不利,功名一无所获,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这委实令吴承恩倍感羞耻。
晚年的吴承恩虽因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做了一名小吏,不久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愤而辞官,最后贫老以终。
要知道“有志不获聘”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痛苦,也是吴承恩塑造孙悟空形象的精神动力。
他笔下的孙悟空最光彩的部分便是大闹天宫所表现的反抗精神。
孙悟空蔑视玉皇大帝的权威,不甘心忍受“弼马温”的耻辱,他无所畏惧,斗志昂扬,展现了生活的尊严与力量。
而这些对于古代士人,尤其是那些不得志者则更是梦寐以求的理想。
明代的读书人亲身感受着封建道德的荒谬与严酷,也必然萌发对此的反抗。
比如李贽的“童心说”,标榜本心的神圣,主张任性而行,无所拘牵;袁中郎的“性灵说”,坚持独抒性灵,自然放达;王阳明的心学更是有力地论证了自我主体性的高贵,歌颂“心猿意马”,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
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
李贽是一个敢说敢做的晚明知识分子,明代王阳明“心学左派”——泰州学派的泰斗。
其人狂傲任性,以其“童心说”,对整个儒家体系提出了前无古人的批判,成为明末思想革新的异端和“新浪潮”式的人物。
同时,他也是西游评点史上的一位大家。
李贽评点《西游记》既是在为自己的思想做注脚,同时,因李贽与西游作者吴承恩大抵是同时代人(李比吴小二十多岁),故而,我们可以从同时代人的评点,来更加深入地解读西游原著。
西游第十六回,在观音禅寺里已然苦熬了两百七十年的老方丈终于等来唐僧的袈裟,觊觎之心,使其丧失理智。
他的两个小晚辈,分别叫“广智”和“广谋”,适时向其献计,欲烧死唐僧与悟空(当时八戒和沙僧还未入队)。
老方丈依计行事,结果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除唐僧栖身的“禅堂”和老方丈的住所之外,一座观音禅寺,尽皆烧成灰烬。
见此惨剧,老方丈自杀身亡。
对此,李贽在此回的总评中,意味深长地写道:“饶他广智、广谋,直弄得家破人亡,亦一省之乎!”接着,李贽还补充道:“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
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李贽最后还提醒众位看官,以上诸
语:“都是醒世名言,不要寻常看过。
”
诚哉斯言,的确都是“醒世名言”。
“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此言令我也想到了毛泽东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论。
作为一个思想大家和叛逆者,李贽无疑是敏感的。
作为晚明最孤独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似乎看到了某种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犹如宋玉《风赋》所言:“风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也如现代气象学家所谓的“蝴蝶效应”。
只不过,李贽只知道有某种“星星之火”的社会趋势,但不知这种趋势究竟要烧向何方。
毕竟,晚明社会的确是到了一个亟需转型,但又无法找到转型之路的历史阶段。
明史专家、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在其极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里,专门为李贽设置了一个独立的章节: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的确是专制社会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大异数,科举只考到举人一级,因经济问题而无缘进士;在官场摸爬滚打,五十余岁,官居知府,却在人生高潮毅然致仕,寄居于朋友之家;再与朋友闹翻,剃发为僧,隐居山林,专一著书;儿女多夭折,只剩一女存世,他也依然逍遥;提倡思想自由,与众多女子探讨学术问题,不介意“男女之大防”,往来如友,毫不畏惧人言;被监察官员所告发,斥其败坏风气,于是万历皇帝批准逮捕他;最后他在狱中割喉自杀,死前放言“七十老翁何所求?”,一代宗师终年
七十六岁。
“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这句话其实是原著中唐僧指责悟空对于观音禅寺的火灾不救,反助其一把火之时,悟空对他的回应。
李贽从社会风气的角度认为,正因为时代的“邪火”太坏,才要以毒攻毒,“弄风”加速其燃烧,让旧的东西都烧罄殆尽,使新的东西得以有机会生长。
有时候,为了矫枉,李贽的思想与行动,着实过正,他却在所不惜,毫不退缩。
两个心狠毒辣、机关算尽的小和尚“广智”与“广谋”,却因其“智谋”,如王熙凤一样,反害了老方丈的卿卿性命。
李贽在评点西游时,强烈谴责并惋惜这两个小和尚:“直弄得家破人亡”。
不过,“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若从风月情场的角度来解读,那就别具一番滋味了。
于是,所谓的“弄火”其实就是女人的勾引,而“弄风”相对应的就是男人将计就计的“反挑逗”和八戒似的“不吃白不吃”。
世上有几个男人经得住女人的“弄火”呢?正如第六十一回,李贽对“火焰山”的点评:“谁为火焰山,本身发热者是。
谁为芭蕉扇,本身清凉者是。
”其中的“发热者”,大抵是指“阳”气过旺,或曰“淫”气过旺的男子。
他们无疑本身就是一座火焰山,此时女子只要一“弄火”,他们定会燃烧起来。
而对于那些“本身清凉者”的男子而言,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芭蕉扇,他们虽也是阳性的、火热的,但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
压制自己的欲望,如唐僧一样。
可是,从这个角度反观李贽,却发现他好像是一个阳气过旺的男人。
因为,直到老年,李贽还有逛妓院的骇俗记录。
他自己原来就是一座“火焰山”,
需要女人的“芭蕉扇”来泻火。
回归到社会分析的角度,所谓的火焰山,其实就是社会“过火”,即社会矛盾已然相当激化,如同我们当今时代,积重难返的各种社会问题总爆发了。
而芭蕉扇乃是治疗社会过火的一贴清凉散。
为了提醒读者的注意,李贽在第六十一回的评点中强调,如果仅仅把火焰山的故事当成一个灭火的“闹剧”,则读者便是“痴人做梦”,辜负了原著作者的一片深旨和微言大义。
第第
六十一回总评的最后一句话,李贽还不忘直指当时的社会状况:今人都在火坑里,却得不到芭蕉扇为其降温。
此评何其妙哉。
唐僧等人经历的火焰山,其实就是晚明社会矛盾激化的“火坑”。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循环式“生老病死”
的过程,在王朝晚期,不管你是怎样的仁人志士,都无法阻挡旧时代的衰败和毁灭,大家找不到出路,愈是优秀的社会精英,如李贽这样前卫、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就愈发焦虑、痛苦。
可是,李贽只是提出问题而已,并没有给予解决之道。
中国的古代社会之所以一直不能主动地迈入近代,一直没有产生像欧洲那样的文艺复兴运动,李贽的困境可以看作是一个缩
影和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