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健身文化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作者:宫新清尹军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05期摘要:休闲体育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
因此,学习、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国休闲体育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特征解析等方法,对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揭示:西方的休闲体育文化历史进程呈现出动态的、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曲线,而中国的发展则呈现出静态的、直线型的进程。
在认识、体育休闲的内容、运动负荷、休闲体育迷的培养与休闲教育等方面,中西方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休闲;体育;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09)05—0547—03文献标志码:A随着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余暇时间日益增多,关注身心健康和休闲体育方式的选择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目前,休闲体育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
因此,学习、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国休闲体育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期望通过对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能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休闲体育文化发展程的比较研究休闲学产生于美国,其标志是1899年凡勃伦(Velble)发表的《有闲阶级论》。
他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差异,使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脉络,主要表现在:西方的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曲线。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休闲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的结果,也不是由空闲时间所决定的。
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引论体育学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科,它从整体上认识体育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抽象地反映出体育的主要特征,准确揭示其本质,以使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章体育概念1.直到18世纪60年代,法国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才出现“体育”一词。
2.体育的本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体育的概念:体育是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4.体育概念分类: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体育实施场所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体育参与者年龄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体育体育参与者职业农民、工人、军人、知识分子体育体育发展形态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体育5.体育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
(外部表现形式)体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身体运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主体部分是学校。
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当今政治和资本这两个因素几乎成为竞技运动能否成功组织实施的关键条件。
健身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为了身体健康及心理愉悦而参与的体育活动。
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是健身休闲的重要特征。
活动基础的兴趣性和活动过程的娱乐性是健身休闲的另一重要特征。
第二章体育功能第一节体育功能概述1.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
2.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本质属性、社会需要。
3.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节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教育、娱乐。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①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②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③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④调试保持心理健康。
⑤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二、体育的教育功能:①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源流上的差异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
相反,它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
由于交通较为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在其近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外受西方近代民主的熏陶,内受移民民族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杂交特征。
所以,在其不太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较好的民族传统,这或许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社会存在着长达数千年的高度封建专制统治,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君主决定一切,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利,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
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 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了束缚。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却有太多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德、礼”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那么,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
我们今天的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的体育为什么常常凸现这些东西的历史原因。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 ,中西方文化各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性也形象的显示了两者的差异。
・教育发展纵横・中国传统健身运动和西方现代竞技运动之比较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向超宗 张潇潇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罗加冰摘 要:在世界体育发展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如田径、体操、游泳、拳击、摔跤、柔道、篮球、排球、足球、 武术、太极拳、气功等。
同是体育运动,却有千差万别。
拳击运动常常是鲜血淋淋,看似与“体育增进健康” 的本质相悖,然而在西方它却有着无数的参加者和近乎狂迷的观众。
太极拳缓慢,似乎没有竞争没有追求, 看似与“竞争是体育的本质”不符,但它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健 身运动和西方现代竞技运动进行比较,并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传统健身 竞技运动 文化差异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7-0259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英国人类学家、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的泰勒曾经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受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又为其服务。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这种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柯亨指出;“人的机体为着生存,必须在最低限度上随着自然环境而做出一定的调节,人类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文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历史凝聚”。
然而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美国人创造了充满刺激味的美式橄榄球,勇猛酣畅,表现了这个年轻的国度里那种白手起家开发西部的开拓冒险精神。
而中国人创造了柔缓圆和的太极拳,表现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世世代代休养生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环境中,重礼教、重门第,习于和谐,追求稳定的文化传统心理。
体育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通过体育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最佳答案我刚看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的一些相关书籍,在我印象中中国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和集体主义;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和个人主义。
1·中国体育讲礼重德,中国体育追求和谐。
2·西方体育重利重法,西方体育突出竞争。
中国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较为宁静、庄重,常常表现出内向、沉稳、含蓄、爱面子的特性,不走极端,追求至善至美。
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永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
西方体育认为人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不断地去应对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因而在体育文化培养的目的上,偏重外在人格的培养。
在竞技场上,只有胜负之分,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提倡始终超越对手。
这样的价值观,使西方人形成了惯于向外探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不畏天地、征服自然的信念和能力,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培养了人们勇敢开拓、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希望对你有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
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
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我刚去参加了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一次反思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讨论会,这一活动汇集了一些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
会上发言的一个人是美国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又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客座教授。
勾起我的兴趣的一点是,她也是体育健将:在美国七项全能比赛中得过第四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又曾参加中国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还得过金牌。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社体一班曾飞传2010240431141 、中西体育的差别将体育视为一种文化,这本身就是体育研究的一大独特视角,它摆脱了以往“以教育观体育”的思维羁束,开辟了多层次、多方位研究体育的先河。
中西体育比较研究的不断深化就反映了这一点。
以往对于中西体育差别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文化三层次理论为基本思路,对中西体育的思想理论层面进行比较。
有文认为,中西体育在哲学思想、医学基础、审美观念方面有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理论等之中,而西方体育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医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西方体育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传统体育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二是对中西体育进行体育性质的整体比较。
如李力研认为以中国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是哲学体育,其实质是对宇宙的把握;西方体育则是一种物理体育,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展现。
2、中西体育的趋同东方体育和西方体育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互相交往的结果。
作为东方体育的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是黄河、长江文明孕育出来的,西方现代体育则是不列巅、美利坚等文化的产物,是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罗马体育文化发展的结果。
目前,世界文化在互相开放和交往中日益趋同,中西体育也日渐走向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在封建制度中存在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形成相对独立和隔绝的体育文化,封闭性、伦理性、民俗性、宗教性、军事性较强。
西方现代体育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存在并发展的,呈现出竞技性、普遍化、个性化、娱乐化等发展趋向。
这两种不同时代中产生和发展的体育在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逐渐消除了隔阂。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体育在被动与主动、自觉与不自觉中开始了与西方体育的冲突与交融。
摘要: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必然带来健身观念的改变,健身方法面临抉择、整合。
本文采用东方文化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分析了文化与健身的关系,对最基本健身方法的文化内涵及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积极主动地抉择。
关键词:西方文化健身方法动静结合抉择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开放的中国与国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各色各类的外来的文化随着经济的大潮以更加迅猛的态势蜂拥而至。
我国的生产、贸易、金融、服务、教育等领域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健身”,这一打造完美、健康人体的工程学科,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对健身观念、健身方法、健身模式、健身市场的影响,又有对健身资源、场地设置、经费分配的影响,还有对健身的质量标准、评价和市场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影响。
面对这种局势,我们不能静观以待、消极适应,而应该主动出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我国现代健身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健身方法、健身体制。
这将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文拟从方法论角度,探究文化与健身的关系及健身方法的理性抉择。
2.西方文化对传统健身思想的冲击2.1文化冲突下西方健身思想的“着陆”文化冲突,是泛义上的社会现象,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涵义是指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整合而引起的新文化增长和旧文化改变的文化变迁过程。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之间总是相互吸收、冲撞、渗透、借鉴、扬弃和改造的。
我国和西方文化接触,可以追溯至久远的年代,在明清时期,接触日渐频繁。
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所未见,尽管多是在被动的状态下产生的。
翻开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反抗外国侵虐的战争史,又是一部同与异于民族文化抗争的“文化冲突”史。
外来文化的“入侵”和传播,国人被讥为“东亚病夫”,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几次健身强国思潮。
国粹派以“武术”“气功”等号召民众顽强地抵抗,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竞技健身思想。
身边有哪些被文化入侵的例子身边有哪些被文化入侵的例子?中国向世界输出了很多中国文化,比如象棋,孔子,唐装等,同样的,世界也向中国输入了很多他们的文化,同样影响着中国。
下面就来盘点10个输入的外国文化,看看哪些文化还在影响着你的生活。
1、育儿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慈母多败儿,棍棒出孝子(严父出孝子),成才的孩子少不了父亲的严厉管教和母亲的适度宠爱。
这个道理已经不被大多数的家庭接受,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八十年代后期的的独生子女政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宠着还来不及,谁还舍得打,再次就是外国的文化输入的影响,在外国尤其是西方的很多文化中,对孩子要以鼓励为主,说教为辅,严格禁止打孩子,骂孩子的。
现在这种育儿文化已经占据了上风,深刻影响着年轻父母们。
2、圣诞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等广大西方节日为主及其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化;自古以来,中国都有自己独有的节日,端午、清明、中秋等等,现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但对年轻人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西方的一些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
可以说,年轻人里对外国输入的西方节日更钟爱一些,而中老年人还是对国内的传统节日更喜爱。
3、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王、必胜客等快餐文化;这种餐饮文化已经深入影响了各个阶层,汉堡、三明治、热狗、牛排、芝士等西餐;薯片、爆米花、棉花糖、彩虹豆、口香糖等零食,可口可乐、咖啡、红酒和鸡尾酒为主的洋酒、鲜榨果汁等饮品,可以说上到99下到刚会走,对这些都有些喜爱。
当然中国传统的饮品和中餐也影响着世界,尤其是中国的白开水,也开始进军世界。
4、“星期”这个时间单位可以说在民国之前,中国是没有星期这个概念的,中国古代的官员,除了家里有事,每月初一、十五只休息两天,重要节日休息一两天,其他真没什么假日,更别提其他阶层了,可以说是全年无休。
自从星期概念引入之后,又有了早九晚五、周六日节假日,黄金周等休息日,为打工一族确实带来了很多福利。
5、结婚中国很多地方还是延续中国传统的结婚风俗,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但更多的地方越来越多的环节都开始模仿西方的习俗,男人向女人求婚要手捧鲜花单膝跪地,结婚现场新郎穿西装新娘披婚纱,婚礼主持人说的那套台词也几乎就是外国电影里面的桥段,更重要的,中国人结婚喜欢大红,可西方的婚礼却以白色为主,婚纱、婚戒、钻石等,都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元素。
大众体育2020年9月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2体育文化浅谈中西方休闲运动文化□李尧 丁茜晗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厘清中西方休闲运动发展脉络,旨在探究中西方休闲运动文化异同以及发展趋势。
研究结论:中西方休闲运动的差异根源上是东西方文化特质在休闲活动领域中的体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休闲运动文化出现了融合发展、多元包容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休闲;运动;文化;中西;体育任何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都有其独特社会文化属性。
休闲运动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映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这种特殊文化现象又作用于休闲运动本身的发展。
中西方休闲运动文化的差异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特质在休闲活动领域中的体现。
1 古代中西方休闲文化起源最早对休闲的诠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休闲是哲学发展的条件——“休闲是一切事物围绕的中心”,休闲也是幸福的一种体现,是达到真正幸福的有效途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教育”和“体育”是上帝赐予人类幸福的两大法宝,人类应促进灵肉统一。
这些思想反映了西方休闲运动文化价值观不仅重视内在精神美,也重视外在体格、体型,强调身心和谐统一。
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追求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人格,而且崇尚体型匀称、身型健美并且擅长体育运动。
雕像《掷铁饼者》刻画了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表现出张力的瞬间,诠释了西方重视体型与美的结合。
西方对于健壮身体的崇尚有一定历史根源,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是由城邦组成,战争连年不断,因此统治者需要人民健壮其体魄,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希腊人开始以强健的身体为荣,甚至把是否参加体育运动作为优秀公民的标准。
为了鼓励健身政府还会给一些在竞技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运动员立雕像,给他们纪念。
我国古代没有“休闲”一词,“乐”与之相近,《荀子·乐论》则蕴含着我国早期的休闲思想。
”轴心时代”东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作者:王军堂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4-000-01摘要以”轴心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段下中国与希腊在体育文化方面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人们廓清对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体育异同点的认识,而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巨大差异,深入认识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把握未来世界体育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轴心时代中国希腊体育文化比较”轴心时代”理论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Karl Theodor 1883-1969)提出的著名命题。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把公元前800年~前200年称为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期。
雅思贝斯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阶段称作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印度和西方哲学几乎同时产生于这一时期。
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由古希腊运动会演进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自公元前776年开始,每四年一届,不间断地举行了293届,这1000多年的光阴几乎覆盖了中国整个春秋战国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
在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发展的同时,远在东方的中华民族正在形成”诸子百家”,而萌发中的体育文化在地球的东西方也同时构成。
由于社会前进的背景不同,东西方体育文化如同两条平行线各自向前延伸,互不交叉,没有互动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影响至今的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传统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和印度。
在这时期形成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手段等,对此后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方体育文化的特征中国古代体育的萌发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生存的需要。
一、中西方健身养生术差异社会文化环境地差异,促使中西方在各自文化底蕴中产生地体育文化也各有不同地体现,尤其在体育健身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不同地追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中西方健身养生观念地差异比较、中西方哲学物质观地基本差异中西哲学地物质观,气论与原子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形态地物质观.然而它们起源于同一世界,许多思想应是有许多地相通之处,但在其人类历史地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不同地发展之路.其中,它们地发展都经过了同属于朴素地唯物主义地物质观,又走向了不同地物质观分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认识论地角度来分析,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尽管产生与发展地社会环境与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在人类对世界哲学理性认识方面还是基本相同地.中国哲学地"气”概念,它是指一种流动地、连续地物质.古代哲学所谓“气”,是一种无形地物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哲学物质观,经历了从古希腊地伊奥尼亚哲学转变到原子学说.这便是与中国古代地气论发展方向走向不同道路地开始.逻辑地合理性正是希腊人所追求崇尚地逻辑社会,这也是产生原子论,排除逻辑矛盾而发展了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地哲学思想体系.中国运用“阴阳二气”整体把握天地之间地推转消长以及循环往复地过程相分离,而中国先民们在属于自己地地理环境中熏陶接受了这一素朴地辩证法思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西方认知模式地基本差异中西方在不同地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带来人对自身以及身外地物质世界认知模式地不同,最终也导致走上了西方健身、东方养生地不同行为规范和实践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传统导引养生术地锻炼中,追求地是系统地“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合一”地系列方法论体系下,通过“体悟”地独特内省、收视返观地修炼方法达到人自身内、外环境地相通地境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健身体育主要表现地是:最初人们是在对人地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医疗预防地视角对体育健身进行地认识.体育也是常被人们用来强身健体、游乐休闲以及与外界自然抗争地一种手段.在西方这种具有针对性、专门性地体育科学健身地认知体系和方法论上,其对人体地健身实效并非如此科学与全面了.在这种完全不同地认知模式下,使中西方地健身养生观念也产生了它们之间地差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西方健身养生价值取向差异地比较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导引养生术“内在生命力”地健身养生境界追求是“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地是医道结合、道佛融汇等几家文化所追求地顺?应自然地天人合一观、动静相兼地阴阳平衡观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导引养生文化突出“天人合一”地顺应自然地和谐思想;追求“修身养性”地内在生命力地整体功能平衡状态.在运动形式上表现出动作地系统连贯、阴阳相随,并用多以仿生运动进行地自我修炼与“调适”,来达到对身体系统功能地整体改善与保健.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运动健身观是以“生命在于运动”为基本观念.通过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观念下,在现代科学健身实验地指导下改善与提高人地生理机能地健身运动,体现地是一种强调自我个性张显动态健身理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中西方徤身养生方法之差异中西方从健身养生地视角来看,其中地差异表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运动时辰与方向地不同形式.中国地传统健身养生运动主要是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和“阴阳向背”来进行日常锻炼.西方地健身运动方面,认为晨练有易于人体健康,但是并没有对其它时间地强调限制,而在对地点地选择方面,首先认为应该到大自然中进行锻炼,选择跑步、登山、游泳等活动;其次选择地是在室内进行地有氧健身操锻炼,注重室内情景装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是不同地运动审美形式.中国地健身养生运动,其动作基本展现出地是一种人体与自然和谐地悠然和美之情.西方地健身运动,主要体现在人体外在地形体美,展现出人体肌肉群地健壮美,强化身体地素身.通过对机体肌肉地锻炼提高内脏器官功能,而达到强身健体地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侧重点不同地健身养生运动追求.中国地健身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外静内动地调心炼意地身心修炼方式,通过对身体地“形易小劳”地锻炼,达到调息、调心体悟地整体目地,追求精神地超越、身心地放松.最终实现形与神地整体锻炼,达到体悟反观地身心健康.西方地健身运动主要是健身而非养生,因此它地健身主要是对身体地外在形体地强调锻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是不同地运动出发点与归宿.中国地健身养生术,在运动中始终是以意、气、力地修炼过程促进人体精、气、神地身体整体价值功能为出发点和归宿.西方地健身术注重人体地生理机能、解剖结构,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而达到最终对身体健康地锻炼.西方健身运动一般按照科学数据指导身体锻炼,强调身体从部分到整体地锻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中西方健身养生术地互补性(一)“科学主义”与“系统主义”健身养生文化地融合当代西方健身运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文化地良性发展,关键也是需要配置合理地现代文化元素,适应当代社会健身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是吸纳发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资源,推进传统健身术地现代文化元素.首先,面对当前人们新地健身文化需求,应当改进健身养生术新地文化结构.其次,健身运动吸纳西方地科学主义健身思想,应用现代生理、生化科学量化与质化地数据指导,依据运动解剖人体结构,使运动更加有利于身体生理机能地健康促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是完善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文化规范体系,对传统导引养生文化地价值系统进行选择性地继承、在创造中转化,从而共同构成导引养生新地文化规范体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多元化价值取向”中地中西方健身养生文化互补之趋向在“以心为本”和“以身为本”地中西体育健身养生文化中,人们都是为了强健人地体质,提升人地精神,达到社会中人地身心全面健康,尤其是在当代快节奏地现代社会给人类地健康造成极大地影响下,使中国强调强心健身养生地生活化;调身、调心、调息地精神化;内外兼修下地身心合一等地传统导引养生术又重新幵始走向体育健身养生地时代舞台.在中西体育健身与养生地两种文化地共同交流与融合中,扬长避短,适应不同人群地健身养生地文化多元化需求,是社会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地时代需求和价值趋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有氧健身”地欢快节奏运动与“内外兼修”地缓慢柔和运动相结合在不同地健身机理方面,中西方地健身方式表现出适应不同年龄性格人群地健身方法.西方运动健身在人体生理、生化和力学等基础上,以运动强度和密度来追求运动对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以达到对人体体质地增强.因此,在其大众健身方式上体现在“有氧健身”运动.这种“有氧健身”运动方法多种,在现代欢快音乐节奏下进行自我身体外在形体美地锻炼,达到对身体外在形体地刺激与强健,从而促进人体内脏器官地健康.从它地运动特点来看,这种有氧健身运动比较注重人体地外在形体肌肉地发达与骨豁强壮地自然美.其运动功能忽视了人体精神与外型和谐地倾向,有背于所提倡地“身心和谐发展”地目标.但其运动形式特点比较适合青少年地个性与身体发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地导引养生运动是在以传统地天人合一观、身心合一地生命观基础上,通过长期地导引养生实践提炼出地“法贵柔缓”与“运动有度”地思想,道家养生提出了“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柔则生、刚则损”等修炼身心地养生原则,所以通过柔和缓慢地低强度运动,对机体地内外环境地修炼以及通过主动地意识、呼吸地配合,有效地促进“身、心内外兼修”地整体健康功能,又由于其动作柔缓绵长,单位时间地负荷不大,所以尤其适合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习练.?这种运动功能就是在意识地调节下,使精神内敛、通过动静有度地导引而促进体内气血通畅、经络顺达,从而使身体地整体健康状态得到很好地改善与提高.因此,从运动方式来看,中西不同地健身养生运动分别具有它地可选之处,这也是中西健身养生文化面对不同年龄人群具有相结合地实践价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西方健身养生观念与方法的差异与融合
一、中西方健身养生术差异
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促使中西方在各自文化底蕴中产生的体育文化也各有不同的体现,尤其在体育健身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追求。
(一)、中西方健身养生观念的差异比较
1、中西方哲学物质观的基本差异
中西哲学的物质观,气论与原子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形态的物质观。
然而它们起源于同一世界,许多思想应是有许多的相通之处,但在其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不同的发展之路。
其中,它们的发展都经过了同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又走向了不同的物质观分途。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尽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在人类对世界哲学理性认识方面还是基本相同的。
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它是指一种流动的、连续的物质。
古代哲学所谓“气”,是一种无形的物质。
西方哲学物质观,经历了从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哲学转变到原子学说。
这便是与中国古代的气论发展方向走向不同道路的开始。
逻辑的合理性正是希腊人所追求崇尚的逻辑社会,这也是产生原子论,排除逻辑矛盾而发展了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运用“阴阳二气”整体把握天地之间的推转消长以及循环往复的过程相分离,而中国先民们在属于自己的地理环境中熏陶接受了这一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2、中西方认知模式的基本差异
中西方在不同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带来人对自身以及身外的物质世界认知模式的不同,最终也导致走上了西方健身、东方养生的不同行为规范和实践方式。
在传统导引养生术的锻炼中,追求的是系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精气神合一”的系列方法论体系下,通过“体悟”的独特内省、收视返观的修炼方法达到人自身内、外环境的相通的境地。
西方健身体育主要表现的是:最初人们是在对人的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医疗预防的视角对体育健身进行的认识。
体育也是常被人们用来强身健体、游乐休闲以及与外界自然抗争的一种手段。
在西方这种具有针对性、专门性地体育科学健身的认知体系和方法论上,其对人体的健身实效并非如此科学与全面了。
在这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模式下,使中西方的健身养生观念也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3、中西方健身养生价值取向差异的比较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导引养生术“内在生命力”的健身养生境界追求是“养生之道”,主要体现的是医道结合、道佛融汇等几家文化所追求的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动静相兼的阴阳平衡观等,
导引养生文化突出“天人合一”的顺应自然的和谐思想;追求“修身养性”的内在生命力的整体功能平衡状态。
在运动形式上表现出动作的系统连贯、阴阳相随,并用多以仿生运动进行的自我修炼与“调适”,来达到对身体系统功能的整体改善与保健。
西方运动健身观是以“生命在于运动”为基本观念。
通过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观念下,在现代科学健身实验的指导下改善与提高人的生理机能的健身运动,体现的是一种强调自我个性张显动态健身理念。
(二)、中西方徤身养生方法之差异
中西方从健身养生的视角来看,其中的差异表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运动时辰与
方向的不同形式。
中国的传统健身养生运动主要是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和“阴阳向背”来进行日常锻炼。
西方的健身运动方面,认为晨练有易于人体健康,但是并没有对其它时间的强调限制,而在对地点的选择方面,首先认为应该到大自然中进行锻炼,选择跑步、登山、游泳等活动;其次选择的是在室内进行的有氧健身操锻炼,注重室内情景装饰。
二是不同的运动审美形式。
中国的健身养生运动,其动作基本展现出的是一种人体与自然和谐的悠然和美之情。
西方的健身运动,主要体现在人体外在的形体美,展现出人体肌肉群的健壮美,强化身体的素身。
通过对机体肌肉的锻炼提高内脏器官功能,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侧重点不同的健身养生运动追求。
中国的健身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外静内动的调心炼意的身心修炼方式,通过对身体的“形易小劳”的锻炼,达到调息、调心体悟的整体目的,追求精神的超越、身心的放松。
最终实现形与神的整体锻炼,达到体悟反观的身心健康。
西方的健身运动主要是健身而非养生,因此它的健身主要是对身体的外在形体的强调锻炼。
四是不同的运动出发点与归宿。
中国的健身养生术,在运动中始终是以意、气、力的修炼过程促进人体精、气、神的身体整体价值功能为出发点和归宿。
西方的健身术注重人体的生理机能、解剖结构,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而达到最终对身体健康的锻炼。
西方健身运动一般按照科学数据指导身体锻炼,强调身体从部分到整体的锻炼。
二、中西方健身养生术的互补性
(一)“科学主义”与“系统主义”健身养生文化的融合
当代西方健身运动、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文化的良性发展,关键也是需要配置合理的现代文化元素,适应当代社会健身多元文化发展趋势:
一是吸纳发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资源,推进传统健身术的现代文化元素。
首先,面对当前人们新的健身文化需求,应当改进健身养生术新的文化结构。
其次,健身运动吸纳西方的科学主义健身思想,应用现代生理、生化科学量化与质化的数据指导,依据运动解剖人体结构,使运动更加有利于身体生理机能的健康促进。
二是完善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文化规范体系,对传统导引养生文化的价值系统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在创造中转化,从而共同构成导引养生新的文化规范体系。
. (二)“多元化价值取向”中的中西方健身养生文化互补之趋向
在“以心为本”和“以身为本”的中西体育健身养生文化中,人们都是为了强健人的体质,提升人的精神,达到社会中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尤其是在当代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下,使中国强调强心健身养生的生活化;调身、调心、调息的精神化;内外兼修下的身心合一等的传统导引养生术又重新幵始走向体育健身养生的时代舞台。
在中西体育健身与养生的两种文化的共同交流与融合中,扬长避短,适应不同人群的健身养生的文化多元化需求,是社会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需求和价值趋向。
(三)“有氧健身”的欢快节奏运动与“内外兼修”的缓慢柔和运动相结合
在不同的健身机理方面,中西方的健身方式表现出适应不同年龄性格人群的健身方法。
西方运动健身在人体生理、生化和力学等基础上,以运动强度和密度来追求运动对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以达到对人体体质的增强。
因此,在其大众健身方式上体现在“有氧健身”运动。
这种“有氧健身”运动方法多种,在现代欢快音乐节奏下进行自我身体外在形体美的锻炼,达到对身体外在形体的刺激与强健,从而促进人体内脏器官的健康。
从它的运动特点来看,这种有氧健身运动比较注重人体的外在形体肌肉的发达与骨豁强壮的自然美。
其运动功能忽视了人体精神与外型和谐的倾向,有背于所提倡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
但其运动形式特点比较适合青少年的个性与身体发展。
中国的导引养生运动是在以传统的天人合一观、身心合一的生命观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导引养生实践提炼出的“法贵柔缓”与“运动有度”的思想,道家养生提出了“上善若水、
柔弱胜刚强、柔则生、刚则损”等修炼身心的养生原则,所以通过柔和缓慢的低强度运动,对机体的内外环境的修炼以及通过主动的意识、呼吸的配合,有效地促进“身、心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功能,又由于其动作柔缓绵长,单位时间的负荷不大,所以尤其适合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习练。
?这种运动功能就是在意识的调节下,使精神内敛、通过动静有度的导引而促进体内气血通畅、经络顺达,从而使身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得到很好地改善与提高。
因此,从运动方式来看,中西不同的健身养生运动分别具有它的可选之处,这也是中西健身养生文化面对不同年龄人群具有相结合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