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历史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德阳文化研究报告德阳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文化底蕴深厚,研究其文化可以展现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根据德阳市的相关资料,可以得出以下关于德阳文化的研究报告。
德阳市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德阳就是蜀汉的重要城市之一。
历史上,德阳曾是蜀地文化的中心,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
例如,德阳市境内的广汉市是中国国家级文化古都,被誉为“秦越、黄帝之乡”,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
德阳市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阳的川剧是四川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川剧的表演形式独特,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代表了德阳市的传统艺术风格。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德阳皮影戏、德阳民间舞蹈等,都展现了德阳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德阳市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每年,德阳市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文化庆典和艺术演出,如德阳国际风筝文化节、德阳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德阳的文化传统。
德阳市不仅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也注重培养和发展现代文化。
近年来,德阳市发展了许多新型的文化产业,如电影、音乐等。
德阳市还开设了许多文化艺术培训班,为当地人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同时,德阳市还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和文艺理论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养。
总结以上内容,德阳市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
在德阳市的文化活动中,举办了许多庆典和艺术演出,同时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德阳市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德阳市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推动德阳市的文化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德阳孝德文化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德阳,是一座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古老城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德阳,有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那就是孝德文化。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弘扬家庭和睦、和睦相处的传统价值观念。
据史料记载,德阳的孝德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代,德阳地区的人民就很重视孝道,将之视为处世之本和家族生活的核心。
孝德文化不仅在家庭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
德阳各地还建有众多孝德文化遗址,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
孝德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得德阳成为全国孝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这里,人们敬老爱幼,尊重长辈,注重家庭和睦。
每当年底春节来临之际,德阳的人们便会聚在一起,举行各种孝道文化的活动和仪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家风。
在德阳的许多家庭中,孝敬父母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阳人民从小就被教育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孩子们会在过年过节时给父母送上礼物,平时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尽全力让父母享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而在长辈眼中,孝顺的子女更是他们最大的骄傲。
德阳的孝德文化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德阳人喜欢结交长辈,并乐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社会交往中,德阳人更加友善、宽容,注重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
这种传统的孝德文化也渗透到了德阳各个领域,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除了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德阳的孝德文化也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市政府注重孝德文化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孝德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阳的孝德文化是一种珍贵的传统文化,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孝德文化,让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在城市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中,赋予孝德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四川德阳红色文化的传承之地四川德阳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的城市。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德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里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之地。
本文将介绍四川德阳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城市,并探讨其在历史保护、教育和旅游推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德阳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地区曾是华中地区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红军长征时期,德阳是红军决定进行东北战役的重要会议地点,这次会议后红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些历史事件和地点都成为了德阳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历史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德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将历史遗址进行修复和保护,使之成为了游客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
其次,德阳政府投资资金用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相关工作。
同时,与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交流经验,共同推进红色文化的保护。
第三部分:红色文化教育德阳注重红色文化的教育,特别是面向年轻一代的教育。
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德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
此外,德阳还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文化讲座等活动,以加深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红色旅游推广德阳充分利用自身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精心策划的红色旅游活动。
德阳的红色旅游景点包括青龙山、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这些地方通过丰富的展览和故事,向游客展示了德阳在革命期间的重要历史。
同时,德阳还组织了红色旅游线路,引导游客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感受德阳的独特魅力。
结论:作为四川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之地,德阳在历史保护、教育和旅游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这些努力,德阳成功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给了后代,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这段历史。
德阳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仍在继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德阳将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
四川德阳市简介
德阳市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坐落在成都平原中部,是川南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德阳市。
一、地理位置
德阳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北接绵阳市,西接资阳市,南接广汉市和什邡市,东临成都市,距成都仅有48公里。
地处川南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主要河流有嘉陵江、庙安河、五通河等。
二、历史文化
德阳市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很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唐代建筑宋谷阁、一代宗师郑成功祖庙、岷江源头范蠡故里、红岩村等。
三、经济状况
德阳市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名牌产品生产基地,被誉为“机床之乡、韶山陶瓷之乡、华西剪纸之乡”。
先后拥有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南方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
四、特色美食
德阳市菜系独特,以浓郁的川味为主,具有很高的口碑和影响力,代表菜品有德阳烤鸭、麻辣豆腐、冠盛乳腐等,口感独特、美味可口。
五、旅游资源
德阳市旅游资源丰富,有成渝地区最大的水上游乐园——德阳万达水
上乐园、风景秀美的武候祠、享有“龙海之滨”美誉的九龙湖等景点。
总之,德阳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美食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商前
来探索和发展。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德阳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的中部,是川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深受德阳市民的影响和传承。
下面将为您介绍德阳巴蜀文化。
一、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历史上,巴蜀地区曾是巴国和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丰富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资源,为巴蜀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唐宋时期,巴蜀地区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和重要文化遗迹。
二、德阳巴蜀文化的特点1.建筑艺术:德阳地区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柳泉寺、大观楼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精髓。
建筑风格以酱油色砖墙、木结构和特色屋檐为主要特点,具有独特的巴蜀风格。
2.传统手工艺:德阳市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巴蜀剪纸、蜡染、竹编等。
其中,巴蜀剪纸是巴蜀地区的特色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代表了德阳人民创造力和艺术才能。
巴蜀剪纸以其精致的设计、细腻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3.音乐与舞蹈:巴蜀地区也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文化而著名。
巴蜀地区的土著音乐和舞蹈是川剧和巴蜀歌剧的重要源头,它们都融入了巴蜀地区特有的歌舞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
4.饮食文化:德阳市的巴蜀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川菜和巴蜀小吃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菜以其辣味、麻辣和丰富的口感而著名,如麻辣火锅、水煮鱼等。
巴蜀小吃则是德阳市民独特的食品创造,如豆花、肥肠粉、狗肉粉等,以其独特的风味而备受推崇。
5.文化艺术:德阳市还有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如巴蜀书法、巴蜀绘画等。
巴蜀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诗意的墨迹和美妙的字体而闻名。
巴蜀绘画则是以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为主题,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广受赞誉。
三、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巴蜀文化,德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德阳市政府通过修复和保护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资源。
另一方面,德阳市注重巴蜀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开设巴蜀文化课程,组织巴蜀文化展览和表演,培养巴蜀文化的年轻传承人。
历史文化名城——德阳德阳历史悠久,人文与自然景观相映生辉。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发掘的青铜人像堪称世界之最;三国遗迹有蜀汉军师庞统祠墓,诸葛双忠祠;纪念辛亥革命七君子杨锐的纪念馆和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纪念馆也令游人驻足;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其精美堪称一绝;德阳孔庙也是我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孔庙之一;德孝城的孝文化更是千古流传。
我着重向大家介绍的是德孝城和德阳孔庙。
德孝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XX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孝泉在汉代时期叫“汛乡”,后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改名,历史着名典籍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一门三位孝子。
“一门三孝”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祠,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
“一门三孝”也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品德也被列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
众多文人墨客纷纷在此写诗题字,部份墨迹现今仍保存完好。
德阳孔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也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有启圣殿、大成殿、碑亭、礼禾亭、戟门、泮桥(泮池)、棂星门、万仞宫墙、“道冠古今”、“德配天地门”等30余处古建筑。
庙前立有“文武官员下马碑”,在古代文武官员都只能下马下轿,步行入孔庙。
进庙后,即见一座米红色的高墙。
这就是“万仞宫墙”。
这里用宫墙之高万仞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博大精深。
万仞宫墙两侧,“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道门遥相呼应,象征孔子的思想可以贯通古今,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配。
在孔庙内设置棂星门,有尊孔如尊天之意。
棂星门左侧有更冠亭,提醒我们参拜孔子时别忘了整顿衣冠。
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庄严雄伟,辉煌精美。
正脊饰以飞龙,中间置宝顶,殿外有9块帝王手书颂赐的匾额高高悬挂,内容均为称颂孔子的伟大业绩。
德阳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是一些德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德阳鼓书:德阳鼓书是四川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鼓乐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2. 罗江龙舞:罗江龙舞是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舞龙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 什邡花鼓戏:什邡花鼓戏是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花鼓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4. 德阳竹编:德阳竹编是德阳市的传统手工艺品,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经过精细的编织和装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5. 德阳木雕:德阳木雕是德阳市的传统手工艺品,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经过精细的雕刻和装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6. 德阳灯会:德阳灯会是德阳市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是德阳市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一些德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德阳市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德阳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德阳文庙详细介绍四川德阳文庙是四川省德阳市的一座历史文化古迹,也是该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四川德阳文庙的相关信息。
四川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文庙街,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文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场所。
四川德阳文庙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一。
四川德阳文庙占地面积达到了8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为三进院落。
主要建筑有大成门、大成殿、东西配殿以及神社、学宫等。
大成门是文庙的正门,门楼高大宏伟,门前两侧的石狮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穿过大成门,便进入了大成殿,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场所。
大成殿建筑高大宏伟,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着孔子的神像,四周摆放着石碑、木牌等文物和古代经典书籍。
东西配殿分别供奉着孔子的弟子和儒家经典的著作,展示了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力。
在四川德阳文庙的东侧,有一座神社,供奉着相传为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神像。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在经典《论语》中有很多对话和言论。
神社的建筑风格与主体建筑相似,也是高大宏伟,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神社内供奉着颜回的神像,周围陈列着颜回的文物和与孔子相关的古籍书法等。
除了建筑群之外,四川德阳文庙还有一座学宫,是供儿童和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场所。
学宫的建筑风格与主体建筑相似,也是高大宏伟,内部设有教室、图书馆等功能区域,供学生们学习和阅读。
在学宫的教室中,学生们可以听取老师的讲解,学习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
四川德阳文庙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年的重阳节和孔子诞辰日,文庙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瞻仰。
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化的机会。
四川德阳文庙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古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德阳孝德文化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德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孝德文化一直是德阳人民的重要传统。
孝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情操。
在德阳这座古老城市中,孝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直都是人们所重视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德阳的孝德文化故事。
德阳的孝德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在古代,德阳有一位名叫李存孝的孝子,他为了尽孝养亲,日夜操劳,不辞劳苦。
他经常夜以继日地照顾年迈的父母,不辞辛劳地为他们做饭、洗衣。
有一次,他的母亲病倒了,他整夜守在母亲的床前,不停地为母亲擦拭汗水,一声不响地守护着母亲。
最终,母亲病愈后,感动之余,也为李存孝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并感慨不已。
除了李存孝,德阳还有许多孝子孝女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
在德阳,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最高尚的美德,人们从小就被灌输着要孝敬父母的观念。
德阳人深知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只有敬爱父母、尊重长辈,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
在德阳,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孝道文化活动,如孝亲节、孝德文化展览等。
这些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风气。
德阳的孝德文化故事也被记录在了各种书籍和档案中,成为了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孝道文化,德阳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如茶文化、剪纸文化等。
这些文化都体现了德阳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了德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德阳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旅游、学习交流。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孝德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德阳人民依然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他们努力将孝道文化传承给下一代,让这种美德在德阳这片土地上得以继续。
在未来,希望德阳的孝德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领略和学习。
德阳市发展历程
德阳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德阳市的发展历程。
古代,德阳地区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德阳地区隶属于蜀郡。
此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德阳成为多个朝代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
20世纪初,德阳成为了四川省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在民
国时期,德阳发展成为了四川省重要的煤炭、电力和纺织工业基地。
此后,德阳继续着工业化的步伐,发展起了汽车、机械、化工等多个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德阳市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特别是在1992年,德阳成功被中央确定为四川省的“主攻方向”城市,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在此后
的几十年里,德阳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了四川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如今,德阳市已经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德阳市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同时,德阳市还注重城市环境建设和民生改善,努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总的来说,德阳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从古代文化中心到工商业城市再到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德阳
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成为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着。
四川德阳市简介概况
德阳,是四川省地级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靠成都平原,南临长江,东连遂宁、乐山,西接阿坝、甘孜。
德阳古称广汉,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为古蜀国发祥地。
德阳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德阳历史悠久,是古蜀国发祥地。
早在五千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古蜀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德阳为蜀国的西南重镇,名为广汉郡。
秦灭蜀后于公元前206年置广汉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广汉郡为德阳县。
德阳县的建立和发展,为德阳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阳工业发达,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
德阳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城、中国航天科技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航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 1 —1 —。
德阳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调查一.历史名人2016级6班王彦康历史上,德阳出了很多名人,德阳名人园分别给他们雕刻了石像。
德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主要有“铜山三苏”(指北宋状元苏易简及其孙子诗人苏舜钦、书法家苏舜元)、绵竹“二张”(是指父亲张浚是功勋卓著的抗金名将,儿子张轼是学养深厚的理学大师),还有享有“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美誉的“罗江四李”(指巴蜀奇才李调元及其父亲李化楠、堂兄弟李鼎元、李骥元)、广汉李尤(东汉和帝时人,曾任兰台令史)以及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这里是旌湖两岸石刻艺术最集中的地段,也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教育的最佳场所。
秦代治水功臣李冰李冰:秦昭王时人,公元前276-251年任蜀郡太守,治水雒绵(今石亭江、绵远河、汉建置雒县、绵竹县)使德阳人民古今获利,消除水患,自流灌溉。
李冰卒于任所,以身殉职,葬于章山(今名蓥华山),古今建祠承祀。
20世纪90年代初,什邡县人民重建李冰陵园占地100余亩。
1994年4月6日落成,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碑词:“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
水利部及省市有关领导人莅临李冰陵落成剪彩仪式。
今为旅游胜地。
东汉文学家李尤李尤(约公元54-137年):雒县(今广汉市雒城镇)人,东汉文学家,与班固、张衡齐名,曾任兰台令史、谏议大夫,受诏与刘珍编纂《汉记》(西汉纪传体史书),刘保继位为孝顺帝,封李尤为乐安(今山东)相。
据《后汉书》载:李尤著有赋、铭、诔、颂、《七叹》、《哀典》等28篇及《蜀记》、《兰台集》2卷。
《东观赋》、《德阳殿铭》较为有名。
东汉孝子姜诗姜诗:(生卒年不详),雒县汛乡(今旌阳孝泉镇)人,与妻庞氏、子石泉(乳名安安)奉母至孝,为“姜氏一门三孝子”。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察孝廉,擢江阳令。
历代表彰孝行,隋代将姜诗故里阳泉县改名为孝水县,唐代改称姜诗镇,宋代改名孝泉镇,姜诗庙改为孝感庙。
元代将其子姜安安读书送米孝行列为全国二十四孝之一。
德阳的名胜古迹德阳是四川省辖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
下面整理了德阳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德阳名胜古迹介绍德阳的名胜古迹1:三星堆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
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是四川境内目前探明的范围最广、发生时间较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
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
德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德阳作为四川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1. 四川德阳火龙舞:火龙舞是德阳市非常著名的民间传统舞蹈,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德阳各个区县的火龙队伍会在市中心集合,进行盛大的游行表演。
火龙舞形象逼真、灵活多变,是德阳市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2. 四川德阳竹编工艺:德阳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东方竹编之乡”。
德阳竹编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篮筐、花盆、扇子、椅子等等,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德阳市还设立了竹编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了德阳竹编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3. 四川德阳茶文化:德阳市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传统,被誉为“四川茶乡第一市”。
德阳市的茶叶品种多样,如四川省级名茶“沱茶”、“蒲江红茶”、“酉阳银针”等。
德阳市还举办了“德阳国际茶文化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茶文化爱好者。
德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彩,展现了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德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也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 -。
关于四川德阳的介绍
德阳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北与成都平原接壤,东与内江、资阳两市为邻,西连绵阳市,南与泸州交界,是四川的北大门。
德阳市区地处成渝经济区、成德绵经济区两大经济圈的结合部。
德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
西汉时始置广汉郡,历经千年发展,成为历史悠久的古城。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9年)在今市区建广汉郡治所广汉,辖今德阳市及广汉、绵竹、什邡等县市。
三国时期设广汉郡治于成都,后属巴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今市区置旌阳县,并改广汉郡为德阳郡。
唐代德州治所就在今市区境内。
五代时,后蜀改为广元市,并于乾德元年(公元923年)改广元县为广元府,此后历代皆沿用此名。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升广元府为益州路治所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广元府为德州府,德州治所仍在德阳。
新中国成立后属四川省管辖至今。
德阳是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是四川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基地之一。
—— 1 —1 —。
德阳历史文化德阳历史悠久,属巴蜀文化发祥地之一,人文景观量多质优。
有闻名海内外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4A级风景名胜区古蜀国三星堆遗址;有保存完好、建筑精美、全国第三大,西南地区最大的德阳孔庙;雄伟壮观的李冰陵,古代24孝之一“一门三孝”故事的发源地,以及白马关庞统祠墓、诸葛双忠祠、张任墓等为三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位于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以“五绝四海”闻名的蓥华山风景名胜区;集成片原始森林和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为一体的九顶山风景名胜区和九顶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省级森林公园——云湖森林公园、剑南春森林公园、崴螺山景区;有东湖山公园、房湖公园和继光水库等;还有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人类智慧的结晶”的德阳石刻、旌湖等现代文化娱乐景区。
德阳是名人汇聚地,有孝子安安、名臣秦宓、状元苏易简、农学家张师古、文学家李调元、“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和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等众多古今杰出人物。
广汉“保保节”广汉“保保节”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拉保保”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古时,人们认为孩子成长要过很多“关”(如出天花,就是“豆麻关”),要遇很多的煞(如病痛、灾害),据说,给孩子拉个保保就能庇佑孩子过“关”躲“煞”、消灾祛病、健康成长。
正月十六,川西坝子的人们纷纷来到广汉房湖公园(唐代名相房琯开凿,园内有张献忠圣喻碑、清代孔庙等名胜),年青的父母提着盛有酒菜的竹篼,抱着小孩子在那里等待上天安排好的那们合适的保保的到来。
如果小孩子望着哪位男子笑,或者孩子父母“相中”某位男子,而被相中者又愿意当保保,那就在古柏树下举行参拜仪式,干亲威就认定了。
孩子父母拿出好酒菜来招待保保,请保保给干儿或干女取个名字。
当然,保保得给干儿干女封个红包送点纪念品。
此后,两家相互走动来往,成为亲威关系。
绵竹年画节由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绵竹年画节”,每年1月至2月举行。
绵竹市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自汉高祖六年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绵竹民间木版年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年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四川绵竹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
为重视这一文化传统,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
“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跷”、“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2002年的年画节历时二十天,而2003年的年画节则历时一个月,以“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与民俗旅游”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达到了“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壮大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绵竹形象”的目的。
期间,省内外客人络绎不绝,绵竹年画交易异常火爆。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三十多家媒体做子大量报道,唤起了更多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绵竹出年画,展画迎嘉宾;绵竹产美酒,举杯邀朋友。
绵竹年画已成为一张走向世界的名片。
哈达献给毛主席——四川藏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四川民歌快四幺妹子——四川民歌盼红军——四川民歌采花——四川民歌我随红军闹革命——四川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四川民歌晾衣裳——四川小调绣荷包——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川剧【川剧】又称川戏。
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
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
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
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
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
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
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
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
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
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
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
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
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
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
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
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
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
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
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
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
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
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
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赶汽车》、《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结婚》、《十二点整》、《苏二哥》、《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
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
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四川评书【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
说书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
四川评书分"清棚"与"擂棚"两大类。
"清棚"重在文说,以清谈为主,偏在文采,妙语连篇,以文取胜,以情动人。
"擂棚"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眉飞色舞,力求形态逼真。
当中又分"条书"与"墨书"。
"条书"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墨书"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
"条书"传统段子如《双贵图》、《十美图》等,"墨书"传统段子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
现代书目有《红岩》、《林海雪原》、《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等。
四川竹琴【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
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
最早始于道教劝善说道,曲调为"玄门调"与"南间调"。
光绪年间,曲艺艺人利用其改唱《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
使用乐器是长约1米、直径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猪护心油皮(现用小肠皮),再以两块竹片子,长1.7米,加上碰铃伴奏或自唱自奏。
民国初年始称竹琴。
演唱形式有"群唱"与"单唱"。
"群唱"是由5人组合坐唱。
1953年首届西南戏曲调演,由著名竹琴艺人杨庆文将坐唱的"群唱"改为站唱的一人独演。
竹琴唱腔"省调"又称"坝调"、"上河调",流行于成都地区。
著名竹琴老艺人贾树三又将川剧、扬琴与竹琴融为一体,创出"贾派"竹琴。
"贾派"竹琴擅说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圆,细腻入微。
击琴能奏出千军万马之声,似有波澜壮阔之势,曲目以《三战吕布》、《华容道》等为代表。
金钱板【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
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
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
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
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
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
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
"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
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