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 格式:ppt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32
2011-2012年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科目考查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认识及其重要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
中共十三大提出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阶段。
它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等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素质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完全消灭剥削,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而科学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科学是指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体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科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加强科学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文化建设和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三、科学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科学是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四、科学是社会主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科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学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新的科学概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①]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
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讲,它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的界定亦不断拓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说明在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更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的社会。
在当代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程度的认定,说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规定的社会基本特征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路线政策,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是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前提和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13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左右)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定性);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定位)。
这个论断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
(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引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
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福祉的特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从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阶段。
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并在1982年写入中国宪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
2.分配方式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并存,主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但会逐渐向按需分配转变。
3.在消灭剥削的同时逐步消除人与人的对抗性矛盾。
4.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的科学总结和深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以下重要内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内生矛盾的表现,并且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和长期努力才能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国家条件下的发展阶段,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人民福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与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增加人民福祉。
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和任务:1.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的起点,需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治国,保证人民民主权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石”.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干扰,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
3、是由现代化的标准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从总体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上: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上: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政治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是立足基
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军转干部考试资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
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
表明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过渡时期或别的什么社会发展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我国在1956年以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因此,我国无疑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胜利成果。
毫无疑问,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并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那种认为我国现阶段还处在过渡时期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但这个阶段不是“过渡时期”,而是与“过渡时期”存在本质的区别。
其一,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谁胜谁负的问题没有解决,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其二,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但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确立起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三,过渡时期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专项训练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确立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不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不清和在发展程度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意思必须完整的统一起来加以理解.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判断.因为,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得到初步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所取得的胜利成果.毫无疑问,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并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可逾越性,只有经过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我们才能逐步摆脱贫穷、不发达状态.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经济发展速度稳定增长,并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很大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基础和新的起点.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初级阶段,而非他国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前提和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提出和使用的,这个特定历史阶段起始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即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首先,这种长期性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正是因为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须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同时也决定了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现在已步入总体小康社会,但还是一种低水平的小康,跟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离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我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尽可能快地发展和成熟起来.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还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分不开.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我国有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时,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也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但是这种增长速度基本上是建立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上的,因此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对此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可能重犯操之过急的“左”的错误.再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也是由这个阶段的特点决定的.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科学地总结概括为如下九个方面.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在整个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要求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怎样,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面貌,而且影响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就我国来讲,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达到资本主义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主义才算初步合格.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生产力水平是不发达的,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这也就决定了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将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所有这些不同方面和类型的矛盾,构成一个总的矛盾系统或矛盾全局.在这些矛盾中,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它各种矛盾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也就是说,各种社会矛盾,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由社会生产落后造成的.只有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准确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因为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科学地总结概括为如下九个方面:第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是树立共同理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展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③“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和清醒的认识,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和把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引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党提出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不断前进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学生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