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的抗震计算部分
- 格式:docx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20
斜拉桥的抗震计算部分1. 动力特性分析对大跨度桥梁进行地震反应分析之前,需要先了解其动力特性,即进行特征值分析。
特别是基于振型分解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通过特征值分析选取贡献最大的主要振型,无疑可以大大减小计算量而计算结果精度仍满足工程需要。
首先将结构的自重、二期恒载(桥面铺装)和附属设施荷载转化为质量,采用集中质量模型——将质量人为集中到选定的结点上。
此时质量矩阵是一个对角矩阵。
如果单元质量分布不均匀可以考虑不均匀的将质量集中在节点上。
这种方法对于空间杆系结构的计算结果较好的,因为它比较合服空间杆系结构的计算假定,即荷载均作用在节点之上;同时,若结构在某些地方存在集中质量(重型设备等),这种方式也是比较合理的。
本斜拉桥所采用的动力模型就是一个简化的空间杆系结构。
表1.特征值表格运用里兹向量法求出的是与三个平动地震动输入直接相关的振型。
本例X平动、Y平动、Z平动三个方向都取30阶振型,特征值分析结果(见表1)显示三个方向的振型参与质量分布是,满足规范上振型参与质量达到90%以上的要求。
前20阶振型中在三个平动方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振型参与质量达到2%以上的振型模态如下图1-(1)~1-(8)所示。
本组所设计的大跨度漂浮体系斜拉桥的第一振型为纵飘振型,周期长达14.62s,第二振型为,周期仍然很长为12.40s,第三振型的周期就快速下降到了4.92s。
控制地震反应的主要振型特征表现为主梁纵飘、桥塔侧弯、对称与反对称竖弯以及对称与反对称侧弯。
(3)第1阶振型:T=14.65s,纵飘(2)第2阶振型:T=12.40s,对称侧弯(5)第5阶振型:T=3.30s,右塔侧弯(6)第6阶振型:T=3.13s,对称侧弯(8)第14阶振型:T=2.19s,反对称竖弯图1. 振型模态2. 反应谱分析进行大跨度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时,一般先进行反应谱分析,并最后要同时程分析的结果校合。
本例中用反应谱法分别计算《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规定的两种概率水准的地震作用E1和E2下的桥梁动力响应。
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践案例分析引言:大跨度斜拉桥作为现代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便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大挑战,因为在地震发生时,斜拉桥受到的地震力会导致其结构和组件发生变形、损坏甚至崩塌。
为了确保大跨度斜拉桥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分析几个实际案例。
抗震设计方法:1. 地震参数评估:在进行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地震参数进行评估,包括地震烈度、地震频谱、附加振荡周期等,以确定地震力大小和震动频率范围,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
2. 结构刚度控制:大跨度斜拉桥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结构具备足够的刚度来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通过采用适当的横向刚度措施,如设置横向独立支座、加强桥墩抗震、增加纵向连续刚度等,可以有效提高桥梁整体刚度,减小地震引起的变形和破坏。
3. 高强度材料应用:在大跨度斜拉桥的抗震设计中,采用高强度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材料可以提供较高的抗震性能,使斜拉桥具备更好的抗震能力。
4. 斜拉索系统设计:斜拉索是大跨度斜拉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对于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为了使斜拉桥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应采用符合抗震要求的斜拉索设计方案,如增加斜拉索的数量、增大斜拉索的直径、提高斜拉索的抗拉强度等。
5. 桥梁支座设计:支座是大跨度斜拉桥的支撑部分,其设计对于桥梁的抗震能力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应选择适当的支座类型,同时考虑支座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以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实践案例分析:1.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斜拉桥:该斜拉桥位于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是中国第一座采用公路、人行双用途的斜拉桥。
在抗震设计中,采用了高强度混凝土和高强度钢材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合理的结构刚度控制和斜拉索系统设计,使得斜拉桥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修订解读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G 3365-01—2020,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原《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 D65-01—2007,以下简称原《细则》)同时废止。
为便于理解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修订情况解读如下:一、修订背景原《细则》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公路斜拉桥设计、施工、养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斜拉桥建造技术迅速发展,建设了大量大跨度、特殊结构型式的斜拉桥,积累了大量设计、施工经验。
原《细则》已不能满足我国目前斜拉桥设计的需求了。
为适应斜拉桥建设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标准的定位《规范》涵盖了公路斜拉桥常用材料、作用、总体设计、构造设计、结构分析计算、设计对施工监控的要求以及养护条件设计,与上游的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等,共同形成了公路斜拉桥设计体系。
《规范》以规范和指导公路斜拉桥设计为目标,旨在体现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
《规范》充分考虑了与其他标准的衔接,以国内外工程实践和先进研究成果为依托,根据我国公路斜拉桥建设的现状以及实际特点,以容全面、分类指导、重点突出、简单适用为基本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具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对进一步提升公路斜拉桥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规范》的特点《规范》注重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吸纳我国公路斜拉桥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的先进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施工、建设、养护、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主要修订内容包括:(一)使用科学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满足大跨径建设需求。
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方法,结构设计根据可靠性设计理论,按照相关设计规范要求,采用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按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斜拉桥是一种结构优美、使用灵活的特殊桥梁形式,其结构设计和施工对地震作用的响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斜拉桥地震作用下主梁纵向位移的估算方法入手,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地震响应,为工程师和设计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斜拉桥概述1. 斜拉桥的定义与结构斜拉桥是一种桥梁结构形式,其特点是由主塔、主梁和斜拉索组成的桥梁。
主塔支撑主梁,斜拉索连接主梁和主塔,起到支撑和稳定主梁的作用。
2. 斜拉桥的优点与特点斜拉桥作为一种现代桥梁结构形式,具有结构优美、跨度灵活、跨越能力强等特点,成为城市中重要的交通组成部分。
二、地震作用下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的影响因素1. 地震作用对斜拉桥的影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桥梁结构具有较大的破坏性。
地震作用下,斜拉桥主梁受到横向和纵向的影响,容易发生振动和位移。
2. 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的影响因素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作用的水平加速度、斜拉桥结构的刚度和弹性、主梁和主塔的连接方式等。
三、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的估算方法1. 地震作用下的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地震作用下,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能指标,需要进行合理的估算和控制。
2. 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的估算方法根据斜拉桥结构的特点和地震响应的理论,可以采用有限元模拟、振动台试验、经验公式等方法进行主梁纵向位移的估算。
3. 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的控制方法针对地震作用下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的影响因素,可以采取加固主梁、增加阻尼器等控制措施,提高斜拉桥的抗震性能。
四、结论与展望1. 斜拉桥作为一种特殊的桥梁结构形式,其在地震作用下的主梁纵向位移需要进行合理的估算和控制,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未来可以通过更加精确的地震响应理论和实验研究,进一步完善斜拉桥主梁纵向位移的估算方法,提高斜拉桥的抗震性能,实现更加安全和可靠的斜拉桥结构。
斜拉桥作为一种特殊的桥梁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主梁纵向位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大跨径斜拉桥的地震响应问题,针对大跨径斜拉桥的地震响应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分析大跨径斜拉桥响应并积极应对的方法,以期可以提高大跨径斜拉桥的使用效果。
关键词: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一、前言目前,针对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的相关数据和原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所以,研究大跨径斜拉桥地震响应非常有必要。
二、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现行桥梁的抗震分析方法主要为确定性分析方法,它是以确定性的荷载作用在结构上,包括静力法、地震反应谱分析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地震分析方法。
1、反应谱法此法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用静力的方法去解决动力问题。
动力反应谱法还是采用地震荷载的概念,从地震动出发求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但同时考虑了地面运动和结构的动力特性,比静力法有很大的进步。
反应谱方法概念简单、计算方便,可以用较少的计算量获得结构的最大反应值。
由于反应谱适用于弹性范围内,因而当结构在一定强度的地震是,进入塑性工作阶段就不能运用,因此,它不能考虑结构的非线性。
另一方面,地震作用是一个时间过程,但反应谱方法只能得到最大反应,不能反映结构在地震动过程中的经历。
2、动态时程分析法此法是在地震时建立结构振动方程式,求解每一时刻的结构响应。
目前,大多数国家除对常用的中小跨度桥梁仍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外,对重要、复杂、大跨的桥梁抗震分析均采用动态时程分析法。
动态时程分析法首先地震动输入,再采用有限元动力建立方程,然后采用逐步积分法求解,计算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从而可以分析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弹性和非弹性阶段的内力变化以及构件逐步开裂、损坏直至倒塌的全过程。
动态时程分析方法使得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从以往的强度单一保证转入结构构件强度和延性的双重保证;同时使得桥梁设计师对设计结构的地震力破坏机理更加明了,进而釆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1. 动力特性分析对大跨度桥梁进行地震反应分析之前,需要先了解其动力特性,即进行特征值分析。
特别是基于振型分解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通过特征值分析选取贡献最大的主要振型,无疑可以大大减小计算量而计算结果精度仍满足工程需要。
首先将结构的自重、二期恒载(桥面铺装)和附属设施荷载转化为质量,采用集中质量模型——将质量人为集中到选定的结点上。
此时质量矩阵是一个对角矩阵。
如果单元质量分布不均匀可以考虑不均匀的将质量集中在节点上。
这种方法对于空间杆系结构的计算结果较好的,因为它比较合服空间杆系结构的计算假定,即荷载均作用在节点之上;同时,若结构在某些地方存在集中质量(重型设备等),这种方式也是比较合理的。
本斜拉桥所采用的动力模型就是一个简化的空间杆系结构。
表1.特征值表格运用里兹向量法求出的是与三个平动地震动输入直接相关的振型。
本例X平动、Y平动、Z平动三个方向都取30阶振型,特征值分析结果(见表1)显示三个方向的振型参与质量分布是,满足规范上振型参与质量达到90%以上的要求。
前20阶振型中在三个平动方向的任一方向上的振型参与质量达到2%以上的振型模态如下图1-(1)~1-(8)所示。
本组所设计的大跨度漂浮体系斜拉桥的第一振型为纵飘振型,周期长达14.62s,第二振型为,周期仍然很长为12.40s,第三振型的周期就快速下降到了4.92s。
控制地震反应的主要振型特征表现为主梁纵飘、桥塔侧弯、对称与反对称竖弯以及对称与反对称侧弯。
(3)第1阶振型:T=14.65s,纵飘(2)第2阶振型:T=12.40s,对称侧弯(5)第5阶振型:T=3.30s,右塔侧弯(6)第6阶振型:T=3.13s,对称侧弯(8)第14阶振型:T=2.19s,反对称竖弯图1. 振型模态2. 反应谱分析进行大跨度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时,一般先进行反应谱分析,并最后要同时程分析的结果校合。
本例中用反应谱法分别计算《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规定的两种概率水准的地震作用E1和E2下的桥梁动力响应。
考虑纵桥向输入和横桥向输入,不考虑竖向地震动的影响。
为了保证计算的精度,将特征值分析中得到的前90阶振型全部选中,采用CQC法进行振型组合。
2.1 设计反应谱的确定《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里规范的设计反应谱的相关规定截图如下。
图2.此大跨斜拉桥的桥梁类型定为A,场地为Ⅱ类,区划图特征周期取0.35s,设防烈度为7度(PGA为0.1g)。
有研究表明,大跨度桥梁的阻尼比通常比普通桥梁小,一般在0.5%~3%。
随着大跨径斜拉桥发展,基于5%阻尼比的反应谱不能满足要求。
国内7座斜拉桥(钢桥1座,组合梁桥3座,混凝土桥3座)实测阻尼比在0.5%~1.5%之间。
虎门大桥和江阴大桥两座悬索桥的阻尼比也是在0.5%~1.5%之间。
因此在本次抗震分析中给定阻尼比定为0.03,将其赋予基本频率和第6阶频率所对应的振型,其他频率对应的阻尼比依照求出的参数按比例阻尼计算。
图5-(1)和5-(2)分别是依据规范,并按照所确定的结构和场地条件确定的E1、E2设计反应谱。
(1)E1谱(2)E2谱图3. 设计地震反应谱2.2 地震波纵向输入计算结果在纵向地震波作用下,桥梁主要表现为主梁的竖向振动和桥塔的纵向弯曲振动,横向振动效应几乎为0,纵向振动和横向振动基本不耦合。
主塔和辅助墩的最大弯矩、轴力和剪力发生在塔底。
表2和表3 分别给出了地震波纵向输入下一些主要控制点的最大节点位移和危险单元截面的最大内力值。
可见,可在辅助墩或主塔横梁上增加纵向约束,一方面可减小主梁纵飘位移,二可减少主梁通过斜拉索传递到主塔上端的地震力而降低塔底弯矩值。
表2.主要截面内力表3.主要控制节点位移2.3 地震波横向输入计算结果在横向地震动下,桥梁主要表现为主梁和主塔的横向弯曲振动,除主梁梁端外其它节点处的纵向和竖向位移较小。
主梁的最大横向弯矩发生在跨中,最大横向扰度也发生在跨中;主塔的最大弯矩、剪力和轴力发生在塔底。
表5.主要控制节点位移3. 时程分析3.1 时程函数的确定利用反应谱转人工波程序SIMQKE_GR,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规定的E1和E2地震作用的设计反应谱导入该程序,输入控制参数,分别生成3条人工合成地震波。
对于一般结构,建议输入地震动的持续时间不少于结构基本周期的10倍,且不少于10s。
本例中以第3阶振型周期的10倍以上作为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有效持续时间,因此这些人工地震波的持续时间均取45s。
这是因为考虑到此大跨度斜拉桥前两阶周期均在10s以上,而实际上100s强震持续时间的实际地震波很罕见。
以下图2和图3分别是拟合E1、E2设计反应谱的三条人工合成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
(1)地震动加速度时程1(2)地震动加速度时程2(3)地震动加速度时程3 图4. E1时程地震波(1)地震动加速度时程1(2)地震动加速度时程2(3)地震动加速度时程3图5. E2时程地震波3.2 地震动纵向输入时程计算结果从反应谱分析中已知,主塔的底部内力较大的地方,应该作为内力时程曲线和内力极值的关键考察点。
塔顶的纵向位移和主梁最大竖向位移也应提取位移时程曲线和位移极值。
规范规定,当只计算3组地震时程波时,计算结果取三组中的最大值。
在一维纵桥向地震动输入情况下,从三条人工合成波计算结果中选出极值最大的,其对应塔底的内力时程曲线见图4-(1)~(3)。
(1)纵向弯矩时程曲线(2)轴力时程曲线(3)纵向剪力时程曲线图6. E1地震作用下主塔底内力时程注:所有单元内力取i截面上的值在E1地震作用下,线性时程法的计算结果不应小于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对于桥梁结构可以采用基底剪力的结果来进行比较,反应谱的5257kN和时程的4984kN满足规范要求。
图5-(1)~(3)为E2地震作用下主塔底内力时程曲线,图6为第二边跨处主梁竖向弯矩时程曲线。
(1)纵向弯矩时程曲线(2)轴力时程曲线(3)纵向剪力时程曲线图7. E2地震作用下主塔底内力时程(1)E1地震作用(2)(2)E2地震作用图8. 第二边跨处主梁(547单元)竖向弯矩时程曲线主梁取得最大竖向挠度处(边跨跨中与主跨1/4跨处,取487单元)的竖向位移和塔顶纵向位移时程曲线分别见图9和图10。
(1)E1地震作用(2)E2地震作用图9. 主梁487单元(主跨1/4处)的竖向位移时程(1)E1地震作用(1)E2地震作用图10. 塔顶纵向位移时程对比时程分析和反应谱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两者计算出的最值近似。
3.3 地震波横向输入时程计算结果由反应谱分析已知主梁的最大横向弯矩发生在跨中,最大横向位移也发生在跨中区域。
规范规定,当只计算3组地震时程波时,计算结果取三组中的最大值。
在一维横桥向地震动输入情况下,从三条人工合成波计算结果中选出极值最大的,其对应塔底的内力时程曲线见图11-(1)~(3)。
(1)横向弯矩时程曲线(2)轴力时程曲线(3)横向剪力时程曲线图11. E1地震作用下主塔底内力时程在E1地震作用下,线性时程法的计算结果不应小于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对于桥梁结构可以采用基底剪力的结果来进行比较,反应谱的13330kN和时程的14400kN满足规范要求。
图12-(1)~(3)为E2地震作用下主塔底内力时程曲线,图6为第二边跨处主梁竖向弯矩时程曲线。
(1)横向弯矩时程曲线(2)轴力时程曲线(3)横向剪力时程曲线图12. E2地震作用下主塔底内力时程(1)E1地震作用(2)E2地震作用图13.跨中处主梁(252单元)横向弯矩时程曲线(1)E1地震作用(2)E2地震作用图14. 主梁487单元(跨中)的横向位移时程(1)E1地震作用(2)E2地震作用图15. 塔顶纵向位移时程对比时程分析和反应谱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两者计算出的最值近似。
4. 考虑行波效应的时程分析(纵桥向)地震行波效应是指地震波传输距离的不同,造成地震波到达结构不同激发点处的时间不同造成激励相位差,对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明显。
行波效应与潜在震源、传播路径、场地的地震地质特征有关。
欧洲规范在规定地震作用时考虑了空间变化的地震运动特征,指出下面两种情况下要考虑地震动的空间变化:(1)桥长大于200m,并且有地质上的不连续或明显不同的地貌特征;(2)桥长大于600m。
因此,本例对E1地震时程波进行多支点非一致激励分析,即地震波沿纵向到达不同基底存在时间差。
波速取260m/s,按基底间纵向间距计算相位差。
图16.考虑行波效应塔顶纵向位移时程(1)塔底纵向弯矩时程(2)塔底纵向剪力时程图17. 考虑行波效应的塔底内力时程与一致激励相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考虑行波效应可以减小基底内力,塔顶位移等地震响应。
而范立础在《桥梁抗震》一书中指出,同步激振情况下,因水平地面运动的反对称性质,将只有反对称振型的贡献,而所以对称振型的参与系数将为0。
而在非同步激振下,对称振型也开始有贡献。
随后,对天津永和桥和上海南浦桥分析后,发现考虑行波效应对结构反应有利。
这是因为非同步激振使得振型参与系数占绝对优势的第一反对称振型的位移反应谱值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