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美军装备保障及对我军的启示作者:马润翔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6年第11期近年来, 美军通过总结经验和深化理论研究, 使装备保障理论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以可靠性为中心”成为装备保障管理理论的核心,保障理论从“事后维修”、“预防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其实质是以装备的可靠性分析为依据, 对其进行系统监控, 用原位检测代替大量的离位检测, 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转变为按需维修的方法。
马润翔近年来, 美军通过总结经验和深化理论研究, 使装备保障理论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以可靠性为中心”成为装备保障管理理论的核心, 保障理论从“事后维修”、“预防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其实质是以装备的可靠性分析为依据, 对其进行系统监控, 用原位检测代替大量的离位检测, 将单一的定时定程维修转变为按需维修的方法。
此外,“精确化保障”也成为装备保障发展的重要目标。
例如,美军吸取海湾战争装备保障“供过于求”, 浪费时间和经费的教训, 在伊拉克战争中采取“即时补给”策略, 一切装备和物资器材都是按需要的时间投入到需要的地点。
再是装备保障研究日趋定量化、系统化。
为了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进行装备保障, 外军将信息理论和战斗恢复力理论(CR) 引入战场抢修活动的研究中, 力图建立“战场损伤评估”模型, 为战场抢修的系统设计、维修指挥、物资准备及战场修复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装备保障社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
近年来,在装备保障体系中, 广泛积极地利用地方支持能力, 建立补给、维修、回收等保障。
精确保障是指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和运用各种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提供准确数量、质量的装备技术保障,使保障的适时、适地、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后勤资源。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其作为新的作战理论、保障理论和作战兵器的试验场,依靠其先进的技术优势,尝试了“精确保障”的新模式,实现了保障需求预测的精确化、保障实施的自动化和保障过程的可视化,展现了信息化作战条件下装备保障发展的新趋势。
打仗打的是后勤,尤其是如今这种高技术新装备主导的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依赖度极高,后勤保障的规模也是空前强大。
由于这里是汽车门户站的主题博客,所以就不探讨与后勤建设相关的理论话题,只是就图说话,看看美军在这场号称“万亿美元战争”中的后勤车辆应用。
??? 国内及海外集结:仗是肯定要打的,这一点在2002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出战争威胁之后就已经成为事实,开战的时间全由美军的武力集结为时间点,战争时间表在后勤运输部队发车的那一天就已然存在了,尤其是当2003年2月位于卡塔尔的美军中央司令部的前线指挥部竣工,如果除了那些被控制的媒体混淆视听之外还有谁在期待避免战争的话,那就太天真了。
当美军在对伊拉克开战前,进行了全面的战争准备,并全面动员了大型海外基地的装备物资储备,算得上是一次涉及到全球范围的武力投送行动。
除了作战部队的武器装备之外,大量的后勤保障物资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向科威特和沙特的基地转运,日夜不歇。
战略转运:美军投送驻扎在本土和欧洲的地面作战部队,动用了近几年花大力气组建的海军“预置船队”,大量的海军预置船从位于美国本土、欧洲基地,大西洋储运站等等不同的码头出发奔向海湾地区。
美国海军的预置船队规模庞大,其中的专事车辆运输的是大型中速滚装船,下图就是满载出发的USNS Gilliland号(舷号T-AKR 298),可以同时载运近千台各类车辆。
由于美军对战时后勤保障提出了“即时后勤”“精确后勤”的概念,因此对各类后勤车辆的需求极大,据统计,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的后勤保障有70%以上由地面运输完成,因此在战略转运初期,大量轮式车辆是海运的首选。
下图就是排满了后勤车辆的运输船上层前甲板。
如此大规模的武力投送,光是美军自有的运输力量显然不够,为此美军开始动员民用运输力量,下图就是被征用的商用滚装船上载“斯特瑞克”的场景,如此大规模的海上运输都已经可以和一个中小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量相当了。
海外集结:所有的车辆装备都经由海路运抵科威特和沙特的港口,下图就是USNS Mendonca号大型预置船抵达港口之后进行卸载的场景,清一色的后勤车辆,其中有大量的MTVR中级战术后勤车,都是配属给“过渡型旅级战斗队”——“斯特瑞克旅”的油料保障车辆。
数量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后勤力量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后勤车队海上传送带作为美军海湾战争后规模最大的战争——“伊拉克自由”行动,所消耗的物资高达23.5万吨,相当于把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全部家当搬到中东。
为此,美军后勤力量动用了其所属的3个全球运输系统的全部力量。
首先,军事交通管理司令部(MTMC)将要送往作战地区的兵员、物资等运送至港口集结。
然后在2003年1~3月中,这些物资由空中机动司令部(AMC)的运输机和军事海运司令部(MSC)的运输船运往战区。
就规模而言,AMC虽居世界第一,但面对如此巨大的运输量仍然只能承担其中时效性最强的部分。
战争前后,AMC的运输机累计出动5700架次,空运士兵5.5万人以上、货物4万吨以上。
实际上,美军参战部队仅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人数即达到30万人,最多的时候在4~5天内有6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被空运到战区。
考虑到长途海运造成的疲劳,兵员几乎必须空运,而空军大型运输机又具有运送多种武器装备的专门设计,因而在运送兵员的同时还必须运送一部分装备,为此大部分兵员的运送转而由动员的民间预备航空队的客机负责。
这支力量在伊拉克战争中达到了每天450架的规模。
战略机动的主力还是MSC。
包括租用船只在内,它在伊拉克战争中最多时(2003年3月底的高峰期)投入了167艘船只,达到其最大动员能力(214艘,包括租用船只)的78%,在美国至科威特之间的航线上,平均每隔133千米就有1艘运输船,构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海上传送带”。
在这167艘船只中,包括海军舰队补给船(油船和补给舰)25艘、特种舰船3艘、海上预置舰33艘(11艘属第1、第2海上预置中队,装载着海军陆战队装备)和海运船106艘。
最后一类船只主要装载地面部队的重型武器装备。
由于它没有任何自卫能力,为防止海上恐怖袭击,每艘船也顺便运载了1300名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预备役士兵。
伊拉克战争中海运的美军后勤车辆在海运船只中,6万吨的大型中速滚装船(LMSR)已成为主力。
军队物资保障应用第三方物流探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应用,未来的战争将会是一体化联合作战,作战动作显著加快,空间多维化,消耗加大,这就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近期局部战争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成本、集约型规模和先进技术,对保障后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军队必须加强应用第三方物流,充分做好后勤保障。
1 第三方物流的概述第三方物流指的是企业为了增加对主业经营的精力,把自己的物流相关工作,通过委托至专业的物流公司,并通过信息系统全程控制和管理物流的管理和运作方式。
在我国军队应用的后勤保障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第一,以部队要求为服务中心,充分满足部队平时及战时需求,保质保量,提供优质服务;第二,作为物流的重要部分,第三方物流被纳入到军事物流系统中,整合和优化军事物资,提高军事物流的运作效率;第三,第三方物流使信息流、物流和商流有机结合,但是应用于军队便产生了军事化特征,其信息流具有主要的导向和控制作用。
2 第三方物流可行性讨论2.1 物流资源及物流技术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现代物流概念引入,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物流中心及物流园区数量惊人,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物流技术。
将现代技术应用到物流中,集多式联运、专业配送、现代仓储、集成市场信息、市场展示以及交易等于一体。
参考国内及国际标准,制定物流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的技术标准,通过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托盘化率、电子自动订货系统、射频、智能标签以及条形码等先进手段,对物流网络节点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
2.2 军队、第三方物流一体化随着三军联勤体制的不断发展及运营,推进了军队内部一体化的进程,为第三方物流和军事物流有机整合提供了机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军事物流相对比较落后,而充分利用先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扎实推进军队后勤的体制改革,能够解决军事物流存在的发展问题,并加速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战争运行期间美军后勤保障系统美军后勤恐怕是世界上最复杂、同时也最庞大的企业集团。
在冷战时期,美国防部每年用于保障职能的预算就超过1000亿美元,仅在各级后勤部门从事保障工作的人员就达80万。
为此,美军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积极推动后勤革命,大幅压缩规模,使低效率的传统后勤向高效率的新型后勤转变。
后勤体制美国防后勤局(DLA)是美国国防部的后勤机构,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它都为全球范围内的美军基地和联合作战行动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援。
国防后勤局的历史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弹药和补给的巨大消耗和需求使得国防后勤局应运而生。
从它1961年建立的那一天起,国防后勤局就成为美军在世界范围内有力的作战支援力量。
它的总部就设在华盛顿特区外围,在全美50个州和国外的27个国家共有超过28000个民间和军事雇员。
该局为美军作战行动提供一切保障,从日用杂货到飞机燃油。
国防后勤局的使命还包括废弃装备与物资的处理和报废。
40多年来,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从科索沃战争到此次伊拉克战争,国防后勤局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防部后勤局共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部队提供了价值30多亿美元的食品,军服,医药和维修服务。
随后,又提供了价值69亿美元的食品,衣物和医药方面的人道主义援助。
美国国防后勤局下设四个大的补给中心,24个国防物资分发点,一个战略物资储备中心,和一个国防回收和销售中心,即: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国防补给中心,海上和陆上的武器系统支援;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东南部港口城市——费城国防补给中心(DSCP),主要负责食品,军服,医药一般物资和工业品的供应;位于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国防补给中心,主要负责航空支援;国防能源支援中心,主要负责燃料,气体和电力供应。
国防分发总中心下设24个遍布全球的分发点,他们负责接收、储存、分发物资。
这24个分发点对美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使得对美军作战至关重要的物资和补给得以迅速运抵战区并即刻投入战斗。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用特点伊拉克战争是美军进行后勤改革以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战争中,尽管美军后勤保障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依靠其周密筹划和严密组织,特别是使用大量先进的后勤装备,有效地保障了部队作战,充分显示了美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一、美军后勤保障装备的运用特点1.战略机动装备高速运转,“兵力投送”快速准确冷战结束后,美军将其“前沿部署”战略调整为“前沿存在”,大量减少在海外的基地和驻军,这就要求美军必须拥有快速兵力投送能力。
美陆军提出应在96小时内将1个旅、120小时内将1个师、30天内将1个5师制应急军连同其战斗勤务保障力量投送到世界任何事发地点。
为满足这一需求,海湾战争后,美军加强了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力量的建设,并在重点地区强化了装备物资预置,以缩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使用大量的战略机动装备,空运与海运相结合,向海湾地区及时进行了兵力投送和物资装备运输,为战前准备和保证战争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使用战略空运装备,确保人员、物资快速抵达美军的空运力量主要包括建制空运部队和民用后备航空队。
战略空运主要由美军运输司令部所属空中机动司令部负责。
空中机动司令部下辖2个航空队,承担战略空运任务的主要装备是104架C-5战略运输机和58架C-17战略运输机。
民用后备航空队和其他商用飞机是美军战时空运的重要补充力量,国防部必要时可征调民用飞机向战区运送部队和战备物资,以弥补军队运力的不足。
今年2月8日,根据国防部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的协议,美军首批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
2月14日,美军还租用了2架俄罗斯“安-124”大型运输机,将一批军需食品和装备从美国驻德国的基地运抵保加利亚黑海城市布尔加斯附近的萨拉佛沃机场,为对伊作战进行准备。
此后连续几天,美军一直租用“安-124”运输机从德国和法国向保加利亚空运军需物资。
据美军运输司令部透露,此次空运是继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的“柏林空运”和海湾战争空运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空运,在战争部署阶段共空运人员16.3万名,空运和海运装备物资36万吨。
【案例】日本专家解读伊拉克战争美军后勤保障(上)(讨论素材之一)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后勤江畑谦介[日]/著张冬/译何柏生/校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在军事后勤(补给)方面被评为大获“成功”。
当然,也有各种各样值得反省之处(教训),但至少在没有重复海湾战争后勤拙劣表现这一点上是大获成功的。
而这一成功的背景是发生了信息革命。
1.后勤新技术的应用一、射频识别标签即使前线补给部队缺乏补给品,作战部队也能知道:补给品目前位于何处、何时能够到达。
用于获取这种何处有何物,目前位于何处的信息,不仅必须依靠计算机辅助型联合采购和后勤保障系统那样的库存控制计算机系统,而且还必须依靠安装于装有补给品的集装箱上的射频识别标签的实用化。
射频识别标签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其路过地点方便地读取集装箱内物资品种、发送地、接收人等信息的系统。
如果能将其网络化,就能实时掌握补给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位置,不论补给品是装载于集装箱船的舱内,还是装载于驶在沙漠途中的拖车上,从而能够估算出补给品的到达时间。
美陆军从“海湾战争”之后着手利用射频识别标签技术。
在联合国授权的海地进攻行动(1994年)以及与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分裂独立有关的维和行动中,美军后勤对射频识别标签技术进行了试验性应用。
在1995年下半年开始的向波斯尼亚的部署中,前送物资的35%安装了射频识别标签;1995年春,在科索沃维和部队的部署中,78%的前送物资安装了射频识别标签;在2001年10月开始的“持久自由”行动中,这一比例增大到85%。
在伊拉克的形势趋于紧张的2002年,当时的司令官汤米·弗兰克斯上将下令出入于中央司令部责任区及在该区域内移动的货物必须百分之百地安装射频识别标签。
2004年7月30日,负责采购、技术与后勤的国防部副部长办公室发布了以下政策:“在与国防部有关的所有活动中,立即开始应用具有大数据收发和记忆能力的主动型射频识别标签”。
向美军出售射频识别标签的美国萨维技术公司与国防部签订合同,在全球30多个国家设置350个查询站。
第一章美国军队的“敏捷后勤”一、敏捷后勤的提出背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并仍在推动着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
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投入的精确制导武器约占武器总数的9%,在“沙漠之狐”行动中上升至约70%,而在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中则高达98%。
高技术兵器纷纷登场并大量运用于战争,表明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日益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从而使传统的军事力量得到重塑,军队的组织结构、作战方式、军事理论、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后勤系统必须变革以便与其它领域的变革相匹配。
美国陆军参谋长Dennis Reimer将军说:“没有后勤的变革,就不可能有军事上的变革。
”冷战时期后勤保障结构以大量的超前配置、向前接近并依赖于巨大的存货为特征,随着苏联及华约的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军重新定位了它的全球战略计划,这将直接导致其军队内部事务的改革。
由于后勤是军队的血液,后勤变革便首当其冲。
美军当前面临的一项最重要挑战就是进行后勤改革,为实现其未来的战略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敏捷”的军队需要同等的“敏捷”后勤。
在2000年美国陆军后勤高层会议上,陆军参谋长Eric K. Shinseki将军强调陆军改革的核心是后勤(改革)过程。
因为要达到陆军改革所需要的“敏捷”,将主要依赖于建立一个“敏捷”的后勤结构。
他解释说,在配置部署时,陆军需要移动的80%并不是士兵而是“物资”——武器、装备和供给,而这是后勤的范围。
所以说,“后勤结构的‘敏捷’使得军队变得‘敏捷’”。
而美国空军2025年研究报告“Dynamic Response Logistics:Changing Environments,Technologies,And Processes”指出,当前的任务是缩减后勤的规模和减小后勤“尾巴”,到2025年军事后勤的重要目标是提供“灵敏”的、“敏捷”的后勤系统以对军事作战进行高效和有效地保障。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保障装备运用特点伊拉克战争是美军进行后勤改革以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战争中,尽管美军后勤保障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依靠其周密筹划和严密组织,特别是使用大量先进的后勤装备,有效地保障了部队作战,充分显示了美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一、美军后勤保障装备的运用特点1.战略机动装备高速运转,“兵力投送”快速准确冷战结束后,美军将其“前沿部署”战略调整为“前沿存在”,大量减少在海外的基地和驻军,这就要求美军必须拥有快速兵力投送能力。
美陆军提出应在96小时内将1个旅、120小时内将1个师、30天内将1个5师制应急军连同其战斗勤务保障力量投送到世界任何事发地点。
为满足这一需求,海湾战争后,美军加强了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力量的建设,并在重点地区强化了装备物资预置,以缩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使用大量的战略机动装备,空运与海运相结合,向海湾地区及时进行了兵力投送和物资装备运输,为战前准备和保证战争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使用战略空运装备,确保人员、物资快速抵达美军的空运力量主要包括建制空运部队和民用后备航空队。
战略空运主要由美军运输司令部所属空中机动司令部负责。
空中机动司令部下辖2个航空队,承担战略空运任务的主要装备是104架C-5战略运输机和58架C-17战略运输机。
民用后备航空队和其他商用飞机是美军战时空运的重要补充力量,国防部必要时可征调民用飞机向战区运送部队和战备物资,以弥补军队运力的不足。
今年2月8日,根据国防部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的协议,美军首批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
2月14日,美军还租用了2架俄罗斯“安-124”大型运输机,将一批军需食品和装备从美国驻德国的基地运抵保加利亚黑海城市布尔加斯附近的萨拉佛沃机场,为对伊作战进行准备。
此后连续几天,美军一直租用“安-124”运输机从德国和法国向保加利亚空运军需物资。
据美军运输司令部透露,此次空运是继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的“柏林空运”和海湾战争空运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空运,在战争部署阶段共空运人员16.3万名,空运和海运装备物资36万吨。
战争爆发后,从3月19日到4月21日共实施空运11450架次,运输量约7.4万吨,实施空中加油约9700架次。
②动用战略海运装备,确保重型装备和补给品及时到位为将参战部队和重型装备及补给品按要求运抵战区,美军动用了各种战略海运装备。
今年1月,8艘快速海运船先后抵达海湾地区,把先期到达海湾的美军部队的重型装备和补给品运到战区。
这些快速船航速达30节,船长288米,可装载122辆M1A1主战坦克、183架直升机和2339辆其他车辆,船上起重机可用于托盘化和集装箱化货物的装卸,可全天候进行码头卸货或在3级海况下岸滩卸货,一天能装卸一个机械化师的坦克、火炮、车辆等大部分装备。
此外,在开战前,抵达海湾地区的预备役船有16 艘滚装船,这些滚装船适于运载超大型军事装备和补给品,装载面积为10780平方米,能放置348个集装箱。
为弥补军用运输船只的不足,美军还同总部设在美国的丹麦迈斯克船运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租用该公司的8艘商船将M1A1主战坦克和弹药等装备物资运往海湾。
此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的42艘预置船中的34艘投入使用,其中13艘依然作为战略预置船,另外21艘则被用于支持海运行动。
2.信息化后勤装备经受实战检验,提高了后勤保障的精确化、可视化和实时化为满足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的需要,近年来美军十分重视信息化后勤装备的建设,在研制新型信息化后勤装备的同时,特别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骨干后勤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
在此次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后勤装备在战场上经受了实战检验,提高了战场后勤保障的精确化、透明化、实时化。
①后勤装备以完善的网络系统为支撑,实现了战场信息的互联互通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通过卫星通信建立了前后方紧密衔接的指挥网络系统。
在后勤保障领域,美军以全军作战指挥网络为依托,利用完善的后勤指挥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后勤保障的精确化。
在战争准备阶段,美军通过战略层的全球作战保障系统、联合全资产可视性系统和全球运输网等,实时跟踪人员、物资、装备从美国本土到海湾的运送情况,实现了运输途中的可视性。
伊拉克战场上,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盟军地面部队主要使用“21世纪部队旅和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通过战术互联网进行指挥通信,对敌军和友军部队进行跟踪。
美第4机步师所有武器平台和后勤保障车辆以及其他部队(包括后勤部队)的指挥车上均安装了FBCB2系统。
战术互联网可将后勤部队的信息与前方空中、地面部队和后方指挥部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实现了战争信息的“集成”。
在科威特的补给基地与弹药库之间,美军通过“作战勤务保障自动化信息系统接口”(CAISI),采用无线局域网方式解决信息联通问题,实现了网络接入和重要信息的自动下载、自动识别信息的无线传输和弹药运输状况的实时跟踪。
美海军陆战队实施库存物资补给时,在作业现场也开设了无线局域网进行通信联络。
②使用自动识别装置,自动采集装运资产信息,实现了装备物资运输的实时可视近年来,美军将自动识别技术融入到全资产可视性网络中,逐步建成庞大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资产可视性网络系统。
在这次战争中,美军主要采用射频识别系统、二维条码等,识别运送的装备以及由集装箱、空运托盘等装运的补给品,实现了对运送装备物资的实时可视。
美陆军部署了64套便携式无线电射频标签识别系统即“便携式运输管理员用自动化运输信息系统II”,每套重29.5千克。
该系统可安装在机场、码头、公路边或十字路口,在车辆通过时用来扫描补给车队运载物品的信息。
为准确跟踪在海湾地区运送的重要物资,美军还采用了主动射频识别标签技术。
据美英联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后勤信息管理主任称,NSI全球公司提供的使用卫星通信的主动射频识别装置已安装到伊拉克地区使用的500多台车辆和集装箱上。
为在港口准确识别通过海运运往海湾地区的高机动多用途轮式车、坦克和直升机等军事装备,美军采购了600套二维条码识别装置,包括便携式数据终端、PT400热敏条码打印机等,供在阿拉伯海湾港口的后勤部队使用。
③使用安装有移动跟踪系统的后勤保障车辆,实现战场补给的实时监控战争爆发前,美陆军为其驻科威特部队的200多台后勤保障车辆紧急加装了移动跟踪系统。
加装该系统后,指挥人员就可利用电子邮件与车辆驾驶员进行联络,跟踪运输补给车辆(队)的行进情况,并指挥保障物资在战区内的流动与输送,实现在战区中任何地点都能对运输作业进行控制。
这种移动跟踪系统具有许多战术优势,例如,如果一支待补给的部队已经转移,或者经确定另一支部队更需要这些补给品,只需向补给车队发送一份更改行驶路线的电子邮件,就能将补给品调运到需要的地方去。
④应用远程保障系统,及时获得后方的技术支持战争爆发前,美海军向其舰队医院配备了2套新的移动式远程医疗系统,以便对前线伤员开展及时的救治。
这种远程医疗系统能装入4个加固型箱中,可满足一个500张床位战地医院的需求。
该系统主要包括1个可接收卫星传输信息的碟形天线(折叠后能放进箱中)、惠普公司的服务器、海岸线通信公司的IP专用分组交换机电话系统、100多台无线式加固型“松下”笔记本电脑以及公共寻址系统、网络安全和医疗软件。
在这次战争中,美陆军也使用了一种名为“旅远程登录系统”的新型远程医疗系统,通过卫星与德国兰施图尔地区医疗中心连接,接受后方医院的医疗指导。
在装备维修诊断方面,美军坦克普遍配备了称为“数字诊断与预测‘工具箱’”的数字化技术手册,替代纸质的装备使用手册。
装备使用者可按照新的手册,对装备进行简单修理。
对复杂的装备维修,后方维修专家通过卫星通信可对前方的士兵进行指导,从而减少机械故障率,保障部队的前进速度。
据美军中央司令部介绍,担负南部主攻任务的第3机步师所有的坦克都配备了这种数字化的“工具箱”。
3.新型后勤装备及时投放战场试用,传统骨干后勤装备仍担当战场后勤保障的主力在此次对伊作战中,美军将各种新型后勤保障装备投入战场,以检验其战场的实际适应性。
在单兵防护方面,及时配备了新型模块化综合通信头盔、新型防弹衣、一体化轻型防护服等。
美特种部队和精锐的陆军步兵部队装备的新型模块化综合通信头盔,不仅舒适可靠,而且还拥有良好的通信能力,能与约30个特种部队的特殊通信平台兼容。
在卫生装备方面,许多装备都是首次使用的,如新型烧伤敷料、生物战剂侦检系统(BIDS)、M113A装甲救护车、UH-60L救护直升机、新型防护服、新型绷带、战场伤员救治医疗通信系统等。
在新研制的M113A装甲救护车、UH-60L救护直升机等后送装备上,都配备了氧气、夹板、担架、吸引装置、远程咨询设备以及受到核生化攻击时所必需的消毒装备,能大大提高伤员后送时的救治能力。
另外,美军还装备了1999年研制成功的“快速展开式野战厨房”,并对从澳大利亚租用的新型高速双体船进行了试用。
尽管美军在战场上投入了许多新型后勤装备,但传统骨干后勤装备仍是战场后勤保障的主体。
在饮食保障方面,前线部队仍主要食用快餐口粮,国防后勤局战争初期为地面作战部队发运了4800万份快餐,生产商为驻海湾美军提供的快餐口粮共有24种菜谱,比海湾战争时多了一倍。
在饮水保障方面,美军采用了多种饮水保障装备进行饮水补给,如瓶装水托盘、400加仑(1514升)水罐车、平板车载3000加仑(11355升)水罐以及每小时可处理6000加仑(22710升)的逆渗透水处理装置(海湾战争中已使用)等。
在医疗保障方面,担负前方医疗救护的骨干卫生装备主要包括前线部队用的M996、M997、M1035野战救护车和机动手术车等,担负战场伤员空中后送的是UH-60Q救护直升机,担负战场后方医疗救护的有“可部署医疗系统”(在后方基地开设),在海上担任救护任务的有“舒适”号医院船等,这些装备都是美军已使用多年的卫生装备。
在油料保障方面,主要利用传统的运加油车、软体油罐、输油管线等提供油料保障。
美军坦克、直升机和其他装备每天要消耗5678万升油料,主要靠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5000加仑、7500加仑加油车前送补给。
为了使油料供应能够跟上部队前进的步伐,美军在科威特的工程人员还铺设一条160千米长的输油管线,并用1万、5万、21万加仑的巨型油罐开设野战油库。
所使用的软体油罐、油泵和输油软管多数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
野战输油管线既有新研制成功的,又有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
在人员物资运输方面,美军轻型运输车主要有M998系列运输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部队。
重型运输车主要有10吨级的M915系列车和M977扩大机动性战术卡车等,它们于20世纪80年代装备部队,90年代进行改进,目前仍是美军运输车队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