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观
- 格式:doc
- 大小:9.55 KB
- 文档页数:4
电影《白蛇:缘起》的美学意蕴《白蛇:缘起》是一部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理念于一体的动画电影。
影片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细腻的故事情节,展现出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影片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精美的画面表现上。
影片中细腻的画面描绘了一个中国古代仙侠世界的神秘与美丽,色彩饱满、线条流畅、场景恢宏,无一不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影片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和传统山水画等绘画形式,将画面塑造得非常唯美和富有诗意,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影片的美学意蕴还体现在其审美情感表达上。
影片通过对爱情和人性的探讨,展现了其高尚的审美情感和思想内涵。
影片中的白蛇和许宣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充满了悲欢离合,更表达出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命运的挑战。
影片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和佛家观念,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感悟,展现出了一种超然的审美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
影片的美学意蕴还体现在其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上。
影片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优美的视听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戏剧的魅力。
影片同时还运用了现代的动画技术,让观众在欣赏绚丽的画面的更能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情感走向。
影片中的歌舞、音乐和音效也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使整部影片更加具有韵味和深度。
《白蛇:缘起》的美学意蕴体现在其精美的画面表现、高尚的审美情感表达、巧妙的叙事手法和视听语言等方面。
影片不仅令人陶醉于其华丽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更能使人在观影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产生深刻的共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影片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古代仙侠世界的神秘与美丽,为当代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思想上的盛宴。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解读动画电影《白蛇:缘起》邢宇涵(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307)摘要:近年来由于政策和国家的支持,国产动画蓬勃兴起,2019年1月上映的《白蛇:缘起》刚上映两月便取得4.46亿元的票房,是近年来既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电影突出代表。
白蛇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白蛇:缘起》中讲述的是白蛇和许仙爱情缘起的故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唯美的中国传统美学。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出发点分析该作品,并结合分析讨论国产动画电影如何更好地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关键词:《白蛇:缘起》;美学;中国元素;阴阳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5-011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5.056一、中国元素的美学呈现《白蛇:缘起》在题材上就从传统文化入手,选择家喻户晓的白蛇角色,但情节却追溯白蛇和许仙的前世之缘。
不仅唤起观者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又可以避免白蛇故事已经被讲滥了的尴尬现实,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所以《白蛇:缘起》推陈出新,是传统故事的现代转换。
该作品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呈现,展现了晚唐末年的时代特征和文化风貌,画风灵动脱俗,古典韵味十足。
“晚唐末年,天下将乱,妖魔鬼怪出没人间,皇帝成迷于求仙,国师太阴真君屡试未果,皇帝震怒,国师逼迫百姓捕蛇,修炼道法,重新获得皇上宠信。
”影片的开头便交代了故事背景,也奠定了作品的美学风格和视觉基调。
唐朝把道教奉为国教,道家思想核心“无为”,更是暗藏了国师一手遮天,百姓苦不堪的现状。
影片中人物、场景、道具的视觉设计,以及人物关系、主题中都暗藏着道家阴阳五行思维。
(一)人物设计中的阴阳体系“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属性,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文以载道”“中和之美”在中国传统动画中的价值作者:骆玉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作者简介:骆玉阳(1992-),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一、“文以载道”在动画中的价值“文以载道”源自于宋理学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用通俗的语言转述,意思便是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文以载道”的道理可以套用到其他可以表达思想的艺术形式,例如:舞蹈、音乐和绘画。
而动画是一门把文学,绘画,音乐还有科技综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具有体现国家的文化的特性,这种文化使动画艺术不仅仅是作为满足视觉消费娱乐大众而存在,还使之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一般来说,一部动画作品应该担起揭示事物现象和事物本体的真实、讲述真理哲学的社会职责,在中国古代的绘画重要理论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提到过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也说明了艺术中绘画的特殊社会文化功能和道德教育价值,所以动画艺术应当承载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量,正确引导国人的价值取向。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代背景下的一些动画,就超越了动画片的界限,使动画变成宣传抗日的工具,发挥起促进国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例如颇有深意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中孙悟空不屈不挠的抗争形象,就体现出动画创作者反抗侵略的意志,用孙悟空的斗争形象激发国民抗争意识。
《铁扇公主》中孙悟空召集大众对抗牛魔王的情节,就是对日军侵华的影射,孙悟空最终打败牛魔王,是国民深信日军定将被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节节击退,所以抗战背景下的动画鼓舞民心,对抗战胜利有深刻的影响。
动画作品往往会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和价值观,动画中的价值观也会影响普罗大众的价值取向,因为它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美学价值。
“艺”若不“载道”,“艺”的存在价值则大打折扣,抑或没有存在意义。
“艺”若要“载道”,作为一个动画艺术工作者,首先应该有“道”的自觉性,有“道”的人文情怀,修身正己,提高自我的人格修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动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才能体现出不同层次。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篇一一、引言国产动画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以丰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在这其中,传统美学风格的国产动画电影更显独特。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为中国观众所青睐,同时也让国际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详细探讨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美学风格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探源。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1. 画面美学国产动画电影在画面上常常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如水墨画、工笔画等。
这些绘画技法在动画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如水墨画的流动感和工笔画的细腻感。
此外,画面中的色彩运用也极具中国特色,如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搭配,以及运用黑白灰等色调营造出的古典氛围。
2. 角色设计在角色设计上,国产动画电影常以中国传统人物形象为蓝本,如古代文人、仕女、武将等。
这些角色的服装、发型、妆容等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同时,角色性格的塑造也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故事情节国产动画电影的故事情节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
这些故事情节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三、文化探源1. 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都在动画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为动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2. 社会背景的推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电影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艺术家的创新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将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同时,他们也借鉴了国外优秀动画电影的创作经验,使得国产动画电影在保持传统美学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了国际化的视野。
四、结论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论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的传统文化与美学建构《白蛇缘起》是一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电影,该电影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电影中呈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在美学上进行了深度的构建,使得动画电影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和视觉体验。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融合、美学的建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的传统文化与美学建构。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融合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与情感共鸣。
《白蛇缘起》采用了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传说故事《白蛇传》中的情节,并将其融入了当代的动画艺术当中,通过动画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中,不仅有关于爱情和人性的表达,还有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性的探索。
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观念在影片中都有所体现,既有关于仁爱、仁义、礼仪等儒家思想的体现,又有关于自然、生命、平等等道家思想的表达,更有关于轮回、善恶、因果报应等佛教观念的展现。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得电影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神的盛宴。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在美学上进行了深度的建构。
电影中的美学建构主要体现在画面的设计、色彩的运用和音乐的配搭等方面。
首先是画面的设计,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打磨,无论是山水风景还是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和格调,使得整个画面在美感上更加具有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其次是色彩的运用,电影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表达,将中国传统的五彩斑斓和意蕴深厚的色彩运用到了极致,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绘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是音乐的配搭,电影中运用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既有古风的古琴、洞箫等传统乐器的音乐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和交响乐的元素,使得整个音乐氛围更加丰富和动听,与画面相呼应,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更加深刻的艺术享受。
大舞台大106摘要:中国传统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涵盖了舞蹈、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多种艺术元素,并从各种传统艺术元素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在汲取的过程中,动画工作者们通过不断努力和大胆尝试,把这些元素进行了转化,形成了动画艺术自身的美学特征。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表情与程式的舞蹈气势、传情与达意的音乐灵魂、虚实与写意的水墨意境、充实与空灵的建筑法则、单纯与气韵的书法神韵、含蓄的情感表达。
这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中国传统动画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汲取;美学特征;虚实;单纯中国传统动画之所以能在国际上立足,并获得“中国学派”的美誉,都源于它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汲取。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的产生和成熟都最晚,又是一门综合艺术,从创作题材、表现形式到情感表达,都汲取了大量的民族元素,涵盖了舞蹈、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
在汲取的过程中,通过动画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和大胆尝试,把这些元素进行了转化,形成了动画艺术自身的美学特征。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特征便成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表情与程式的舞蹈气势舞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样式。
通俗地理解,也可以说是有节奏的动作,或者说是跟着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所完成的动作。
舞蹈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即表情性和动作性。
舞蹈艺术融入到动画中去以后,就作为动作元素而存在,但其表情性和动作性的审美特征依然存在。
1.表情性动画片中,动作担当的使命,不是模拟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古代所谓“舞以尽意,舞以渲情,摇荡性情,情中舞泳”等,指的都是动作的表情性特点。
在传统动画中,有很多直接使用舞蹈动作来表达情绪的画面,如《葫芦兄弟》中,两个妖怪在迷惑葫芦娃的时候,场景中的花一起跳集体舞,来表现妖艳、邪恶的情绪;《天书奇谭》中,老狐狸偷了天书以后,非常兴奋。
片中运用夸张的舞蹈动作、随意变换的造型、骤变的影调、突兀的运动、变化的烟雾光影等,夸张地表现了狐狸此时的得意忘形,突显出荒诞诡异的气氛。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更在国际舞台上呈现了中国动画的实力和潜力。
然而,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电影开始重视表达中国的传统美学风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探源。
中国传统美学是一个源遥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系,包含了雄厚的哲学思想、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
在国产动画电影中,这些传统美学元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追求图形和颜色的简练、平衡和谐。
这一特点与中国画的审美追求相契合,中国画一直以来以“以白为主、以墨为主”为特色,重视形神兼备,追求生动的质感和意境的抒发。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画面也屡屡运用鲜艳的配色和生动的线条,以创设出奇特的美感。
另外,国产动画电影还屡屡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和神话故事,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来彰显中国特色。
这种文化探源的精神在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大闹天宫》、《哪吒之魔童降世》等。
这些电影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既传承了传统,又融入了现代表现手法,展示了当代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此外,珍惜生态环境和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行或缺的元素,这也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白蛇:缘起》这部电影以中国古代听说中的白蛇故事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传统美德的强调,传递了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
这些电影不仅呈现了中国的奇特文化,也召唤了大众保卫生态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然而,国产动画电影在追求传统美学风格的同时,也在不息创新,寻求与世界动画电影的对话与融合。
随着国际合作的加深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动画越来越多地接受先进的制作工艺和手法,提高了动画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这一点在近年来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如《大圣归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
这些作品重视细节的塑造和情感的传递,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像技术相结合,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方式表现中国文化。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发展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发展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突破,而《大鱼海棠》则是中国动画电影的一部重要代表作之一。
它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水平,更在艺术风格和美学上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大鱼海棠》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美术的元素。
整部电影以浓厚的东方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爱情和牺牲的故事。
电影中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梦幻色彩,剧中人物形象造型独特,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电影还采用了现代立体绘画和数码制作技术,使得画面更加绚丽多彩,增强了视觉效果。
《大鱼海棠》在美学上追求了一种艺术的完美表现。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制作,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比如电影中的水墨画风格,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
而且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与画面相得益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华美而虚幻的世界中,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大鱼海棠》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也与以往中国动画电影有所不同。
传统中国动画电影的故事情节大多以童话故事或民间传说为背景,而《大鱼海棠》则更加注重现实题材和人情味的表达。
电影中的主人公椿不再是传统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普通人,他面临着与生命和命运的抗争。
剧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节。
《大鱼海棠》的成功也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在技术层面的突破与成熟。
电影采用了最先进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使得画面逼真而细腻,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这使得中国动画电影得以与国际水平接轨,走向世界。
通过分析《大鱼海棠》这部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电影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细腻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这种发展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创新和飞跃,也提升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相信未来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发展会越来越多元化和成熟化,给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美学风格初探中国动画电影是指从1941年《铁扇公主》上映开始,由中国创作、制作和发行的动画电影作品。
历经近80年的发展,中国动画电影在美学风格方面呈现出了强烈的民族化特征,这是与其它国家的动画电影不同之处。
本文将就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美学风格进行初步探讨。
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沧桑变幻,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
在中国动画电影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既有文化传统的营养,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其民族化的美学特征。
以《大闹天宫》为例,该片曾在1965年创造了4.2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历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该片描绘了孙悟空在天宫中参加嫦娥奔月的宴会,破坏公正,激怒玉帝,并跟玉帝展开一段争锋相对的斗争。
该片既保留了水墨山水画的传统唯美风格,又在色彩上大胆创新,加入了富有活力的彩色动画表现,为中国动画电影更新换代、发扬传统气息,奠定了基础。
二、追求合理的人物造型与动作表现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风格,注重对人物造型和动作表现的合理性。
中华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涵和外貌,中国的画面表现中更注重人体比例的适宜、动作自然、对称、舒展等,与其它国家动画电影不同。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人物造型和动作表现是取材于人物形态美,而非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
《功夫熊猫》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经典之作。
如图所示,该片中的熊猫造型逼真、立体感强,并且与人体相似。
同时,熊猫的动作表现更是匠心独运、高度运动规范的代表。
熊猫的形态和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好的基础和传承,它符合中国动画电影对于形态和动作表现的要求,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三、富有意蕴的寓言意义中国古代文化注重寓意,中国动画电影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中国动画电影在故事情节上,往往能够融入深沉的哲学思想,通过一些生动而复杂的寓言来让观众深思熟虑、产生共鸣。
影视动漫23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何谓经典?经典就是那些经受了时代检验仍然保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
《天书奇谭》毫无疑问是中国动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4K 修复版的《天书奇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再度引发观影热潮。
经典影片的修复重映是品牌唤醒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经典影片的美学魅力进行分析,有利于获得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的经验和启发[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人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谈不上丰富,但精神生活并不匮乏,因为那时的人们有自己的偶像和英雄,如千变万化、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齐心协力、斩妖除魔的葫芦兄弟(1985—1987年原创出品),正义凛然、惩恶扬善的小哪吒等等。
这都有赖于中国的老艺术家们在动画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探索,在充分学习和吸收优秀电影的精华以及充分融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创作出了一批充满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
而诞生于1983年的《天书奇谭》,更是中国动画的杰出代表。
之所以称其为“杰作”,是因为电影本身具有无与伦比的前瞻性。
即使之后日本和欧美动画大量涌入,也不能掩盖《天书奇谭》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在技术表现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且在艺术审美上充分吸收整合了中国多元的传统艺术元素,进行了现代化的表达,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趣,获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一、剧情与结构中的传统意趣一个好的剧本是电影成功的基石。
《天书奇谭》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平妖传》。
经过编剧包蕾、王树忱的现代化改编,这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变成了一部更适合儿童观看的童话故事。
同时,除了极富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故事情节之外,《天书奇谭》对神仙、妖怪、皇帝、官员、和尚、商人、农民等封建社会各阶层的角色和关系都有着生动的刻画,这使得其在拥有趣味性的同时又不乏时代的深度。
故事开始,袁公不满天庭独藏天书,于是盗取天书下凡,寻了一处石洞将其刻于石壁之上。
后故事围绕着三个狐狸精到处作恶,蛋生前去阻挠发展。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发展
《大鱼海棠》是中国最著名的动画电影之一,该片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独特艺术风格和美学发展。
本文将从动画电影的创作形式、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主题等方面来探讨《大鱼海棠》所体现的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发展。
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形式上的独特性通过《大鱼海棠》得到展现。
传统的中国动画电影常常以平面的手绘为主,而《大鱼海棠》则采用了三维计算机技术,使得影片具备了更加逼真的画面效果和场景构建能力。
这一技术的运用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奇幻世界的美丽与奇异。
《大鱼海棠》还展示了中国动画电影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创造力,使得中国动画电影能够与国际主流动画电影媲美。
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鱼海棠》中,导演李仁港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影片中不仅出现了传统的中国画风格,如水墨画、山水画等,还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元素,使得影片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氛围。
《大鱼海棠》还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精细的人物形象描绘,以及独特的视角和剪辑手法,展现出了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美学主题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风格和美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大鱼海棠》通过讲述一个奇幻的故事,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生与死、爱与宿命等永恒的美学主题。
影片以大自然为背景,以人鱼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动画电影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考。
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观作者:宋戈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3年第12期中国传统动画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哲学境界。
从题材内容、视觉形式、形象设计、动作表现、场景构图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观进行了阐释。
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是打造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动画由“大”转“强”值得尝试的一条路径。
中国传统动画美学观传统文化艺术核心竞争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和创新,在广泛借鉴中国传统艺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创了融汇多种民族元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样式,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观和美学观,确立了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风格。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中国传统动画在形成独树一帜的视听美学的同时,还传递了深层次的思想意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哲学境界。
一、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多样风格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必然受其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审美心理的影响;随着自身体系的日臻成熟,艺术反过来又作为其所在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国传统动画正是吸收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通过民族化的故事和视觉形式,创造了风格多样的动画艺术作品,为世界动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明的东方文化基因。
(一)题材与内容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文学体系形成了积淀深厚的传统。
诸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章回小说等叙事文本,为中国传统动画的故事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传统动画片中,如《不射之射》《鹤蚌相争》《东郭先生》都是取自古代寓言故事;《蝴蝶泉》《哪吒闹海》《女娲补天》源自神话传说;《大闹天宫》则主要取材于经典章回小说《西游记》的前七回。
一方面,源自于传统文化的故事主题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具有先天的群众基础,经由灵动、形象的动画语言表现出来,更加富于艺术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构建浅析——以国产动画片《相思》为例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融入其中,并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视觉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以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产动画片《相思》便是一部很好的例子,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艺术构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相思》这部国产动画片的故事情节紧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主题,这种主题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被看作是一种感情的交换,是一种关于家庭、感情维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相思》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相思之地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展现了传统爱情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这部动画片在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上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
在画面构图上,动画片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将山水融入城市场景之中,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打造出独特的画面氛围。
同时,画面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古风建筑、红墙绿瓦等,使整个动画片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在色彩运用上,《相思》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点。
动画片中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颜色,如红、绿、黄等,使整个画面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同时,动画片还采用了水墨画的色调,给人以古朴、素雅的美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独特理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相思》这部动画片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上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为中国传统的造型,如长袍、发髻、发饰等,使整个人物形象显得古典、典雅。
同时,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给人以亲切、和谐的感觉。
综上所述,国产动画片《相思》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艺术构建,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主题的展现、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的运用以及人物形象的设计,这部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和魅力。
浅析大IP国产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的美学特征《白蛇:缘起》是一部备受期待的大IP国产动画电影,该片以中国古代传统故事《白蛇传》为蓝本,以现代的手法和美学元素重新诠释了这个经典故事。
影片在美学方面有着许多突出的特征,下面将从色彩运用、画面构图、角色形象、叙事手法等方面对这些特征进行浅析。
影片在色彩运用上展现出了浓厚的中国风。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色彩的对比和层次感,而《白蛇:缘起》中的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这一特点。
影片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色调为基调,深沉的黑、明亮的红和金色等元素构成了电影的画面风格。
这些色调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还能够为故事的情感表达提供支持。
在人物情绪转折的时候,色彩的变化也能够有力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为故事增色不少。
影片在画面构图上展现出了丰富的立体感和景深感。
在电影的画面构图中,导演和美术团队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对景构图和群像构图,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影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镜头移动和镜头切换等手法,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动态感。
这些构图和镜头运用让整个电影的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观赏性。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设计十分突出。
在《白蛇:缘起》中,白蛇、许宣等主要角色的形象设计十分具有中国古典美的特点。
他们的服饰以汉唐风为主,富有线条感和纹饰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美学。
角色的表情设计也很细腻,通过表情的细微变化,让观众更容易地读懂角色的心情和情感,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共鸣和情感联系。
影片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
《白蛇:缘起》在叙事上运用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表现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更具中国古典小说的韵味。
影片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如比喻叙述、抒情描写、意象表达等,这些手法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也更加富有诗意。
影片还运用了一些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法,如唱念做打等,为故事的叙述增添了一些戏剧性和表演性。
大IP国产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在美学特征上展现了许多突出的地方。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发展中国动画电影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艺术风格和美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而《大鱼海棠》这部电影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通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发展的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艺术风格上看,《大鱼海棠》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采用了全新的艺术风格。
该片以水墨画为基调,融合了现代CG技术,呈现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画面效果。
影片中的水墨画风格给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感,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符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大鱼海棠》在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上也突破了传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
这些新颖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为中国动画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在美学上,《大鱼海棠》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与现代电影美学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魅力。
影片中的美学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情感的表达。
影片以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情感美学,渲染了一种清新唯美的氛围。
其次是视听美学。
影片的音乐以及画面的设计将中国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融合,使整部电影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画面的设计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感,将中国传统美学进行了现代化的升华。
最后是意境美学。
《大鱼海棠》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学,使整部电影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审美意境。
通过这些美学的追求,《大鱼海棠》成功地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审美情趣和内涵。
通过对《大鱼海棠》这部电影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风格和美学上的发展。
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风格上已经从单一的传统表现形式走向多元化,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在美学上,中国动画电影也在不断追求突破,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美学相融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审美作品。
国产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动画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迪斯尼到日本的吉普力,再到“中国学派”。
在这个过程中,动画艺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特征。
作为国产的动画艺术,有着与世界动画不一样的审美个性,在形式美、意境美、美感和寓教于乐的作用等方面显示出中国动画特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动画艺术;形式美;意境美;美感;寓教于乐动画艺术在近年来的一些欧美国家被归类为视觉艺术,由于它的新兴性,这种艺术同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划分成一类。
虽然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适应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容纳了最新出现并广受欢迎的新兴艺术门类,但这种方式却由于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尚未得到世界各国艺术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所以动画艺术所在的这种分类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根据传统的有关艺术的美学原则,动画艺术应该属于综合艺术的一种。
作为综合艺术,动画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类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从而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表现力。
每种艺术,都有区别于其他种类的艺术特征。
在世界的动画之林,中国的动画艺术,更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其大胆的借鉴剪纸、木偶、皮影、水墨等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把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文化气息穿插其中,用不同的形式美造就出不同的意境美,使国产的动画艺术有了不同于世界动画的美感,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情趣。
1国产动画艺术形式美的体现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1]国产的动画艺术之所以能吸引观赏,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共鸣,就在于它运用的视觉语言符号代表的丰富内涵产生了视觉冲击力。
动画艺术属于影视艺术的一种,给欣赏者所观赏的画面是连续变化的图画造成的影像画面。
所以,动画片更多的依靠绘画美学的艺术手法,塑造出符合形象的动画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角色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近年来在动画角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服装、动作和道具等方面,不仅使动画角色更具有中国特色,还能够传达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提升动画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观赏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角色中的服装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
传统的汉服、唐装、古装和民族服饰等都成为了动画角色的标志性服装,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在电视动画片《大鱼海棠》中,女主角的服装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汉服元素,展现出了中国古典美的韵味。
在游戏《剑侠情缘三》中,各个角色的服装设计都充满了古代武侠风格,通过细节的处理和配色的运用,再现了古代文人雅士和武侠的形象。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崇德行,有着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动画角色的形象设计中,通过对面部特征、身材比例和神态等方面的塑造,可以体现中国人的气质和精神风貌。
例如,在电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勇敢、机智和顽皮的特点,很好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通过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得到了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姿态和动作是一种内外功夫的体现,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表达情感和展示个性的重要方式。
在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武术、舞蹈和戏曲等元素,可以使角色的动作更加具有美感和感染力。
比如,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身手矫捷、动作灵活,通过形象优美的舞蹈和独特的功夫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健、灵活和豪放的精神风貌。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在动画角色的道具设计中得到了运用。
道具是角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器、手工艺品、器物和传统工具等道具,可以使动画角色更具中国特色,增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动画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哲学境界。
从题材内容、视觉形式、形象设计、动作表现、场景构图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观进行了阐释。
从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是打造核心竞争力,使中国动画由“大”转“强”值得尝试的一条路径。
中国传统动画美学观传统文化艺术核心竞争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艺术家们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和创新,在广泛借鉴中国传统艺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创了融汇多种民族元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样式,形成了独特的创作观和美学观,确立了中国传统动画的美学风格。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中国传统动画在形成独树一帜的视听美学的同时,还传递了深层次的思想意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和哲学境界。
一、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多样风格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必然受其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与审美心理的影响;随着自身体系的日臻成熟,艺术反过来又作为其所在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中国传统动画正是吸收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通过民族化的故事和视觉形式,创造了风格多样的动画艺术作品,为世界动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明的东方文化基因。
(一)题材与内容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文学体系形成了积淀深厚的传统。
诸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章回小说等叙事文本,为中国传统动画的故事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传统动画片中,如《不射之射》《鹤蚌相争》《东郭先生》都是取自古代寓言故事;《蝴蝶泉》《哪吒闹海》《女娲补天》源自神话传说;《大闹天宫》则主要取材于经典章回小说《西游记》的前七回。
一方面,源自于传统文化的故事主题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具有先天的群众基础,经由灵动、形象的动画语言表现出来,更加富于艺术感染力。
另一方面,闪现着神秘东方智慧和异于西方叙事逻辑的故事讲述技巧,也为中国传统动画片赢得了大量海外观众。
(二)视觉形式黑格尔在论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可以这样理解,内容作为艺术的内核向观众传递创作者蕴含其内的思想和意义,而形式作为艺术的外显给观众带来感官的愉悦。
一件艺术品正是通过形式和内容共同作用于观众,从而完成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交流过程。
中国传统动画在从经典文本系统中发掘灵感完成内容建构的同时,又从戏曲、舞蹈、水墨画、书法、年画、皮影、剪纸、服饰、建筑、园林等传统视觉艺术中取其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形式美学。
用传统艺术的“外壳”包裹民族文化的“内核”,达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如融合了传统皮影艺术、民间剪纸、窗花等多种艺术风格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渔童》《金色的海螺》《猴子捞月》;富于传统戏曲艺术特色的《铁扇公主》《骄傲的将军》;借鉴传统水墨画渲染效果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
对于本土观众,上述动画片中形态多样的视觉形式已经在艺术的新陈代谢中内化为一个个文化符号,可以激起观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
对外国观众而言,欣赏的过程便不单单是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猎奇”,而更多的是对一种东方式形式美感和独特想象力的审美体验。
无怪乎1983年《大闹天宫》在法国公映时,《世界报》如此评论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的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二、重表现不重再现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审美意趣、美学风格主要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一部好的动画艺术作品,鲜活生动且富于情趣的动画形象无疑是必备的重要元素之一。
就艺术形象塑造而言,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民族文化心理的中国传统动画注重艺术化的表现,而在西方动画艺术作品中,更多的是对审美客体的客观再现。
从根本上说,这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对艺术真实和物理真实的不同追求。
“真实”是东西方美学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而艺术史上对艺术真实和物理真实的讨论,最早可以涉及到史前人类的绘画作品。
如在法国拉斯科发现的约公元前15000年的洞窟壁画。
在这些壁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公牛完整的四条腿,牛头是侧面的,而牛角却是正面的。
按照西方绘画追求物理真实的空间表现和肌体风骨的传统,这些艺术形象并不符合基本的透视法和解剖学,因而被西方艺术史家们称为“扭曲的透视”。
然而,“这种表现方法却描绘了牛有两只角这一事实。
两只角是‘牛’这一概念的组成部分”,“这些最早的画家的宗旨就是创造表现主题的可信形象,即捕捉到动物真正本质的图解定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远古时期的人类不懂透视法,而是他们采用的是另一种基于不同理解和目的的透视法则。
可以这么理解,不同的透视法则源于不同的绘画习惯,当一种透视方法为某种文化和艺术所普遍接受而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则时,拥有同样文化传统和艺术理念的人们就会将之接受为可以表现“真实”的自然世界的手段。
中国传统动画在设计艺术形象时,就继承了用艺术真实捕捉对象真正本质的传统,重神似而非形似,重意象性的表达而不是完全物理真实的摹写。
这一点尤其突出的表现在动画角色及服装、道具等相关元素的设计上。
众所周知,孙悟空是一个介于神人之间的石猴形象,艺术家在创作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时,广泛借鉴了京剧、年画、古代壁画的艺术因子,其头部造型综合了京剧美猴王、白猿等形象的脸谱特征,身体造型以弧线为主体现猴王旺盛的生命力,再加上灵活多变的动作设计,准确的表现了孙悟空猴性、神性、人性相结合的形象特征。
此外,《大闹天宫》中的天庭仙女形象,很好地体现出中西动画对于真实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大闹天宫》中的仙女,取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她们没有好莱坞动画中天使的翅膀、超人的斗篷和阿拉丁的飞毯,不需借助任何道具便可曼妙飞舞。
庄子曰“无翼而飞,纯气之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气”是最接近宇宙本质――“道”的哲学范畴。
气的流动变化产生了韵律,气的凝聚则是固态之始。
然而一成不变不是事物的常态,凝聚于固态内部的气会重新生发流转,从而形成宇宙间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仙女的飞翔无需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工具理性,存在于有无之间的气是她们背后“隐形的翅膀”。
三、程式化的动作表现在艺术创造中,动作表现是刻画角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以活动影像为基础的动画艺术而言,动作表现在塑造角色形象,表现角色精神气质方面更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动画片在设计角色动作时,广泛借鉴皮影戏、京剧等传统戏曲艺术中程式化的表演套路,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美学风格。
那么何谓程式?程式是一种标准或者套路。
对戏曲表演而言,就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生活原貌进行艺术提炼和加工,形成一套高度概括性、象征性和规范化的表现形式。
比如在京剧中,开门、关门、骑马、乘车、坐轿、上山、下山、打斗等等都有一套完整和相对固定的表现方式。
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就大量运用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
主人公铁扇公主一副古代侠女的打扮,她在片中的亮相、武打和歌舞等场面中的动作,处处效法戏曲表演讲究的“手眼身法步”等五法,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征。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本身是一个虚拟的角色,介于神、人、猴之间的特殊身份,也决定了动作设计不能拘泥于对自然状态的模仿。
因此,在片中可以看到,孙悟空一个纵身的动作就飞跃了十万八千里;而在孙悟空带领猴子猴孙保卫花果山的一场戏中,孙悟空与天兵天将之间的打斗,不追求一招一式的逼真,而是用时聚时分的圆圈象征激烈酣战中的双方。
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借鉴了传统皮影戏中关节运动和五官运动的动作特征,通过坐、卧、行、翻转等灵活利落的动作,达到行云流水、拟形入神的表演效果。
特别是猪八戒两只转动灵活的大耳朵,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满腹心眼、好吃懒做的角色形象。
正如上文所说,中国传统动画多取材于神话、寓言、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从故事到造型都是虚拟设计出来的。
这决定了中国传统动画对自然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程式化的动作表现萃取生活的本质,使中国传统动画艺术达到超乎形似之外的神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视觉效果。
四、体现独特空间意识的场景与构图空间是视听艺术存在的基础,因为形象的动作表现和艺术韵味的传达都以空间为条件。
动画作为一个典型的视听艺术门类,当然离不开对空间的依赖。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必然需要表现一定的空间感,惟其如此,才能成就一件表现生动的动画艺术作品。
可以说,中国传统动画在空间表现上与中国传统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脉相承。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艺术家在创作诗画的同时也表达着自己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宇宙本原的思索。
对宇宙本原――“道”的不倦追寻更是处处体现在古代诗画当中。
首先是如何观道。
那便是站在世界之外反观世界,实现对世界的整体把握。
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以大观小、游目骋怀的观照。
即“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观点谱成一副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
”另外是如何呈现“道”。
老子认为,道的基本性质是“有”和“无”,《易经》上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体现在诗画中,便是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空间感。
特别是水墨画中由流动的黑白二色构成的艺术空间,更能呈现有无、阴阳、动静、刚柔、空色等由“道”延伸出来的哲学范畴。
这种对“道”的观照和呈现,决定了中国诗画独特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这就是“‘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
不是由几何、三角所构成的西洋的透视学的空间,而是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空间。
”中国传统动画继承了传统诗画独特的空间意识,通过自成风格的场景与构图构建了一个艺术的世界。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纯粹形式的世界”,与传统诗画相仿,其内里也蕴藉了创作者的艺术意志和哲学思索。
在展现内容丰富的大场景时,常常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不强调场景空间的真实感和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在有限的画面中包罗万象而又不显杂乱,大大拓展了镜头的空间表现力。
如《大闹天宫》中将亭台、宫殿、桌椅陈设尽收眼底的瑶池盛宴场景以及《三个和尚》将山、寺庙和和尚并置一处的镜头。
而《山水情》在描绘山水美景时,采取“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则,“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同时借助镜头的平移,犹如展开一幅幅水墨长卷和水墨立轴,使观众的视线往复游走于山巅、山后、远山及近处的溪水、江流和白帆,给人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学享受。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形势下,中国动画已经以高速的增幅成长为发展最快的文化产业之一。
然而,在一个人口总量、土地面积、文化历史等方面堪称“大”的国度,动画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始终面临由“大”转“强”的社会话题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