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后期墨家)【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03.10 KB
- 文档页数:5
第2章孔子一、正名思想1.复兴周礼“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2.“损益”周礼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2)强调道德教化,主张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人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这也就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3)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思想是他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4)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用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德化的具体内容。
二、仁学思想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1)具体的“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统治者的“仁”“恭、宽、信、敏、惠”。
这就是说,统治者要达到“仁”,其行为要具有五种特点:①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②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③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④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⑤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
2.仁的特点(1)仁的自觉性孔子“仁”的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2)仁的全面性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第5章墨子一、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第3章老子一、“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即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等。
要使天下太平,没有争夺,就要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取消新颖的器具和财货。
只有去掉了这些,老百姓才会各得其所。
2.“小国寡民”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即国要小,民要少,有了器具、车船、武器,都不使用,甚至连文字也不要。
使人民看重生命,不到处搬迁,有吃有穿,安居乐俗。
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互相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二、“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1.何为“道”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具体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
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2.“道”之形老子描述“道”:“道之为物,惟恍惟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对于这样一种无形无体,恍忽幽深不可名状的东西,老子称之为“道”。
3.“道”之性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说明老子的“道”也就是“无”,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的东西。
老子把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第13章荀子一、社会政治历史观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权作了理论准备。
他十分注重建立新的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出“隆礼”“重法”等主张,大讲“礼”和“法”的重要。
1.“礼”和“法”荀子讲的“礼”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把“礼”看成像检验尺寸的法度,维护秩序的准绳。
因此,荀子认为“礼”的中心内容是“分”和“别”,即区别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
“礼”是要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这种等级制度,是根据新的封建生产关系,按照地主阶级的政治标准建立起来的等级制。
荀子还认为礼是法的根本原则,法的基础,法是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的。
2.论人的特点荀子反对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其他自然物,他从社会道德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人的特点。
人与其他物或物类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主要就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而人之所以能组织起来成“群”,原因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关系。
3.历史观荀子对历史的看法也比较注重当前的现实。
他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历史观。
荀子大讲“法后王”。
“后王”是指近代之王,即周的文王、武王,他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改塑了周文王、武王的面貌。
荀子强调应该“以近知远”,即要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
荀子从历史的教训中,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下层人民的作用。
4.评价荀子这些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阶级地位的局限,他的整个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目的是要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荀子看来,那些制定封建制度、道德规范的统治者、“圣人”,就是社会治乱历史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决定者,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是人民的表率和规范,人民只能按照统治者的言行去行动。
人民完全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一切都是由统治者的“清”“浊”“仪”“槃”的如何来来决定社会之乱及发展方向。
荀子把统治者提高到与天地同等的地位,是为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作理论上的论证。
第11章《墨经》及后期墨家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1.战国墨家的流派战国时期,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与邓陵氏之墨。
2.《墨经》战国时期,《墨经》已经出现。
墨家从感觉的观点出发解释宇宙,理论趋于精密。
3.儒墨与辩者辩者所持之论,皆与吾人之常识违反。
儒墨之学,皆注重实用,对于宇宙之见解,多根据常识。
见辩者之“然不然,可不可”,皆以为“怪说觭辞”而竞起驳之。
然辩者立论,皆有名理的根据,故驳之者之立论,亦须根据名理。
所以墨家有《墨经》,儒家有《荀子》之《正名篇》,皆拥护常识,驳辩者之说。
儒墨不同,而对于反辩者则立于同一观点。
盖儒墨乃从感觉之观点以解释宇宙,而辩者则从理智之观点以解释宇宙也。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墨经》确立起功利主义的依据。
《墨经》认为道德的要素是“利”。
边沁所谓快乐苦痛,《墨经》谓之利害,即可以致快乐苦痛者也。
边沁所谓理性,《墨经》谓之智。
欲是盲目的,必须智之指导,方可趋将来之利而避将来之害。
三、论知识1.知识之性质及其起源《墨经》从知识论方面论证知识的性质与起源。
(1)人类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2)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3)已经掌握的知识是认识其他事物的基础。
(4)不从感觉得来的知识,可能来自于天生。
2.知之才能——生命之要素《墨经》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类生命的要素。
3.知识之来源及其种类(1)知识之来源①闻,是指由传授得到的知识。
②说,是指由推论得到的知识。
③亲,是指由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
(2)知识之种类①名,是指关于名的知识。
②实,是指关于实的知识。
③合,是指关于名实相合的知识。
④为,是指关于人类行事的知识。
为分为存、亡、易、荡、治、化。
四、论“辩”1.辩之广义狭义(1)《经》与《经说》所说的“辩”,是指争“辩”的“辩”,是狭义的“辩”。
(2)《小取篇》所说的“辩”,是指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是广义的“辩”。
2.立说之方法(1)或也者,不尽也。
第2章周敦颐和二程一、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1.道学的产生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统治,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的专制。
为调整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一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新思想体系逐步建立,这即“道学”,也称“理学”。
2.道学的理论特点道学是以反对佛老的姿态出现的,它一方面指责佛老的虚无主义,认为它破坏了封建的伦理秩序;另一方面又从佛教与道家思想那里吸取许多哲学观点,作为丰富自己哲学体系的养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学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佛教与道家、道教思想的一种融合。
道学也是对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一派学说的新发展,不断发展成为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影响最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二、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1.太极图说周敦颐代表著作是他的《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指最大的统一体。
“太极”动起来,就生出“阳”来,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出“阴”来;静到极点又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就生成五行和万物。
这是周敦颐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成过程的理论。
2.“诚”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发挥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叫作“诚”,“诚”是从阳气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他认为“诚”是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仁、义、礼、智、信只是诚的表现而已。
3.“主静”说周敦颐提出了“主静”学说作为修养方法。
他解释“主静”说:“无欲故静。
”“静”就是安定、安宁。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的干扰。
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这就是他所说的“诚”的境界。
4.评价周敦颐用其自然观的观点来论证当时的价值体系是合理的,必然的,他把仁义说看作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体现,认为“圣人”以“仁义”教化万民,是符合“天道”。
周敦颐还利用了他的阴阳学说论证了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合理性,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关系是依据阴阳二气的关系安排的,所以这些秩序是自然的,必然的。
绪论一.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一)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二)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有助于我们吸收前人有价值的思想二.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一)接触第一手材料(哲学家著作)(二)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三)辨证地看待问题1.辨证地理解概念2.辨证地评价哲学家的历史功过三.中国哲学的特点(一)着眼伦理本位(重视伦理道德)(二)倾心现实政治(三)富于辩证思维(四)树立整体观念四.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一)先秦诸子哲学(二)西汉经学哲学(三)魏晋玄学→道家学派(四)隋唐佛教哲学(五)宋明理学→儒家(六)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第一节中国原始社会的世界观一.灵魂不死的观念(一)出现时间母系氏族公社开始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 (二)内容原始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不灭二.万物有灵的观念(氏族及人类起源论)(一)出现时间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新石器时代)(二)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的自然观)原始人认为,自然物也同人一样具有思想、意志和感情,也有各自的灵魂存在。
这种灵魂支配着自然物的运动。
(三)氏族起源论(原始的社会历史观)原始人认为,本氏族与某一种动物之间有血缘关系,由它发展而来的。
他们把这种动物当作图腾而加以崇拜。
曾做过图腾的动物主要包括鸟、鱼、青蛙、凤、熊、羊等。
(四)人类起源论(原始的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起源问题,原始人有一种神话的答案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
三.原始的宇宙发生论和祖先崇拜(一)出现时间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二)宇宙发生论(原始的自然观)表现为开天辟地的神话状态:以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最为著名。
这一神话认为,宇宙最初是混沌未分的状态,经盘古开辟才分出天地,而天体、气象、万物都是盘古死后身体变化而成的。
(三)祖先崇拜(原始的社会历史观)1.表现人们把氏族或部落的始祖之神从动物的身上转移到男性英雄人物身上。
2.原因(1)畜牧业兴盛(2)父权制和私有财产出现3.关于英雄祖先的神话传说炎帝古羌人氏族始祖神农氏太皞夷人氏族氏族伏羲氏黄帝北方氏族始祖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哲学思想一.夏商时期的宗教世界观(天命神权论)(一)天和上帝的含义均指百神之长。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等,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①如此看来,在自先秦到近代的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所闪烁的的确是哲学的光芒无疑。
“哲学”应当作为全世界人的“哲学”,作为一门追寻“大问题”、“反思构成思想”的学问在各个民族中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
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为“探究万物最高的基本原理”;在印度哲学中则更多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在中国哲学中则体现为对“天道”的追求。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是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或是中国哲学都只是“哲学”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之中的相互具有独立性的概念框架体系。
如此,在这里我们也就承认了“中国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而不仅仅是思想如此简单。
二、中西哲学差异浅析自柏拉图以来,在西方哲学中,一元外在的超越、纯粹精神、不变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宇宙是不能够自我生成的。
反之,中国哲学家们却几乎一致认为宇宙是能够自我生成、变化的,即中国哲学家们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构成论。
中国哲学是气的哲学而不是原子论的哲学。
气的哲学昭示的是连续性的存在,自己创造自己、变动不居、永恒运动。
中国哲学家们对宇宙创化留衍的信念,实际上时对人的创造能力的确证。
②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哲学与神学合流,神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而人则是神的奴隶,在中国哲学中则是倡导以人为本,即使是神也得为人服务,否则,变不使其成为神。
“西方哲学通过理性思辨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理念、实体、本体、自由、不灭的灵魂等,因此知识论发达,格外看重作为对象的外在世界与主体认识能力的研究,形式概念的分析,客观的知识系统与理论的建构。
第11章后期的墨家一、概述1.《墨经》在《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这6篇与全书的其他部分不同,它们在逻辑学上有特殊的价值。
这六篇的中心是以逻辑的方式树立墨子的主张,批判名家的思想,6篇合在一起,就是通常所称的“墨经”。
2.《墨经》的成就《墨经》中包含丰富的几何学、力学和光学知识,其中对光学现象的系统论述被称为“光学八条”,这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论述。
二、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知识“墨经”中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
它认为,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依赖认知能力才得以取得知识,但并不因有认知能力就必定有知识。
(1)知识的构成人以其认知能力和对象接触,得以辨认它的形象,由此构成知识。
除去视觉、听觉这些感觉器官,人还需要有一个思维的器官,在中国古代把它称为心。
(2)知识的分类①从逻辑上的分类a.从个人直接经验而来的知识。
b.从权威而来的知识(即听来的,或从文字中读来的)。
c.从推论而来的知识(从已知推到未知)。
②从知识的不同对象的分类a.对“名”的知识。
b.对“实”的知识。
c.“对应”的知识,即知道哪个“名”与哪个“实”对应,有这种知识就是《经说上》所说的“名实耦”。
d.行动的知识,即怎样做一桩具体事情的知识。
2.“名”(1)含义①“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②“名”是人用以指事物的代号,“实”是人所指的事物。
(2)分类“墨经”把“名”分为三类:达名、类名、私名。
三、关于“辩”的讨论1.“辩”的目的与作用(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
”(2)分清是非,区别治乱,辨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考察名实的原理,分析利害,排除疑虑。
2.“辩”的方法(1)“或”是指特称论断,不能尽然。
(2)“假”是假设,它还未成为现实。
(3)“效”是摹拟,它意味着摹拟一个模型。
第11章后期墨家
一、社会历史观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翟的“兼爱”“尚同”等政治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讲实际功利。
1.反对孟子所宣扬的“义”,认为讲“义”是不能离开“利”的。
“义”不应当只是主观的动机,而同时也应该是客观效果上的“利”。
“义”和“利”应该是统一的。
2.反对一切离开实际“利”去宣扬空洞的“忠”“孝”等道德观念。
“忠”,要做有利的事以使君主强盛;“孝”,要有利于父母。
后期墨家这种强调实际功利的道德理论,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3.反对永远不变的“义”。
他们认为历史是发展的,随着古今社会的变迁,过去所讲的“义”和今天所讲的“义”的内容是不同的。
4.后期墨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批判了历史倒退论的观点,强调治理社会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二、认识论
1.运动与时间、空间
后期墨家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一些重要的哲学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例如:(1)对于时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时间,如古今早晚等。
(2)关于空间范畴,他们认为是包括一切具体的场所,如东西南北等。
(3)至于运动则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迁,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后期墨家说明了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2.唯物主义认识论
后期墨家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充分肯定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
他们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但人的认识能力还必须与外界事物接触以后,才可能形成人的认识。
后期墨家在这点上继承了墨翟重视感觉经验的特点,强调一切认识必须通过感官的感觉才能得到,即使有些知识不是由当前感官的感觉得到,那也是由于经验积累的结果。
3.知识的分类
后期墨家把知识来源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类:
(1)“亲知”,亲身通过感觉得到的知识;
(2)“闻知”,是由传授得来的知识,这里又分为直接传授(“亲闻”)和闻接传授(“传闻”);
(3)“说知”则是指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识。
4.超越感性认识的“智”
后期墨家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上,他们认为,感觉经验是通过人的认识能力得到事物表面形象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很不够的,必须要根据感官得到的感性认识,深入一步去认识事物。
这种深入一步的认识,后期墨家把这种认识称为“智”。
这种“智”的认识,接近于理性认识。
后期墨家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翟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和错误,这对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5.认识的真理标准问题
(1)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后期墨家强调认识必须是“名”与“实”相“合”“志”(主观动机)与“行”(或“功”即客观效果)相一致。
他们认为,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要表现在实践中能否对事物作出实际的鉴别,也即要在客观实践中分辨出对实际事物的知和不知。
(2)后期墨家对庄子等人否定认识的客观标准,取消是非的相对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反对庄子笼统地反对一切辩论的观点。
后期墨家对于真理标准的理论,也克服了墨子“三表”思想中的狭隘经验论,杜绝了墨子由“三表”法证明鬼神存在的错误思想。
三、逻辑理论
1.逻辑原则
后期墨家认为,辩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遵循一定的逻辑原则。
为此,他们对辩论的一些基本逻辑原则作了说明。
(1)“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这是说辩论时必须了解所辩论的事物的情况,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要充分了解对所辩论事物的各种意见的同异。
(2)“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这是说,使用的名词或概念,必须要能反映客观的实际内容,命题或判断要正确地表达其含义,论证要有充分的根据。
(3)“以类取,以类予。
”“类”是表示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
这是说,在辩论时要遵守类概念的原则,在同一类概念中选取已知部分提出例证,同样依据同一类概念进行推论。
(4)“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这条要求辩论者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自己所承认的不可非难别人承认,自己不承认的也不可要求别人承认。
2.范畴论
后期墨家对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学上的一些基本范畴作了深入的研究。
(1)关于概念,后期墨家肯定了概念是表示客观事物的,是第二性的。
他们认为名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独立存在。
后期墨家对概念的分类也作了研究。
他们把概念分为三类:“达”“类”“私”。
①“达”是指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或类概念,如“物”这个名词或概念,包括了所有的事物。
②“类”是指一般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例如马这个概念包括一切马。
③“私”专指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
例如,“臧”这个名词或概念,专指某一个奴隶的“私名”。
(2)关于判断,后期墨家认为,判断是用来表达客观事物或思想的确定含义的,即“以辞抒意”。
他们对判断也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提出“尽”“或”“假”等几类判断。
①“尽”,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全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穷尽形式。
②“或”,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特称判断,或选言判断中的不尽形式。
③“假”,是指目前还不存在的情况,也就是一种假设,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假言判断。
④后期墨家还认为,要得到正确的判断,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正确的推理,“故”指判断的理由、原因。
后期墨家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
“小故”是说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大故”是讲事物或现象产生的既必要又充分的条件,或各种条件的总和。
(3)关于推理,后期墨家提出了“效”“辟(譬)”“侔”“援”“推”等几种推理方法。
①“效”,树立一个标准或公式(“法”),其他事物根据这个标准或公式去仿效,进行推论。
按照这种办法去推论,凡是结果符合大前提的,就叫作“中效”,这个判断就是有效的;反之,“不中效”,其判断则无效。
这种推论方法相当于形式逻辑中“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
②“辟”,譬喻。
即用另外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这个具体事物。
③“侔”,即用两个相等的判断进行直接对比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
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④“援”,是引用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作为前提,进行推论的方法,也有援例作论证的意思。
⑤“推”,这是从已知事物推出尚未知事物的办法,相当于用类比法进行的归纳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