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移动(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31
《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设计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洪艳萍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一般结论推广应用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前面学生刚学习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这些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后面专题三《溶液中的离子反应》都要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分析、解决。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根据浓度商Qc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对比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等基础知识,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归纳、创造的能力,这些将为本节课的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与分析、归纳出“勒夏特列原理”提供可行性。
3、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探究、证据推理、模型建构、推广应用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②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理解夏特列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素养。
②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出“勒夏特列原理”的定义,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浓度、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教学难点:分析、归纳出“勒夏特列原理”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证据推理、归纳总结4、教学过程环节1:从日常生活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问题】当打开一瓶碳酸型饮料后,瓶口会有大量泡沫喷涌而出。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设置疑问,从生活走向化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