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70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正文:诊断与鉴别⒈影像学检查的作用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主动脉壁的撕裂,分别形成真腔和假腔,其中真腔为血流流经的通道,而假腔则是由于血液进入撕裂的主动脉壁造成的。
影像学检查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主动脉夹层的存在、位置、大小以及并发症的出现。
⒉影像学检查方法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⑴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显示主动脉的形态和是否存在夹层。
在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可见主动脉影像增宽、变形,假腔存在时可见假腔钙化。
⑵ CT扫描CT扫描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夹层的形态特征。
另外,CT扫描还可提供更多关于主动脉夹层的信息,如夹层位置、大小、累及范围、裂口部位等。
⑶ MRIMRI可提供主动脉夹层的更加详细的影像信息。
通过MRI,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的形态和夹层的分布情况。
此外,MRI对于鉴别主动脉夹层与其他主动脉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⑷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且易于接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评估主动脉的形态、大小和血流情况,并可以发现主动脉夹层的存在和部位。
⒊影像学鉴别诊断在进行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检查时,需要与其他主动脉疾病进行区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需要鉴别的疾病:⑴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局部壁弱点或缺损形成的扩张性疾病。
与主动脉夹层相比,主动脉瘤的壁不是真假腔的形态,通常是整个主动脉管径扩大,且壁厚较薄。
⑵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脉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主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
在影像学检查中,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主动脉壁的钙化、钙化斑块的形成等特征。
⑶其他主动脉疾病除了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主动脉疾病需要与主动脉夹层进行鉴别。
如主动脉炎、主动脉先天性畸形等。
附件:⒈X线胸片示例图⒉CT扫描示例图⒊MRI示例图⒋超声检查示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壁的撕裂,分别形成真腔和假腔。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主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内膜和外膜之间形成的假腔,通常与真腔相通。
主动脉夹层也可以伴随着血管壁的局部血肿,这种情况被称之为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
在临床上,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十分常见,而且可以发生于整个主动脉的任何部分。
如果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未经治疗往往可以进一步演变成主动脉夹层穿通性溃疡。
病因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和主动脉瓣膜病变。
此外,烟草使用、家族遗传和某些先天性缺陷也可能导致主动脉夹层发生。
症状对于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的胸痛。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背痛、脉搏不规则、运动时气短、头痛等。
但是,症状的表现有时会因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诊断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的组合来完成。
这些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心动图。
另外,医生还可能会进行X射线检查、心电图(ECG)和血液检测以评估病情。
治疗如果发现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或穿通性溃疡,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在非手术治疗方面,包括使用药物来控制血压,减轻疼痛和防止血栓形成等。
而手术治疗方面,包括主动脉内膜修补术、主动脉内膜切除术和主动脉置换术等。
对于穿通性溃疡病变,手术治疗通常会比非手术治疗更为有效。
预后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通性溃疡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
其中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是否接受了适当的治疗。
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预后还是比较乐观的,特别是对那些及早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都需要严格的管理。
考虑到其治疗方式的多样性,患者应当在接受适当的专业检查和接受治疗之前先咨询医生的建议,并密切关注病情的进展及预后。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静 概述主动脉壁解剖➢ 主动脉壁由三层组成:内膜、中膜、外膜。
➢ 内膜: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并由内弹性层与中膜分开; ➢ 外膜:包含结缔组织和血管周围神经;➢中膜:最厚层,由平滑肌细胞和弹性组织组成。
➢滋养血管是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组成的小血管,供应含氧气的血液到大动脉和脉的外壁。
急性主动脉综合症(acute aortic syndrome, AAS)➢是一组以剧烈胸痛及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急症,包括: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aortic hematoma, IMH)➢主动脉穿通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 PAU) ➢不稳定性主动脉瘤概述AAS分型➢DeBakey和Stanford两种分型➢DeBakey分型:I型病变累及升、弓和降主动脉;II型病变仅累及升主动脉;III型病变仅累及降主动脉➢Stanford :A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伴或不伴降主动脉病变;B型累及降主动脉➢AAS的两个亚组的治疗方案不同:•StanfordA型:手术或血管内治疗•StanfordB型:保守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AD)➢是AAS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2%-88%➢指各种病因导致主动脉内膜出现破口,血液由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造成主动脉内膜与中层分离的一种病理状态➢危险因素:高血压、Marfan综合征、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缩窄、医源性损伤以及外伤、药物等主动脉夹层(AD)➢是AAS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2%-88%➢典型的AD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的退行病变或者囊性坏死引起内膜撕裂,经撕裂的破口血液进入中膜,使中膜分离,主动脉管腔被内膜与部分中膜形成的内膜片分为真假两腔,假腔内的血液向远端扩展,以纵向扩展为主,可在主动脉的远侧又产生另外的内膜撕裂,真假腔借助于内膜的破口和出口形成血液交通➢危险因素:高血压、Marfan综合征、二叶式主动脉瓣、主动脉缩窄、医源性损伤以及外伤、药物等概述➢1、内膜破裂,通常由溃疡性斑块、外伤或者动脉瘤所致➢2、内-中膜瓣形成及真假腔形成➢3、中膜被持续撕裂及扩张,由假腔(若血液流动)或壁内血肿(若充满血凝块)所致➢4、假腔内血栓形成:血流在假腔内流动缓慢,导致血栓形成 ➢5、血液从假腔“再入撕裂口”回流至真腔。
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和影像学表现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主动脉夹
层根据Stanford分型可分为两种类型,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涉及升主动脉,包括升主动脉和降
主动脉,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仅涉及降主动脉。
此外,根据
夹层的形态、位置和扩展程度,主动脉夹层还可分为不同的亚型。
在影像学上,主动脉夹层的表现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检查来观察。
最常用的是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
在
CT影像中,主动脉夹层呈现为真腔内出现假腔,即在主动脉内部形
成的假性通道,以及主动脉壁的撕裂表现。
在MRI影像中,可以清
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情况,有助于评估夹层的形态和位置。
此外,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可以用于初步筛查和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心脏情况。
对于无法接受CT或MRI检查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重要的替代
方法。
总的来说,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和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医生来说
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因
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1.主动脉夹层(AD)的影像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AD。
诊断明确后,应进一步分型,显示内膜片和真假腔(有无血栓形成)、内膜破口、夹层范围、分支受累和相应器官供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和外渗等并发症。
近年研究表明,AD 的影像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内膜破口的显示;(2)注意其定位,因为这与外科和介入治疗密切相关;(3)注意是否伴有主动脉周围、纵隔及心包、胸腔积血等,这些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问题。
进而注意分支受累以及相关器官供血情况、有无AR及其程度等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根据临床症状,AD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迄今国际上公认的AD分型仍主要是DeBakeyⅠ、Ⅱ、Ⅲ型和Stanford A、B 型。
Ⅰ型AD 破口在升主动脉累及范围可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
Ⅱ型AD累及范围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AD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及以下。
DeBakeyⅠ、Ⅱ型相当于Stanford A型,DeBakey Ⅲ型相当于Stanford B型。
我国AD患者DeBakey Ⅲ型比较常见。
与国外有明显差别,国外AD 患者DeBakey Ⅰ、Ⅱ型明显多于DeBakey Ⅲ型,急性、亚急性AD多于慢性患者。
AD的发生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30%的急性AD患者存在血管壁血肿, 提示这可能是夹层的起因。
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并不是AD的危险因子, 除了同时存在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后者会引起胸降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是否为AD的诱发因素仍有争议。
主动脉中膜的外部和外膜一起构成假腔的外壁,而剩余的中膜和内膜形成内膜瓣, 所谓内膜瓣是个不确切的名称, 因为内膜瓣主要由主动脉壁分离的中膜形成, 而在假腔外壁中膜的比例是主动脉破裂的决定性因素, 且比例因人而异, 内膜瓣中中膜占的比例越大, 假腔外壁越薄, 主动脉就越可能破裂, 而假腔破裂是典型AD患者死亡共同的机制。
主动脉夹层判断标准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血液穿破血管内层,形成血液在血管壁内流动的情况。
主动脉夹层的判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1.临床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剧烈的胸痛,有时放射至背部,可能
伴有呼吸困难、出汗、呕吐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夹
层的位置和程度。
2.影像学检查: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
像)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关于主动脉结构和是否
存在夹层的详细信息。
CT血管造影是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可
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和形态。
3.其他辅助检查: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等也可以用于辅助诊断。
血液检查可能显示出异常的生化指标,而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
关于心脏和主动脉的实时图像。
如果怀疑患者可能患有主动脉夹层,应尽快就医,并进行相应的临床评估和检查,以确诊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由于主动脉夹层属于急性的危急重症情况,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通常表现为主动脉内血液经主动脉内膜的撕裂而进入主动脉外膜形成夹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分为以下几个章节进行细化讨论。
1.CT影像表现主动脉夹层的CT影像表现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CT扫描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的位置、程度、形态以及相关的并发症。
常见的CT影像表现包括:1.1 主动脉内膜撕裂主动脉内膜的撕裂是主动脉夹层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CT扫描中,撕裂部位可显示为主动脉腔内的直线或弧形高密度线影,可伴有血管内钙化。
1.2 主动脉外膜分离主动脉外膜分离是主动脉夹层的另一个重要表现。
在CT扫描中,主动脉外膜可显示为主动脉腔内内膜的外侧一层高密度线影。
外膜可具有不规则分叶状或带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血肿形成。
1.3 lum内距主动脉内膜与外膜之间的分离形成了lum内距。
在CT扫描中,lum内距呈现为主动脉腔内膜与外膜之间的透亮区域,其宽度可以用来评估夹层程度。
1.4 动脉壁增厚及动脉内钙化主动脉夹层的形成通常伴随有主动脉壁的增厚和血管内钙化。
这些表现在CT扫描中可见,提示了病变的存在。
2.MRI影像表现MRI对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
与CT不同,MRI不使用放射线,对于特定人群如孕妇和儿童来说更加安全。
常见的MRI影像表现包括:2.1 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主动脉夹层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通常呈现为明显的信号变化。
在T1加权图像中,夹层可显示为低信号。
在T2加权图像中,夹层可显示为高信号。
2.2 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MRI可以提供血管壁的强化模式,有助于评估夹层的程度。
在增强后的图像中,夹层的内膜和外膜分离可显示为不同程度的强化。
3.其他影像学表现除了CT和MRI,主动脉夹层还可以通过其他影像学手段进行评估,如超声、DSA等。
这些影像学表现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主动脉内血液经主动脉内膜撕裂进入主动脉外膜形成夹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