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教案 1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
(板书)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
课时安排:1时。
一、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
(板书:登飞来峰)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四、教师翻译原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教师引导学生)七、分小组讨论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教学方案】登飞来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诗人王安石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融合,领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登飞来峰》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及其与诗句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登飞来峰》的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PPT或黑板等教学展示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2)了解王安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通过展示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了解飞来峰的地理和人文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分享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2)全班交流: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哲理。
(2)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体会。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首与《登飞来峰》主题相近的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应考虑是否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12篇)登飞来峰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课型:讲授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导入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融入文本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图片等。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参考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诗歌《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品味诗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拓展(1)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2)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写作成果。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登飞来峰》最新教案设计2篇《登飞来峰》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变法背景。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如“千寻”“缘”等,准确翻译全诗。
背诵并默写《登飞来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寓理于景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培养学生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所描绘的飞来峰景色以及蕴含的哲理。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飞来峰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奇特景观。
提问学生:当你们登上高山之巅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由此引出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在北宋中期,社会面临诸多问题,王安石发起了变法运动,旨在富国强兵。
《登飞来峰》创作于王安石初涉宦海之时,他胸怀大志,对变法充满信心,此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重点强调“千寻(qiān xún)”“自缘(zìyuán)”等字词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然后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诗人登上飞来峰,看到鸡鸣时分太阳升起,霞光万丈,脚下云雾缭绕的壮丽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思考。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展示飞来峰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飞来峰的了解,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主题。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分析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飞来峰》,谁能谈谈诗歌的意境和主题?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飞来峰、白日依山尽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诗歌,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背诵《登飞来峰》。
2. 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2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如“飞来峰”、“千寻塔”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能否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3. 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能否创作和表演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作品。
五、教学资源1. 杜甫的《登飞来峰》原文。
2. 相关的诗歌解读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诗歌朗读和背诵的示范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第42课时
《登飞来峰》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一)出示自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二)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三)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4、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课件同时出示字义)
(1)重点字义: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2)分句解释: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描写景物
③④抒发情怀
2、生品读前两句。
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请用一字概括。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
气势吧!
再读前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生品读后两句。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1) 补充资料:飞来峰高168米。
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
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高”?提示:联系诗人的经历。
(2) 补充资料:
王安石当过宰相,实行变法,使衰弱的宋王朝迅速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也大幅度提高。
写下此诗时,正是他出入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与自己的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
(3)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李白就说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再品读后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4、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
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
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听录音范读。
5.齐读。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魅力,学习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诗句。
六、作业布置:完成《登飞来峰》独立作业。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角度
景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