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 中考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中考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
王廉官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近年来,在有些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
随着2004年对联题进入高考试卷(2004年全国共15份高考语文试卷,有7份出现对联题),估计2005年对联题将会在更多的中考试卷中现身。
因此,了解中考对联题命题的指向,会有利于2005年的复习备考。
综观2004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对联题,大体说来,对联题命题的指向有三: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王廉官
【作者单位】姜堰市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中考历史命题切莫开历史玩笑—例谈中考历史命题中的三个“错位” [J], 谭桂玲;
2.中考作文:指向真实写作的命题策略 [J], 王彦才
3.中考物理设计实验考查的指向和命题建议
——以2020年天津市中考物理第24题为例 [J], 郜建辉
4.指向深度写作的作文命题及教学重构
——以2021年中考作文命题为视阈 [J], 石修银
5.基于素养本位的中考物理命题指向——以安顺市202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试卷为例 [J], 葛永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对联讲解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4.平仄相协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中考设置对联考点,能考查考生的想象、分析、理解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018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考试语文试卷(真题)第一部分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2)___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3)我国古代散文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佳句。
陶渊明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桃花林之景;柳宗元用“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日光下澈,_________”描写出小石潭之景……当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答案】 (1). (1)化作春泥更护花 (2). (2)从今若许闲乘月 (3). (3)芳草鲜美 (4). 落英缤纷 (5). 皆若空游无所依 (6). 影布石上【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闲”“缤”“依”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2. 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春风吹拂..(______)着大地,花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2)雨后天晴,月亮更显得澄莹..(______)皎洁了。
(3)他遇事不慌不忙,非常________(zhèn jìng)。
(4)我们要______(qiān xū)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答案】 (1). ⑴chuī fú (2). ⑵chéng yíng (3). ⑶镇静 (4). ⑷谦虚【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
中考对联考查导向及复习策略
5 c 中考对联考查导向及复习策略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特点。
2分析中考对联题的考查导向,制定复习策略。
3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设想
借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了解出题者的考查导向,制定复习策略,再辅以练习深化。
教学内容和程序
一、导入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很有化韵味,我想,这里也有“对联”的一份功劳,由各地电视台选送的对联富有地方特色。
同学们猜猜,浙江与江苏台选送的对联会突出那些景点和特产?
出示对联横批联袂贺春浙江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
江苏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这副对联简洁明了,诗意连连;江浙特色,尽在其中!
对联,是一种富含化古典气息的学形式,在近两年的中考语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越越高,内容由内诗涉及到各种各样外知识,题型也是多姿多彩。
这节让我们通过对中考典型例题的分析,推测其考查导向,制定复习策略。
二、典型例题分析
说说你对对联的了解。
(改写题)例1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中考语文对联题提升训练1.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_______欧阳修_______。
2.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品千古美文(3)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花静鸟谈天(4)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联:安塞腰鼓,誉满华夏从下列提示中选出一个对象对出下联:妙法禅寺、长城遗址、南海湿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是教师节某学生献给辛勤园丁的一副对联,请你拟写下联。
上联:无声润物三春雨下联:______________3.诸葛亮凭借才智,辅佐刘备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
相传他曾推演兵法,聚石布成八阵图。
下面一副对联是杜甫对他的评价,清你补充完整。
上联:功盖三分国下联:名成______________4.徐特立九生曾经赠给青年人一副对联,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5.楚汉战争时期由于萧何的推荐,韩信被拜为大将,也由于萧何的计谋,韩信又惨遭杀害。
韩信少时,常常挨饿,漂母怜而饭之才得以生存,而最后他又死于吕后之手。
请你用一副对联来概括韩信的一生。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6.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后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他在总督府写了一副对联以自勉,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请你补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中考语文对联常见的考查方式关于中考语文对联的常见的考查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对联常见的考查方式,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考语文对联常见的考查方式答案:一、分析对联,调整顺序。
例: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要求。
上联:胜地据江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改后的下联应为: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二、根据对联,进行联想。
例: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此题要求学生抓住对联中的“忧乐”这个词来联想,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按照要求,写出对联。
1.直接写出上联或下联。
例:上联一片丹心育桃李下联运用对偶知识,即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的特点对出下联:满腔热血写春秋。
2.根据下联,补全上联。
例:有人曾见过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_____;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根据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抓住下联的“彷徨”作答,应填“呐喊”。
3.根据情境,写出对联。
例:毕业前夕,班里举行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
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参考:(1)友谊之花常开不败,生命之树永葆生机。
(2)倾注真情,浇灌友谊之花;携手共进,建设幸福之家。
4.结合课文内容写出对联。
例: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此题要求对联内容必须与课文《岳阳楼记》有关,可以以“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对之。
四、依据对联,明确所指。
例:请指出下面四副对联所指的作家分别是谁。
专题13 对联【知识贮备】1.定义: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
在考试中,则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2.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1)按音调平仄区分。
一般看尾字声调,上联尾字的声调应为仄声,下联尾字的声调为平声(即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
(2)按因果关系区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这一对联。
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因此,“方向正确城乡富”为上联,“政策英明衣食丰”为下联。
(3)按时间先后区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这一对联。
“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因此,“风送莺歌辞旧岁”为上联,“雪伴梅香迎新春”为下联。
(4)按逻辑关系区分。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一对联。
这副对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因此,“勤俭持家家道昌”为上联,“团结建国国事兴”为下联。
3.对联的贴法:(1)看位置。
当你面向门站立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2)看横批。
按照古人写字的习惯(由右至左),以背对门的方向为准:上联在横批左下方(即右侧),下联则在横批右下方(即左侧)。
按照现在人写字习惯(由左至右),则以面对大门的方向为准: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4.朗读对联的方法:先读上联,后读下联,最后读横批。
5.属对(即创作对联)的原则:(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对联题应对方略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所以接下来本店铺中考频道为大家推荐对联题应对方略,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
对联形式精巧,内容丰富,对联题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因此一直很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那么,遇到对联题,该如何应对呢熟练掌握对联的特征。
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和承接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应位置上的词要词性相同,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还要求平仄相谐,富于音乐美。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或平仄等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掌握了对联的这些知识,就为应对各种题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准确把握解答的步骤。
解答对联题,先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和对联相关的知识点,明确答题要求。
然后依次仔细分析,找出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接下来就要结合对联的基本特征,比照已知信息,联系生活积累或阅读积淀,进行精心的筛选,准确解答。
留心储备相关的对联。
对联种类很多,内容更是五花八门。
其风格各异,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婉约纤柔;有的含蓄凝练,有的晓畅明达;有的幽默隽永,有的讽刺辛辣。
对联往往与地理、历史和其他人文知识融合在一起,和当地的地域文化携手来进行考查。
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品位。
留心相关的对联,明确和该对联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上下联系,左右兼顾,方能灵活运用,从容应对。
本店铺为大家提供的对联题应对方略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对联题应对方略】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专题07 文学文化常识1.【2018年中考广州卷】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下联:精印人间好书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答案】A2.【2018年中考湖南邵阳卷】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B.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C.《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D.《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据此,答案为D。
3.【2018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及应对技巧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在中考语文中,对联的考点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中考语文中的对联考点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又称对子,是一组上下联,由两个句子组成,格式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对。
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点:1、对联的格式:上下联必须遵循相同的格律,包括句式、平仄、韵脚等。
2、对联的意义:上下联意义必须相关,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3、对联的平仄: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即上联为平声,下联为仄声。
4、对联的韵脚: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一般是同一韵部的字。
二、中考语文对联考点分析中考语文对联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联的基本知识:考查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
2、对联的运用: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运用能力,包括根据主题写出相应的对联、根据上下联补全对联等。
3、对联的文化内涵:考查学生对对联文化内涵的理解,包括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
三、对联考点应对技巧根据对联的考点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应对技巧: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熟悉对联的格式、意义、平仄和韵脚等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对联。
2、注重实践运用:学习对联最好的方法是多读、多写、多练,通过实践掌握对联的运用技巧。
3、理解文化内涵:了解对联的历史、种类、艺术特点等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联。
4、注意语言规范:在写对联时,要注意语言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5、善于观察分析: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对联,需要仔细观察、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语文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注重实践运用、理解文化内涵、注意语言规范和善于观察分析,是应对中考语文对联考点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考对联题命题的三个指向近年来,在有些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大体说来,命题指向有三个:一、指向课文内容。
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大多要求背诵,命题者拿来作为拟题的材料,考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例1、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指向课外阅读。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因而,要求在初中生阅读的中外名著范围内拟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例2、对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贝多芬)下联:炼钢铁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奥斯特洛夫斯基)三、指向人文资源。
各地都有本地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初中生应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因为这些人文资源早就进入命题者的视线。
例4、:“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古楚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有洪泽湖、大运河等自然景观;有关天培、周恩来等历史名人;《西游记》在这里诞生,淮扬菜从这里扬名……现在,请你从下面所给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上联,然后对出下联。
下联的内容要能反映淮安地方特色。
(!)大运河源远流长(2)周恩来高风亮节垂青史(3)古楚文化名扬四海参考答案:陶渊明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源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炼钢铁意志写出一页页辉煌的篇章洪泽湖烟波浩渺第一山峰奇景秀关天培铁血雄心报中华吴承恩呕心沥血著西游淮扬美食香飘九州附一:中国名胜古迹对联集锦(1)、长沙岳麓三闾大夫祠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滕王阁对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3)、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4)、岳阳楼何子贞撰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5)、杭州岳飞墓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6)、一姓秦之人题岳王墓前秦桧跪像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
(7)、郭沫若书蒲松龄“聊斋”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8)、四川新都宝光寺正殿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9)、郭沫若书杜甫草堂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0)、杜甫书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中考古诗词赏析题汇编一、成都市卷阅读下面古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中第二联, 运用比喻的方法,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人以“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 以“ 雨打萍” 比喻(1分)2.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分)答:.二、南通市(海门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4分)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徐州市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四、江西试卷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5—7题。
(6分)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
青旗,酒家招牌。
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分)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2分)答:。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
五、泰州市试题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5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分)(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
(1分)(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2分)六、泰州市试题(B)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两题。
(5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2分)(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七、湖北省黄冈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2题。
(15分)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分)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答:八、连云港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九、扬州市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
(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分)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2分)十、潍坊市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3分)绝句两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分)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1分)十一、新疆乌鲁木齐卷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二、资阳市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7题。
(5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选自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
(1分)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1分)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3分)答:十三、浙江省嘉兴市试题题奉晚(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l分)(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分)十四、浙江省金华卷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分)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分)十五、自贡市试题(课程改革卷)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完成17——18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面的词句。
(2分)①太清:②端居耻圣明: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C.“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十六、济宁市试题早梅张谓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一、1.(1 分)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时起时沉。
(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2.(3 分)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 分),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 分),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