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人本化的公民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33.48 KB
- 文档页数:1
新加坡的公民教育探析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以来,在短暂的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繁荣的局面,跃居“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地处印度洋与太平洋过渡的地带,有一条黄金水道――马六甲海峡从其侧穿越,具有相当有利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在独立以后,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政治上的稳定与文明,文化上吸收着东西方的精华,主要继承着中国的儒家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扬弃和创新,社会相当和谐与稳定,以其法律作为后盾,社会秩序井然。
在新加坡繁荣的背后也有它公民教育的深层动因。
一、新加坡国家意识提出的背景新加坡于1965 年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华族占到76?8%, 马来族占13?9%, 印度族占7?9%,其他族群占1?4%, 每一个种族都要保持他们各自的文化、宗教和语言, 种族的差异成为国家身份和民族团结的障碍, 如何让这些不同种族的国民在一个社会中树立国家意识, 寻找到归属感, 对国家充满感情从而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团结, 是摆在新加坡政府面前的一大挑战。
为此政府努力寻求促进种族团结、国家发展的方法。
新加坡独立五十多年来, 在学校、在国民服役的训练与生活、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 一直向年轻一代灌输国民意识。
1989 年政府策划制定听取民意制定《共同, 加强母语教育,灌输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价值》声明,作为建立新加坡人认同感的基础。
为此, 在当时的新加坡引发了社会中各种大讨论, 开展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国家意识的活动。
在这样的一段时期, 不同种族之间展开的讨论和活动, 使其他种族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以及特点。
在新加坡独特的双语教育中, 英语作为共用语言增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沟通; 而每一个种族都必须学习第二语文,自己种族的语言, 又增加了对种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991 年1 月, 新加坡政府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五组核心价值观, 这套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始广泛的宣传, 并且努力成为国民行为的标准。
既是: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 家庭为根, 社会为本; 关怀扶持, 同舟共济; 协商共识, 避免冲突; 种族和谐, 宗教宽容。
浅析新加坡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新加坡公民教育一直以来备受瞩目,其在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从新加坡公民教育的特点、实施方式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改进方向。
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我国可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社区参与等方面不断完善公民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素质水平。
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意义在于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未来我国公民教育应致力于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青少年教育和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公民素质全面提升,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新加坡公民教育、我国公民教育、特点、实施方式、成效、借鉴经验、改进方向、加强意义、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新加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培养公民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可以帮助公民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更好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通过公民教育,公民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行使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如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新加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性的公民,也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通过公民教育,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包容的社会。
1.2 我国对公民教育的重视我国对公民教育的重视体现在多个方面。
公民教育被纳入了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相关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法律、遵守纪律、关心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在推动公民教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宣传,促进公民道德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我国将公民教育视为培养优秀公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因此一直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相关工作,希望通过公民教育让每个公民都能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新加坡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新加坡是一个高度重视公民教育的国家,从建国之初仅仅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明国家,这与其实施良好的公民教育是分不开的。
新加坡公民教育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经过不断的探索,形成了符合新加坡国情的公民教育内容。
因此,通过借鉴新加坡公民教育的有益经验,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标签:新加坡;公民教育;历史发展;內容;指导我们的近邻新加坡,自建国以来,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成了一个公民素养较高,经济发达,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的国家,这与其实施良好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分不开的。
新加坡早期是一个殖民国家,长期接受着英国式的公民教育。
独立之后,新加坡大力发展本国的公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我国学习的榜样。
一、新加坡公民教育历史发展概况新加坡的国情特殊,其境内人口种族多元,宗教信仰复杂,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如何使这些不同的族群能够和睦相处,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共同为了新加坡的发展而努力,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此方面做出努力,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历程大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一)英国的早期殖民统治时期在英国早期的殖民统治时期,殖民政府对新加坡的公民意识教育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各种团体建立的类公民教育机构层出不穷,在这一直期内,占主流的公民教育部分包含:英式教育,华人教育,马来文教育等,这些学校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水准为其追求的目标。
(二)独立后以公民教育为重点的阶段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对于一个新生国家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其认同新成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并且履行作为一个新加坡公民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此,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学校道德教育和公民综合训练大纲,编写了公民课教学大纲,对全国中小学生实施统一要求的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
(三)开展全面的道德教育阶段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剧,新加坡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开始强烈地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并引发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导学生排斥并杜绝各类违法、庸俗、低下的言论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
二是努力提高校园网络管理水平,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完善应急机制,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促进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不断提高高校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塑造校园网站的文化品牌,创建一个社会认可、学校信任、家长放心、同学受益的校园网络新环境。
四是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文明的网络语言、网络行为和方式,为学生作出模范表率。
五是要制定相关制度,采取相应措施,对医学生中出现的网络欺诈行为、网络低俗行为等予以惩处。
加强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上预防医疗腐败的重要手段。
当前,医学生中存在不少影响廉洁素质提升的因素,必须切实研究解决,如此,才能提升医学生的廉洁素质,为培养未来合格的医护工作者,减少医疗腐败行为的发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1].,[J].,2007(8):73-74.[2]().[M].:,2001:159.[3].[J].,2009(2):9-11.魏文君提高学生廉洁素质树立廉洁从业观念中国大学生就业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张纯玉高校大学生廉洁状况调查及教育途径的探究高等农业教育提 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通过对新加坡教育的考察,分析了新加坡公民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现实,对我国高校现行的道德教育进行思考,提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做到“五个相结合”:一是增强官德的榜样力量,坚持干部廉政教育与学生道德教育相结合;二是构建全民道德教育体系,加强高校道德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相衔接;三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坚持道德教育与爱国爱校教育相融合;四是加大法纪教育的力度,坚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相结合;五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新加坡;启示G416B1005-4057(2012)06-0686-0410.3969/j.issn.1005-4057.2012.06.039DOI:新加坡公民教育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黄祖辉,张碧霞(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新加坡的公民教育有独到章法,公民和政府官员所展现的道德力量在国家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浅析新加坡中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借鉴价值广东精神借鉴新加坡社会发展经验所谓公民教育,实质上就是为现代社会或国家培养公民,即立体的“人”的教育。
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冠以“公民教育”等名称,“其本意是培养人们做个好公民”,或者说,“是教育人们做一个合格的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经过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抵御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侵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新加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概况(一)教育目标新加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总的目标是为未来培养有道德的公民。
其宗旨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美德的好公民。
归根到底,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即培养“新加坡人”。
李光耀给“新加坡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保持这样一个多元种族、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具体来说,“新加坡人”要具有以下品质:国家意识、正确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修养、明辨是非能抗拒西方颓废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
(二)教育内容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实施的。
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
“知识”是指使学生了解做出正确决定前需要注意的道德准则;“技能”是指教会学生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态度”是指对学生灌输各种道德价值观,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通过这三方面的教育,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
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好公民》为中心教材开展的,课程内容重点是随年级而发展的,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二年级以“家庭”,三年级以“学校”,四年级以“邻居”,五年级以“国家”,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
浅析新加坡公民教育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内容现阶段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以六大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建构了六部分教育内容,包括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与和谐。
每个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即:●尊重:是指相信自我价值和他人的内在价值的时候才是一个懂得尊重的人●责任感:指对自己、家庭、社区、民族以及世界负责人,并能践行承诺的人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正直:即有勇气坚持正确的道德原则的人才是正直的人●关怀:即致力于改善社会与世界而心存关怀和怜悯之心才是一个懂得关怀的人●应变能力:即在挑战面前坚持自我,并且表现出乐观、机智和较强的适应性才是一个具有应变力的人●和谐:即指懂得欣赏多元文化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懂得寻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的人,才是一个具有和谐价值观的人这六个专题在不同的年级地教学中不断地重复并得到强化,克服了以往每个模式只在某个年级教育的不足。
小学在小学,新加坡的公民教育教材是《好公民》,该教材根据学生德育发展阶段的特点,按照思想行为的发展范围把德育划分为六个层次不同的发展重点,即德育应先从学生个人开始,扩展到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乃至世界和全人类。
教材内容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严密、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
《好公民》这本教材由课本(多采用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形式,借以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概念)、作业、教师手册、活动安排和视听材料(强化教学,以及引导学生扮演公民角色,参加文明礼貌活动)等部分组成。
小学阶段公民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题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指明了学生在品德方面需要努力的方向,对教育内容并无硬性规定,,教育者可以根据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
中学新加坡初中公民与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灌输道德规范和传递社会规范。
新加坡之人本化的公民教育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经济发达——这些防骗的词汇经常都是游客们对新加坡的赞美之辞。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新加坡却是一个百业凋敝的弹丸之地。
这里没有连绵的矿山,没有茂密的森林,也没有一望无际的稻田,全国境内仅有几条小河,也没有多少鱼虾,甚至连每天的饮用水都要靠邻国供应。
如此一个资源贫瘠的小岛却一跃成为繁荣富饶、政通人和的新兴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导致新加坡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又继承和发扬了东方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后者反映在教育中尤其以实行以人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最有特色。
新加坡政府与学校抛弃了单一文化教育的原则,不是使用“灌输洗脑”
的方式向大众普及道德规范,而是运用系统、完善却不乏新意的个性化公民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较好地缓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
多民族色彩的道德教育
新加去上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
华人(占77.3%)、马来人(占
14.1%)和印度人(占7.3%)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和谐共处。
与之而来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各宗教间能保持平等的关系,发挥相得益彰的效应。
政府规定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国言,其中英语为行政语言。
此外,新加坡还存在着多元的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的节日、不同的礼仪、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等。
因此,新加拉素有“亚洲缩影”之称。
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独立后几乎没合发生过种族冲突,各民族都能和睦相处,亲如兄弟,这无不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建立的一套全体新加坡人都能接受的、具有主导意义的“五大共同价值观”
,它们是(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五条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通过社会构成的各个环节(如家庭、社区、种族、宗教等)之间的和谐来维持和促进国家的稳定,建立起统一的具有新加坡特色的道德文化。
生硬的文字也许并不能使大家亲身感受到这种海纳百川的理念,每年一度的"种族和谐"(7月21日)却足以震撼人的心灵。
在国内,这些活动可能会被标榜为不务正业,但是新加坡学校却认识到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和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和谐社会的体现不应该局限于文字,道德准则真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才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原文摘自:
/index.php/study_abroad_information/show/5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