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认识身边的垃圾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身边的垃圾(教案)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学会正确处理垃圾。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垃圾的分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2. 垃圾的处理方式:焚烧、填埋、堆肥、回收利用3. 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影响人类健康4. 垃圾的分类投放:家庭、学校、公共场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垃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演示法:展示垃圾分类投放的正确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实践操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垃圾,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垃圾的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讲解新课:(1) 讲解垃圾的分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2) 讲解垃圾的处理方式:焚烧、填埋、堆肥、回收利用(3) 讲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影响人类健康3. 演示垃圾分类投放的正确方法。
4. 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动手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实践操作。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垃圾,提高环保意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并监督家人正确投放垃圾。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垃圾,提高环保意识。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生活中有哪些垃圾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
从家庭垃圾到工业垃圾,从塑料垃圾到有害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首先,家庭垃圾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垃圾之一。
食品残渣、纸张、塑料袋、玻璃瓶等都属于家庭垃圾的范畴。
如果这些垃圾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和分类,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塑料垃圾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之一。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塑料垃圾也越来越多。
而塑料垃圾的分解需要数百年的时间,长期存在于环境中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对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造成威胁。
除此之外,有害垃圾也是我们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垃圾之一。
废电池、废药品、废灯管等都属于有害垃圾的范畴。
这些垃圾如果随意丢弃或者不正确处理,就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针对这些垃圾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提倡垃圾分类,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最后,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大对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投入,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总之,生活中的垃圾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才能够共同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家园而努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身边的垃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身边的垃圾》。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第二部分、具体实施:一、活动目标2、通过参观、访问、探究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渐渐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惯。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二、活动准备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运到哪里去了?(在学校、家附近垃圾进行观察)2、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制作、画画。
三、活动方案这个主题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1、准备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
2、实施阶段: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渣滓的种类、危害、分类及回收的方法);调查渣滓处理情况,提出处理的新设想。
3、总结阶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体验。
四、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1、师描述:我们生活在这美丽的地球上,是地球妈妈孕育了一切生命。
看看我们的周围多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在这美好的环境里人们愉快地生活着,小朋友快乐地成长着……但是有些人却只顾自己,不顾对周围环境的的保护,导致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2、师描述:看到街道上、小区里、校园周围垃级成堆,工厂前浓烟滚滚,这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怎能不让我们肉痛!同砚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又怎么忍心看到她备受培植呢?让我们从目前做起,行动起来,爱惜我们的地球妈妈吧!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身边的渣滓》。
(二)小调查汇报交流1、生活垃圾的种类与危害。
师: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1)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调查的情况。
(2)全班交流:(3)师小结:我们大家天天都要发生出许多渣滓,这些是生活渣滓,。
生活渣滓中常见的物质有:食物残渣、木、塑料、橡胶、玻璃、布头等。
另外还有一类渣滓是工业渣滓。
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渣滓的成分非常复杂。
《身边的厨余垃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厨余垃圾,以及它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分辨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方法。
3. 学会正确分类和处理厨余垃圾。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
2.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厨余垃圾。
2. 学会正确分类和处理厨余垃圾。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厨余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厨余垃圾的正确分类和处理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对环境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厨余垃圾的具体分类和处理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对实践性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
因此,本节课将采用互动性强、实践性突出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导入阶段开始,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垃圾,例如果皮、塑料袋、废纸等。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你们平时见过这些垃圾吗?”学生可以逐个回答,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垃圾种类。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垃圾应该如何处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你认为这些垃圾应该被扔到哪里?为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
3.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解释厨余垃圾的概念,并简要介绍厨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教师可以使用图表或实例来说明厨余垃圾对土壤、水源和空气污染的影响,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常见的厨余垃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示范的方式,详细讲解厨余垃圾的种类和特点。
上海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关
注身边的垃圾
关注身边的垃圾
教学目标:
1、认识到产生过多的垃圾会带来危害。
2、培养探究兴趣,锻炼个人探究能力,掌握查找资料、做调查等探究方法。
3、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的数量,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4、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能与同伴友好协作,开展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产生过多的垃圾会带来危害。
2、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的数量,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侦察家庭垃圾
生:每天出门时,我都要帮妈妈扔重重的垃圾袋。
垃圾
袋里究竟有什么?让我做一次小侦探,来查查看。
1、明确侦察目的。
师:谁来说说这次侦察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
2、制定侦察计划。
师:制定一下你的侦察计划。
填写书本第21页的垃圾侦察计划。
3、开展侦察行动。
生1:家里人很支持我。
大家看这是我家一周垃圾情况表。
生2:我还发现了家人丢垃圾的一些坏习惯。
4、我的呼吁。
师: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想对家人说的话吗?
学生发言。
5、填写第23页的学习单。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含反思•相关推荐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含反思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设计背景农村幼儿卫生习惯较差,大班的孩子很多,虽经常强调,但随手乱扔的现象仍较普遍,有的孩子即使在幼儿园里会注意不乱扔,但走出校园就开始不自觉了,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常会看到土埂上的白色面包袋,水田里的零食包装袋、泡沫餐盒等,究其原因,除了成人的影响以外,更多的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乱扔是不好的行为以及乱扔的后果,由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1.让幼儿认识身边的垃圾,知道不能乱扔垃圾。
2.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影响身体健康,培养幼儿保持环境清洁的习惯。
3.感受到脏乱环境的弊端和清洁环境不同的美。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垃圾,不随手乱扔垃圾。
难点: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让幼儿保持环境清洁从动手捡拾垃圾开始。
活动准备1.图片、课件。
2.寻找观察了身边周围清洁和脏乱的不同环境。
3.幼儿自制装垃圾用的纸袋。
活动过程一.教师操作课件,引导幼儿认识什么是垃圾,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
1.“香蕉、苹果等吃剩下的皮、果核就变成了垃圾。
”2.“用完的电池、喝完的酒瓶、写完的作业本乱扔掉就是垃圾。
”二.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并指出图片中有哪些是生活垃圾,看到脏乱的环境和清洁的'环境有什么不同感觉。
1.“吃剩的瓜子壳,倒掉的饭菜、鱼刺、骨头,做饭剩下的蛋壳、菜皮,各种零食的包装袋,各种废旧塑料袋、纸屑、纸杯、易拉罐等都是垃圾。
”2.“周围的邻居、路上的行人、车上的乘客、风景区的游客等如果把垃圾乱扔,就会把各个地方弄得又脏又乱。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案篇1《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中第三单元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在单元整合这一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垃圾”,以“身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通过发现了解垃圾的来源,思考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理解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养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学生发自内心地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就身边的垃圾进行交流,能说清楚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就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展开合理的想象,交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用正确的普通话交流垃圾的来源,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来处理生活垃圾。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和其他学科老师先沟通交流(如美术老师、信息技术老师),帮助同学们用废旧垃圾制成工艺品。
【教学流程】一、图片激趣,引入话题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鸭先生)它是我们早已认识的环保小卫士鸭先生,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看到什么就大声说。
(课件出示各种垃圾图片)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垃圾,(出示课题“我们身边的垃圾”)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从哪儿来的?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交流吧。
2、哪个小组能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分享?⑴香蕉吃完后剩下的香蕉皮就成了垃圾。
贴写有“果皮”的图片。
6 认识身边的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请注意观察家中的生活垃圾,以画画的形式统计在一张纸上
2、画出自己家的垃圾种类,布置“垃圾墙”。
3、说一说在家里爸爸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些垃圾的。
4、请将自己家的垃圾带来,分一分,看看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二、了解废品的再利用方法
1、带领学生将废品放到回收站。
2、知道在家中垃圾也要分类放,一些物品可以循环使用。
三活动分析:
学生们纷纷将自己家的生活垃圾带到学校,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分一分,了解到一些物品可以循环使用,如小瓶子、易拉罐、小纸盒等;一些物品可以回收后再利用,如旧衣服、塑料、橡胶制品等。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这些废品分类存放,并卖到了废品回收站,能够亲身感受到了物品的再利用。
四、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谈话
1.播放自摄录像,请学生说说看到美丽的公园时的心情。
2.播放一组环境脏、乱、差的公共场所的录像,请学生说说看了这组录像心情如何。
(二)了解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1.哪些地方会产生垃圾?(工厂、菜场、餐馆、宾馆、办公室、家庭、超市等等。
)
2.讨论:垃圾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3.教师小结:垃圾被倒入垃圾桶后,由环卫工人收集起来运走。
大部分会被埋到填埋场,但填埋场既占地方又不利于环境保护。
有的垃圾会被送到焚化炉焚化,但这又会排出有害烟雾。
(三)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商品的外包装作一次调查,如数一数巧克力、玩具、蛋糕、电器等商品的外包装有几层,然后自己设计表格作一记录。
懂得这些包装材料虽然是商品美观,但消耗了很多原材料,也产生了很多垃圾。
(四)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
1.有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因为他们是用大自然中的宝贵材料制成的。
引导学生
分组讨论: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为什么?
2.边看垃圾分类、再生利用的录像,边听杰说:垃圾中可以再生利用物品大致可分四类。
(1)金属。
如可乐罐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生为各种金属物品;(2)纸张。
利用旧报纸、包装盒、包装纸等做原料,可以制成各种餐巾纸、纸盒等;(3)玻璃。
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瓶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4)塑料、香蕉。
如酸奶瓶、废轮胎等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其他塑料、橡胶制品。
(五)设计垃圾的分类标志
1.启发学生设计五个垃圾分类标志:金属、纸张、玻璃、塑料、不可再生利用的废品。
2.小结:回收利用废物可以节约能源。
废物回收利用得越多,送往填埋的就越少.把可再生利用的废品送到回收中心,可以为减少污染出一份力。
(六)实验:不会腐烂的垃圾
1.带领学生找几只塑料杯,装上潮湿的泥土。
将塑料瓶盖、玻璃弹子、铁钉、糖纸、香蕉皮、土豆皮、树叶等分别放入塑料杯,一一贴上标签以示区别。
2.把塑料杯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几星期后倒出杯里的东西,看看哪些东西腐烂了,哪些东西根本没变。
3.告诉学生:不要随地乱扔那些不会腐烂的废品。
(七)延伸活动:
1.在活动区角提供有关垃圾污染、垃圾再生利用的图书资料。
2.准备几个大纸箱,分别贴上学生自己设计的标志,请大家尝试给垃圾分类,并送到废品回收中心。
3.与父母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由垃圾再生材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