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从秋天的郁达夫和郁达夫的秋天两方面解析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5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景物描写。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描写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
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对天空、白云、落叶等的描绘,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氛围。
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写一段自己熟悉的秋天的景色描写。
学生通过写作,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观察细节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5.2 课后拓展: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故都的秋》。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了解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词和短语。
(2)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故乡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郁达夫的时代背景和《故都的秋》中的相关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分析《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学习课文中所展现的故都秋天的景色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课文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谈谈对故都秋天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日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老舍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色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课文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故都的秋》。
2. 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相关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书籍。
4. 互联网资源,如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对《故都的秋》的评论等。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故都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郁达夫《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定)城南中学徐文一、教学目标1.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眷恋及内心的落寞、悲凉之感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
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及释义六、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3分钟)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
哪个同学能够帮我们回忆一下有关“秋”的诗句呢?(幻灯片展示:毛泽东“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王维“空山新雨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文人笔下,秋或壮美,或苍凉,或清新,每个人对秋的感受不是完全一样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一起去看看在他的笔下,秋又有怎样的韵味!(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二)题解(1分钟)“故都”即北平,现在的北京。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同时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
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为故都北平的清秋之景。
(三)鉴赏文本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在作者看来,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答)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清——清闲;静——安静;悲凉——悲伤、凄凉)2.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示学生先找出描写故都秋景的段落再进行概括)课文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描绘五幅画面来突出故都秋景的特点:秋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或是秋花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意思相近即可)。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想]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
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
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
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
本文就是一篇代表。
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由此,我将这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由于文章的写作时代与现在差距较大,再加上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了解很少,因而对文章的“清”、“静”、“悲凉”的特点难以理解,由此,我将这作为文章的另一教学重点,同时也作文章的教学难点来突破。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比较的点拨法,将学生导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体味,捕捉情感信息,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例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教学程序]一、导入性点拨--讨论课题,突出教学目标。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题目明确而深沉。
二、情境引领点拨--讨论取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状况。
提问: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二)研究性点拨--讨论课文结构。
理清文章写景内容。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和练习二”的提示,将有关内容填写完整。
一、①对北国感受:清、静、悲凉总起之秋的向往:饱尝、秋味(1-2) 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绘秋②槐树的落蕊清、记叙③秋蝉的残声静、二、④秋雨话秋凉悲凉分写⑤秋树的奇景(3=12)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议论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深化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三、①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总括②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13-14)三、品味性点拨--讨论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故都的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和文学分析方法,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验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的秋天,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和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故都的秋》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了解《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课文内容概述概述《故都的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场景和情节发展。
2.3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和意象。
探讨课文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作者郁达夫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故都的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2 文本细读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
3.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分析和解读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故都的秋》的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版本,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如图片、音频和视频,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的优美散文《故都的秋》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三、课题释义“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