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案3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4
第3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第1课时 电解的原理发 展 目 标体 系 构 建1.能通过对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探究,了解电解池的构成、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解反应式。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电解产物的分析,归纳出电极放电规律。
1.电解熔融氯化钠实验电极名称 铁电极石墨电极现象铁片上产生银白色金属石墨片周围有气泡产生 离子移动方向 阳离子(Na +)移向铁电极 阴离子(Cl -)移向石墨电极电极反应式 2Na ++2e -===2Na2Cl --2e -===Cl 2↑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实验结论2NaCl=====通电2Na +Cl 2↑微点拨:电解质的导电过程是被电解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金属导电过程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属于物理变化。
2.基本概念(1)电解:让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①定义: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②构成条件:直流电源、固体电极材料以及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并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4)电极反应在电极上进行的半反应,可以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3.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微点拨:(1)放电:离子在电极表面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过程。
(2)水中存在平衡:H 2OH ++OH -,当OH -和H +的浓度改变时,平衡发生移动。
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 (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 )(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 溶液时可以得到Na 和Cl 2。
( ) (3)电解池工作时,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失去电子。
( ) (4)电解池工作时,阳极上的电子通过电解质溶液移向阴极。
( ) (5)电解AgNO 3溶液时,Ag +移向阳极,NO -3移向阴极。
( ) 提示:(1)× 电解池的阳极连接电源的正极。
基础课时6 研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预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 习 任 务1.以ⅠA 族和Ⅶ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视角学习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能设计实验探究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金属性强弱,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ⅠA 族(除H 外)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探究 1.原子结构特点 (1)原子结构(2)对比归纳①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②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结构及性质 规律原子半径――――――――――→Li Na K Rb Cs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还原性 ――――――――――→Li Na K Rb Cs 单质还原性增强 与水、氧气反应 的剧烈程度―――――――――――――→Li Na K Rb Cs 与H 2O 、O 2反应越来越剧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碱性 ――――――――――――――――――→LiOH NaOH KOH RbOH CsOH碱性逐渐增强3.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Li →Cs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但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1个)的引力逐渐减弱→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请叙述上述实验现象的异同点。
(2)你从上述实验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提示:(1)相同点有:金属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不同点有:钾与水的反应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
(2)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与水反应剧烈程度:K>Na ;金属的活泼性:K>Na 。
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探究 1.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元素(名 称与符号) 氟(F)氯(Cl)溴(Br)碘(I)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 都为7最高正价 无 +7价 最低负价都为-1价自然界中存在形态 全部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最高价含氧酸 无 HClO 4 HBrO 4 HIO 4 气态氢化物HFHClHBrHI2.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1)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递变性单质物理性质F 2Cl 2Br 2I 2颜色 浅黄绿色 黄绿色 深红棕色 紫黑色 状态 气体气体液体固体密度 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2)卤素单质的结构及化学性质递变性结构及化学性质规律原子半径 ――――――――――→F Cl Br I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单质的氧化性――――――――――→F 2 Cl 2 Br 2 I 2氧化性逐渐减弱 阴离子的还原性 ――――――――――→F - Cl - Br - I -还原性逐渐增强 与H 2化合的 难易程度 ――――――――――→F 2 Cl 2 Br 2 I 2与H 2化合越来越难 氢化物的稳定性 ――――――――――→HF HCl HBr HI 稳定性逐渐减弱 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水化物的酸性――――――――――→HClO 4 HBrO 4 HIO 4酸性逐渐减弱 (3)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色 Cl 2+2NaBr===2NaCl +Br 2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Br2+2KI===2KBr+I2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色Cl2+2KI===2KCl+I2结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卤素离子的还原性:I->Br->Cl-。
第3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学习任务1 第3周期Na 、Mg 、Al 失电子能力的比较NO.1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比较依据(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说明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一般来说,碱性越强,说明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2.Na、Mg、Al失电子能力的比较(1)Na、Mg、Al与H2O、酸的反应(2)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比较①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比较②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比较3.Al(OH)3的两性(1)类似于Al(OH)3这样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作两性氢氧化物。
(2)Al(OH)3与盐酸的反应:Al(OH)3+3HCl AlCl3+3H2O;Al(OH)3+3H+Al3++3H2O。
(3)Al(OH)3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Al(OH)3+NaOHNa[Al(OH)4];Al(OH)3+OH-[Al(OH)4]-。
NO.2互动探究·提升能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中学化学判断溶液中金属的置换顺序的准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判断问题1: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失电子能力Na>Mg>Al,你能从结构角度解释其原因吗?提示:Na、Mg、Al同为第3周期元素,电子层数同为3,但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导致失电子越来越难。
问题2:借助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我们可以判断金属间能否发生置换,比如Fe+Cu2+Fe2++Cu。
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角度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否作为判断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依据?提示:金属的置换反应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习目标1.通过对电解池构成的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对比四种电解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电解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任务1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电解的概念:将直流电通过熔融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及构成条件(1)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解池构成条件。
①直流电源(电能提供装置)。
②固体电极材料(一般为金属、石墨或某些特殊导电性材料)。
③电解质(熔融或溶液状态)。
④构成闭合回路。
3.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作电解液,用铜管作电极连在电池的正极上,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然后用鳄鱼夹夹住一枚硬币并连接在电池的负极上,然后把硬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段时间取出来,发现硬币变为铜币。
该同学认为这是一个电解装置。
这是否科学呢?我们一起探究。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问题1:直流电源在该装置(电解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直流电源为电解装置提供能量,并强制电子转移以达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目的。
问题2:该装置中硬币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硬币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电子流向该极,所以电极表面的氧化剂(Cu2+)就会在此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所以硬币表面析出Cu变为铜币;硬币是阴极。
问题3:该装置中铜管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铜管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强制移走了该电极的电子,所以该电极(Cu)发生氧化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铜管是阳极。
电解的原理1.(2021·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解装置可实现低电位下高效催化还原C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a极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B.b极的电极反应为Cl--2e-+2OH-ClO-+H2OC.电解过程中Na+从左池移向右池D.外电路上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可催化还原标准状况下CO2气体11.2 L解析:从图示中可以看出,b极上Cl-失去电子生成ClO-,b极为电解池阳极,a极上CO2得到电子生成CO,a极为电解池阴极;与b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正极,与a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负极。
第2课时烯烃和炔烃及其性质【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1.结构键的烯烃的通式为C n H2n(n≥2)的炔烃的通式为C n H2n—2(n≥2)分子构型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其他原子共平面与三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其他原子共直线单烯烃的分子式都符合通式C n H2n吗?符合C n H2n的有机物都是单烯烃吗?提示:单烯烃的分子式都符合通式C n H2n,但符合通式的不一定是单烯烃,还可以是环烷烃。
2.物理性质(1)熔点、沸点一般碳原子数的递增而升高;(2)均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等.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有机物CH3CH CHCH3、的命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2 丁烯、3 甲基 1 丁炔。
三、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1。
氧化反应(1)燃烧。
①烯烃:C n H2n + O2nCO2+__nH2O②炔烃:C n H2n-2 +O2nCO2+__(n-1)H2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利用这个反应可以区别烷烃与烯烃、烷烃与炔烃。
CH2CH2CO2+H2O;CH≡CH CO2+H2O。
2。
加成反应(1)与卤素单质的加成反应①乙炔与溴的反应CH≡CH+Br2CHBr CHBr,名称1,2-二溴乙烯.CHBr CHBr+Br2,名称1,1,2,2—四溴乙烷。
②丙烯与溴的反应CH3—CH CH2+Br2,名称1,2-二溴丙烷。
③应用烯烃和炔烃不仅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溴水褪色,这些反应常用于烯烃与烷烃或炔烃与烷烃的鉴别。
(2)与氢气的加成反应①CH3—CH CH2+H 2CH3CH2CH 3.②CH≡CH+H2CH2CH2。
③应用植物油加氢人造黄油汽油加氢提高汽油质量测定吸收氢气的物质的量分析碳碳双键的数目(3)与氢卤酸的加成反应①CH≡CH+HCl CH2CHCl,名称:氯乙烯。
3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课时1 速度[学习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联系。
3.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体会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和等效的思想方法。
一、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之比,叫作速度。
2.表达式:v=ΔxΔt3.单位: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
1 m/s=3.6 km/h。
4.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v的方向与时间Δt内的位移Δx的方向相同。
5.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1)意义:表示物体在时间Δ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公式:v=Δx。
Δ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瞬时速度(1)定义:运动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大小: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作速率。
3.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
1.思考判断(1)由公式v=Δx知,运动物体的位移Δx越大,速度越大。
( ×) Δt(2)物体的平均速度为零,则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3)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指瞬时速度。
( √)(4)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可以改变。
( ×) 2.关于速度的定义式v=Δx,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B )Δt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与运动的位移Δx成正比,与运动时间Δt成反比B.速度v的大小与运动的位移Δx和时间Δt都无关C.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D.v1=2 m/s,v2=-3 m/s,因为2>-3,所以v1>v2解析: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定值,与Δx和Δt无关,A错误,B正确;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错误;速度正负代表方向,不代表大小,故v2>v1,D错误。
学案- 13.3比热容知识点1:物体的吸热能力思维导图:练习:1.下列各个因素中不会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是()A.物体本身的吸热能力;B质量; C.温度变化量; D.体积2.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
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
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4.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先后加热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
多次实验表明,要让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甲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的测量工具只有秒表B.升高相同温度时,甲液体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C.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D.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乙液体冷却效果更好5.小明用易拉罐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为了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小明在两个易拉罐中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图甲),实验中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__,通过记录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就可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的属性。
(2)小明在另一个易拉罐中注入少量水,并给易拉罐加热至罐口出现白雾,用棉花塞住小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易拉罐很快变瘪,且有较多水冲进易拉罐(图乙).原因是加热使罐内的水经_____________(填“汽化”或“液化”)成水蒸气,排出空气,把易拉罐倒立于水中,罐内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____现象,水面的大气压_____________(填“>”、“<”或“=”)罐内的气压将水压进罐内。
第3节 速度和加速度一、正确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Δs Δt。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为位移的方向。
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
(2)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平均速率是标量,无方向。
(1)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关系跟位移和路程关系相类似,平均速度的大小一般不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当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时,平均速度的大小才等于平均速率。
但也不能说成在这种情况下平均速度就是平均速率,这是因为平均速度有方向,是矢量,平均速率无方向,是标量。
(2)平均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的平均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
一般情况下二者并不相等。
【例1】滑雪运动员以20 m/s 的平均速度滑上山坡,然后又以30 m/s 的平均速度滑下此山坡,求运动员在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解析:运动员的位移在全过程中为零,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 =s t得平均速度为零。
设运动员在山坡上滑的长度为L ,则平均速率v =2L t 上+t 下=2L L 30+L 20m/s =24 m/s 。
答案:0 24 m/s2.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1)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能够精确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2)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是标量,无方向。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a .平均速度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相对应,是过程量,它反映了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不指出对应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是状态量,常简称为速度,平常所说的速度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指瞬时速度。
b .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却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2)联系当所研究的时间取得越短,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越能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因此当以某一时刻为中心选取一段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时,所选时间间隔足够小以至于趋近于零,那么平均速度就能精确地反映物体在该时刻的运动情况,此时的平均速度就可以称之为瞬时速度了。
必修一第一章学案(完整版)第一章.集合§1.1.1设定学习目标的含义和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能够举例说明集合,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够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体语言来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体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学习重点:1.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常用数集3.理解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包括自主学习和提问)一.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为,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2.如果a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该集合记录为:;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表示a不属于集合a,并记录为:。
3集合中元素的三个属性:①, ②, ③4.全体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所有正整数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简称,记作;全体有理数的集合简称,记作;所有实数集合的缩写被记录为:;一个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被调用,并被记录为;合作探究:例1:以下可以组成一个集合:① π的近似值的整体;②2021年北京四中暑假新入学的学生;③平方等于-1的实数的全体;④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中的一些点;⑤1,2,3,1.变式训练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a、平面上的所有点b.所有小于零的整数c、一个高年级四班的高个子学生,一天在购物中心买东西的顾客例2: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使{x2-x,2x}表示一个集合?变量训练2:设置a={X2,x+2,0},并找到实数x的值范围示例3:下列关系的正确数目为()①? 12? R②2.Q③0? N④? 3.Na、 1b。
2C。
3D。
4变量培训3:如果所有数字,如3A+2B(a∈ Z、B∈ z)从集合a中,试着判断6-22是否是集合a中的一个元素?知识总结(评估和推广):1。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形成一个集合,关键是该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
3 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学习目标] 1.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公式,并会进行有关的计算.2.理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及电场中某点场强的方向.3.会用电场线表示电场,并熟记几种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特征.一、电场1.电场: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产生的.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电场力: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3.静电场:静止电荷周围产生的电场.二、电场强度1.检验电荷检验电荷是指用来检验电场是否存在及其强弱分布情况的电荷.检验电荷应具备两个条件:(1)电荷量充分小;(2)体积充分小.2.电场强度(1)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2)定义式:E =F q. (3)单位:牛/库(N/C),伏/米(V/m).1N /C =1 V/m.(4)方向: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三、点电荷的电场1.真空中点电荷的电场(1)场强公式:E =k Q r 2,其中k 是静电力常量,Q 是场源电荷的电荷量. (2)方向:如果以Q 为中心作一个球面,当Q 为正电荷时,E 的方向沿半径向外;当Q 为负电荷时,E 的方向沿半径向内.2.电场强度的叠加 场强是矢量,如果场源是多个点电荷时,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四、电场线 匀强电场1.电场线(1)电场线的概念:电场线是画在电场中的一条条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2)电场线的特点 ①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或者起始于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 ②任何两条电场线不会相交. ③在同一电场中,电场强度较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电场强度较小的地方电场线较疏.(3)几种特殊的电场线分布,如图1所示.图12.匀强电场(1)定义:如果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这个电场就叫做匀强电场.(2)特点:①电场方向处处相同,电场线是平行直线. ②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电场线间隔相等.(3)实例:相距很近,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一对平行金属板之间的电场(边缘附近除外),可以看做匀强电场.[即学即用]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 =F q,可知E 与F 成正比,与q 成反比.( × ) (2)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与正电荷受力方向相同,当该点放置负电荷时,电荷受力方向反向,则该点电场强度方向也反向.( × )(3)由E =kQ r 2知,在以点电荷Q 为球心、r 为半径的球面上,各处场强大小相等,但方向不同.( √ )(4)若空间有两个点电荷,则该空间某点的场强等于这两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的代数和.( × )(5)电场线的方向与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同.( × )(6)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场强度一定越来越小.( × )2.在静电场中的某一点A 放一个检验电荷q =-1×10-10C ,q 受到的电场力为1×10-8N ,方向向左,则A 点的场强的大小为________,方向________;如果从A 点取走q ,A 点场强大小为________.答案 100N /C 向右 100 N/C解析 由题意知,q =-1×10-10C ,F =1×10-8N , 由场强的定义知A 点的场强的大小为:E =F |q |=1×10-81×10-10N /C =100 N/C , 场强方向与负电荷在A 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反,所以A 点的场强方向向右;电场强度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与有无检验电荷无关,把这个检验电荷取走,A 点的电场强度不变,仍为100N/C.一、电场强度[导学探究] (1)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如何去探究电场的这种性质?(2)在空间中有一电场,把一带电荷量为q 的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的A 点,该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为F .若把带电荷量为2q 的点电荷放在A 点,则它受到的电场力为多少?若把带电荷量为nq 的点电荷放在该点,它受到的电场力为多少?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 与电荷量q 有何关系? 答案 (1)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可在电场中放一检验电荷,通过分析检验电荷的受力研究电场的性质.(2)2F ,nF .F 与q 成正比,即F 与q 的比值为定值.[知识深化]1.电场强度是由电场本身所决定的,与检验电荷无关.2.电场强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与在该点的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3.公式E =F q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该式给出了测量电场中某一点电场强度的方法. 公式E =F q可变形为F =qE :电场强度E 与电荷量q 的乘积等于电场力的大小;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同,负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