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校本课程纲要
- 格式:docx
- 大小:51.84 KB
- 文档页数:8
篆刻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将向学生介绍篆刻的基本知识。
从基础知识开始,包括篆刻的历史、材料、工具、技巧和流派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将以实践为主,通过研究田英章、吴作人等有代表性的篆刻家的作品,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篆刻艺术,并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篆刻技巧。
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和流派,培养对篆刻艺术的兴趣。
2. 掌握篆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并能够正确使用。
3. 研究篆刻的基本技巧,包括构图、用刀等。
4. 通过研究经典作品,掌握篆刻艺术的审美标准,培养对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
5. 通过实践,掌握得的篆刻技巧,创作出符合一定艺术要求的篆刻作品。
教学内容1. 篆刻的历史和流派:介绍篆刻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及流派。
2. 篆刻材料和工具:讲解篆刻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3. 篆刻基本技巧:包括构图、用刀等篆刻技巧的基本方法和训练。
4. 篆刻经典作品分析:通过研究田英章、吴作人等有代表性的篆刻家的作品,分析篆刻技法和艺术特色。
5. 篆刻实践:通过实践训练,完成一定等级的篆刻作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篆刻的基本知识。
2. 示范法:老师进行篆刻过程中的演示,学生跟随,了解篆刻技巧和方法。
3. 实践训练: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篆刻实践训练,提高篆刻技巧和创作能力。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篆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评价方式1. 考核方式:期末作品展示及口头答辩。
2. 评分标准:作品的创作难度、技巧难度、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篆刻艺术兴趣,提高篆刻创作技巧和艺术涵养水平,为有志于篆刻或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实践锻炼机会,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玺印、篆刻发展与流变的历史过程;了解不同时期的玺印特点及主要篆刻家的艺术观点与风格特征。
2.了解古代篆刻基本理论和篆刻基本技法;掌握篆刻的基本刀法技法,对汉铸印的渡稿临摹训练达到运刀稳定与准确,兼及凿印的表现能力;对方寸之间字形、章法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程学习,提升篆刻分析、解读、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篆刻教程》
2.主要教参书:
(1)《篆刻学》
(2)《印学史》
(3)《历代印风系列》(4)《增订汉印文字征》。
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
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古琴篆刻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及在古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 通过篆刻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
4.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古琴印的篆刻创作,为古琴演奏或收藏提供个性化印文。
二、教学内容1. 篆刻基础理论- 古琴篆刻的历史与发展- 篆刻艺术的特点与分类- 古琴印文的特点与要求- 印石种类及特点- 刀法与笔法的基本原理2. 篆刻技法- 基本刀法:冲刀、切刀、削刀等- 印文结构:布局、线条、疏密等- 印文刻制:摹印、反文、朱文等- 印石处理:磨石、磨印、刻石等3. 古琴印创作- 印文设计:根据古琴的款式和用途设计印文- 印文雕刻:将设计好的印文刻制在印石上- 印文修饰:调整印文线条,使其更加美观三、教学安排第一学期- 第1-2周:介绍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4周:学习印石种类及特点,了解不同印石对篆刻的影响。
- 第5-8周:学习基本刀法,进行简单的印文刻制练习。
- 第9-12周:学习印文结构,进行印文设计及刻制练习。
第二学期- 第1-4周:深入学习各种刀法,提高篆刻技艺。
- 第5-8周:学习印石处理技巧,提高印文质量。
- 第9-12周:进行古琴印创作实践,完成个性化古琴印。
四、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度等。
2. 实践作品:根据古琴印设计要求,完成至少一枚古琴印的篆刻。
3. 理论知识:通过笔试或口试形式,考察学生对篆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篆刻艺术》、《古琴印刻技艺》等。
2. 教学工具:印石、印床、刻刀、磨石、印泥等。
3. 实践基地:篆刻工作室、古琴演奏厅等。
六、教学特色1. 结合古琴艺术,让学生在篆刻学习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篆刻技艺。
3. 鼓励个性化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一、教材分析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中国篆刻的历史四、讲授新课(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六、拓展与提高第二课篆刻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篆刻分类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2.过程与方法结合;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篆刻校本课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篆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校本课程中,篆刻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包括篆刻的起源、发展历程、技法等内容。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篆刻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和理解。
三、课程内容。
1. 理论学习,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发展和技法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篆刻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篆刻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让他们在展示中学会欣赏和倾听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方法。
1. 听讲教学,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篆刻的相关知识。
2. 示范操作,老师进行篆刻的实际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篆刻的技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篆刻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篆刻的乐趣。
4.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让他们在展示中学会欣赏和倾听他人的作品。
五、评价方式。
1.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篆刻作品进行评价,包括技法、创意和表现力等方面。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程实施。
1. 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篆刻课程的教学。
2. 教学环境,在艺术教室或者篆刻工作室进行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
3. 教学资源,准备好篆刻工具、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4. 教学团队,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老师、篆刻专家等,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小学校本课程-篆刻教材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介绍了小学校本课程中使用的篆刻教材,并提供了相关信息和教学建议。
教材概述- 教材名称: 篆刻教材——探索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适用年级: 小学一年级至小学六年级- 出版社: XX出版社- 作者: XX教育团队教材内容篆刻教材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了一个特定的主题和一些相关的篆刻技巧。
单元一: 初识篆刻- 介绍篆刻的起源和历史- 研究篆刻常用的工具和材料- 掌握基础的线条技法和篆刻字的基本结构单元二: 篆刻印章- 研究制作篆刻印章的基本步骤- 针对不同主题和材料,设计和刻制个性化的篆刻印章- 制作简单的印章印刷作品单元三: 篆刻图案- 研究不同篆刻图案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练和创作,掌握常见的篆刻图案技法- 运用篆刻图案创作个人作品单元四: 篆刻名字- 研究篆刻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刻制自己的名字,并理解名字在篆刻中的特殊意义- 创作个性化的名字篆刻作品单元五: 篆刻文化- 了解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篆刻文化的传统技法和艺术价值- 创作结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篆刻作品单元六: 篆刻展示- 综合运用之前学到的篆刻技巧和知识- 完成一个个人篆刻作品集- 组织篆刻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的篆刻成果和创意教学建议-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篆刻技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鼓励学生在练和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手制作篆刻作品-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篆刻展示活动,激发创造力和自信心结论篆刻教材是小学校本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篆刻,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意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技能水平,灵活运用教材和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篆刻教材的使用将为小学生的艺术教育带来丰富而有意义的体验。
《篆刻2》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02005学时:40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面向对象:书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英文名称:Seal Cutting(2)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流派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刀法、字法、章法规范等。
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临摹、仿作和创作训练,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专业兴趣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内容包括:(1)流派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其刀法、字法、章法规范等。
(2)技能训练,包括对流派印的临摹与创作等。
基本要求:掌握篆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尤其以流派印作为训练基础、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尽可能稳、准、狠地完成一系列用刀技巧。
课程的难点与重点:1.学会正确的用刀方法,掌握学院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相应的对比、夸张训练。
3.结合学生的个性气质,掌握一定的表现手法,注重个性发展。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1.贯彻科学性、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讲课与作业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高强度的临摹训练及适当的仿作、创作训练。
2.授课融讲课、示范、个别指导、点评及学生互评于一体,做到生动、活泼、直观、有效。
3.以流派印作为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素质。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刀能力,强调技巧的准确性和熟练性,达到一定的创作能力。
2.建立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3.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允许不同风格的探讨、研究。
五、学时分配总学时40 学时,其中理论8 学时,实践32 学时,分配如下:六、与各课程的联系与“中国书法史”、“篆书”、“古文字”等课程相关联,这些课程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及补充。
七、考核方式期末专业技能测试。
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40%+期末考试×60%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十钟山房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九、说明1.课堂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布置临摹、仿作和创作等作业2.授课以个别辅导为主,结合集中讲评执笔人:张泓审核人:刘小华教学院长:刘小华院长:邱振中。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篆刻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美术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践学时:16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篆刻相关知识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了解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篆刻临摹的基本章法、刀法,并尝试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篆刻临摹的基本章法、刀法,并尝试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
三、先修课程国画基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篆刻艺术的章法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根据不同的文字设计出艺术美的篆刻图文。
重点篆刻刀法的具体操作难点是如何能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采用大量的图片及影像资料对篆刻的具体艺术形式进行解析。
技法讲授与技法演示相结合,录像资料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刀法与篆法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篆刻基本知识(8课时)1.教学内容(1)篆刻艺术发展史简述(2)篆刻刀法、字法、章法规范等2.重、难点提示重点:篆书的临摹学习难点:方寸间的字体变化及布局第二章篆刻技法(8课时)1.教学内容(1)篆刻步骤1设计印稿2 磨平石面3印稿上石4执刀刻印5整体调整(2)篆刻刀法1执刀(执刀握刀抵刀)2刀法(切刀冲刀)(3)篆刻临摹方法1朱文印的临摹2白文印的临摹2.重、难点提示重点:篆刻刀法的具体操作难点:是如何能创作出自己的篆刻作品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篆刻技法(16学时)(1)项目类别:必做þ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 设计性□ 综合性þ(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篆刻步骤1设计印稿2 磨平石面3印稿上石4执刀刻印九、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考查成绩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篆刻五十讲》,吴颐人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篆刻入门套装4册》,孔云白、潘天寿、邓散木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3]《中国篆刻字典》,倪文东、郭方宏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4]《篆刻常用反字字典》,刘江主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5]《篆刻艺术》,刘江编,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年。
“篆刻入门”课程纲要一、基本项目课程名称:篆刻入门主讲教师:王洪真/浙师大芙蓉印社教学材料:自编课程类型:知识拓展类授课时间:每周两课时;共18课时授课对象: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二、课程目标1、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知识;2、让更多人了解篆刻,揭开篆刻在一些人心中的神秘面纱;3、为喜欢篆刻的朋友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和进步平台,让更多人学习篆刻,喜欢篆刻,投身到篆刻工艺中去;4、宣传印章钤盖章法技法,规范印章使用,促进书法绘画等当中印章的更加精准的使用;5、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健康审美的情操。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安排18课时,共计八讲,每讲两课时,最后两课时作为自主创作以及测验。
第一讲:篆刻材料用品、篆刻历史、流派、名家等1.使对篆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大致的认知,使学生对即将从事之事有一个初步印象;2.第一节课没有准备工具,因此以理论为主,但不会讲此时如何捉刀;3.阐释工具之于技艺的关系,并在介绍工具同时稍微提带一下内容,让学生更具条理性,激起兴趣,能促进自主研讨更好。
第二讲:篆书1.了解并能自己慢慢摸索临习篆书《峄山碑》,了解篆刻所用文字;2.对篆书书法方面有认识,并能知道书法和篆刻当中篆书是有差异的;3.开阔学生视野,了解除篆刻以外的一些传统文化经典。
第三讲:入门拓印1.知道多种拓印方法;2.基本能够掌握至少一种拓印上石方法;3.基本能够使用工具书来查找文字、印稿,能使用一些旧本工具书。
第四讲:奏刀之冲刀1.掌握冲刀基本方法;2.能够利用冲刀法刻出一些印章。
第五讲:奏刀之切刀1.掌握切刀基本方法;2.能够比较规范使用切刀。
第六讲:章法布局、印章类别1.了解印章印面章法分间布白的规律;2.了解印章基本类别(就形制而言,非名称,名称后置于第八讲,与入印同讲);3.对冲刀切刀混合使用基本能够操控。
第七讲:汉印临摹1.了解汉印在篆刻史上的地位、汉印形制;2.为规范学习篆刻打铺垫,不至于让学生学治印走弯路;3.实例练习。
篆刻校本课程纲要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篆刻校本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2、开发教师:
3、教学材料:
4、课程类型:
5、授课时间:
6、授课对象:
7、学制:
8、授课地点:
二、具体项目:
(一)课程背景:
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
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通过篆刻教学实践,创建一种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学会欣赏篆刻艺术、力求篆刻艺术入门。
这对传承篆刻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益处。
因此,本学年度我校开发了《篆刻》这一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1、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能力。
2、初步理解篆刻的重要原理,如章法和篆法;初步掌握主要的技能。
如,基本刀法和章法等。
3、初步养成对篆刻的关注兴趣,提高篆刻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体现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加速开发和利用更广泛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安排:
1、篆刻内容:初中生校本课程《篆刻》的教学内容与一般的成人篆刻是有区别的。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因此,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识印欣赏与工具材料、刻印过程与方法、刻印技巧、刻印要领、有关篆刻的人文故事等五个方面。
各有侧重,既注重普及性知识技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层次教育的较好衔接,又注重差异教学,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篆刻课程对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目标要求分为两个层次,认知目标分为知道、领会;技能目标分为学会、初步掌握。
本课程重在发展学生对篆刻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传承拓展篆刻艺术的目的,并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
篆刻社团活动内容安排及进度:
(初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高级)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五)、课程评价(评议建议):
1、篆刻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业。
篆刻成绩考核应坚持平时考查为主,期末考查为辅。
可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或优、良、中、差等级制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作业评价既要关注其篆刻用字规范和章法合理程度,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兴趣。
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激励作用。
2、注重表现性评价和成长记录评定。
表现性评价:运用观察、记录、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和资料,对学生在参与篆刻学习与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展赛成绩等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成长记录评定:通过收
集学生在篆刻学习全过程的研习记录、临创作业、他人评价等重要资料,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