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充电站CSG-GD-EV-R2-09 落地式充电桩基础图
- 格式:pdf
- 大小:66.97 KB
- 文档页数:1
CSG-EV-G 城市公共充电站典型设计方案设计说明1.1总的部分1.1.1 建设规模城市公共充电站建设规模见表1.1.1。
表1.1.1城市公共充电站建设规模表1.1.2 本方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主要技术特点见表1.1.2.。
表1.1.2 主要技术特点表(2)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市小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
1.1.3 本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3。
表1.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2变配电部分1.2.1电气主接线 (1) 中压配电系统中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接线,在箱变内设进线单元、变压器单元。
(2) 低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接线,设户外落地式低压开关柜。
1.2.2充电站负荷计算 (1) 非车载充电机总负荷:(1.2.2-1)(2)站内总负荷:(1.2.2-2)式中:p --单台非车载充电机的输出功率(kW );ΣS --非车载充电机的输入总负荷(kVA);ϕcos --各台充电机的功率因数,取0.98(适用于APFC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cos (ϕη⨯⨯=∑Pn K S Sn)(+=∑S S N的设备);η--各台充电装置的效率,取0.93;K --充电机需要系数,取0.75; n --充电机台数; S n --充电站其它负荷;S N --充电站总负荷;(3)站内非车载充电机总负荷(1.2.2-3)(4)充电站总负荷计算:充电站总负荷计算见表1.2.2表1.2.2 充电站总负荷计算表注:根据Q/CSG1211013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技术规范要求,充电机效率在93%以上,功率因数在0.98以上。
充电机配APFC ,经对站内总负荷的实际计)cos (ϕη⨯⨯=∑Pn K S )0. 980.93 60(12 0.75 ⨯ ⨯ = kVA573.98 =算,其总功率因数为0.98,大于0.95,无需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1.2.3主要电气设备和导体选择(1)主要设备选择见表1.2.3-1。
CSG-EV-P 停车场充电设施典型设计方案设计说明1.1总的部分1.1.1建设规模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规模见表1.1.1。
表1.1.1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规模表1.1.2本方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适用场所地下及地面停车场。
(2)适用范围小型汽车常规充电服务。
(3)设计分界面典型设计中以电源接入点为分界面,不考虑电源接入的条件及设备,且不计算技经部分。
但需说明其接入原则要求,设备材料表中仅开列交流充电桩本体、电缆及其它附属材料。
1.2设计原则1.2.1选点优先考虑具备交流充电桩安装条件的小区,大型社区,有需求的报装客户,且电源接入、线缆敷设及桩体安装方便等区域。
1.2.2电源电源采用AC380V,三相五线制输入,优先考虑从小区就近的配电房内备用馈线开关上引接,如接入困难时,考虑加馈线柜或箱变等措施。
(1)接入电源为公用变压器,直接接入原有低压系统;(2)接入电源为专用变压器,由原有低压系统出电缆至交流充电桩用总计量柜,再由计量柜出电缆至交流充电桩。
1.2.3 计量如交流充电桩总电源接入公变负荷,可无需加装总计量装置;如接入专变负荷,需加装总计量装置以便与用专变用户间的费用结算。
1.2.4桩体安装交流充电桩的安装型式以现场实际确定,靠墙车位且空间狭小时可采用壁挂式或前开门的落地式交流充电桩。
在背靠背车位中间处可采用落地式机柜,并安装于左右车位的中间位置,当均不具备安装条件时,可采用平移停车位档杆(需与物业沟通,并得到许可)。
1.2.5 接地保护交流充电桩接地应满足 DL/T 62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 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的有关规定。
交流充电桩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接地及防雷接地共用一套接地装置。
接地网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所有回路采用TN-S接地方式,宜选用五芯动力电缆,所有交流充电桩采用PE总线接地,有条件时可在线路末端进行PE线重复接地,所有交流充电桩配置漏电保护开关,漏电电流选用30mA,动作时间0.11S。
CSG-EV-G 城市公共充电站典型设计方案设计说明1.1总的部分1.1.1 建设规模城市公共充电站建设规模见表1.1.1。
表1.1.1城市公共充电站建设规模表1.1.2 本方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1)主要技术特点见表1.1.2.。
表1.1.2 主要技术特点表(2)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市小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
1.1.3 本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3。
表1.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2变配电部分1.2.1电气主接线 (1) 中压配电系统中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接线,在箱变内设进线单元、变压器单元。
(2) 低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单母线接线,设户外落地式低压开关柜。
1.2.2充电站负荷计算 (1) 非车载充电机总负荷:(1.2.2-1)(2)站内总负荷:(1.2.2-2)式中:p --单台非车载充电机的输出功率(kW );ΣS --非车载充电机的输入总负荷(kVA);ϕcos --各台充电机的功率因数,取0.98(适用于APFC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cos (ϕη⨯⨯=∑Pn K S Sn)(+=∑S S N的设备);η--各台充电装置的效率,取0.93;K --充电机需要系数,取0.75; n --充电机台数; S n --充电站其它负荷;S N --充电站总负荷;(3)站内非车载充电机总负荷(1.2.2-3)(4)充电站总负荷计算:充电站总负荷计算见表1.2.2表1.2.2 充电站总负荷计算表注:根据Q/CSG1211013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技术规范要求,充电机效率在93%以上,功率因数在0.98以上。
充电机配APFC ,经对站内总负荷的实际计)cos (ϕη⨯⨯=∑Pn K S )0. 980.93 60(12 0.75 ⨯ ⨯ = kVA573.98 =算,其总功率因数为0.98,大于0.95,无需配置无功补偿装置。
1.2.3主要电气设备和导体选择(1)主要设备选择见表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