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植物生长与环境》第六章第七章重点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7
《植物生产与环境》自测题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主根2.侧根3.完全花4.显性性状5.隐性性状6.表现型7.基因型 8.纯合体 9.杂合体10.杂种优势 11.基因突变 12.多倍体第二章1.生长2.发育3.营养生长4.生殖生长5.顶端优势6.植物生长的大周期7.双受精8.春化作用9.光周期现象10.长日照植物(长日性植物) 11.短日照植物(短日性植物) 12.生态型第三章1.光合作用2.光呼吸3.呼吸作用4.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第四章1.积温2.生物学下限温度3.活动积温4.有效积温5.植物的温周期现象第五章1.伤流现象2.吐水现象3.蒸腾4.空气相对湿度第六章1.土壤肥力2.土壤3.田间持水量4.土壤耕性5.土壤质地6.土壤容重7.土壤孔隙度第七章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2.主动吸收3.被动吸收4.营养临界期5.最大效率期6.复合肥料7.肥料利用率8.配方施肥第八章1.季风2.暖带二、填空题第一章1.植物的细胞由( )和( )构成。
2.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体由( )、( )及( )组成。
3.染色体是( )的载体,它决定了生物体的发育和性状表现。
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必须是( )的,否则便会影响到生物体的发育。
4.染色体在细胞中是成对的,同一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称为( );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形态结构不同,则互称为( )。
5.性细胞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 ),通常以( )和( )分别表示体细胞和性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6.细胞通过( )分裂能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通过( )分裂能使染色体数目有规律地减少一半,( )就是通过这种分裂方式产生的。
7.植物的组织依其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 )和( )两大类。
8.( )根系的主根发达,与侧根有明显区别。
9.从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的分枝叫( ),它是( )科植物特有的分枝方式。
10.一个完整的叶包括( )、( )和( )三个部分,缺少其中一部分或两部分的叶叫( ) 。
第七章根菜类凡是以肥大的肉质直根为食用器官的蔬菜植物,都称为根菜类蔬菜(豆薯除外)。
这一类包括:十字花科的萝卜、根用芥菜、芜菁、芜菁甘兰;伞形科的胡萝卜、美洲防风、根芹菜;菊科的牛蒡、婆罗门参;藜科的根甜菜。
目前我国栽培最广的为萝卜、胡萝卜,其次为根用芥菜、芜菁甘兰等。
根菜类蔬菜可供炒、煮、加工和生食,贮运方便,不仅是冬春主要蔬菜,而且可四季栽培。
这一类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管理简易,在我国广泛栽培。
根菜类的肉质直根是由根头、根颈和直根三个部分组成。
根头部为短缩的茎部,由子叶以上的上胚轴发育而成,有的特别发达。
如根用芥菜;有的不甚发达,如萝卜、胡萝卜。
根颈部也称轴部,由下胚轴发育而成,一般无侧根、无叶。
真根部由胚根发育而成,生有侧根。
十字花科及藜科的侧根为2列、伞形科的为4列。
十字花科的侧根生长方向与子叶开展方向一致。
根菜类蔬菜除形态上一致外,在栽培特性上有许多共同点:1.根菜类都原产于温带、多为半耐寒性的二年生植物。
在低温长日条件下发育快。
一般于秋季冷凉季节形成肥大的肉质根,翌春抽苔开花、结实。
但在一些地区,有些品种春播后能完成春化,当年开花结实。
2.根菜类的肉质根适于大冷凉环境中膨大,生长过程中,在气温由高到低的条件下较易获得高产、优质。
但有些冬性强的品种,在由低至高的气温条件下也能形成肉质根。
3.根菜类适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
土壤瘠薄粘重或有碎石砾等,根系及肉质根生长不良,品质粗劣、产量低、易畸形。
4.根菜类都用种子繁殖,多行直播。
5.都为异花授粉作物,采种时需注意隔离,并清除田间杂草。
6.同科的根菜类有共同的病虫害。
需轮作。
第一节萝卜我国一般栽培的萝卜在植物学分类上称为中国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它原产于中国,为十字花科、萝卜属的一、二年生植物;而欧美栽培的小萝卜称为四季萝卜,一般作为一年生植物栽培。
萝卜在我国栽培的历史悠久,大约2000余年。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集第一章: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1.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土壤等。
1.2 分析不同植物对生长条件的适应性和需求。
1.3 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优化植物生长。
第二章:土壤的类型与性质2.1 介绍土壤的类型,包括砂土、壤土、黏土等。
2.2 分析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酸碱度等。
2.3 探讨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改良土壤的方法。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3.1 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2 探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3.3 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4.1 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4.2 探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4.3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5.1 介绍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包括病菌、害虫等。
5.2 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症状及其识别方法。
5.3 探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第六章:植物的繁殖方式6.1 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6.2 分析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6.3 探讨人工繁殖方法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第七章:农业生产技术7.1 解释农业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7.2 探讨农业生产技术包括播种、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
7.3 分析农业生产技术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八章:农业气象灾害与防御8.1 介绍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包括旱灾、洪灾、冻害等。
8.2 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8.3 探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及其应用。
第九章: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9.1 了解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9.2 分析农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9.3 探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解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重点名词解释1.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纹孔:细胞壁不均匀增厚所形成的许多较薄区域。
3.胞间连丝:连接两个纹孔的丝状细胞质。
4.细胞器:是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功能的小单位。
5.减数分裂:是指植物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6.细胞分化:是指由分生组织分裂产生的细胞经过伸长生长,时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逐渐变为成熟组织的过程。
7.组织:是指在植物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8.器官:由多种组织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特定生理功能,并易开区分的部分。
9.凯氏带:在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的皮层细胞的侧壁和横壁上有部分木化和栓化增厚,形成带状的现象。
10.合轴分枝:枝条比较弯曲,顶芽生长一段时间后由近的腋芽代替生长,并依次发展的分枝方式。
11.分蘖:是指禾本科植物从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分枝并在其基部产生不定根的特殊分枝方式。
12.年轮:在植物的次生木质部中能够看到一圈圈的同心圆环,把这些同心圆环称之为。
13.叶序:是指叶在茎上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方式。
14.气孔:是指由两个肾形或半月形(哑铃形)的保卫细胞核它们之间裂生的细胞间隙。
15.器官变态:是指由于长期适应环境使器官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并成为遗传特性的现象。
16.花:是指适应生殖的变态短枝。
17.心皮:是指组成雌蕊一个或几个变态的叶。
18.无限花序:花轴在开花期能继续延长,花由下向上开或由边缘向中央开的花序。
19.花粉败育:花粉粒并未经过正常的发育,不具务生殖功能的现象。
20.植物开花:当花粉粒和胚囊成熟后或其中之一成熟,花被展开,雌雄蕊暴露出来的现象。
21.传粉:植物开花后,花药破裂,成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过程。
22.受精作用:是指雌雄配子(精卵细胞)相互融合的过程。
23.双受精:到达胚囊的花粉管,管的顶端膨大破裂,管内的精子和内容物散出。
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点总结植物的生长环境是指植物在细胞水分、温度、光照、养分、土壤等方面所处的环境条件。
这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植物生长环境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细胞水分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分能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植物体内外水分平衡。
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植物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发育。
但是当水分不足时,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蔫枯、萎黄等现象。
2. 温度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在15℃~3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在高温下,植物易出现蒸腾过多、水分蒸发过快、光合作用受阻等现象,导致植物发展受到阻碍;而在低温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放缓,甚至出现冻伤现象。
3.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植物依靠光合作用获得能量、氧气和有机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途径。
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植物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发育;而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叶片变形、色素合成减少等情况。
4. 养分植物通过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吸收营养,进行生长发育。
常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镁、硫、铁等元素。
这些养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生物化学成分的主要构成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磷元素是植物体内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对根系生长和植物的生物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钾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孔开闭,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
5. 土壤土壤是植物的生长基础,植物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和水分,进行生长发育。
第六章第一节植物的生长物质1. 国际上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乙烯(ETH)和脱落酸(ABA)。
2. 植物激素的特点:(1)内生性(2)移动性(3)显效性(4)双重性。
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黄瓜的雌花的分化、维持顶端优势等;抑制花朵脱落、侧枝生长、叶片衰老和块根形成等。
极性运输是单方向的, 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basipetal), 不受重力影响。
4. 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性质的植物激素。
5.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促进节间伸长,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对细胞分裂与分化也有促进作用;打破休眠、促进开花;促进黄瓜的雄花分化,单性结实,侧枝生长等。
6.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
7.脱落酸的生理作用促进休眠(与GA拮抗);促进衰老与脱落(与CTK拮抗);引起气孔关闭;提高抗逆性;抑制生长(与IAA拮抗)。
8.乙烯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扩大:“三重反应”:抑制伸长生长(矮化);促进横向生长(加粗);地上部失去负向重力生长(变弯)。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
9.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分为(1)生长促进剂(2)生长延缓剂(3)生长抑制剂第二节种子生理1.休眠:种子成熟后,种子的生理活动暂时停滞不能萌发的现象。
(1)生理休眠条件适宜,种子内部生理抑制,一段时间后才能萌发。
(2)强迫休眠外界环境不适,相对静止处在休眠状态的种子抗逆性增强,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延续。
2.生理休眠的原因:(1)种皮障碍透水性差,透气性差。
(2)胚未发育成熟外观成熟但是胚尚未发育完全,需要休眠才能萌发。
(3)含有抑制萌发的物质内源激素、植物碱、有机酸、挥发油等。
3.休眠的调控(1)打破休眠胚没有发育好的可采取合适的高温处理,或供给种子有机营养,促使早日成熟。
生理上未完全成熟的胚,采用“层积”法,将种子与湿沙混合,在低温下堆积1~3各月,即可萌发。
若是种皮果皮不透水气造成的,可用机械法擦破种皮,或用浓硫酸处理,使种皮软化。
对胚不能突破种皮者,可采用冻结或利用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使种皮渐次软化。
至于果皮、种皮或胚含有抑制萌发物质者,则要把种皮、果皮剥去,或用浸渍法把胚内的抑制物质去掉。
(2)延长休眠低温、干燥,化学方法。
3.种子萌发的过程:(1)吸胀:种皮吸水,种子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2)萌动:种胚细胞分裂,胚根破皮而出。
(3)发芽:露白后,继续生长。
4. 从形态学的角度以胚根突破种皮为种子萌发的标志。
5. 通常认为植物的生长是一个体积和重量不可逆的增加过程。
6.种子活力: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胚所具有的生命力。
7. 种子发芽率:正常发芽和种子所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
8.植物生长大周期植物的生长不论寿命的长短,生长速度都具有一共同规律,即开始时生长慢,而后逐渐加快到最高点,然后又减慢,最后停止生长。
生长速度上表现“慢----快----慢”的规律称植物生长大周期。
9. 植物生长大周期的产生比较复杂,与一生中光合面积和生命活动的变化有关。
(1)器官开始生长时,细胞大多处于细胞分裂期,由于细胞分裂是以原生质体量的增多为基础的,原生质合成过程较慢,体积加大较慢。
但是,当细胞转入伸长生长时期,由于水分的进入,细胞的体积就会迅速增加。
不过细胞伸长达到最高速率后,就又会逐渐减慢以至最后停止。
(2)植株一生的生长表现为“S”形生长曲线,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主要与光合面积的大小及生命活动的强弱有关。
初期,幼苗光合面积小,根系不发达,生长速率慢;中期,随着植物光合面积的迅速扩大和庞大根系的建立,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后期,植株渐趋衰老,光合速率减慢,根系生长缓慢,生长渐慢以至停止。
10. 一切促进生长的肥水措施,(生长调节剂抑制生长)都应在生长速率最快时期以前应用,如果器官一旦建成,生长大周期已结束,再补救就来不及了。
11.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体现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
12. 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始终占优势并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apical dominance)。
第七章第一节植物的成花生理1.春化作用:低温促进开花的作用。
2. 植物开花之前必须达到的生理状态称为花熟状态(ripeness to flower state)。
植物在达到花熟状态之前的生长阶段称为幼年期(juvenile phase)。
3. 幼年期、温度和日照长短是控制植物开花的三个重要因素。
4.成花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成花诱导(flower induction),或称成花转变,指环境刺激诱导植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2)成花启动(floral evocation),分生组织经过一系列变化分化成形态上可辩认的花原基(floral primordia),亦称花的发端(initiation of flower);(3)花的发育(floral development)或称花器官的形成。
5.春化作用的条件:1)低温是春化作用的主要条件之一,对大多数要求低温的植物而言,最有效的春化温度是1~7℃。
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1℃到9℃范围内都同样有效。
2)植物的原产地不同,通过春化时所要求的温度也不一样。
3)氧气、水分和糖分4)光照6. 春化作用中植物感受低温的部位:茎尖端的生长点。
7. 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photoperiod)。
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8. 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一般将植物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短日期物、长日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9. 临界日长(critical daylength)是指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
10. 达到一定生理年龄的植株,只要经过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在不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而诱导植物开化,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induction)。
11. 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叶片,但植物的成花部位是茎尖端的生长点,说明光周期刺激可以传递。
12. 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与含氮化合物的比值即C/N比高时,植株就开花;而比值低时,植株就不开花。
第二节植物的生殖生理1. 植物的生殖包括:营养生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
2.花粉粒外面由两层壁包围。
外壁增厚不均匀,在没有外壁的地方形成萌发孔和萌发沟,花粉粒萌发时花粉管由此伸出。
3. 花粉的生活力:指花粉离开花药以后能维持受精能力时间的长短。
4. 植物受精作用包括花粉与柱头的识别、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花粉管到达胚囊、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等过程。
5.花粉与柱头的“识别”反应:(花粉外壁蛋白质和柱头乳突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表膜之间的互相识别)只有同种花粉才能通过识别。
如果相互识别,花粉管尖端产生能溶解柱头薄膜下角质层的酶(角质酶),使花粉管穿过柱头而生长,直至受精。
如果识别不通过,即为异种花粉,此时柱头产生胼胝质(葡聚糖)阻挡花粉管的生长。
6.花粉管进入胚囊后释放出的两个精细胞,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合子,另一个与极核融合成为受精极核,这种受精方式叫做双受精。
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7. 种子的结构包括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是分别由受精卵(合子)、受精的极核和珠被发育而成。
8. 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淀粉种子(禾谷类种子和豆类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淀粉的积累迅速增加。
9. 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油料种子成熟过程中,糖类不断下降,脂肪含量不断上升,说明脂肪由糖类转化而来。
10.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种子中的蛋白质是叶片和其他营养器官中的N 素,是由营养器官运输来的氨基酸或酰胺合成的。
豆科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先在豆夹中合成蛋白质(暂时贮存态),而后降解,以酰胺态运到种子,重新合成贮藏蛋白质。
11. 种子发育初期,CTK、IAA、GA的含量很高,到成熟期含量降低,完全成熟时上述三种激素消失(主要是转变为束缚态)。
种子发育后期ABA增加,可能与种子后期成熟与休眠有关。
12.物质的转化随着果实的成熟,内部有机物发生转化:(1)糖含量增加果实在成熟期甜度增加,甜味来自于淀粉等贮藏物质的水解产物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
(2)有机酸减少果实的酸味出于有机酸的积累。
有机酸可来自于碳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氨基酸的脱氨等。
生果中含酸量高,随着果实的成熟,含酸量下降。
(3)挥发性物质的产生成熟果实发出它特有的香气,这是由于果实内部存在着微量的挥发性物质。
(4)涩味消失有些果实未成熟时有涩味,如柿子、香蕉、李子等。
这是由于细胞液中含有单宁等物质。
随果实的成熟,单宁可被过氧化物酶氧化成无涩味的过氧化物,或凝结成不溶性的单宁盐,还有一部分可以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因而涩昧消失。
(5)色泽变化随着果实的成熟,多数果色由绿色渐变为黄、橙、红、紫或褐色。
这常作为果实成熟度的直观标准。
与果实色泽有关的色素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和类黄酮素等。
13.植物衰老时,在生理生化上有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1)光合色素丧失叶绿素逐渐丧失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2)核酸的变化叶片衰老时,RNA总量下降,尤其是rRNA的减少最为明显。
(3)蛋白质的变化蛋白质水解是植物衰老的第一步,离体衰老叶片中蛋白质的降解发生在叶绿素分解之前;(4)呼吸作用衰老时呼吸速率下降,但下降速率较光合慢。
(5)植物激素衰老时促进生长的植物激素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等含量减少,而诱导衰老和成熟的激素如脱落酸、乙烯等含量增加;(6)细胞结构的变化叶片衰老时的结构变化最早表现在叶绿体的解体上,叶绿体的外层被膜消亡,类囊体膜逐渐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