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之洞的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也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
维新变法时期有四位代表者:保皇派的张之洞、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和戊戌变法领袖谭嗣同。
一、张之洞张之洞(1831年-1898年),字子文,湖北武昌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78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武汉任按察使时,主张联俄抗美,支持张之洞变法。
此后任湖广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1898年6月7日病逝于汉口。
这位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闻名世界的“外交家”。
1、张之洞一生共经历了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这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二十年。
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全面被动挨打状态;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他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也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要求进一步加强、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他经历了1905年发生在天津的中日甲午战争及1906年发生在上海长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然而最重要时刻出现在辛亥革命前:他参与组织武汉光复军。
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第一次向西方列强宣战后出国参加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参与起草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参与办理中法战争;同徐世昌等人组建中国近代海军;与袁世凯共同参与袁死后国民党政府改国名运动,以及领导建立大清王朝等等。
2、在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张之洞对列强的态度是一贯强硬的。
1905年10月,八国联军侵华,他奉命率联军北撤。
八国联军是一支由俄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组成的武装集团,有1万多人规模。
八国联军由俄国和日本调集20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京。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主要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以下是几位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评价和内容:1. 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改革者。
他主张以军事力量和西方技术改造中国,积极支持洋务运动。
曾国藩组织了北洋船政局,引进西方军火、船舶和军事技术,并建议修建铁路和制造机器。
然而,他在洋务运动中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且他的改革受到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李鸿章(1823-1901):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者,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支持者。
他支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组织了多所学洋航海学堂,培养了许多西方科学家。
此外,李鸿章还主导了许多对内对外合作的条约,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
然而,他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方面备受批评,被视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卖国贼”。
3. 张之洞(1837-1909): 张之洞是清朝晚期的一位官员和改革者,支持洋务运动。
他担任湖北总督时,积极引进西方技术,推动现代化建设。
他在水利、农业、教育和官员选拔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尝试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员贪污的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受到了地方官员和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相关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理念。
然而,他们的改革受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这些人物的评价多有争议,既有认为他们是为中国近代化奠定基础的先驱者,也有认为他们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或不够成功的。
关于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办新式教育,办实业,练新军,抵外辱。
毛泽东曾评价他“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遗嘱中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
此三不争,可谓对人性了解至深。
俗人所最在乎,乃是利益。
为小利即仅仅计较,何况大利?有奶便是娘、见利忘义者,更不在少数。
文士又不同,能不为五斗米折腰,视金钱如粪土,却对面子非常在意、对名气非常在意。
你不尊重他、不给他面子、不给他名气,他便恼了。
无谓之人即是非之人,善是非者,人在家中好端端地坐着,他也能找上门去,与人争斗一番。
凡有志之士,贤达之人,决不会与庸俗之人计较那蝇头小利,也不会与那些“无足观”的无聊文人们争虚名,更不会去和社会上的市侩无赖们斗嘴怄气。
这不争的内核是不争于此必争于彼。
张之洞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功勋昭着,他在匡正时弊、以工兴国、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卖国投降等大事大举上,不仅慨当以慷,义无反顾,还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义胆刚烈去实现利国利民的宏图。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作者:高金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
直隶南皮人。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
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
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时期,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 ,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麽,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在教育方面,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 ,在其所有的政绩中 ,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张之洞做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张之洞很敏锐的注意到,并不遗余力的为之努力奋斗,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 ,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中国能更快的发展.张之洞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也有自身固有的缺陷;首先他在某些方面言胜于行,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例如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其次他的态度善于迎合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从一而终,态度具有很大的摇摆性;在对待农民起义,他是坚定的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忠实的维护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后,即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于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从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张之洞还是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很鲜明;从后人对他的评价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之洞身上的闪光点。
张之洞读后感张之洞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张之洞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一位人物。
他26岁中探花,早期任职于翰林院、詹事府等机构,做过湖北、四川的学政,主要从事的是研究和教育工作,敢于发表意见,是著名的清流党成员;44岁开始官运亨通,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可谓入阁拜相、位极人臣。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他在地方工作期间,尤其是两广和湖广总督任上,大兴洋务,创办新式学堂、军队、工厂等,引领一代风气之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重点从张之洞外放督抚前夕开始写起。
彼时43岁的他还只是从五品的洗马,自认为才高同侪,却官运不济,内心也是很郁闷的。
他官虽小,但格局却很大,识见不凡,因上书言”伊犁事件”等奏折而引起慈禧太后的注意,一年内连升三级,外放山西做巡抚。
在晋期间,他禁鸦片、清藩库、办学堂,做得有声有色。
三年后升为两广总督,面临中法交战,请出老将冯子材,在后方运筹帷幄,取得近代中外交战的第一次胜利——谅山大捷,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
他在广州招揽洋务人才,开始建工厂、办洋务。
但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只干了五年,真正大办洋务还是在做了十八年的湖广总督任上。
在武昌,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枪炮厂以及纺织局,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输送了不少留洋学生,按照西方军制创建了一支新军。
同时,奏请建设京汉、粤汉、川汉等铁路。
在他的带领下,武昌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武昌俨然成为了全国洋务运动的中心。
张之洞一生汲汲于事功,致力于国家富强,忠诚于满清朝廷,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士大夫修齐治平的人生路线。
如果他生于太平年代,或许可以做一个太平宰相,佐天子、调阴阳、安百姓,成就一段圆满功名。
然而,他生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年代,上是蛮横专制的异族统治者,外有洋人的坚船利炮和革命思想输入,虽然他部分接受了洋务运动的新思想,但毕竟是一个从两千多年封建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旧官僚,他的见识受限于传统,他的作为受限于时代。
唐浩明小说《张之洞》书评-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知君别有拳拳意,不独文章艳少年[1]——评《张之洞》张之洞不仅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而且是学术界的巨擘。
他通过顺畅的科举之路获朝廷重用,在京为清流砥柱,热衷国事,外放亦忠君勤政,体恤民情。
他更于极力维护满清统治之余,积极倡导西方科技文明,提出着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大力开办洋务实业,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继鸿篇巨着《曾国藩》、《杨度》之后,着名作家唐浩明先生推出了他的“名臣三部曲”最后一部、历史人物封笔之作《张之洞》。
对于张之洞这一站在晚清政治经济文化前沿的人物,作者将审美的目光从政治层面上升到历史时代与思想文化层面,并对其作了深刻的哲学审视和文化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形象丰满、充满矛盾的文学人物张之洞。
1 作者其人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文学硕士、编审,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着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另还着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等。
[2]2 是历史,亦是当代史——独到之处选材——瞄准晚清,眼光独到从作者的“名臣三部曲”来看,他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目光锁定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不得不说他具有独到的历史眼光。
某种程度上说,清末民初新旧对峙、大起大落、风起云涌的特色颇近似于当代的中国。
而且两者在历史任务上具有延续性,当代中国所践行的“与世界接轨”之道路正是当年无数仁人志士所探索的那条救国主线的继续。
此外,选取张之洞作为主角亦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
因为正是在这半新不旧之间,在传统与未来的冲撞之下,在历史风云际会的最前沿,从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张之洞身上可以发掘出非常丰富的东西。
构思——泾渭分明,脉络清晰整部小说囊括了张之洞风云变幻、高潮迭起的一生,其时间跨度之长、人物关系之复杂、涵盖内容之丰富令人叹服。
论张之洞的精神品格闭雄壮【摘要】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晚清时期重要人物,这与他具有儒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勇于任事、关心国家命运的精神品格密切相关.这些精神品格使他:积极接受相关的西学,为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勇于任事,敢作敢为,所到之处皆努力开创新局面,以图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经济;主张坚决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民族利益.从而使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1【总页数】4页(P98-101)【关键词】张之洞;精神品格;儒者;能吏;爱国者【作者】闭雄壮【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政法系,广西,宜州,54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4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张之洞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
然而,对于张之洞的许多活动的评价,学界并没有取得多少共识,反而是众说纷纭。
这固然与张之洞所处的矛盾尖锐、激烈变化的中国近代环境有关。
但是,笔者以为,张之洞是一个有一定精神品格之人,他的许多活动都是以他的精神品格为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通过了解他的精神品格,可以更恰当地对他的各种活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张之洞的精神品格缺乏应有的研究。
张之洞自幼苦读儒家经典,因此将儒学奉为圭臬。
即如他 24岁时在一首诗中写道:“仁厚守家法,忠良报国恩。
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
”[1]6后来他又自道:“弟儒家者流。
”[2]10279而身为张之洞幕僚二十余年的辜鸿铭则评价张是“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的“儒臣”[3]7。
可以说,“儒者”是张之洞的一个身份品格。
从张之洞的宦官生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儒学的坚定执着。
在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时,他“所录专看根柢、性情、才识,不拘于文字格式,其不合场规文律而取录者极多,惟义理悖谬者,虽一两语,必黜”[2]106137。
在湖北学政任上又表明其施政宗旨:“学政一官不仅在衡一日之短长,而在培养平日之根柢;不仅以提倡文章为事、而当以砥砺名节为先”,并“愿诸生步趋贤圣,不仅登科”[1](卷一)。
一、生平张之洞,直隶南皮(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宣统元年,一生经历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贯穿于整个晚清朝。
张之洞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又显得与其他朝廷大臣与众不同,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中都少不了张之洞的名字。
张之洞出身宦官之家,自幼聪颖,早得科名,26岁就获授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的仕途之路是从主理教育开始的。
他把学政定位为“为国家培养人次”,并始终致力于此。
美国学者威廉埃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写到:“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早期洋务派相比,张之洞的教育活动虽然后起,但是他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他认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治术以培植人材为本”“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敌不能灭其种”基于此,张之洞时时为兴学育才奔走呼号。
张之洞当然不可能指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恰恰相反,他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致力于兴学活动,正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但是,他毕竟懂得,兴学育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
这种对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包含合理内核的。
二、教育活动大致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运动为界标,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即中法战争以前的时期。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和山西令德书院,“皆课通经学古之学”。
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全是封建主义旧学。
但是针对当时空疏的学风和文风,张之洞提倡实学,注意破格选拔人才,并对传统教育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整顿。
2024年人教版PEP选修4历史下册月考试卷61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
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这表明。
①中国成功收回了尼布楚地区。
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地区为中国领土。
③中俄两国依照自然的界线划分各自疆域。
④条约在法律上确定中俄全部边界A. ①②B. ①④C. ③④D. ②③2、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前分析篇》中说“一个三段论推理的结论是从两个前提得到的,不多于两个前提。
因为三个名词构成两个前提。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A. 促使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B. 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C. 提出归纳演绎法创立逻辑学D. 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尊重。
下列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是A. 具有不屈不扰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恋权位B. 被称为“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C. 主持编篡的《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规范D. 为美国的独立和民主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4、1844年8月;马克思以非常兴奋的心情接待了从曼切斯特来的恩格斯,从此开始了他们毕生的友谊与合作。
下列项中属于他们友谊和合作的有。
①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②积极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如1848年欧洲革命。
③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两人伟大友谊的最好见证。
④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民间俗语,因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引用被称为“猫论”。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1997年1月J ourna l of Hebe i Tea che rs Co llege(Soc ia l Sc ience Ed iti on) No.1,1997 J a n.1997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陈旭霞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做过文学侍臣、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三朝元老,参与折冲清末封建王朝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学术界历来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褒者认为,张之洞是学者,是“新学”的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
如金润痒的《张文襄公事略》、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现状》。
贬者则集中反映在50、60年代的一些文章中,认为应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进行剖析、批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之洞研究表现出三个特点:1.张之洞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有关张之洞研究的论文已有近二百篇(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历期索引和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索引》历年索引的综合统计)。
2.多数学者转换思路,基本上改变了全盘否定的观点,在处理史料和考察问题等方面,朝着还历史发展曲折复杂的原貌的方向迈出了新步伐,对张之洞进行了新的评议和认识。
3.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许多新论。
特别是在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将张之洞的思想言行与同时代人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
虽然讨论中意见还不一致,但问题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引发了人们对许多新问题的兴趣。
如人们开始注意讨论张之洞思想的多元性,张之洞与辛亥革命、近代化的关系等。
从而把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了整个近代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把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过去研究相对薄弱的课题,如张之洞的实绩、学术思想、新闻思想等也都有了专文论述。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时期,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
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麽,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
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做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张之洞很敏锐的注意到,并不遗余力的为之努力奋斗,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中国能更快的发展.
张之洞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也有自身固有的缺陷。
首先他在某些方面言胜于行,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例如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
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
其次他的态度善于迎合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从一而终,态度具有很大的摇摆性。
在对待农民起义,他是坚定的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忠实的维护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后,即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于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
从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张之洞还是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很鲜明。
从后人对他的评价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之洞身上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