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实验—骨骼系统

鱼类学实验—骨骼系统

鱼类学实验—骨骼系统
鱼类学实验—骨骼系统

实验三骨骼系统

一、实验目的:

通过鱼类内骨骼的观察,熟悉和掌握骨骼的一般结构和演化关系。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鲨和鲤的骨骼标本、解剖盘、解剖针。

三、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观察软骨鱼类的头骨构造

一、脑颅:由整块软骨构成,故称原颅,外观颇似小提琴。

1、背面观:

①吻软骨,突出于脑颅前方的三条棒状软骨,前中央有一小孔,腹面中央的一条为中

央棒,两侧为侧棒,前端彼此愈合,为支持吻部的骨骼。

②鼻囊,位脑颅前部两侧一对薄壁的椭圆囊,内包嗅觉器官,其腹面为鼻孔,在鼻孔

的前后方各有突出的软骨瓣,即鼻瓣软骨。

③前囟,吻软骨后方中央一个椭圆形孔,上覆有纤维薄膜。

④眼窝,鼻囊后方两侧,容纳眼球的凹窝,其后上方的突起称眶后突,侧壁内有大小

不等的脑神经和血管通孔。

⑤耳囊,眼窝后方两侧的隆起,透过透明软骨可见埋藏半规管的痕迹,是为耳囊,其

腹面的软骨是构成口腔顶壁的基板。

⑥内淋巴窝,位耳囊之间的中央部,内有2对开孔。外侧1对较小的为内淋巴管孔,

内侧1对较大的为前庭窗或称外淋巴管孔,这些管道均与内耳相通。

⑦枕髁及枕骨大孔,位脑颅最后端的1个大孔,称枕骨大孔。是延脑与脊髓相通的部位,

也是脑颅与脊柱相连部分,孔两侧的突起称枕髁,为脑颅与第一脊椎骨相关节的部位,其两侧具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通孔。

腹面观:

①鼻囊与鼻孔,前端两侧膨大的软骨囊为鼻囊,内藏嗅觉器官的嗅囊,腹面的孔即鼻

孔。

②腭突关节面,鼻囊后侧的一对凹窝,与上颌的腭突相关节。

③舌颌骨关节面,在眶后突的侧面,有一对凹窝,与舌颌软骨相关节,其内侧各有两对

开孔,外后方一对为外颈动脉孔,前内方一对为内颈动脉孔。

二、咽颅:包括7对软骨,第十对支持上下颌为颌弓,第二对为舌弓,第三对至第七

对为鳃弓。

1、颌弓:囤上颌骨,亦称腭方软骨,为一对大而扁平的软骨,中部较窄,两端较宽,其前背方有一突起,称腭突此突起借韧带与脑颅鼻囊后方两侧凹窝相关节。腭方软骨的后端与下颌米克尔氏软骨相关节。②下颌骨,亦称米克尔氏软骨,为一对扁平软骨,其后背侧有凹关节面与上颌的腭方软骨相关节,后端外背方借结缔组织与第二对舌弓的舌颌软骨相关节。

2、舌弓:由五块软骨构成:

①舌颌软骨,位于舌弓背面的一对软骨,背面与颅骨耳囊的外侧缘相接,腹面与米

克尔氏软骨相接,这种与脑颅的连接方式称舌接型,其后缘附有许多细长的鳃条软骨,支持鳃间隔。

②角舌软骨,位于舌颌软骨腹面的一对软骨,呈弧形棒状,其外侧亦附有细长鳃条

软骨。

③基舌软骨,位于腹面前中央,左右角舌软骨之间的一块三角形软骨,为支持舌的

软骨。

3、鳃弓:共5对,前方3对均由左右成对的八块软骨所组成,后2对稍有变异,从背至腹为:

①咽鳃软骨,共4对,位咽的顶部,鳃弓的背部,紧贴在脊柱下方,呈扁平狭长三

角形,背端游离,腹端与上鳃软骨相关节,第4、第5对鳃弓的咽鳃软骨愈合成一块较小的三角形软骨。

②上鳃软骨,位于鳃弓背面,咽鳃软骨与角鳃软骨之间,其背面有纵沟,血管经此

而入鳃,第1—4对上鳃软骨启缘附有支持鳃间隔的鳃条软骨。

③角鳃软骨,位于鳃弓腹面,前端与下鳃软骨相接,后端与上鳃软骨相接,第1—4

对角鳃软骨上也附有鳃条软骨。

④下鳃软骨,位于腹面短而细的软骨棒,前端与角鳃软骨相关节,第1、第2对较长,

第3对甚短,第4,第5对缺如。

⑤基鳃软骨,位于鳃弓腹面正中的扁平软骨,后端尖突,第4、第5对角鳃软骨直接

与基鳃软骨相关节。

⑥外鳃软骨,第2—5对鳃弓的背和腹外侧,各有4对细长而弯曲的软骨棒,位于鳃间隔

外缘,支持鳃间隔。

第二部分:观察硬骨鱼类的主轴骨骼

一、头骨,由脑颅和咽颅所组成。

(一)脑颅:

可分成筛区,眼区、耳区及枕区四个区。

1、筛区:包围在鼻囊周围的骨骼。包括有:

①前筛骨,1块,位于脑颅前方背面中央的棒形小骨。

②中筛骨,1块,位脑颅背方前端中央,呈三角形,外侧与侧筛骨相接。

③侧筛骨1对,位于中筛骨后方两侧的一对骨骼。

④鼻骨,1对,长椭圆形的一对薄片骨,位中筛骨基部两侧,内侧与中筛骨相接。

⑤犁骨,1块,位脑颅腹面前端中央,紧贴于中筛骨腹面。

2、眼区:包围在眼球周围的骨骼。包括有:

①眶蝶骨,1块,位脑颅腹面中央,左右两眼眶之间的一块鞍状骨。

②翼蝶骨,1对,位脑颅腹面,眶蝶骨后方两侧。

③副蝶骨,1块,位脑颅腹面中央,最长的一块骨骼,前端分叉,有细锯齿缘,嵌在

犁骨与侧筛骨之间,后端紧贴在基枕骨腹面,整个骨骼呈“十”字形。

④额骨,1对,位脑颅背面,中筛骨后方的一对长方形骨片,后缘与顶骨相接。

⑤围眶骨,位于眼球四周的一组骨骼,每侧具6块。

3、耳区:包围在内耳周围的骨骼。包括有:

①蝶耳骨,1对,位于额骨后外侧,其腹侧缘有一纵行凹面与舌颅骨相关节,后背侧

覆有翼耳骨,腹面突起与前耳骨相接,前腹内缘与翼蝶骨相接。

②翼耳骨,1对,位于顶骨外侧的一对骨骼,后侧有一关节面与后颞骨相关节,后背

缘与鳞片骨相关节,前缘与额骨,蝶耳骨相关节,腹缘与前耳骨相关节。

③前耳骨,1对,位脑颅腹面,前缘与翼蝶骨相接,外侧与蝶耳骨,翼耳骨相接,后

内侧与外枕骨,基枕骨相接,内侧缘分成背腹两翼状纵行突起,背突起与对侧的前耳骨背突起相接,腹面的突起与副蝶骨的后背面相接,构成颅腔底壁,共同组成动眼肌室的骨腔,以容纳眼球的四对直肌,骨腔后端终止于基枕骨前端。

④上耳骨,1对,位顶骨后方的一对笠状小骨,外侧与鳞片骨及翼耳骨相接,前缘与

顶骨相接,内侧与上枕骨相接,后缘与外枕骨的背缘相接,构成耳腔的后顶壁。

⑤顶骨,1对,位脑颅背面,颧骨后方的一对骨骼。

⑥鳞片骨,1对,位于脑颅背后方两侧的一对三角形骨片,紧贴在翼耳骨后缘与上耳

骨外侧,后方接在后颓骨上。

⑦(后)颞骨,1对,紧贴在鳞片骨,上耳骨与翼耳骨后缘间,后端覆盖着肩带上匙骨的

前部。

4、枕区:包围在脑颅最后端枕骨大孔周围的骨骼。包括有:

①上枕骨,1块,位脑颅背后端中央,背面中央有较高的上枕脊突起,中部两侧具翼

状侧突,前缘与顶骨后缘相接,两侧仅与上耳骨相接。

②侧枕骨,1对,位上枕骨两侧,左右外枕骨在后方正中相接,腹面形成一大孔,即

枕孔,为脑和脊髓的通孔,腹后端有椭圆形的枕髁,与第1脊椎骨的前关节突相接。

③基枕骨,1块,位脑颅腹面后端正中,前端腹面部分为副蝶骨所覆盖,前接前耳骨,

腹面具骨质底盘,其腹面紧贴一块角质垫,称咽磨,与咽齿形成相对的咀嚼面。

(二)咽颅

包括颌弓、舌弓和鳃弓。

1、颌弓:组成口缘和支撑咽腔前部的骨骼,分为上颌与下颌两部分。

(1)上颌:

①前颌骨,1对本骨为一对“厂”形膜骨,后缘与上颌骨的腹端突起相关节,仅有前颌

骨构成上颌前缘,背中央后方突起以韧带与前筛骨相接。

②上颌骨,位前倾骨后方的一对膜骨,背端前方与前颌骨关节,后方与腭骨相关节,

腹端以结缔组织与下颌的齿骨后端相接

③腭骨,位犁骨前方两侧的一对长形骨骼,内侧面与犁骨前端两侧相关节,后端与

中翼骨相关节。

④翼骨(亦称前翼骨),较小,一对,呈扁平菱形,紧贴方骨前缘,前接腭骨,其后背缘

与中翼骨相接。

⑤中翼骨,位眼眶内侧,呈梯形,薄片状骨骼,前缘具凹形关节面与腭骨的突起相关

节,背缘与副蝶骨腹外侧以结缔组织相连,腹缘与翼骨,方骨关节,后端与后翼骨相接。

⑥后翼骨,位于中翼骨后方的一对薄片状骨骼,背后缘与舌颅骨相接,腹缘与续骨、

方骨相接。

⑦方骨,位中翼骨腹缘,背上方以软骨与中翼骨、后翼骨相接,前缘与翼骨相接,腹后

方突起与续骨相嵌合,前腹端有一鞍状关节突,上颌诸骨借此与下颌的关节骨后端凹面相关节。

(2)下颌

①齿骨,为下颌最前端一对骨骼,后部分叉,后背突起以结缔组织与上颅骨相连,背

腹叉之间,嵌有关节骨及细棒形米克尔氏软骨。

②隅骨,紧贴在关节骨后腹面的颗粒状小骨。

④关节骨,嵌于齿骨后部两叉形突起之间,背后方的关节面与方骨突起相关节,后腹端与

隅骨愈合。

2、舌弓:

①基舌骨,位舌弓最前端腹面中央突出的一块长扁平的骨骼,前端圆钝,后端较细,与后中央基鳃骨和两侧的下舌骨相接,本骨突出口腔底壁,外覆粘膜,构成鱼类的舌。

②下舌骨,为2对小骨,位舌弓腹面中央,外侧与角舌骨相关节,背中央后方与基舌骨关节,腹面中央与尾舌骨相接。

③角舌骨,位上舌骨前方的一对扁平长方形骨片,前端与下舌骨相关节,腹外侧也附有鳃条骨。

④上舌骨,位茎舌骨腹面的一对扁平三角形骨,前方与角舌骨相关节,腹外侧附有鳃条骨。

⑤茎舌骨(或称间舌骨),位前鳃盖骨内侧面的一对圆柱状骨,背端与续骨和舌颅骨的腹端相关节。舌弓借此与上颌各骨相关节。

⑥尾舌骨,位于腹面前方中央一块似箭形的骨,背中央有隆起颇高的纵脊,腹中央亦稍凹入,前端与左右下舌骨相关节。

⑦续骨,一对细棒状骨骼,紧嵌在方骨后方突起的背缘,其背方与后翼骨相接,借此骨缝合着后翼骨和方骨,故又称缝合骨,后端内侧与茎舌骨和舌颌骨相接。

⑧舌颌骨,位于头骨侧面,眼眶后方的一对骨骼,背缘有一近圆形关节突与蝶耳骨,前耳骨、翼耳骨所共同构成的凹窝相关节,背缘后方的关节突与主鳃盖骨前背缘凹窝相关节,其后缘紧贴前鳃盖骨,此骨腹端与后翼骨、续骨、茎舌骨相接,舌颌骨起着维系脑颅与咽颅的重要作用。

3、鳃弓:(全部为软骨化骨)

前4对的结构相同,包括基鳃骨、下鳃骨、角鳃骨、上鳃骨、咽鳃骨,所组成。第5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化成下咽骨,鲤的下咽骨扩大,上具咽齿,齿式为1.1.3/ 3.l.l,下咽骨前端借韧带连于第4基鳃骨后端。

4、鳃盖骨系

①主鳃盖骨,位于头部后方侧面近长方形膜骨,前背缘有圆形的凹窝与舌颌骨突起相关节,在腹缘覆盖着下鳃盖骨,前缘接前鳃盖骨,前下缘接间鳃盖骨。

②前鳃盖骨,位主鳃盖骨前缘,呈“』”形,弯曲部外侧面有一弧形突起,后腹缘光滑,前缘与舌颅骨、续骨、茎舌骨,方骨相接,腹缘覆盖在间鳃盖骨外侧面。

③间鳃盖骨,大部被前鳃盖骨所覆盖,后缘覆盖着主鳃盖骨前下缘和下鳃盖骨前缘。

④下鳃盖骨,位于主鳃盖骨腹缘,前端嵌在间鳃盖骨和主鳃盖骨之间,后端狭长而尖突。

⑤鳃条骨,3对,都为长条形骨片,附着于角舌骨、上舌骨的外侧缘。

二、脊柱和肋骨:

1、脊柱:约有36个脊椎骨连接而成,其中躯椎16枚,余为尾椎。

⑴躯椎具髓弓、髓棘、椎体、椎体横突与肋骨相关节,椎体背面前后方有两对细短突起,即前关节突,与前一椎骨的后关节突相接,后关节突与后一椎骨的前关节突相接。

⑵尾椎包括髓弓、髓棘、椎体、脉弓与脉棘。

⑶韦伯氏器

第1—3脊椎骨两侧有4对小骨,借韧带相连,是为韦伯氏器。

①带状骨,最小,呈椭圆形漏斗状,由第一椎骨的髓棘演变而来,位第1椎骨的椎体和髓弓之间,大部分被舶状骨所覆盖。

②舶状骨,呈扁圆形,腹缘有向前后方突出的细支,由第一髓弓演变而来,外侧后方有粗韧带与第3、4对小骨相连。

③间插骨,位于第2椎骨髓弓的腹缘,由第2髓弓演变而来。为“丫”形小骨,后方叉状部分以结缔组织贴在第2、3椎骨的椎体侧面。

④三脚骨,为小骨中最大者,呈三角形,位于第2、3椎骨的椎体横突之间,由第3椎骨的椎体横突演变而来。前端以韧带与前两骨相连,后方尖端埋在鳔前室鳔壁的结缔组织内。

鳔中气体压力的变动都通过这一组骨片传导到内耳。鲤形目鱼类较灵敏,这与它们在内耳和鳔之间有效地传递感觉有关,故亦称此目为骨鳔目。

2、肋骨:鲤仅具腹肋,肋骨一端与躯椎的椎体横突相关节。

三、鲤的附肢骨骼

包括带骨及支鳍骨

1、带骨:包括支持胸鳍的肩带和支持腹鳍的腰带。

(1)肩带:每侧的肩带由6块骨骼组成,由背至腹为:

①上匙骨:呈棒状,前后端稍尖,位于后颞骨后方,后端覆盖着匙骨。

②匙骨:为肩带中最大的一块,背上方呈尖形突起,其外侧面部分为上匙骨所遮盖,后缘内侧附有后匙骨,腹缘与乌喙骨相接,内侧面中央后方紧贴有肩胛骨。

③后匙骨:呈“S”形,背方以结缔组织附于匙骨后内侧面。

④肩胛骨:位匙骨后内侧,呈不规则形状,前缘与中乌喙骨关节,腹缘与乌喙骨相接。

⑤乌喙骨:呈菜刀形,位匙骨腹缘,其后背缘与肩胛骨、中乌喙骨相关节,前背缘与匙骨关节,背缘中部与匙骨间形成一椭圆形大孔。

⑥中乌喙骨:位于肩带内侧面的弧形小骨,背外侧与肩胛骨关节,腹缘与乌喙骨相关节。

(2)腰带:仅有一块无名骨(软骨化骨)构成,位于腹鳍前方,前部较宽,前端叉形,后部为细棒状,位于两腹鳍中间。

2、支鳍骨:

⑴偶鳍的支鳍骨:每一肩带基部具4块排列成一列的支鳍骨,位于肩胛骨与乌喙骨后缘,另端与鳍条相接,腹鳍仅具一块支鳍骨,位于无名骨后缘。

⑵奇鳍支鳍骨:背、臀鳍的支鳍骨在每一根鳍条下方有二节支鳍骨,鳍间骨颗粒状较小,嵌在左右鳍条基部之伺,鳍条基骨较大,每侧有突出纵嵴。

尾鳍支鳍骨由下列各骨组成,

尾杆骨一块,呈棒状,

尾上骨一块,位于尾杆骨上方,

尾下骨五块,位于尾杆骨上方。

鱼类学实验—消化和呼吸系统

实验四消化和呼吸系统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并了解食性和形态构造特征相适应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鲫鱼、解剖盘、解剖刀、解剖剪,尖头镊子,圆头镊子,解剖针等。 三、实验内容: 1消化系统的观察 (1)消化管,鲤科鱼类仅具咽齿,无胃。 ①口咽腔:鲤没有颌齿,腭齿及犁齿,而具发达的(下)咽齿个。咽齿着生在口咽腔后方第5对鳃弓,角鳃骨扩大形成的咽骨上,咽齿与基枕骨突起下面的角质垫(咽磨)组成咀嚼面。鲤咽齿每侧3行,呈臼齿状,大多具沟槽。齿式1.1.3/3.1.1。口咽腔底部中央有突出的舌,其后方是着生于鳃弓前面两侧的鳃耙,鳃耙具滤食作用,观察分析其形状,数目、排列状态和食性的相互关系。 ②食道和肠:鲤食道甚短,接续口咽腔,管壁肌肉层为横纹肌,内壁具纵褶,背后方有鳔管开口,并以此作为与肠的分界点,肠较长,为体长的2—3倍,盘旋多折,前部较粗,后部渐细。肠内壁有网纹状的粘膜皱褶,后部皱褶渐少,末端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2)消化腺: ①肝胰脏:因胰脏组织弥散分散在肝组织中,故名,为黄褐色不规则形,体积较大,散布在肠管周围的系膜上。 ②胆囊:为椭圆形深绿色囊,位于腹腔前右侧,并被肝胰脏所包盖。胆囊前部有一粗短的胆管,开口于肠始处的右侧腹面。 此外肠系膜上还有一深红色长条形腺体,为脾脏,属淋巴组织而非消化腺。 2.呼吸系统:用解剖剪从鱼左侧口角插入,沿头腹缘向后剪至鳃孔开口的腹端,再从鳃孔背缘向前剪至口缘,去掉鳃盖,即可见容纳鳃的鳃腔,剪下最外一片鳃片观察。

(1)鳃盖和鳃盖膜 鳃盖位于头后部两侧,由前鳃盖骨、(主)鳃盖骨、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组成,鳃盖膜是从鳃盖内侧一直扩展到鳃盖后缘外的薄膜,内有鳃条骨支持,此膜配合鳃盖开启或关闭鳃孔。 (2)鳃 第1—4对鳃弓的两侧面均附有2片鳃片,故有4对全鳃。两鳃片彼此分开,仅基部有退化的鳃间隔相连,并借此将两鳃片基部连系于鳃弓上。 鳃片由许多并列的鳃丝组成,在解剖镜下观察,可见每一鳃丝两侧有许多横行薄片状的鳃小片,其上密布微血管,壁很薄,只有两层细胞组成,适于气体交换。每个鳃片即一个半鳃,把一个全鳃放到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半鳃。 (3)伪鳃:位于鳃盖内侧前上方,为上皮组织的薄膜所遮盖,小心除去薄膜,可见平扁近椭圆形具鳃丝的伪鳃。 (4)鳃裂道和内,外鳃裂,两鳃弓之间的空隙为鳃裂道,通口咽腔的开孔为内鳃裂,外端出口处为外鳃裂。 (5)鳔:位于肾脏腹面腹腔背部。鳔分前后2室,前室两端钝圆,后室后端较尖,前端钝圆,前端腹面通出一条细长的鳔管,开口于食道背方。两鳔室之间细狭,内有小孔相通。鳔内有血管分布。鳔具调节比重的功能。 四、作业 1.描述鲤的齿类型、舌的形状及鳃耙的结构;食道的形状;胃的有无;肠长与体长的比例,幽门盲囊的有无 2.肝胰脏和胆囊的颜色和形态及位置。 3.绘出鳃的结构,标明鳃片、鳃丝等构造。

鱼类学实验—鲈形目分类

实验十一鲈形目分类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能了解和掌握鲈形目各科,重要属的分类特征,熟悉检索表的应用,掌握鉴别分类方法。 二、实验标本 花鲈、鳜、髭鲷、梅童鱼、黄姑鱼、真鲷、黑鲷、蓝圆鯵、沟鯵、罗非鱼、绵鳚、鮣、黄黝、鰕虎鱼、弹涂鱼、鳗鰕虎鱼、带鱼、鮐、蓝点马鲛、银鲳、斗鱼、乌鳢、月鳢 三、检索表 1(40)第一鳃弓没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官器 2(39)食道无侧囊 3(34)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上 4(27)左右腹鳍不显著接近,也不愈合成吸盘 5(26)第一背鳍不特化为吸盘 6(25)腹鳍胸位,由1枚鳍棘和5枚鳍条组成 7(24)侧线连续 8(21)臀鳍前方无游离棘 9(18)两颌侧方无臼齿 10(15)臀鳍棘3 11(14)背鳍前无一向前鳍棘 12(13)栉鳞,尾鳍凹形……………………………………………………………花鲈

13(12)园鳞,尾鳍圆形………………………………………………………………鳜14(11)背鳍前方具一向前鳍棘……………………………………………………髭鲷15(10)臀鳍棘2 16(17)头背中央枕骨棱明显……………………………………………………梅童鱼17(16)头背中央枕骨棱不明显…………………………………………………黄姑鱼18(9)两颌侧方具臼齿 19(20)体红色,上下颌两侧臼齿2行……………………………………………真鲷20(19)体黑色,上下颌两侧臼齿3行……………………………………………黑鲷21(8)臀鳍前方具游离棘2枚 22(23)背鳍,A后方各有1个小鳍……………………………………………蓝圆鯵23(22)背鳍,臀鳍后方各无1个小鳍……………………………………………沟鯵24(7)侧线中断……………………………………………………………………罗非鱼25(6)腹鳍喉位鳍条数小于5………………………………………………………绵鳚26(5)第一背鳍特化为吸盘……………………………………………………………鮣27(4)左右腹鳍接近或愈合成吸盘 28(29)左右腹鳍不愈合为吸盘……………………………………………………黄黝29(28)左右腹鳍愈合为吸盘 30(33)两背鳍与尾鳍,臀鳍不相连 31(32)眼不突出于背缘…………………………………………………………鰕虎鱼32(31)眼突出于背缘……………………………………………………………弹涂鱼33(30)两背鳍与尾鳍,臀鳍相连……………………………………………鳗鰕虎鱼34(3)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

鱼类学实验报告五

实验五不同家鱼部分生物学形状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掌握鱼类鳞片上的年轮标志,认识性腺成熟分期的特征,了解食性的研究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一)工具解剖盘,解剖刀,解剖剪,尖头摄,药用天平,秤,直尺,分规,解剖镜,显微镜,载玻片,透明胶纸,目微尺,培养皿,吸管,4%福尔马林溶液。 (二)材料2龄以上,已达性成熟的新鲜鱼;已做好的鲢(或鳙)鳞片片子;年轮示范——鲢鳍条切片,镢(或鲈)鳃盖骨,鲇脊椎骨,沙塘鳢胸鳍辐鳍骨,大黄鱼(或小黄鱼)的耳。 三、内容和方法 (一)测定鲤的体长、体重。然后在鲤的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左右体侧取6—10枚鳞片(不取再生鳞和侧线鳞)浸入淡氨水或温水中数分钟,用牙刷或软布轻轻擦去表皮及粘液,再放到清水冲洗,拭干后夹在两载玻片之间,用透明胶纸固定后即可用作观察年轮。用剪刀在鲤肛门前方剪一小口后沿腹中线向前开腹壁肌肉,注意不要损坏内脏,剪至鳃盖下方为止,然后剪去左侧腹壁肌肉,观察性腺成熟度和肠的充塞度。 (二)性腺成熟度鉴别 1. 根据性腺大小、·颜色、血管分布状况、卵细胞牲状等标准,目测性腺成熟度的分期等级。 I期:性腺呈透明细线状,紧败矛鳔下诱侧的体腔膜上,肉踉无法区别雌雄。 Ⅱ期:卵巢为扁带状,淡红色,表面有分枝状的细长血管,卵相互紧依,肉跟看不清卵粒,用放放大镜可见卵粒,精巢呈线状或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 Ⅲ期:卵巢椭圆形,黄橙色,前部宽大,表表有血管分布,肉跟可见卵粒;邻粒开始沉积卵黄,精巢圆杆状,粉红色,压挤精巢或剪开精巢无精液流出。 Ⅳ期:卵巢增大,橘黄色,占据大部腹腔,卵巢膜具弹性,血管发达,卵粒大而饱满,充满卵黄。到Ⅳ期末,肉眼可见卵核。精巢呈乳白色,早期阶段无精液流出;晚期能挤出少量白色精液。 V期:卵粒流动;提起鱼钵;卵屈生殖孔滞出。提起雄鱼或轻压腹部,糟液从生殖孔涌出。 Ⅵ期:当年生殖过的性腺,卵巢体积大大缩小,松软,表面充血,外观呈紫红色,残留少量卵精巢体积显著缩小,呈淡红色。 2.取下性腺称重,计算成熟系数。 成熟系数=(性腺重/去内脏体重)×100 在卵巢前后部位各取主0—20粒卵,放在培养皿里,即置于有目微尺的解剖镜下测量称取1克IV期卵巢,前后部平均取,放入4%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全部计数,将所得乘以性腺总重,就得到绝对怀卵量。

鱼类学(形态学)复习题

鱼类形态学(ZLN) 一、名词: 鱼的定义:指一群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用鳍协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类体被鳞片,鳔大都存在。 侧线鳞(鳞式):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咽齿(齿式):着生在鳃弓上的,称为咽齿。P 76 鳍式:鱼类的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特别是背鳍和臀鳍,是鱼类分类学上的主要依据之一,常要记载其数目,即鳍式。P 21 膜骨:在膜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直接骨化而成,中间越过软骨阶段,所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软骨化骨:由软骨直接骨化而来,这位骨骼称为软骨化骨。 软条:鳞质鳍条可分成末端分支而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的分支鳍条,及末端不分支而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的不分支鳍条。这两种鳍条统称为软条。 真骨鱼类:硬骨鱼纲、辐鳍亚纲中除了软骨硬鳞下纲和全骨鱼下纲以外的的其他鱼类,它包括绝大多数现生鱼类。 性逆转:在同一个体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性别,通常首先出现雌性,即第一次性成熟时为全雌,以后全为雄性,如石斑鱼、黄鳝先雌后雄 韦伯氏器: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婚姻色:是一种副性征,鱼类在繁殖季节出现的色彩称为婚姻色,一般雄性个体较明显,如鳑鲏、马口鱼等。

珠星: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变形物。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内耳:软骨鱼类脑颅后方两侧隆起为耳囊,内藏听觉平衡器官,内耳。 突触:轴突在本身末端分成细枝,与另一神经原的树突相接触处,称为突触。 头肾:在真骨鱼类成体中,一般残存于围心腹腔隔膜的前背方,称为头肾: 陷器:丘状感觉器又称为陷器。一种皮肤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 幽门盲囊:许多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的许多盲囊状突起,称幽门盲囊。 反射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原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罗伦氏壶腹:软骨鱼类所具有,即罗伦瓮 二、概念比较: 栉鳞与圆鳞P 33 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 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结构。 躯椎与尾椎P51 躯椎: 椎体、髓弓、髓棘(棘突)、椎体横突和肋骨相关节 尾椎:由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所组成 红肌与白肌P67 红肌:位于躯干表面,水平肌隔上下方附近的肌肉,它的颜色暗红色,脂肪含量高,称作红肌。 白肌:构成大侧肌的最主要/体积最大的肌肉。由宽纤维组成,不含脂肪和肌红朊,所以颜色淡白。

鱼类学实验—鲇形目、鳉形目、颌针鱼目、鳕形目、刺鱼目、鲻形目、合鳃目分类

实验十鲇形目、鳉形目、颌针鱼目、鳕形目、刺鱼目、鲻形目、合鳃目分类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能了解和掌握鲇形目、鳉形目、颌针鱼目、鳕形目、刺鱼目、鲻形目、合鳃目各科,重要属的分类特征,熟悉检索表的应用,掌握鉴别分类方法。 二、实验标本 胡子鲇、鲇鳗、鲇、海鲇、黄颡、青鳉、鱵鱼、飞鱼、鳕、中华多刺鱼、烟管鱼、玻甲鱼、海龙、海马、油与、鮻、黄鳝 三、检索表 1(10)有须2-4对 2(7)无脂鳍 3(6)背鳍一个 4(5)须四对………………………………………………………………………胡子鲇 5(4)须两对……………………………………………………………………………鲇 6(3)背鳍两个………………………………………………………………………鳗鲇 7(2)有脂鳍 8(9)须三对…………………………………………………………………………海鲇 9(8)须四对…………………………………………………………………………黄颡 10(1)无须或仅有1 颏须 11(32)体不呈鳗形,左右两鳃孔不愈合成v形 12(19)背鳍无棘,吻不呈管状

13(18)背鳍一个,腹鳍腹位 14(15)体无侧线,每侧鼻孔两个…………………………………………………青鳉15(14)体有侧线,每侧鼻孔一个 16(17)下颌延长,胸鳍正常………………………………………………………鱵鱼17(16)下颌不延长,胸鳍特别长大………………………………………………飞鱼18(13)背鳍三个,腹鳍胸位…………………………………………………………鳕19(12)背鳍有棘,若无,则吻呈管状 20(21)背鳍有游离鳍棘……………………………………………………中华多刺鱼21(20)背鳍无游离鳍棘 22(29)吻呈管状 23(26)有腹鳍,鳃孔宽大 24(25)有侧线,身体不包被于透明骨质甲中…………………………………烟管鱼25(24)无侧线,身体完全包被于透明骨质甲中………………………………玻甲鱼26(23)无腹鳍,鳃孔小 27(28)有尾鳍,尾不弯曲,身体与头在同一水平线上…………………………海龙28(27)无尾鳍,尾弯曲,身体与头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海马29(22)吻不呈管状 30(31)体具侧线……………………………………………………………………油与31(30)体无侧线………………………………………………………………………鮻32(11)体呈鳗形,左右两鳃孔愈合成v形………………………………………黄鳝

鱼类学实验—鱼类外部形态

实验一:鱼类外部形态 一、实验目的: 熟悉鱼类的体形和身体外部器官的位置和形态,掌握外形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鲤、解剖盘、直尺、圆规、镊子 三、实验内容: 1 测量鲤鱼(或鲫鱼)的头尾轴,背腹轴和左右轴的长度并说明其体形 2观察性状:头部,躯干部,尾部,吻部,颊部,眼后头部,下颌联合,颐部,峡部,喉部,眼间隔 3可测量性状: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 四、作业 画出鲤鱼的外观图,记下测量所得的鲤鱼的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等,并在图形上表示出来。 附鱼类各部分名称 1.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前缘。 2.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 3.眼间隔:两眼间最短距离。 4.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 5.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 6.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 7.颏部(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 8.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部位。

9.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 10.头部:吻端到鳃盖骨的后缘之间的部分。 11.躯干部: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12.尾部: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常用的测量部位: 1.全长: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标准长):吻端到尾鳍基部或最后一椎骨后缘的长度。3.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 4.头长:吻端到鳃盖骨或最后一鳃孔后缘的长度。 5.吻长:眼前缘到吻端的直线长度。 6.眼径:沿体纵轴方向眼的直径。 7.眼间距: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8.眼后头长:头在眼以后的长度。 9.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的高度。 10.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缘到尾鳍基部或最后一椎骨后缘的长度。

运动系统骨骼肌总结资料

赤峰卫生学校16级中医班 张宏帅

骨骼肌占体重40%,有600多块,每块肌都可看作一个器官。 一、按形态分类: 1、长肌——多分布于四肢,收缩时肌腹明显缩短,运动幅度较大。 2、短肌——多分布于躯干深层,小而短,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 3、扁肌——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胸腹壁,除运动功能外还兼有保护内脏的作用。 4、轮匝肌——多呈环形,多分布在身体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按部位分:头肌、躯干肌、四肢肌。 二、肌的构造与起止 1、肌的构造 肌腹——位于肌的中间,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 肌腱——位于肌的两端,色白,较硬,无收缩能力 长肌的腱多呈索状,扁肌的腱呈膜状称腱膜(肌借肌腱附着于骨骼上) 2、肌的起止 ①肌的两端通常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上,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 ∴肌的收缩→牵动骨→产生运动; ②运动时通常是一骨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位置相对移动; ③肌附着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定点(起点); 肌附着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动点(止点) 起止点是相对的!

三、肌的辅助结构 1、筋膜: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①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完整连续的覆盖全身,(内含有脂肪、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 作用:保护深部组织和保持体温。 ②深筋膜(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包被在每块肌肉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在四肢最发达外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 作用:保护肌免受摩擦,有利肌或肌群进行活动。 2、滑膜囊——垫于肌腱和骨之间,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和关节腔相通); 作用:增加润滑,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 (滑膜囊炎症可影响肢体局部的运动功能) 3、腱鞘——由内、外两层共同组成,内层(滑膜层)呈双层套管状包裹着肌腱,多见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 作用:约束肌腱,减少在运动时的摩擦。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来,位于关节周围肌腱与骨之间。减少肌腱与骨的摩擦,转变肌牵引方向和加大肌力作用,籽骨多位于手足,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10《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习题集资料

10《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习题集

习题集 鱼类形态学部分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鱼类学: 2.“鱼”(真鱼)的定义: 二、填空题 1.现生鱼类可以分为3个纲,即纲、纲和纲。 三、问答题 1.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说明鱼类学的研究范围。 3.说明鱼类学的研究任务。 4.泥盆纪的古代鱼类如何分类? 5.现生鱼类如何分类? 6.硬骨鱼纲如何分类? 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 一、名词解释 1.尾柄: 2.吻部: 3.眼后头部: 4.眼间隔:

5.颊部: 6.鳃盖膜: 7.喉部: 8.下颌联合: 9.颏部(颐部): 10.峡部: 11.头尾轴(主轴): 12.背腹轴(矢轴): 13.左右轴(横轴): 14.上位口: 15.下位口: 16.端位口: 17.颐须: 18.颌须: 19.鼻须: 20.吻须: 21.脂眼睑: 22.小鳍(副鳍): 23.脂鳍: 24.软鳍鱼类: 25.棘鳍鱼类: 26.腹鳍腹位:

27.腹鳍胸位: 28.腹鳍喉位: 29.鳍式: 二、填空题 1.鱼类的体型有、、和等。 2.硬骨鱼类的口依据口的位置和上下颌的长短可以分成三类:口、口和口。 3软骨鱼类的鳍条为鳍条;硬骨鱼类的鳍条为鳍条,其又可以分为和。 4.鱼类的腹鳍的位置可以作为分类依据。低等原始的鱼类如鲤鱼、鲱鱼的腹鳍位;高等鱼类如鲈鱼、鳜鱼的腹鳍位,而鳚亚目鱼类的腹鳍 位。 三、问答题 1.鱼类有哪些体型并举出代表鱼类。 2.请说明鱼鳍的形态与功能的适应性。 3.简述鱼类各鳍的功能。 四、说明下列各式表示什么意义(说出下列各鱼鳍式的含义) 1.大黄鱼的鳍式为:D.Ⅶ~Ⅸ,Ⅰ—31~34;大黄鱼的鳍式为:D.Ⅷ—Ⅸ,Ⅰ—31~34 2.鲈鱼的鳍式为:D.Ⅻ,Ⅰ—13 3.鲤鱼的鳍式为:D.3,15~22 或D.3—15~22或Ⅲ-15-22 4.宽尾鳞鲀的鳍式为:D.Ⅱ,2十25

鱼类学(形态学)复习题

鱼类形态学(ZLN) 一、名词: 鱼的定义:指一群终生生活于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用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用鳍协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鱼类体被鳞片,鳔大都存在。侧线鳞(鳞式):被管状侧线分支小管穿过的鳞片。 咽齿(齿式):着生在鳃弓上的,称为咽齿。P 76 鳍式:鱼类的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特别是背鳍和臀鳍,是鱼类分类学上的主要依据之一,常要记载其数目,即鳍式。P 21 膜骨:在膜质(结缔组织)的基础上直接骨化而成,中间越过软骨阶段,所成的硬骨称为膜骨。 软骨化骨:由软骨直接骨化而来,这位骨骼称为软骨化骨。 软条:鳞质鳍条可分成末端分支而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的分支鳍条,及末端不分支而本身柔软,且分成多节的不分支鳍条。这两种鳍条统称为软条。 真骨鱼类:硬骨鱼纲、辐鳍亚纲中除了软骨硬鳞下纲和全骨鱼下纲以外的的其他鱼类,它包括绝大多数现生鱼类。 性逆转:在同一个体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性别,通常首先出现雌性,即第一次性成熟时为全雌,以后全为雄性,如石斑鱼、黄鳝先雌后雄 韦伯氏器: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婚姻色:是一种副性征,鱼类在繁殖季节出现的色彩称为婚姻色,一般雄性个体较明显,如鳑鲏、马口鱼等。

珠星:局部地区的表皮细胞的变形物。是一种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是表皮的衍生物,一般生殖季节出现在雄性个体上,雌性没有或不明显,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内耳:软骨鱼类脑颅后方两侧隆起为耳囊,内藏听觉平衡器官,内耳。 突触:轴突在本身末端分成细枝,与另一神经原的树突相接触处,称为突触。头肾:在真骨鱼类成体中,一般残存于围心腹腔隔膜的前背方,称为头肾: 陷器:丘状感觉器又称为陷器。一种皮肤感觉器,其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 幽门盲囊:许多硬骨鱼类在肠开始处的许多盲囊状突起,称幽门盲囊。 反射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神经原组成,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罗伦氏壶腹:软骨鱼类所具有,即罗伦瓮 二、概念比较: 栉鳞与圆鳞P 33 栉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 圆鳞:骨鳞的一种,其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结构。 躯椎与尾椎P51 躯椎:椎体、髓弓、髓棘(棘突)、椎体横突和肋骨相关节 尾椎:由椎体、髓弓、髓棘、脉弓和脉棘所组成 红肌与白肌 P67 红肌:位于躯干表面,水平肌隔上下方附近的肌肉,它的颜色暗红色,脂肪含量高,称作红肌。 白肌:构成大侧肌的最主要/体积最大的肌肉。由宽纤维组成,不含脂肪和肌红朊,所以颜色淡白。

鱼类学实验指导(生物技术)

“鱼类学”实验指导 课程编号12414410 学时:18 专业:生物技术指导教师:龚小玲 实验一鳞片、色素细胞鳍条的观察(3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鱼类不同的鳞片形式、鳞片的分区、鳞片上年轮的识别,色素细胞的分布、种类、形状,鱼类不同类型鳍条的形态,为鱼类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原理:鱼类的年轮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规律,年轮有识别的标识,鳍条的硬棘、软条、假棘的形态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实验对象:路氏双髻鲨、鲫鱼、鲈鱼、鲥鱼、鳕鱼的鳞片; 金鱼的色素细胞,鲫鱼的软条、假棘,小黄鱼的硬棘 实验药品与器材 甘油溶液、NaOH溶液、解剖盘、解剖刀、剪刀、镊子、玻片、透明胶、解剖镜、显微镜、烧杯、培养皿 观察的主要内容: 一鳞片 1.盾鳞: 由表皮真皮发生(路氏双髻鲨) 鳞棘(露在皮肤外的部分): 棘突棱突髓腔通孔 基板(插入皮肤部分) 2.硬鳞: 由真皮发生(软骨硬鳞类硬骨硬鳞类) 3.骨鳞: 由真皮发生 基本结构: 基区(前区) 顶区(后区) 上侧区下侧区鳞焦鳞嵴鳞沟年轮 分类: 按栉刺的有无分 圆鳞: 鲫(鳞焦偏顶区) 鳞嵴几呈同心圆排列鳞沟放射状(初级次级) 鲥(鳞焦偏顶区) 鳞焦偏顶区鳞沟与鳞嵴波状(几乎平行) 鳕(鳞焦偏顶区) 鳞焦偏基区鳞嵴呈小枕状鳞沟放射状(初级次级) 栉鳞: 鲈鱼 顶区有栉刺其它同鲫鱼 二色素细胞 取活体金鱼彩色鳞片,放在载波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色素细胞的种类、形状等。 黑色素细胞(活体放射状可变形死后颗粒状) 黄色素细胞(连成细胞) 反光体 三鳍条

硬棘: 不分支不分节 假棘: 不分支分节 软条: 分支分节 注意:显微镜观察盾鳞、栉鳞的栉刺、鳕鱼鳞片、色素细胞,其它使用解剖镜 作业:1.画出鲫鱼、鲈鱼、路氏双髻鲨鳞片的示意图(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并标出各结构的名称 2.画出硬棘、软条、假棘的示意图 实验二~三鲫鱼、小黄鱼、鲳鱼的形态比较解剖(6学时)实验目的 鲫鱼、小黄鱼、鲳鱼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分类地位存在差异,对三者形态结构进行比较解剖,从而掌握它们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1)掌握鱼类形态解剖的基本方法,掌握鱼类的基本形态结构特征。 (2)运用比较解剖的方法,从外部形态(如体型、鳞片、鳍条、侧线等)、内部结构(如肌肉、骨骼、消化、神经等)的差异,进行鱼类研究。 (3)运用比较解剖的方法,对鲫鱼、小黄鱼、鲳鱼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分类地位进行比较研究。 实验原理 鱼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从形态结构上可以推断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活方

鱼类学实验指导

武汉工业学院实验指导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一:鱼体外部形态测量 一、实验目的: 熟悉鱼类的体形和身体外部器官的位置和形态;掌握鱼类外部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和特点;掌握外形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鲫、解剖盘、解剖刀、直尺、镊子 三、实验内容: 凡10m以下标本均以mm,10m以上者以cm为计量单位 1. 观察性状:头部,躯干部,尾部,吻部,颊部,眼后头部,下颌联合,颐部, 峡部,喉部,眼间隔 2. 测量鲫的头尾轴,背腹轴和左右轴的长度并说明其体形 3. 可测量性状: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眼径, 眼间距,眼后头长。 四、作业 1.绘出鲫鱼体轴,并用表格列出体轴的测量值。 2.画出鲫鱼的外观图,在图上标出鲫鱼的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尾柄长,尾柄高,眼径,眼间距,眼后头长的位置,并用表格列出上述测量的数据。附鱼类各部分名称 1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前缘。 2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 3眼间隔:两眼间最短距离。 4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 5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 6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 7颏部(颐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 8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部位。

9鳃盖膜:鳃盖后缘的皮褶。 10头部:吻端到鳃盖骨的后缘之间的部分。 11躯干部:鳃盖骨的后缘到肛门之间的部分。 12尾部:肛门到尾鳍末端之间的部分。 常用的测量部位: 1全长: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 2体长(标准长):吻端到尾鳍基部或最后一椎骨后缘的长度。3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 4头长:吻端到鳃盖骨或最后一鳃孔后缘的长度。 5吻长:眼前缘到吻端的直线长度。 6眼径:沿体纵轴方向眼的直径。 7眼间距: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8眼后头长:头在眼以后的长度。 9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的高度。 10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缘到尾鳍基部或最后一椎骨后缘的长度。

鱼类学实验—鲤形目分类

实验九鲤形目分类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能了解和掌握鲤形目各科,重要属的分类特征,熟悉检索表的应用,掌握鉴别分类方法。 二、实验标本 赤眼鳟、青鱼、草鱼、鲮、麦穗鱼、似鲛、鲹条、红鳍鲌、鲂、翘嘴红鲌、青梢红鲌、黄尾密鲴、鲤、鲫、鲢、鳙、泥鳅 三、检索表 1(32)有须两对或无须 2(29)左右鳃膜互不相连(左右鳃膜与峡部相连) 3(26)臀鳍无棘,如有则背鳍棘后缘光滑 4(13)无腹棱 5(10)臀鳍分枝鳍条7枚以上 6(7)有须2对……………………………………………………………………赤眼鳟 7(6)无须……………………………………………………………………………青鱼 9(8)体棕黄色,齿式2·5/4·2………………………………………………………草鱼 10(5)臀鳍分枝鳍条7枚以下 11(12)臀鳍分枝鳍条5枚,有须2对………………………………………………鲮 12(11)臀鳍分枝鳍条6枚,无须………………………………………………麦穗鱼

13(4)具腹棱 14(25)下颌无锐利角质缘 15(20)腹棱完全 16(19)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弯曲 17(18)背鳍末根硬刺具锯齿缘……………………………………………………似鲛 18(17)背鳍末根硬刺光滑…………………………………………………………鲹条 19(16)侧线在P上方不急剧弯曲………………………………………………红鳍鲌 20(15)腹棱不完全 21(22)体长小于3倍体高……………………………………………………………鲂 22(21)体长大于3倍体高 23(24)口上位,口裂垂直……………………………………………………翘嘴红鲌 24(23)口前位,口裂斜………………………………………………………青梢红鲌25(14)下颌具锐利角质缘……………………………………………………黄尾密鲴 26(3)背鳍,臀鳍均具带有锯齿的棘 27(28)有须2对………………………………………………………………………鲤 28(27)无须……………………………………………………………………………鲫 29(2)左右鳃膜相连 30(31)腹棱完全,鳃耙海绵状………………………………………………………鲢 31(30)腹棱不完全,鳃耙不呈海绵状………………………………………………鳙 32(1)有须5对……………………………………………………………………泥鳅

2-2.运动系统:骨骼肌

二、填空题 1.骨骼肌依其外形不同可分为、、和 2. 肌健主要由构成,位于肌的两端并附着于。长肌的肌键呈,扁肌的肌腱称。3.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它一般_身体正中矢状面或四肢近侧端。 4.肌的辅助结构有、和 5.枕额肌有两个肌腹,两肌腹之间以相连。 6·隔有3 个裂孔,分别是、和,各孔主要有同名结构通过。 7.隔是重要的呼吸肌,收缩时隔顶,胸腔容积,助 8.腹前外侧壁的3 层扁肌由浅人深依次是、和 , 3 层扁肌的键膜共同构成。9.腹肌收缩,可使脊柱作、和运动。 10·男性腹股沟管内有通过。女性腹股沟管内有通过。 11.腹股沟三角内侧界是,外侧界是,下界是。 12. 股三角是由、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13·手肌分为、和。 14.临床肌内注射常用的部位是和,小儿臀肌不发达,可选择注射,还有也可以做为注射部位。 二、名词解释 1.腹股沟韧带 三、简答题 1.简述隔的结构及功能。 2.参与髋关节运动的肌有哪些? 3.参与膝关节运动的肌有哪些? 4.请问全身用于肌内注射肌有哪些?注射时应注意什么?

四、单项选择题) 48 .下列属于拮抗肌的是() A .背阔肌和胸大肌 B胸大肌和前锯肌 C .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D股四头肌和缝匠肌E .三角肌和肪二头肌 49 .下列哪块肌没有“仰头”的作用( A .胸锁乳突肌 B斜方肌C .背阔肌 D竖脊肌E .头夹肌 50 .舌骨上肌群不具备下列哪项功能( A .上提舌骨 B下降舌骨 C .舌骨固定时可下降下颌骨 D参与构成口腔底E .参与吞咽 51 .可使臂内收、旋内的肌是() A .斜方肌和背阔肌 B胸大肌和前锯肌 C .斜方肌和前锯肌 D胸大肌和背阔肌E .背阔肌和三角肌 52与呼吸无关的肌是( A .前锯肌 B肋间肌 D腹肌C .膈E .胸大肌 53膈收缩时() A .膈顶上升助吸气B.膈顶上升助呼气 C.隔顶下降助吸气D.膈顶下降助呼气E.肋上举助吸气 54小腿三头肌的作用是( A .足背屈 B足跖屈 C .足内翻D足外翻E .伸膝关节 55不参与脊柱运动的肌是( A .胸锁乳突肌 B斜方肌 C .腹直肌D背阔肌E .竖脊肌 56外展肩关节的肌是( A .三角肌 B胸大肌C.前锯肌D背阔肌E .冈上肌 57不属于前臂前群肌的是( A .掌长肌 B肱桡肌C .旋后肌 D指浅屈肌E .拇长屈肌 58不属于前臂后群肌的是( A .挠侧腕长伸肌 B肱桡肌 C .拇长展肌 D示指伸肌E .旋后肌 59经过髋关节前方的肌是( A .腰方肌 B长收肌 C .梨状肌D骼腰肌 E .臀大肌 60臀大肌的作用是使髋关节 A .屈 B伸C .外展D旋外E .内收 61股四头肌的作用是 A 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 B 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 C 使髋关节前屈和内收 D屈髋关节和伸膝关节 E 使膝关节旋转 62下列哪块肌没有伸髋关节和屈膝关节的作用() A 股四头肌 B .股二头肌 C .半腔肌 D .半膜肌 E .缝匠肌 63 不属于小腿后群肌的是() A 趾长屈肌 B .比目鱼肌 C .趾长伸肌 D .腓肠肌 E .胫骨前肌

鱼类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的前几块躯干椎的两侧有几块小骨,可在鳔与内耳之间传导声波, 这些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被卵巢:也称封闭卵巢,即卵巢不裸露在外,而被由腹膜形成的卵囊所包围,大部分 真骨鱼具有,代表高级结构 食物充塞指数:用食物重量来阐明鱼类营养状况和肥育程度,是消化管内食物团重 量(W f)与鱼体去内脏后的重量(W b)之比 丰满度:又称丰满系数,是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常用来衡量鱼体丰满程 度和营养状况的指标。是鱼类种和种内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K=100(W/L3) 侧线鳞鱼类身体两侧大都有一条或数条从单独小窝演变成为一条管状的线,称为侧线 鳞,每片侧线鳞有侧线孔,能感受水的低频率振动。 正模标本由建立该种的原作者专门指定作为新种,描述原始依据的主要模式的单个标本 也称模式标本 洄游一些水生动物为了繁殖、索饵或越冬的需要定期定向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集群 迁移的现象 动脉球(aortic bulb)亦称大动脉球。指硬骨鱼类的心脏从心室前方发出的动脉干(腹大动脉)起始处的球状肥厚部,是心脏的辅助器官。 类阶元中“种”的定义: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以鲈鱼背鳍Ⅺ∽Ⅻ,Ⅰ∽Ⅱ-12∽1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用阿拉伯数字代表软条,罗马数字代表硬棘,两鳍之间用逗号隔开,表示范围用“~”,软条与硬棘之间用”—“。鲈鱼背鳍两个,第以背鳍全由硬棘组成,有11~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一根至两根硬棘、12至14根软条组成。 以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为例解释双名法的定义:林奈提出生物命名是每一种生物的学名都有一个“”+“种名”组成,即“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出自人名,则可以小写或大写。最后是定名者的名字或姓。如有括号,表示原定名者属有误,加以订正,把原定名者用括号加以括起来。在青鱼学名中, Mylopharyngodon为属名,piceus为种名,Richardson为原 定名者。饵料选择性指标: E=(ri-pi)/(ri+pi) 式中:E-选择性指标,ri-鱼类消化道食物组成中某一种饵料成分(i)百分比, pi-同一种饵料成分在该鱼类生活环境饵料中(食谱)的百分比;E值在(-1,1),E(0,1)表示有选择性,E=0,表示无选择性,为随机摄取,E(-1,0):表示对该饵料生物不喜好。

(完整版)鱼类学试题集合

水养、生科鱼类学试卷及答案2004-12(04-05-1)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4分) 1.鱼类的皮肤由和组成,前者起源于,后者起源于。 2. 鳞片根据它的形状、构造和发生,分为、和骨鳞,骨鳞由产生,根据露出体外部分有 无棘刺可分为、。 3.从鱼类开始,脊神经的背根与腹根结合成脊神经,背、腹根的结合处位于椎弓之_____,然后分成三支,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4.鱼类特有的内分泌器官是,它的作用可能是。 5.“左舌鳎右鳎”在分类学上的含义是指两眼均着生在____侧者为____科鱼,两眼均着生在____侧者为____科鱼。与 此相类似的有鲆科鱼,其两眼着生在_____侧,而鲽科鱼两眼则着生在____侧。 6. 在图上标出1、2、4、6、8哪些骨骼属于主轴骨骼、哪些属于附肢骨骼? 7. 注明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图:鲨鱼的侧和感觉丘 8.鲢鱼(或白鲢)的腹棱自_______至______,鳙鱼(或花鲢或胖头鱼)的腹棱是自______至________。 9不少鱼类有辅助呼吸器官,辅助呼吸器官有、、。各举一例、、。 10.现已知全世界鱼类约有________种,其中我国约占_____%,我国的鱼类中,淡水鱼约有________多种,海鱼约 _______多种。 二.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7×3=21分) (1)分类阶元中“种”的定义 (2) 鳃耙 (3) 以大黄鱼 D Ⅷ~Ⅸ,Ⅰ-31~34为例解释鳍式的定义 (4)限制因子(5)洄游(6)繁殖力(7)不可逆点 三问答题(每题5分,共2×5=10分) 1. 简述鱼类的食性与消化管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简述鱼类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 四简述题(25分) 1.鱼类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几个时期?各发育期在形态和生长上有何特点?(6分) 2.请简述鱼类产卵群体的结构类型及其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指导意义(6分) 3. 请简述鱼类日粮的确定方法和意义(6分) 4.在鱼类人工育苗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成活率?(7分) 五检索表(20分) 条纹斑竹鲨斑鰶刀鲚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鲈鱼鳜鱼蓝圆鯵蓝点马鲛

08-实验八-鳞片的观察、年龄鉴定及鱼类生长的推算-鱼类学实验

实验八鳞片的观察、年龄鉴定及鱼类生长的推算 一、实验目的 1、通过鳞片观察,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骨鳞中侧线鳞及棱鳞的 形态构造。 2、了解年龄的形成过程。学习鉴定鱼类年龄的方法。 3、利用鳞片,推算鱼类的生长。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1、实验材料:鳞片结构观察材料--盾鳞(鲨类)骨鳞(鳓鲥鲤鳗鲡鳕 鲈及鲐类的鳞片);年龄鉴定与生长推算材料--鲤鱼或鲢鱼。 2、实验用品: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台称尺分规 解剖刀剪刀载玻片吸管 NaOH或KOH 甘油 三、鳞片的制作与观察 (一)制作方法 1、盾鳞:取浸制鲨类标本,在背鳍下方,切割一小片皮肤,放入100ml 烧杯中,加半杯水,再加入NaOH或KOH一小勺,放在电炉或煤气喷灯上加热煮沸,直到皮肤溶解为止,此时盾鳞从皮肤上脱落下来,沉淀于溶液底部,倒去上层碱液加入清水,冲洗数次,然后将甘油与水配制成1:2溶液,盾鳞可放此溶液中保存。 2、骨鳞:鳞片取自鱼体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位置,此区鳞片形状较典型,磨损也少。鳞片表层通常有粘液及皮肤覆盖,故需先放入碱性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吸干水份,最后压在两载玻片中,载玻片两端用胶纸或胶布固定。 (二)鳞片结构观察 1、盾鳞:用吸管吸取几颗已分散的盾鳞,放置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外形上分两部分,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后的部分为棘突;埋在皮肤内面部分为基板;棘突外层覆以类珐琅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基板底部有一孔,神经和血管由此通入。盾磷为软骨鱼类所特有。

2、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每一鳞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骨质层,比较脆薄,为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下层柔软,为纤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表面可分四区:前区,亦称基区,埋在真皮深层内;后区,亦称顶区,即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扇形区域;上、下侧区分别处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表面结构有骨质凹沟的鳞沟(辐射沟),骨质层隆起线的鳞嵴(环片)及鳞中心位置的鳞焦。依后区鳞嵴的不同结构可将骨鳞分成圆鳞与栉鳞。 ①圆鳞:后区边缘光滑,如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具有。依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三种类型:①鲤型鳞,整个鳞片表面都有鳞嵴环绕中心排列,后区鳞嵴常变异成许多瘤状突起。鳞焦偏于基区或顶区。鳞沟辐射状或仅向基区或顶区辐射,许多鲤科鱼类属之,如鲤的鳞。②鲱型鳞,鳞嵴作同心圆排列,而鳞沟呈波纹状平行排列,故鳞嵴与鳞沟几直角相交,见于鲱科鱼类,如鲥、太平洋鲱等。③鳕型鳞,鳞嵴呈小枕状,沿鳞焦作同心圆排列,鳞焦偏基区,鳞沟向四区辐射排列,如鳕科鱼类。 ②栉鳞:后区缘具齿状突起,手感粗糙。鳞沟仅向基区辐射。鳞焦偏顶区,如鰭科的鲈。 ③侧线鳞:侧线鳞是被侧线管所贯穿的鳞片,从头后纵列至尾基,外观呈点线状,其数目是分类依据之一。侧线管在基区开口于外表面,在顶区开口于内表面。观察时可用一条黑细线穿入前后侧线鳞的侧线管中。 ④棱鳞:鲽科大多数鱼类侧线上的鳞,中央纵嵴状隆起,鳞片近菱形,后缘尖突。此外鲱科鳓属等鱼类腹部正中的鳞片呈V形,下后缘尖突,腹缘锐尖;匀称棱鳞。 ⑤年轮:鱼类在生长过程中鳞片也随着生长而变化鳞嵴间距或形状,生长缓慢时鳞嵴相互接近,或中断或改变走向;每年周而复始形成年轮。鲤科鱼类鳞片在两侧区相邻鳞嵴改变走向,呈U型和O型鳞嵴,相交且相切,形成切割型年轮。鲱科鱼类鳞峭出现波纹断裂的年轮特征。 四、年龄鉴定与生长推算 1、生长:指鱼在一年中所增加的体长(或体重)。

01-实验一-鱼类的外部形态-鱼类学实验

实验一 鱼类的外部形态 一、实验目的 通过下列各种不同体型鱼类的观察,了解鱼类体型的多样性以及体型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相互关系。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1、实验材料:尖头斜齿鲨 鲤 团头鲂 鳗鲡 鲐 牙鲆 2、实验工具:尖头镊子 分规 直尺 解剖盘 三、观察内容 (一)将以上8种鱼列表比较其体轴(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的长度(以毫米mm表示)变异,并说明各种鱼属何体型。 (说明一栏记载以何轴最短,并试说明和分析栖息水层与运动状况) (二)观察体型的同时,对各种鱼的头部器官和身体其他部分的特征进行详细记载。 1、尖头斜齿鲨: 口位何处,其上下颌有无齿,形状和行数如何?鼻孔位

何处?大小和数目多少?眼有无瞬褶或瞬膜?眼后方有无喷水孔?头部两侧是否具鳃盖?各有几个鳃孔?背、臀鳍的位置和数目?尾鳍属何型? 2、鲤: 有无颌齿?口须几对,位何处?背、臀鳍的硬棘有否分节?棘有无纵缝?属何类型?头部有无鳞片?背、臀鳍的鳍式如何写? 3、团头鲂: 有无颌齿?腹鳍位置?背、臀鳍是否都具棘? 4、鳗鲡: 前鼻孔的位置及形状?眼的大小如何?是否被皮膜所遮盖?背、臀鳍和尾鳍的大小及形状?鳞片形状及排列方式如何? 5、鲐: 眼的位置及大小如何?有无脂眼睑?颌齿大小如何?有几个背鳍?背、臀鳍后方有几个小鳍?胸、腹鳍的位置和形态如何?尾鳍的形态如何? 6、角木叶鲽: 注意两眼的位置,颌齿、腹鳍等方面是否对称?背、臀鳍的大小及鳍条性质如何?左右侧的体色是否相同? 7、棘箱鱼屯 : 口的大小及齿的形状如何?鳃孔大小及鳞片变异情况如何? 8、:头部大小如何?口的大小和位置,口四周边缘有哪些结构?颌齿形状及行数如何?是否可以倒伏?背鳍与胸鳍有无变异结构?鳃孔和腹鳍位何处? (三)鱼体外部分区: 观察尖头斜齿鲨、鲤和角木叶鲽的头、躯干及尾三部分的划分标准及各区的分界范围。 四、作业 1、测量各标本,并填写表格要求。 2、回答上述每种鱼所提问题。 3、就实验标本分析鱼类体型、头部各器官及鳍与生活习性的相互关系。

鱼类学实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

实验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熟悉各鳍的名称,功能及与生活习性的关系,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能够写出实验鱼的鳍式和鳞式。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 解剖盘,解剖镜,鲤鱼标本,盾鳞,骨鳞(圆鳞和栉鳞)标本 三、实验内容: 1观察鲤鱼的鳍式: D代表背鳍A代表腹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以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数目。如花 鲈: D.XII, = 1 \* ROMAN I-13表示第一背鳍由12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由一枚鳍棘和13枚鳍条组成。鲤:D.3—15~22表示背鳍由3枚不分枝鳍条(假棘)和15到22枚分支鳍条组成。 ①软条:柔软、分节 a分枝鳍条:末端分支 b不分枝鳍条:末端不分支 ②硬刺:坚硬 a真硬刺(棘):鳍条变形,1根,不分节。 b假硬刺:两鳍条骨化成,水煮可分开,分节。算作一枚分枝鳍条。 2观察鳞片的结构:鳞焦,鳞嵴(环片),鳞沟,前侧区,后侧区,上侧区,下侧区,色素细胞 骨鳞为真骨鱼类所特有。每一鳞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骨质层,比较脆薄,为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下层柔软,为纤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表面可分四区:前区,亦称基区,埋在真皮深层内,后区,亦称顶区,即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扇形区域,上、下侧区分别处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表面结构有骨质凹沟的鳞沟(辐射沟),骨

质层隆起线的鳞嵴(环片)及鳞中心位置的鳞焦。依后区鳞嵴的不同结构可将骨鳞分成圆鳞与栉鳞。 (1)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整个鳞片表面都有鳞嵴环绕中心排列,后区鳞嵴常变异成许多瘤状突起。鳞焦偏于基区或顶区。鳞沟辐射状或仅向基区或顶区辐射,许多鲤科鱼类属之,如鲤的鳞。 (2)栉鳞:后区缘具齿状突起,手感粗糙。鳞沟仅向基区辐射。鳞焦偏顶区,如脂科的鲈。 (3)侧线鳞:侧线鳞是被侧线管所贯穿的鳞片,从头后纵列至尾基,外观呈点线状,其数目是分类依据之一。侧线管在基区开口于外表面,在顶区开口于内表面。观察时可用一条黑细线穿入前后侧线鳞的侧线管中。 侧线鳞:沿身体两侧从头的后方到尾部末端穿有小孔的鳞片, 侧线上鳞:背鳍起点到侧线鳞的一行鳞。 侧线下鳞:臀鳍或腹鳍起点到侧线鳞的一行鳞。 鳞式:记录鱼类侧线鳞及其上下鳞片数目的方式。例如长蛇鲻55-66/4/5~6-V表示侧线鳞55-66,侧线上鳞4/,侧线下鳞5~6(到腹鳍)。 四、作业 1.写出鲤鱼的鳍式和鳞式 2.画圆鳞和栉鳞,并在图片上标明鳞焦,鳞嵴(环片),鳞沟,前侧区,后侧区,上侧区,下侧区,色素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